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傅元根:一节美丽的历史
傅元根:点评《中国民族
傅元根老师编制的新课程
傅元根:海口历史课程在
傅元根:海南省2005年中
傅元根:谁不惊讶中国式
傅元根:春望秋歌终为师
傅元根:教研室主任高级
傅元根等:八年级《鸦片
傅元根等:法庭审判第二
最新热门    
 
傅元根:对“一课一个中心”问题的再思考

时间:2009-10-18 17:54:50  来源:傅元根
 

    今年4月海南省第三届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活动引发了我的再思考。我认为,在宏观层面上,一课需要有一个课题中心,同时,在微观层面上,一课还需要有情境中心、内容中心和问题中心。 


           对“一课一个中心”问题的再思考

                    ——兼评海南省第三届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活动


                        傅元根

      (三亚市教育局教研室   海南    572000)

 

[关键词]一课一个中心   情境中心   内容中心   问题中心

 

    “一课一个中心”的教学理念是上海著名特级教师包启昌先生最先所倡导的。2004年秋季,我在海口市第一中学兼课,基于当时学时少而内容多的突出矛盾,遵循这个教学理念创新教学设计,并在《历史教学》2005年第五期发表了《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新探索》一文。该文所论“一课一个中心”,是指一课要有一个课题中心,是在宏观上提出一个相对抽象的教学命题;但是,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远非一个课题中心就能解决。今年4月海南省第三届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活动引发了我的再思考。我认为,在宏观层面上,一课需要有一个课题中心,同时,在微观层面上,一课还需要有情境中心、内容中心和问题中心。

 

(一)情境中心

    情境教学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情境作为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其功能最突出的一点即引导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中获得情境的认知和情感的体验。

    对于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有位学者概述了以下七种主要的方法:①联系生活展现情境。②运用实物演示情境。③借助图画再现情境。④播放音乐渲染情境。⑤扮演角色体会情境。⑥锤炼语言描绘情境。⑦结合实际优化情境。这些方法富有实际操作性,也是完全适用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的。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真实情境)中的体验”。历史新课程强调教学的“情”、“趣”化。我理解,这“情”包含“情境”和“情感”两个方面。“情感”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历史教学没有情境,教师往往就会上成干巴巴的说教,学生很难产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没有情境的历史课是否还能称其为“历史”,又如何能真正落实“情感目标”。

    这里讨论的问题是,一课是情境越多越好,还是突出一个中心情境好?先看以下课例:

    有几位参赛教师所上人教版必修2《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一课,都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并不停地切换情境,其中有美国波音飞机生产网络、福特汽车生产网络、电脑和美丽的互联网、肯德基和麦当劳洋外餐、三星手机和百事可乐广告片等等,由于没有选择取舍,突出一个中心,结果情境变得多而滥,学生看得眼花缭乱,难以进入情境思考问题,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反观洋浦实验学校吴永红老师在该课设计的“芭比娃娃”教学情境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用课件展示“芭比娃娃”图片后,向学生介绍:“自1959年面世以来,‘芭比娃娃’已经销往世界上150多个国家,每年总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平均每一秒钟在世界上就有3个芭比娃娃被售出。真正实现了贸易的全球化。”在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弊时,她又设问:“中国不入世,我们能买到便宜的‘芭比娃娃’吗?”引导学生借助“芭比娃娃”情境进行思维拓展,深思中国入世的利弊问题。我想听完这节课,所有的评委、听课老师,特别是学生,都不会忘记她创设的“巴比娃娃”教学情境。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该情景是她这节课始终突出的一个中心情景。如果她在情境创设上一味求多,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有三位教师选择了人教版历史必修3《新文化运动》一课,几乎不约而同地创设了“八荣八耻”的学习情境,其中一位教师在课间还特地播放了“八荣八耻歌”用以渲染情境。这位教师突显出的政治与历史构联的敏锐思考是可嘉的,只是缺少政治与历史构联的艺术和智慧,使得这种构联变得生拉硬套牵强附会,最终也未能突鲆桓鲋行那榫场?/P>

    我们说,历史教学的情境是丰富多彩的,创设情境的手段也多种多样的,这是就整体的历史教学而言的,绝不意味着一节课创设的教学情境越多越好。以上课例说明,一节课要突出一个中心情境。举一而反三,触类而旁通,一个中心情境创设得好,会比创设多个情境的教学效益还要高。所以,创设教学情景一定要根据课题中心的需要来选择,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求精不求多,求实不求虚。须知,创设教学情景的目的是辅助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实现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无价值的、无实效的情境会干忧真正的学习目标的实现,无意义的耗费不少教学时间。

 

 

(二)内容中心

    人教版历史新教材三个必修模块的内容较多,在较多的内容中究竟哪些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这是教学设计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教学反对机械地“教教材”,提倡灵活地“用教材教”,这就需要对教材内容作科学、合理、适度的整合。每一课都必须要有一个中心内容,这个中心内容处在整课知识结构的核心地位,是其他内容所不能取代的。

    有的参赛教师对所选课题内容没有深入研究分析提炼主题,上课时基本没有一个中心,随意性大,飘浮无根,当然也谈不上突出什么重点。有的课则有多个中心,实际上是无中心。尽管他们的设计也有教学重点,但在教学中往往旁枝斜逸,游离重点,原因就在于他们还没有真正弄清楚一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在这一点上,海口市第一中学王燕老师、三亚市第二中学董燕老师的《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一课,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课例。前者的教学设计尤其值得肯定。

    本课有三个目:欧洲联盟的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王老师将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进程确定为本课的重点;将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定位为本课的难点,应当说是比较恰当的。问题在操作层面上,应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的哪一个组织为本课的中心内容呢?基于欧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经济区域集团,且正在由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在世界事务中,论影响和实力,目前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都难以与欧盟抗衡,就连实力超强的美国有时也不得不倾听欧盟发出的声音,王老师将“欧洲联盟”作为本课教学的中心内容,而将“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作为教学的两个辅点内容,力求在一个中心上深入,在两个辅点上拓展。

    王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逐一梳理欧盟建立的过程;设计“欧洲为什么能够一步步走向联合”“欧洲一体化的意义如何”的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并以欧元为话题,师生共同探讨欧元的启用对欧盟各国、对欧洲各国和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突出本课一个中心的内容。对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两目的安排,教师简要介绍这两个组织建立发展的过程,重点引导学习分析认识其主要特征:前者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最富有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贸易集团,正因其成员发展水平悬殊,政治、法律等社会环境不同,所以它的发展进程也非一帆风顺。后者是一个环太平洋亚太国家组成的一个政府间论坛性质的区域经济贸易集团,因其地域广阔,成员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及由此带来的不同利益与需求,迄今,它虽在促进贸易和投资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上讲,其经济合作只是停留在会议和研究上,真正的经济技术合作非常有限。

    有的参赛教师基于中国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该组织中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地多是APEC成员,在亚太地区建立稳定、便利的贸易投资环境,对于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作为本课的又一个中心内容。如此设计,就出现了“双中心”,加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不当,把握失度,结果大大冲淡了“欧洲联盟”这一中心内容的教学。

 

 

(三)问题中心

    不论对初中学生,还是对高中学生而言,问题驱动都是引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必要手段之一。普通高中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生和合作学习,这类学习都应当是基于“问题”。特别是探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度思考、理性思辨,是高中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

    关键在于哪些问题是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教师又如何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有的参赛教师由于对此认识不清,提出的问题多,且多冠以“探究”之名。如人教版历史必修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一课,一位参赛教师提出的探究性问题有:

(1)展示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图片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讨论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2)展示各国反对经济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图片,探究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对经济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呢?

(3)以辩论的形式,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分析探究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的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4)创设情境,播放中国入世的录像,探究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哪些机遇与挑战?

    以上问题有的是一般陈述性的问题,有的是一般分析性的问题,真正需要探究的问题是“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一课要有一个中心问题,这个中心问题就是真正需要探究的问题。在有限时间内,一节课不允许有多个探究的问题;有些陈述性知识,也不需要学生去进行探究。实验教学说明,探究的问题需要根据课程标准,一般多定位在重点、难点、迷点内容上。《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据此,我们应当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作为本课的中心内容,而把“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利弊”作为本课探究的一个中心问题。

    有的参赛教师对探究的中心问题定位是合理的,但由于缺少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分析、缺少对中心问题的探究方法,导致教学中的探究浅尝则止,解决问题的过程浮光掠影,最后只好生硬地塞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还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利弊”问题为例,怎样帮助学生去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呢?有的教师用课件展示不少反对和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图片和数据,给学生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究竟为什么愁?为什么喜?学生的讨论常常是没有多少思维生成的“冷场”。有的教师用了不少例子来说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却没有再选取其中一例,来具体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地位珠异、分工不同等,因而得出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的结论往往是生硬的,学生还是没有弄明白。再如有几位教师都用“福特汽车生产网络”来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这当然好,但是如能再就美国为什么将某些零部件的生产放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这对发展中国家会有什么影响?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要接受等问题,做出步步深入的分析探究,经济全球化的利弊问题就比较清楚了,由此发散迁移,学生甚至会关注认识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应该特别注意的一些问题。

    在这一点上,海口市实验中学邱桂兰老师的教学设计实有可取之处。她用多媒课件展示漫画《经济全球化》及其它图文信息,要求学生“结合上面的材料,谈谈你从中感受到的世界各地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老师积极肯定学生的思维成果,再展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材料,进一步设问:“有人说‘中国入世是羊入狼群’,大家怎么看待这一观点?”这样由远及近,切入中国,就在“利弊”的问题上找准了一个很好的探究点,且用“羊入狼群”来比喻中国入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艺术化地引发了学生探究解疑的兴趣,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随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我们对实验过程中一些教学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探究更无止境。历史教学永恒的生命力正源于我们富于智慧、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探究,我们也必然会从中获得乐趣、感悟和成功。

 

【作者简介】傅元根(1959—),男,安徽省芜湖市人,海南省三亚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中学历史特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育与基础教育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