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傅元根:对“一课一个中
傅元根:一节美丽的历史
傅元根:点评《中国民族
傅元根老师编制的新课程
傅元根:海南省2005年中
傅元根:谁不惊讶中国式
傅元根:春望秋歌终为师
傅元根:教研室主任高级
傅元根等:八年级《鸦片
傅元根等:法庭审判第二
最新热门    
 
傅元根:海口历史课程在实验中探索发展

时间:2009-10-18 17:19:55  来源:傅元根
 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完善 2005-05-27 23:22, 傅元根         新教材的最大不同是每课都增添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等三个栏目,每个单元后都有一个“活动课”。而课本最后又都附有“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这些内容最能反映课改的特点和方向。 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完善
  海口市是全国首批38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自2001年秋季开始,海口市所属50多所公民办初级中学的近一百位教师和二万多名学生共同参与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八年级《中国历史》和的实验。
  遵循“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市教研室在2001年暑假和2002寒假举办了为期七天的新教材培训班,对全市所有公民办学校的七年级历史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培训期间,全体实验教师学习了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长朱慕菊《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介绍》和课改中心主任刘坚《关于新课程研制过程》等领导和专家的报告。人教社余桂元老师和中国历史博物馆齐吉祥先生莅临指导并作了三场报告——《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研制过程和课程标准的使用说明》、《关于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新教材介绍与教学实施建议》、《历史文物知识与“自由阅读卡”的运用》。2002年暑假,人教社马执斌老师又应邀来海口为实验教师进行为期一天的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的培训。通过学习和研讨,大家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接受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培训的时间虽短,但却使许多教师感慨:足以受益终生。
  为了做好课改实验工作,提高课改实验的成效,市教研室每学期通过组织十多次课改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实验研究课等教研活动,帮助实验教师进一步内化新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和扩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新教材、新教法的探索和研究方面,公办学校如海口二中、七中、九中、十中,民办学校如海南立达学园、海口景山学校、海口双岛学园等走在了前面,他们的实验老师写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课改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或在全省、全市的论文评选中获一、二等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海口市在课改中取得的突出的成绩,海南立园的李子蔚、海口景山学校的张爱萍、海口双岛学园的吴建红、吴红京、海南侨中的孙京丽、海口九中的安燕妮、市教研室傅元根老师一起应邀参与了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下册新教材新教案新学案的编写工作。这是人教社对我市历史课改的肯定和信任,同时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我们有信心使海口市在今后的历史课改中成为海南、甚至全国的示范基地。
  通过一年的课改实践,我们看到新教科书与以往的旧教材(这里指九二年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下同)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不同之处恰恰也是新教材的优点与长处。
  新教材的最大不同是每课都增添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等三个栏目,每个单元后都有一个“活动课”。而课本最后又都附有“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这些内容最能反映课改的特点和方向。这次课改的核心就是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式学习,改变过去学生过分依赖教材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课本对于这些问题的设计绝大部分是成功的,在教学中也起到了预期的效果。当然个别“动脑筋”问题设计得不尽理想,大大超出了同学们的知识视野。如七年级上册第1课的“动脑筋”问题就是如此。事实上,七年级的学生无论如何也无法知道一万年前的北京离海究竟是远还是近。
  除了上述最能体现新教材的特色之处而外,新教材在内容的处理、知识的剪裁等方面与旧教材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
  一、 课节安排减少,知识容量压缩
  旧教材初一《中国历史》第一、二册均为27课,页数分别为172页、202页;而新教材七年级《中国历史》上、下两册分别为112页、126页。如果再除去“自由阅读卡”、“活动与探究”、“活动课”等所占去的篇幅,则新教材的知识容量只有旧教材的一半左右,特别是旧教材中一些“难、繁、偏、旧”的知识几乎没有了。这就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必要的条件。
  二、 明确划分单元,呈现新的主题
  新教材把中国古代史大体上按七个阶段来划分:即原始社会、先秦(夏商周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七个时期。每个时期又以这一时期的历史基本特点来确定主题。如原始社会时期的主题为“中华文明的起源”,而隋唐时期的主题则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样的划分符合史学界传统的划分方法,又一目了然,远优于旧教材以“文化”来反映各个阶段的做法。
  旧教材中“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是作为一目来处理的。新教材则独立出来作为一课,并突出黄帝时的发明创造,这体现了情感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又如,旧教材中夏、商、西周是一个阶段,春秋战国又是一个阶段,这就人为地把一个存在了八百年的周朝割裂开来,往往使部分人误解春秋战国是两个朝代而不知是周朝后期即东周的两个阶段。新教材把夏、商、周三代作为先秦史的一个整体放在第二单元,以“夏、商、西周的兴亡”和“春秋战国的纷争”两个主题呈现相关内容,就可以减少此类错误认识的出现。再如“科举制的创立”,新教材也是作为一课出现的,并且予以高度评价,这也是过去所没有的。
  三、 吸收最新考古与科研的成果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在新教科书中得到了体现。如武王伐纣、灭商建周的时间已准确到公元前1046年。再如关于“三星堆文化”,旧教材中只有一个插图“四川出土的商朝青铜人头像”。新教材却明确指出它是与商周同期的又一种文化,而非商朝文化。这就充分表明中华文明乃是多元文明,中华文明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原地区。
  另外,不同史学观点的兼容并包,也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如关于中国文字起源问题,书中便有这样的表述:“半坡原始居民……陶器上还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这在旧教材中是从未有过的。“动脑筋”问题的设置其实也体现了“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就是应当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
  四、 尊重传统史学,内容整合更合理
  在求新的同时,新教材对传统史学的基本内容也给予适当的认可,而不象过去那样以“帝王史学”对待,完全否定。如大禹在新教材中重新成为夏朝的开国者,结束了其在“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与夏朝夹缝中的“流浪者”的生活。再如西汉和东汉,新教材合二为一,称为“大一统的汉朝”,强调了四百年汉朝的连续性;“三国两晋南北朝”也改为旧称“魏晋南北朝”,强调了曹魏在三国中的正统地位和晋朝的延续性。“华夏之祖”一课的出现及其对传说中黄帝时期发明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这一点。
  五、 彻底摒弃“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史观
  在过去的各种旧教科书中,各个朝代的农民起义必不可少,并且大书特书。农民战争成了和封建社会发展并行的一条主线。这显然是一种“左”倾史观。新教科书中除陈胜吴广起义外,其他起义要么略去,要么只在小字内容中一句话带过。这便彻底抛弃了“斗争史学”。
  另外,对于历史人物,旧教材总是要“一分为二”的评价。这种做法,貌似公允,其实这纯粹是今人的价值取向去苛求于古人,是荒唐的。如关于孟子,以往多种版本的旧教材都 有他的“民贵君轻”思想,同时又特少不了他的“劳心劳力”论,并作为其“为统治阶级剥削行为辩护”的“罪证”。新教材删去了这些内容,转而把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主张等积极内容和评价写了进去。这些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也体现了“史鉴”的作用,是符合时代的要求的。
  六、去枝叶留主干,语言生动活泼
  旧教材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面面俱到,头绪很乱。新教材则去枝叶、留主干,以“主题化”来取代旧教材所谓的完整性。对于中心内容,则不惜“挥毫泼墨”,突出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传统教材重视史学的严谨性,力求表述准确无误,却忽略了历史本身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新教材则力求严谨而又活泼。如称蚩尤部落“勇猛异常”;说卫青“骑术高超,胆识过人”等。但这方面似乎做得还有些欠缺。
  另外,新教材还有许多变化,如版面设计卡通化、导入框内容趣味性增强、人物插图只留姓名不再注有年代和说明文字等,都是编者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而做出的相应改变。这些同样体现出了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同样是新教材的独到之处。
  一年来,人教版课改实验新教材在海口实验区受到广大实验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认同,学生爱不释手,学而不厌,教师交口称赞,用而不倦。诚然,新教材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瑕不掩玉,它毕竟是一套课改实验难得的好教材,相信在今后的课改实践而且中新教材必定会日臻完善。
  
  作者:傅元根
  作者单位:海口市教研室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