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傅元根:对“一课一个中
傅元根:一节美丽的历史
傅元根:点评《中国民族
傅元根老师编制的新课程
傅元根:海口历史课程在
傅元根:海南省2005年中
傅元根:谁不惊讶中国式
傅元根:春望秋歌终为师
傅元根等:八年级《鸦片
傅元根等:法庭审判第二
最新热门    
 
傅元根:教研室主任高级研修班学习侧记

时间:2009-10-18 17:12:50  来源:傅元根
 

“经典”的记忆与“江海”的交流

——全国首期教研室主任高级研修班学习侧记


海南省三亚市教育局教研室  

傅元根

 


2007年12月16日于海口三沁斋   

      
2007年12月9日至13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举办的“全国首期教研室主任高级研修班”在北京朝阳区北四环中路华严北里的外国专家大厦举行。参加此期研修班的全国各省市教研室主任约100人,还有应邀到班讲学的国内外专家10多人。我随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的陈夫义院长,赴京参加了本期研修班,同行还有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的符扬晖院长。9日下午我们入住外国专家大厦,傍晚天空就飘舞起片片小雪,这是今冬北京下的第一场雪,真是岁末寒意浓,飞雪迎客到。多年生活在琼州海峡之南,早已没有了冬天的感觉,倒是这场小雪一下子让我心中有了点寒意。哦,此时的我已身在寒冬的北京了。

 

(一)“经典”的记忆

     
本期研修班的主题是:明确2008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任务,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报告无一例外的都是近年来关于基础教育行动研究的专题,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副司长的话来说,此期研修是以行动研究来支撑,发表了许多“读不懂”的文章。这些“读不懂”的文章陈列如下:

    
(1)罗杰斯先生(比利时学者):《当前学校课程的变化:如何协调学习质量与教育公平》、《学生能力评价:目的?前提?如何操作?》。

    
(2)刘坚教授(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董洪亮主任(江苏省教研室):《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与反馈指导系统》。

    
(3)林正范校长(杭州师范大学)等:《教师教学行为观察与学生学习行为观察》。

    
(4)蒋敦杰院长(网络教研与远程研修项目执行主任,原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院长):《网络创造教师职业新生活》。

     
(5)倪玉菁教授(女,香港中文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实践变化》。

     
(6)高中新课程专题发言:广东深圳中学王铮、辽宁大连一中石杰和江苏锡山中学唐江澍。

     
如此多的行动研究报告,真的就如倾泄而来的“急风暴雨”一般,洗刷着我们的大脑,过滤着我们的神经,又如大师精心制作的“课改大餐”一样,令我们耳目一新,是谓先品为快了。在七年来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很多令我们困惑的问题、为我们关注的问题、让我们两难的问题,都得到了专家们的回应,更坚定了我们在未来课程改革的路途中把握方向、理性前行、直面问题、求真务实的决定和信心。“开弓没有回头箭”,前途必然是光明。怀疑的观点、悲观的情绪、愤青的抱怨、无为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新课程改革需要思想者,更需要行动者。

     
要说研修的收获,实在是太多太多,这里不能详谈。倒是学习研修中,给我们讲学的国内外专家们称得上是有些“经典”的新观点一直积淀在心,言犹在耳,让我静思、让我回味:

    
(1)罗杰斯先生“情境族”的观点。我们知道“家族”、“民族”、“水族”等概念,我们常用“情境”之术语,却没有听说“情境族”。罗杰斯先生在其讲学中不止一次提到“情境族”的观点,让我们如坠云雾之中,一时不得其解。刘坚教授也就此问询罗杰斯先生。据本人不完整的记录,罗杰斯先生提出的“情境族”观点包含以下几个要点:强调对每个学科能力的界定必须是既复杂又具体,能力目标不能求多,每年两至三项;每种能力都与一定的情境族相互对应,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如何应对各种整合情境;对学生的评估应该在整合情境的基础上展开。细细思考,我才有了以下并不正确的认识:评估学生的某一项学科能力,必须针对该项能力要求,设计一个个经过整合的、有层次的情境,这样一个个经过整合的有层次的情境就构成了一个“情境族”。罗杰斯先生经过在非洲不少国家20多年的教学改革实验,倡导“整合教学法”及“情境族”的观点,不能不让我们信服。

     
(2)刘坚教授“师生关系正相关”的观点。这样的概括是本人基于简约而做的表述,其内涵是“师生关系越好,学生学业成绩越好”,这也是国际教育界的通识。《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与反馈指导系统》项目组,在对江苏省10多个地市诸多小学所作的课堂教学改革“水平标定”的项目研究中,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等实验样本进行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刘坚教授等项目组专家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师生关系高度正相关”的观点。其实,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而论,融洽的师生关系,互动的师生交往,可以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更好的学习状态,这已是我们早有的共识。但这样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互动的师生交往,必须构建于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的、相互信任之上,共存于一定学习共同体之中,同生于一定的学习情境之中,那种看似融洽而实际上显得庸俗的师生关系,是不是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呢?结论应当非也,这是一个经验性的判断,将这种经验性的判断上升到科学性的判断,还需要大量实证的数据。

     
(3)倪玉菁教授“社会经济地位”的观点。此观点认为:一个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学生的学业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经过实践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这种关系在欧美国家一般占40%,在亚洲国家一般占20%。社会经济地位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包括父母受教育的程度、父母从事的职业和家庭的总收入三个主要维度。在此次课程改革中,一些“社经地位”处于弱势的学生群体,与“社经地位”处于优势的学生群体,学业成绩应当有同等水平的提高,这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课程改革必然选择的价值取向。如若课程改革使前者的学业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那就失去了教育的公平性,同样也失去了改革的公平性。是呀,在现代中国社会,贫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网络语言道:“除了人,都涨价了。”“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一定要跑过CPI”,可是在今年11月全国居民物价消费指数高达6.9%的情形下,又有多少人能跑过快速增长的“CPI”?可能你行,那你一定归位于“中产阶级”了,但我不行,因为我还是“低产阶层”。事实上,有多少几乎谈不上占有什么社会经济资源的家庭,无论如何也是跑不过快速增长的“CPI”的,他们才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子女的学业水平应当得到更多更大的关注。因为这些弱势群体的家庭在开放性问题方面对子女的指导总是有限的。由此我以为,新课程改革不能仅仅面向发达城市、面向强势群体、面向优势学校、面向优秀学生,必须同时面向不发达地区、面向弱势群体、面向弱势学校、面向困难学生,这样的课程改革才具有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教育的社会意义和公平价值。

    
(4)蒋敦杰院长“快才乐”的观点。课程改革需要行动者,而行动者必须有激情。蒋敦杰院长仍然以“激情燃烧网络”的演讲,令不少人倾倒,比起著名电影演员孙海英、吕丽萍联袂主演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毫不逊色。在海南,我们不知多少次倾听过蒋院长的演讲,每次演讲,他总会口出“经典”之语,这次也不例外。他在讲到“新课程远程研修为什么如此受欢迎?”时,认为网络远程研修具有“及时反馈、及时回应、全息管理、全程跟进”等优势,这是传统教研方式所不能做到的,从而得出“快才乐”的观点,真让我感动。课后看看蒋院长的“PPT”,其中并没有“快才乐”的创造,那就一定是其激情燃烧之际,思想之火也在燃烧,“快才乐”的思想灵光也就在那一刻迸发。什么是“快乐”?为什么“快才乐”?难道“慢就不乐”吗?北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创造明星的地方,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的“北漂族”硬是“漂”在京都;北京同时还是一个创造话语权的地方,北京发出的声音可以迅速传播到世界。此时,连我们最尊敬的蒋院长也在京此般语出惊人,实在令我等钦佩之至,这可能是“京城风韵”正在改造着蒋院长的思维,创新着蒋院长的话语。“快才乐”即是对“快乐”的曲解,又是对“快乐”的创新,而正是这种“曲解”与“创新”产生了令人愉悦、明畅的幽默与雅兴,这实在要感谢蒋院长了。当时的我即给同桌的一位主任写了一张便条,问题是“快——乐?慢——乐?”,她给我的解答是:“快——乐是享受结果;慢——乐是享受过程”。真是有识之士,我也目送赞赏,多少有点道理。其实,我理解,“快乐”与“慢乐”只是一个人追求的生活节奏和生命状态,而“乐在其中”则是一种永恒不变的自我欣赏和个人体验。“快”也好,“慢”也罢,“快乐与慢乐都会像花儿一样让你感到幸福明亮!”

 

 

 

(二)“江海”的交流

     
12月12日下午是研修班分组讨论时间,我被分在地市级教研室主任一组。同组的有江苏南京、安徽宿州、北京朝阳、福建厦门、甘肃天水、广东韶关、广西玉林、河南焦作、河南三门峡、湖北十堰、湖南长沙、黑龙江哈尔滨、江西上饶、辽宁盘锦、内蒙古呼和浩特、吉林辽源、山东青岛、宁夏青铜峡、山西大同、上海静安、重庆合川、云南昆明、四川乐山、新疆昌吉、浙江台州、天津滨海新区等27位教研室主任。南京教研室杨昭主任主持分组研修。

     
分组研修中,大家围绕研修班领导提出的“主要收获”、“地区研情”、“工作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广泛交流。这么多的教研室主任,来自祖国的北国南疆,东海西域,同坐一室,畅所欲言,思想共享,海纳百川,真的是一次丰盛的“思想大餐”,营养价值可高了。由于每人发言的时间不过五六分钟,不时还有人兴起时插上几句话,气氛热烈而舒畅,交流快速而精彩。笔力有限,速记有难,许多主任的精彩发言都没有能完整地记录案中,实在是感到有点遗憾。好在南京与青岛两位教研室主任的发言还尚能记下,稍稍弥补了本不该有的“空白”。

     
南京是历史上著名的“六朝”古都,今天长江中下游的临江大都市。滚滚长江东逝水,虎踞龙盘有石头。青岛是近代史上的风云际会之地,今天黄海之滨闻名遐迩的避暑胜地。滔滔黄海作和声,胶州湾畔看崂山。南京、青岛的教育在当代的中国有许多可以摆谈的话题,两市的教研同样有许多可资我们学习借鉴的精品。这里把两地两位教研室主任比较有代表性的发言,大略记录于此,姑且不恰当地命名为“江海”的交流吧。

     
南京教研室杨昭主任看上去很憨厚而直朴,有着深沉的思想力量。他在发言说:参加这次研修班的体会很多,主要是:(1)对课程质量与课程评价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要用课改的价值来重建评价的尺度和内涵,用课改的价值来提升教学的质量。要用课改理念来改进评价体系。关注过程的质量,要关注实施课改过程的质量,要关注提升教学质量过程的质量;要关注质量的生态,要关注今天学习生活的质量和老师教学工作的质量。(2)对理念的提升和技术的统一有了进一步理解。要解决理念层面,方法层面,操作技术层面的问题。教育不再是一种维持式的教育,以往熟悉的东西如果用课改尺度衡量并不是真正熟悉的。这次收获主要是方法论的收获,要改变思维的范式。要处理好评价与测量的关系,评价中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3)当下推进课程改革的有三种基本力量,即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教研工作要顺势而进,借势而为,造势而发。

     
他说,南京教研室在课程改革中主要有以下的思考和行动:(1)建立“三三三”的教研架构,即加强“课程建设、课堂建设、课题建设”,实行“分步推进、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建立“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2)课程改革一定要从高处看,从细处想,从实处做;一定要有激情,不能急躁,不能走极端;要有科学的态度,辩证的思维,减少二元对立;要解决真问题,真的去研究解决问题;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必须坚持团队合作的精神;一定要关注教师在改革实验过程的情感需求等。

     
青岛教研室王旭昌主任人到中年,思维逻辑清晰,看上去同样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实践者。他在发言中说: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好几个年头,现在需要回归理性,关注常态,以人为本,国际视野,遵循规律,本土研究;要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从课程的角度来探索教学的管理;教研室工作仅仅停留在研究、指导、服务的层面上远远不够,需要承上启下、内引外联、深入挖掘、共建共享。

    
对于教研员如何在课程改革中有所作为,他认为一个教研员要做到:(1)“五能”,即能评、能引、能说、能做、能写。(2)“三个走进”,即走进学校、走进教师生活、走进学生。(3)“三个关注”,即关注教学的全过程、关注教师生活的背后支撑、关注学生的习得感悟。

      
对于青岛教研室在课程改革中所做的工作,他指出主要是:(1)实行“三段联动”。即小学、初中与高中联动,明确各段的培养目标,构成重点突出的教育脉络。(2)推行校本教研的区域化。力求实现校本教研资源信息的共享,推动学校在区域化的校本教研中携手共进。(3)收集、分类、解决实际的问题。用两个月的时间让教师提出问题,然后整理分类,分清哪些是长期的问题,哪些是短期的问题;哪些是真实的问题,哪些是假性的问题;哪些是教师自我能解决的问题,哪些是教师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以此提高问题解决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加强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反思到底哪些课程改革的理论对我们是真正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反思如何把“三维目标”特别是“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到位,落实到位?反思课程改革的推动主体、实施主体和保障主体究竟是什么?(5)反思为什么关注问题与关注经验同等重要而不能回避问题?等等。

     
王旭昌主任用教研工作是“无根生长、有土栽培、学校需要、教师欢迎”结束了发言。

     
以上记录两位主任的发言,我敢说90%是原汁原味的,内容一定有疏漏,甚至错失,有些地方不免掺杂有本人的一些理解,只好请两位主任包容,因为包容是人的最高的美德和修养。有人会说:“瞧你傅元根那个小样,这么精彩的发言你都记录不下来,还做个什么教研室主任,乘早让位吧”。元根无才,有愧之至,如果本人真的是“草包”、“废人”,不用别人指点,我早就“跳海”了,“跳楼”万万不敢,那样太惨烈。不然的话,那我也会像有些“砖家”一样,闭门谢客,三省吾身,不修炼有成,绝不再去做什么处于“中间地带”、“无根生长”、“不知娘家”、“有痛又痒”的中小学教研了!

      
    
还是这句话:记录的笨拙,应当无损“江海”交流的亮丽与精彩!

     
还得这样想:他山之石可攻玉,我思我行故我在。三亚湾畔谁迷茫?不是我等课改人。

     
还得这样做:认清方向,抓住机遇,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教师与学生的心灵。

     
在阳光、沙滩、海浪、蓝天、鲜人掌共生的“情境族”中,我们在思想,我们在行动,我们在付出,我们在体验,我们在清唱一首“纤夫的爱”与“无悔的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