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海南省实验中学历史中考
海南05年初中毕业考试试
刘桂英等:高三历史教学
周长森:高中历史教学研
佚名:高一学生历史课堂
孙才周:高中新课程课堂
何大灿:高三历史教学中
周长森:高三历史教学的
庞友海:高三历史复习教
兴化一中历史组:高三历
最新热门    
 
海南: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综述

时间:2009-10-18 17:19:48  来源:佚名
 

海南:高中历史新课程综述

海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实验情况综述


作为全国实验区之一,今年秋季我省普通高中进入新课程实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岳麓书社两种版本的教材在高一历史学科进行实验,已经过一个学段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我们通过听课、与师生访谈、教师问卷、全省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等形式来了解高中历史新课程在我省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亮点,找出问题、反思归因、解决问题。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总的来看实验在良性进展: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课堂发生了变化,教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较大提高。全新的历史学科学习评价和学分认定正在建立和实践。

一、关于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
(一) 对于历史课程标准的总体认识
1、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所遵循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是正确的。
2、课程目标的三方面的要求是适当的。

问题反馈:
1、内容标准中有些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注重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联系。
2、内容要求应突出主题(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容量过大反而不宜突出主题)
3、 应进一步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学生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思索。

(二) 实验教材的使用
关于人教版
1、 教材的编写按照课标的九个专题以九个学习单元的形式呈现,学习中外政治活动的概况,了解其演变的基本规律并探究一些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编写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少了一些作者的主观评论,但还是特别注重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鲜明的政治思想导向。
2
、 教材文笔简练史料翔实。人类几千年的政治活动错综复杂,但教材突出主题,基本上展现了中外政治史的主干。“学思之窗”“资料回放”“历史纵横”等栏目是正文的补充与延伸,不仅提供了史料更有助于师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理解。
3、 图文并茂。许多珍贵插图、照片使教材增加了浓厚的历史感。

问题:
1、 理论性太强,缺乏感染力
2、 缺乏与现实的有机联系和对历史的反思。如对对西方的政治,只有近代部分,对现代史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课标)
3、 有些内容未能完全达标。例如有关抗日战争的内容,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只是轻描淡写,对国际不同力量的联合,对广大华侨对抗战的经济援助等都只字未提,这不利于学生充分认识全民族的共同抗日。
4、 容量太大,主线不突出。

关于岳麓版
1、 教材的编写能较强的体现课改革精神。整合力度大,采取中外史混编、将课标的九个专题整合为七个单元,给教师的教学留有较大的空间,也有利于学生的对比学习。
2、 文字表述精确,较生动。知识含量高,详略得当,对初中的已有知识尽量简化。
3、 时代感强,加强了与社会发展和科技成就的联系。
4、 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每一单元总结都编制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5、 课前导言提问、课文中的思考题和课后的自我测评等内容都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问题:
1、 学科性不明显。没有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特点,很多内容象是在讲政治而不是政治史。
2、 知识联贯性不强,显得太散。
3、 教材的有些内容与课标不符,

 有些课标要求的教材只是简单的处理,有些大篇幅阐述的内容,课标又没有要求(如第11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总的意见:
1、 教材难度大,对于初中学科知识支撑不够的学生来说要求过高。
2、 既然是专题,就更应该突出主干,不要什么都想讲什么又都谈不透。
3、 教材容量大,在所限定的课时内很难完成。
4、 由于课时、学生基础等因素,很多活动建议无法进行。
5、 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源贵乏。
6、 现有的配套用书与教材严重脱节。

二、模块教学
历史模块教学由原来的通史变为模块,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历史教学所注重的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即历史的时序性,现在的模块教学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为高中学生的基本学习内容并以学习专题的方式呈现。与传统的时序为特点的教学体系相比,模块学习是大跨度的、跳跃式的。由于初中历史教学的系统性问题,学生的历史基础难以支撑高中阶段的学习。要处理课时不够、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支撑不够与模块教学的矛盾,唯有重新构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体系,其核心就是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在我们刚刚结束的高中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几乎每一节课都对教材进行了整合,灵活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重新组合,且大多数课对教材的重新组合是合理的。原来的“照本宣科”已经去无踪影。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基础知识支撑不够、课时不够的问题,解决的有效办法:
1、 依据课标,整合教材
教材容量大无法按课完成。教师采取整合教材突出精髓;对于初中已学习过的内容采取学生自学或课外阅读的办法。如新中国的外交等就可以减少课时;
2、 探索问题式教学
以单元做为一个问题来整体设计:先列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前看书,课上用20分钟的时间回答。对史事部分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制作课件、用录象等,既省了教师的讲、节省时间又增加学生历史感,让学生融入历史。

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整合课程资源使教学目标实现了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所有课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努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他们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小组讨论、历史情境再现、历史论坛、问题辩论等活动,普遍做到在关注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课堂气氛民主、和谐,热烈,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三、考试评价
对传统的纸笔考试进行大胆创新。把考试做为既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测评也是检查教师教学水平。在考试题目的编制上注意到以下几个问题:
1、 题目要能反映学生达标的程度与水平
2、 尽可能渗透表现性评价
3、 以新的情境来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4、 增加贴近学生生活,感悟历史的题目
5、 采取超量给题,自主选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四、关于学分认定
基本采取以下做法
学生学习课时数、过程性评价和模块学业测试相结合,三块各占一定的比例。
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的作业(可以是学生的个性化作业,如撰写小论文、编写历史剧、表演历史短剧等)、课堂学习记录(参与学习过程的记录,如课堂发言,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学生自评与互评、成长记录等。
模块学业测试:包括期中、期未两次测试的平均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