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沈为慧:批判性思维进行
沈为慧:学生教我解读《
沈为慧:一节传统课 —
沈为慧:历史教师看课改
沈为慧:历史课中的错别
何慧:浅谈历史教学的艺
沈为慧:精诚中学高一期
沈为慧:精诚高中07第一
沈为慧:历史教科书与历
沈为慧:答桂俊老师
最新热门    
 
王慧:广州五中听李惠军老师课有感

时间:2009-12-23 11:49:11  来源:王慧

 


广州五中听李惠军老师课有感

东华初级中学  王慧

 

“课改”是当下教育界时髦的名词,时髦的话题,时髦的事情。几乎成为衡量新时代教师是否合格或者是否与时俱进的标准。而究竟什么是“课改”,我们真正领会的还真的是很肤浅:如果你的课堂上没有用多媒体,对不起,你OUT了;如果你的课堂上没有学生的表演或热闹的合作式讨论,对不起,你落伍了;如果你的课堂上没有自主的学生活动和新颖的观点,对不起,你还得从头补“课改”的课去……这就是我们基层老师所模糊地了解到的所谓的“课改”。因为正如李老师所说,一个一个的专家们都在鼓吹这些新鲜的时髦的“理念”,但是我们却几乎很少真正亲眼看到过一节真正能体现出这些理念的真实的课堂!但是今天,就在今天,我们看到了,而且是亲眼看到了!

由于第一节课没有完整听完,而且课题是非常高深的《俄国十月革命》,所以对于我这样一个初中水平的老师来说,确实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无法客观地评说课堂教学的东西,但是我依然要说的是,就从我这低级水平的眼光也不难看出李老师对俄国十月革命的研究可谓“深入骨髓”了,任何一个话题,任何一句马、恩、列、斯的原著名言,他都能信手拈来,如果不是一个长期广泛而又深入研究此问题的人,是绝做不到这一点的,就这一点说,李老师也堪称是“俄国历史研究专家”了!

我重点谈谈自己听第二节课和后面小型的简短报告的体会。

第二节依然是高中课,而且是高三的,题目是“鸦片战争——文本解读与体系建构”。课题看似很难理解,说白了,就是一节教会学生解题方法的课。这与当前上海高考的一个题型“SOLO”有关,简单说,就是题目给些许材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形成一篇历史小论文。李老师就是为学生讲解如何来读懂、读透这些材料,如何构思行文,最后形成一篇有一定深度和力度的论文。

课堂开始的5分钟,李老师简单带领学生回顾了课本上学习过的有关鸦片战争的知识,然后开始出示一系列的材料,都是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不同人物的不同观点。每出示一则材料,他都会问一个直白的问题“材料中认为的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并要求个别学生回答,这是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到的,就是阅读和理解材料嘛,但是,真正显示水平的,不是这个浅显问题,而是在此之后的“联想”、“拓展”、“延伸”。在这些问题里,他会进一步追问“这些人有这些观点基于什么立场?你认为呢?”(大意如此)这些就是真正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去思索的问题了,而且这些问题他不需要学生立刻回答,只在自己头脑里保存,因为下一步需要构思行文。当5则材料全部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阅读和初步分析之后,第三步称为“回顾、回思”,让学生对刚才看过的所有材料进行一个全面的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自主学会“解读材料、审视问题、构思行文”。在解读材料方面,又具体包括:关注核心、聚焦疑点、定格人物,让学生对读过的每则材料提炼中心思想、多元分析材料,解决材料中的疑点,最后再搞清楚人物的身份和立场,这样就不难分析出他说这样话的原因所在了。几分钟的回顾之后,第四步需要做的是“体悟、体察”。要求学生“提炼技巧、领会要诀、内化迁移”,在自己头脑中对所有的疑问和解答做一个全面的感悟与整理。最后一步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整理,修改,形成文章。由于当时课上时间有限,没有让学生当堂写论文,而是展示了他自己上海的学生写成的一篇论文,让所有的学生为之惊叹,行文流畅,观点鲜明,论据充分。

虽然广东的高考还没有这样的题型,我们有的是材料解析题,但是,李老师所教的构思这篇论文的整个过程不就是解析材料的过程吗?从最初的阅读,到初步分析,再到联想、延伸,不就是对材料的二次解读和理解吗?这对我们广东的学生做材料解析题一样非常适用!所以,我相信这个班的学生与我们一样,一定受益非浅!

课是听完了,但还是有必要说说课后的简短报告。

李老师是个随和的人,没有虚张声势地摆出一幅报告专家的架势,而是非常幽默风趣地和老师们谈了谈自己对课堂“有效性”的理解。其中,这样几句话很值得我们历史教学工作者深思。

第一句:文本不是历史!文本是因政治需要而写成的文本,不是真实的历史!我们历史老师要教的是真实的历史,不是文本!

多么震撼人心的话语!!当下,我们多少的历史教师都是“唯课本论”,课本上写几个字就教给学生几个字,用李老师的话说,“美其名曰:落实教材基础知识”,实际上是思想狭隘和不负责任的表现。学生是需要学会课本上最基本的知识,但学生更需要了解自己祖国和世界的真实面貌,只有了解了过去,才可以把握现在创造未来,如果了解的是一个片面的或者美化的“虚伪”历史,那么如何准确找准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呢?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历史教师真正肩负着民族、国家和世界兴亡的重大责任啊!

第二句:什么是互动?

这正是我们当下搞课改最迷茫的一个问题,一般人的理解,只要课堂上没有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问答式或活动式的互动,就不称为一节“优秀”的课,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又真的很难贯彻每节课都设计活动,设计互动环节。李老师这样来解读互动:神动、情动、思动!神动,即学生的精神在随着老师的讲解而动;情动,即学生根据老师讲解的语气、渲染的气氛而带来感情的变动;思动,即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或发问飞速运转自己的思维。多么好的定位,没有看到其乐融融的所谓的“互动”,但学生从身体到情感到思维却一直在动,一直在围绕老师而动!真的是此时无“动”胜有“动”啊!

第三:什么是“有效性”

我们一般认为的有效课堂就是,讲过的知识点学生背的出,做题得高分,那就是有效的。但是,李老师认为,真正有效的课堂需要关注三个“性”:教学信息的丰富性、认知过程的批判性、迁移知识的知本性。教学信息的丰富性,要求我们老师必须自己有丰富的知识和广博的见识,只有这样,才能去丰富学生的知识和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讲解课本上的文字;认知过程的批判性,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引导我们去深入地分析问题,便于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迁移过程的知本性,这是李老师的原创,可以理解为,可以带来新知识的知识或带来新方法的知识,意思是,通过原本的知识可以让我们迁移、引申出更多知识来。

关于有效性,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每一节课必须有一个灵魂,这样一节课才是有效的。拿上面讲过的“鸦片战争”课例来说,那一节课就只有一个灵魂:解读历史材料!我们现在的课堂,很喜欢为了丰富而丰富,搜罗一大堆非常花哨的东西,又是活动,又是表演,又是音乐,又是图片,到最后,也没搞清楚到底要学生记住什么,学会什么,而李老师的这堂课只有文字,却教会了学生解这一个类型的题目的方法,这就是我们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最后,关于有效性,还有一个目标的问题。目标清晰了,才会收获到预期的效果,那就是有效的。李老师简单概括为要懂得“舍”与“得”。哪些是可以舍去的,就大胆地丢弃,哪些是必须的,就一定要讲透讲通,这样学生知道了该知道的,甚至还可以迁移内化成一种方法、一种习惯,那么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不需要老师再额外强调,学生都会主动地自己去解决问题了,这就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教是为了不教”啊!忽然联想到两周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来我校讲课做报告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当前课改最大的弊病:一是缓入教材,即导入部分过分复杂化,十几分钟过去,还没有进入主题;二是早出教材,即草草将课文内容做一潦草教授就认为学生都会了,于是离开课本;三是淡化知识,即为了避免被说成是应试教育,而有意地弱化对知识本身的系统传授;四是迁移拓展,即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主题升华,过早地离开教材拓展知识,而且往往是拔高地夸大地迁移升华,对课文内容本身以及学生实际没有太大的帮助和启发地拓展。比如我们现在的许多初中课程,已经被无限拓展拔高到了高中甚至大学课堂的地步了,试问一个心志和年龄都是初中水平的学生,如何可能理解并接受高中乃至大学的课程?所以即使老师多么辛苦地收集材料,那都是白费,因为根本是“无效”的!余老师虽然是语文老师,但是他的观点与李老师是多么的相似啊,我们就应该脚踏实地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与内容,再认真塌实地去一点点落实,不该要的毫无意义的“联想”就要坚决地“舍”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得” !

广州之行是疲惫的,来回坐车就近3个多小时,但此行确实非常充实而值得的!我们不仅面对面聆听了特级教师的教诲,更重要的是,通过聆听,在我们自己的内心产生了波澜,这波澜微小也好,宏大也好,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会引导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带来新的变化的!而这新的变化一定是我离优秀教师越来越近的步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