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高中历史新教材编写指导(28)

时间:2009-10-18 17:21:37  来源:本站
 

 

第九章                  选修课程《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一、    教学内容说明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选修课程《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着重反映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留下的文化遗产。这一模块共设六个专题:(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2)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3)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4)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5)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6)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其中专题一主要是了解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知道世界遗产的基本情况,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专题二至专题五的学习内容选取的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有标志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专题六反映的是人类历史上极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了解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具有重要意义。六个学习专题共同构成高中历史选修课程《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的主要学习内容。

 

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制度文明,同时也在改变社会和自然,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宝贵的文化财富。课标试图介绍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让学生深刻认识这一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观念;懂得在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能从具有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中认识其特殊的教育价值。

 

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1)世界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

(3)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    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本专题讲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包括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及登陆标准,世界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等。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基本情况,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原则,树立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责任感。

 

2.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1)金字塔与古埃及社会  法老  狮身人面像  拉美西斯二世  阿布辛拜勒神庙 古埃及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2)金字塔建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金字塔研究中的疑难和奥秘

(3)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行动的意义

本专题讲授古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包括金字塔群和神庙建筑等。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金字塔在社会历史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意义和成就,认识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行动显示了人类对自身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及保护意识的提高。

 

3.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1)雅典民主制度  雅典卫城  帕特农神庙    希腊柱式(多利亚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  雅典城邦的历史特点及古希腊的建筑艺术成就

(2)奥林匹亚遗址群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神

(3)历史悠久的罗马古城    罗马的广场建筑群    圆形大竞技场  万神庙  卡拉卡拉大浴场  古罗马券柱建筑的艺术成就

 

本专题讲授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包括希腊的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及奥林匹亚遗址群和罗马古城及古建筑遗址群。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古希腊雅典、罗马古城的历史特点和建筑艺术成就,了解奥林匹克的含义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神。

 

4.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1)佛罗伦萨在文艺复兴中的地位  佛罗伦萨大教堂   

(2)教皇的领地梵蒂冈  圣彼得大教堂及广场  米开朗琪罗   拉斐尔  贝尔尼尼等

(3) 意大利与欧洲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文化遗产的建筑风格、艺术特色和人文主义精神

 

本专题讲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包括意大利佛罗伦萨,罗马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佛罗伦萨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地位,同时认识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贝尔尼尼、达·芬奇等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5.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1)秦始皇陵的建造  秦始皇陵兵马俑

(2)秦长城、汉长城  明长城  长城的建造  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3) 北京紫禁城  故宫三大殿  承德避暑山庄  颐和园  明孝陵  明十三陵  明显陵  清东陵  清西陵  明清皇家建筑的特点

(4)山西平遥古城   日升昌票号  丽江古城   徽州古村落和民居   徽派建筑艺术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  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5)昆曲的起源  百戏之祖  《牡丹亭》等昆曲名剧    昆曲等非物质遗产的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本专题讲授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内容丰富而广泛。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古代中国在工艺、美术、造型、建筑以及非物质遗产等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成就,认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与文化价值,遵循“科学发展观”探讨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自觉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

 

6.具有警世意义的世界遗产

(1)戈雷岛  奴隶堡  殖民主义奴隶贸易的罪恶

(2)纳粹种族主义理论  奥斯威辛集中营  设置特殊世界遗产的意义

本专题主要讲授具有警世意义的世界遗产,内容包括殖民主义奴隶贸易罪恶的见证地戈雷岛和奥斯威辛集中营法西斯罪行遗址。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把戈雷岛、奥斯威辛集中营等申报为特殊世界遗产的目的,是让人类不忘这段灭绝人性的罪恶历史,永远铭记历史的惨痛教训,关注人类的共同进步与世界的和平发展。

 

二、    教学指导建议及案例评析

 

学习“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应当组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这门课程是选修课,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应该是对课程内容产生有一定的兴趣,这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的良好条件。根据这门课程的性质,建议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应该注意三个方面,首先是探索和研究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疑难与奥秘,以及有兴趣的问题;其次是在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中学习有关文化遗产的知识,第三是积极参与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环境的社会活动,也把它作为实践教学的过程。组织和开展这些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参与和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以便更好地全面完成课程目标。

 

(一)            关于探究世界文化遗产中有关问题的教学活动。

 

世界文化遗产的课程内容当中,有许多问题都是可以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例如,古埃及金字塔的奥秘、古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奥林匹克的宗旨和精神、欧洲文艺复兴的成就、中国长城的作用与影响、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昆曲的独特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为什么要确立具有警示意义的特殊遗产的概念等,都是组织探究式学习的可选课题。

 

就这些课题所能开展的教学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常用的方式有观看影视资料片、课堂讨论、专题辩论会、科研报告会、举办图片展等。进行这些教学活动,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最主要的是收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特别是大量的图片图册和影视片,以及介绍和研究世界文化遗产的书籍。收集各种有关资料是一种能力的锻炼,也是学习目标之一。它可以了解资料的来源、知道有关资料的价值、掌握查找资料的方法、学会如何利用有关资料。在组织这些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组织者要善于引导教学活动朝预定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对所要探究的课题有深入的了解,并能把握关于这些课题的学术研究动态,在活动的关键问题上进行启发和点拨。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由师生共同参与进行的。

教学过程示例

<万里长城>教学方案一(常规教学方案):

 

本课内容繁多,课文篇幅较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把握重点,围绕万里长城防御体系的特点,认识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延续最长、工程最为浩大的军事防御设施。但它同时又是凝聚着中华各民族之间军事、经济与文化交往的历史纽带。认识长城积淀和凝聚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它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刚毅坚强、开放交流、豪情进取的充满向心凝聚力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一.导入部分:

 

导入示例一:开始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万里长城的巍峨雄姿,以图像或题词导入教学,又以影视音像结束前言。首尾呼应、结构精致,将一条横贯东西、逶迤曲折的人工长城演绎成融会古今、坚强刚毅的人文长城。上课始,可充满激情地朗读了世界各国元首献给长城的题词:


师:八达岭长城作为中国最早向国内外游人开放的长城景区和国家重要的礼宾接待地,已先后接待过包括尼克松、里根、福特、卡特、布什、田中角荣、戈尔巴乔夫、叶利钦、蓬皮杜、撒切尔夫人、希恩、伊丽沙白二世、明仁天皇和皇后等在内的374位外国元首和首脑。如此众多的世界风云人物纷至踏来,游览长城风光,这在世界其他名胜古迹中也是罕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我到过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 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对于凝聚着中国千年文明、智慧和力量的长城,我深表敬佩”。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听完这些国家元首的题词,你有些什么感受?而后进入课文。

 

导入示例二:教师采用多媒体展示学生较熟悉的《万里长城》电视片录像,教师同时进行激情洋溢的介绍:“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延续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历代总计长度达50000多公里,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长城飞舞于苍茫的云海之中,给人以力的震撼,神的惊愕和美的享受。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绵延万里的高大城墙,它塑造出奔腾飞跃、气势磅礴的巨龙,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而后进入课文。

 

<万里长城>教学方案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课方案)

 

设计活动建议:

建议四个邻近的学生为一个小组,由组长、电脑员、资料搜索员组成,对老师布置的问题可以抉择一至两个开展研究,搜取充足的资源信息,作为辩论的论据,尽可能做成简短的课件上台展示,也可以做成书面报告由组长上台宣读论文。在对长城保护的辩论活动中,也可事先设计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思索原由、反思自我、寻找差距、征集方案。

 

设问一:你如何评判万里长城在历史上的军事防御功能和民族凝聚力?有学者说:“长城的实质是鸵鸟战术,修长城是消极的防御而非积极的进攻。这种消极防御的思想客观上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外面的不要进来,二是里面的不要出去。修长城,使中国在世界历史上失去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在陆地上中国失去了向北方扩展的机会。第二次,在海上中国失去了成为世界航海大国的机遇。”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和结论?

 

 

 

设问二:以前的朝代大都有修建长城,而为什么唐朝清朝很少或不修建?

 

设问三:修长城正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因为长城位于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交界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稍有破坏,就会造成极大的生态环境的改变。修筑长城时大量的树木被砍伐,使得土地沙化加剧。你怎么看这一问题?

 

设问四:长城隔断了外面的世界,阻碍了中国与外界的交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得当时的社会闭关自守,发展缓慢。再者,长城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属于战略上的保守。中国习武之人有句古话: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在自己国内建造一堵墙远不如采取主动的进攻来得强。你怎么看这一观点?

 

设问五:万里长城永不倒吗?——也许将来有一天长城的实体会因不堪岁月的侵蚀而倒塌,今年传来两条消息:河北一段明代以前的极有研究价值的古长城被南雁公路切断,公路北侧的山坡上用于绿化的“鱼鳞坑”垒的石块多取自古长城,长城墙体已被挖坏。山西某村想把两个砖瓦厂合二为一,但麻烦的是有一段长城“碍事”。村长一声令下,拆!这段60米长的历史文化遗产,顷刻间湮灭。事后,虽然各级管理部门极为重视,又是发文又是现场办公会,但最后不过是罚款200元了事。目前长城的基本状况是:只有1/3修复和保护基本完好,另有1/3残破不全,1/3不复存在。是谁唱的“万里长城永不倒”?

同学们,你们说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好国宝长城呢?请把你们的建议写成报告做成课件上传给国家文化部和建设部领导。

长城文化网(http://www.meet_greatwall.org),教师可以先介绍给学生。这课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关于“情境——会话——协作学习——意义建构”的学说。教师的设计思路是:利用网络资源共享,信息量大,交互便捷的优势,创设情境,建立一个由学生控制、探索的研究性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个别化,自我激发式的学习,整合知识,并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协作学习,实现意义建构。

布置课后作业:制作《我看长城》作品集。要求:小组成员每人写一篇文章,内容自选,题目自拟,文体自定;可以参考资料,不能抄袭,选择独特视角,写自己心目中的长城。合订成册。

为了便于讨论问题《万里长城永不倒吗?》,可以事先告诉学生基本信息:

目前长城的基本状况是:只有1/3修复和保护基本完好,另有1/3残破不全,1/3不复存在。可以说,我们中国目前已经没有万里长城了。这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历史的原因,战争年代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使长城受到第一次人为的破坏。第二是建国后长期人为和自然的破坏。这是最可怕和致命的。

 

下面请同学们讨论:

(1)、塞北沙漠化侵袭的自然恶劣环境,已经直接对长城及沿线古迹文物的吞噬形成巨大生存威胁,你认为应当如何采取措施缓解这一恶劣趋势?

(2)、对长城某些地段管理局将遗产经营管理权引入市场化交由旅游和影视部门管理而收取租金的做法,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3)、对长城沿线一些地方政府开工修路夭折长城,熟视一些无知的农民拆毁长城砖石而无动于衷,这种种现象媒体屡屡嚗光但始终不见成效的做法,你有什么看法?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如何从源头上解决长城的保护?

(4)、北京的八达岭长城管理局每逢旅游假期靠门票涨价来限制人口,达到保护长城的目的,你认为此办发行得通吗?为什么?

<万里长城>教学方案三(辩论活动课):

 

辩论活动课,先由教师将两种绝然不同观点的文稿结论摘要发给学生,由学生课外组成研究学习小组依靠网络资源自主得出结论,然后在课堂上作为意见相悖的双方进行辩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设问一:(正方)不宜过分夸大长城的军事防御功用

修筑长城,实效甚微。以军事上的作用而言,长城又何尝达到了中原统治者当初的目的呢?实际上一旦中原王朝失去军事打击力,长城就形同虚设。秦始皇死后匈奴就越过长城占领河套,明朝末年清兵出入长城如入无人之境,真正沿着长城作武力对峙的例子并不多见。明朝,也是对西北和北方最保守、最无作为的王朝。随着长城的最终完成,明朝的势力再也没有越出嘉峪关一步。相反,能够把农业和牧业民族同时统一起来的政权就不需要、也绝不会修筑长城。读中国历史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唐朝在历史上是与长城联系最少的一个朝代。在盛唐气象的光辉笼罩下,长城第一次失去了起本身的防御价值。孙子曰:“不战而曲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带着有些胡人气息的李家皇帝以强大的帝国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为背景,更拥有了前人不曾有的“四海一家”的广阔胸怀,中华民族第一次变得如此外向。唐朝的长城,只是一堵简单的城墙,或者说只有自然性。可能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今天的我们依然怀念着大唐盛世,虽然只是短暂的百年。到了清朝,长城内外归于一统,残留的长城开始还作为地区间的关卡,以后就被完全废弃了。长城的军事功能在历代战役中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对统治者来说,心理上的一种安慰比军事实用价值要大得多。修筑长城,工程浩大,劳民耗资,给人民带来繁重劳役和沉重负担,甚至死亡。

 

设问二:(反方)应当客观肯定长城的军事防御功用

事实证明,即使农耕民族能够战胜处于部落阶段的野蛮民族,它也不可能在边境保持足够的军队,更何况中国和欧洲的大帝国多次被来自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所灭亡。修造长城就是效用最为可观的一种手段,它可长时间地保证边境上的基本稳定,能有效地制止游牧民族肆无忌惮地自由进出。明末,时政腐朽已极,明庭军队与满清八旗野战每战必败,八旗军队甚至杀进山东境内,长时间转战烧杀,但碍于长城的屏障作用,往往必须绕行至山西大同一线,足见长城效用。甚至,明长城在抗战时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何云废物?而当年入主中原汉化的金朝,为蒙古军队速灭,在于无长城之屏障,致使蒙古军队可随意长驱深入。大军事家戚继光当年主修蓟门防线,曾创空心敌台,集守、驻、存为一体,乃军事史上伟大创举,起到了积极作用。防御从总体上来讲是被动的。战争是敌我双方的活力对抗,防御者希望自己重点设防的阵地恰恰正对敌人的进攻锋芒,进攻者则企图避亢捣虚,打在敌人设防的薄弱部位。尽管长城防御已经充分,毕竟不能确保所有的锁钥部位都固若金汤。马背民族多次跨越长城而南下中原,是不是就可以证明长城从来没有起到过防御作用呢?不可简单地作答,长城是据险制塞,它总比没有任何设防工程的原始阵地更利防守。

 

设问三:(正方)修长城是民族封闭自守的消极心理  这种消极防御的思想客观上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外面的不要进来,二是里面的不要出去。修长城,使中国在世界历史上失去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在陆地上中国失去了向北方扩展的机会。它限制自己的眼界,某种程度上阻滞两种经济的互补,乃至造成一定时期的民族隔阂与仇恨。长城隔绝了中原人民与北部少数民族往来,不利于民族融合及民族整体发展。第二次,在海上中国失去了成为世界航海大国的机遇。长城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它卡住咽喉古道,杜绝中外交流,中止互市商旅;它是一个文化锁国愚钝的标志。

 

设问四:(反方)长城岂与民族封闭心理有关?    把长城视作封闭一家的院墙,于是结论,修造长城形成了民族的封闭心理。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可笑的直观判断。大规模修造长城的秦、汉、明三朝,均不能说是个内向封闭的时代,其建立之初,均有傲视往代的大规模对外扩张或交流,尤以汉代的丝绸之路和明朝七度下西洋为最。谁也抹煞不了某些历史的基本常识。早在“丝绸之路”开通之时,长城就是中国、印度、伊斯兰和欧洲文化交汇的纽带。莫高窟壁画至今还保留着当时中西大道驼铃叮咚、车马喧嚣、驿站如珠、客旅接踵那种繁荣景象的艺术定格。这就是历史。在汉唐更多时候,讨论中国排斥西方文化现象时,这种对异质文化的抗拒,并非可以封闭心理简单描述,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的文化抗拒心理。并无东西方之别。不过是一种天然的民族骄傲和文化认同心理,愈是有丰厚和发达文明遗产的民族愈是不能认同别人的文化,不能承认自己文化的劣势。这与长城完全扯不上边。至于满清的闭关锁国,那主要是指海禁政策而所为与长城也无关。

 

 

 

设问五:(正方)修长城劳民伤财,超过百姓承受力,是封建专制的血腥产物。鲁迅说过:“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长城“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教材不讲专制君的残暴与民工的苦难是愧对历史。它是统治阶级滥用民力暴虐政治的产物,一曲“孟姜女哭夫断长城”就是历史的血泪控诉。

 

设问六:(反方)关于国防投入的必要性与民众负担的可能性

说到孟姜女哭长城,正是中国古代人民缺少公共事业观念的表现。其实,修长城不得人心,修大运河、修人工渠、修黄河水利,在当时的百姓看来,又有哪件是得人心的呢?孟姜女是一个演义出来的人物,不管她是忠贞爱情的象征,还是反对战争的化身,总之她哭倒过长城。姜女庙正殿的楹联拿她和秦始皇作比:“秦王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横批是“万古流芳”。这就涉及到长城的功过是非了。秦始皇该不该修长城?有没有比修长城更节省民力的办法?回答这些问题,不能超越时代,今人也不可能替代古人去改写历史。秦始皇既然是一个大一统帝国的主宰,他当然有理由去巩固自己的社稷江山,要求自己的臣民承担一定的国防费用或者劳役,似也无可非议。当然,对修建长城效益的评价,也不能脱离对其相应所付出代价的估量。构筑长城无疑要付出艰巨的劳动和巨大的牺牲,但其中在相当一部分地段则是依山势关隘而建。而在许多朝代,例如明代,主要是调动军队施工,一般民众的负担尚未达到无法承受的地步,因此秦以后就再没有因修筑长城而激起民变的事件。从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为了对付超级大国的战争威胁,我们也曾惊天动地的“深挖洞”。论其规模,也够得上一个地下的万里长城,难道能够说它没有发生战争效益,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浪费或滥用民力吗?同样,美国用于战略性防御计划(即所谓星球大战计划)的开销也大得惊人,除了偶尔在国会上冒出一些不谐合音之外,也没有成为什么过不去的大问题。这至少说明,不论古今中外,国防投入还是必要的,问题是要掌握一个合适的度。评说长城功罪,应该站到国防意识的高度。

 

(点评)辩论会创设的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有利于引导学生不惟本本,不惟结论,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提高独立思考与解决历史、社会问题的能力。把学生分为几方,模仿大专辩论的形式,既有陈述性的发言,又有对抗性的答辩。这种形式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把搜集整理历史资料撰写成论辩文章,研究论辩逻辑对策,论辩中机敏灵活的反应,严谨准确的语言表达等等。学生经过潜心思考归纳总结出结论,比之教师直接传授的结论,效果更好。需要指出的是,得益于现代化技术的支持,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可以借助多种形式来完成。因此,有价值的图片、音像资料、甚至网络资源(比如flash作品)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教材(对学生而言,是学习材料)。精心挑选和利用这些资源,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