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时间:2009-10-18 17:22:05  来源:佚名
 

一.对传统高中历史教材的一些看法

历史教材是教师实施历史教育教学的依据,是学生接受历史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载体。要实现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首先要有好的教材。但传统的中学历史教材,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恢复高考制度二十多年来,中学历史教材变动过数次,每次变动,都有令人满意之处。但就体例、范式、内容而言,并没有突破原先的框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总得来说,传统历史教材,僵化、教条、呆板、陈旧,滞后于教育的发展,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就体例而言,传统高中历史教材,属于通史体例。按时间先后顺序,编写了一大堆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思想文化史等等,真可谓多而全。就范式讲,教材编写采用的是“革命范式”这一理论体系,这种范式将“阶级斗争”拔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把本来活生生的历史图景抽解为几条干巴巴的红线或黑线,被幻化成几个或高或低的台阶让人去理解。事件被概念化了,人物被脸谱化了。所使用的语言,也一律是四平八稳和貌似权威。就具体内容而言,教材淡化过程,注重前因后果,特别是对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多是现成说教式的结论。总之,长期以来我们的课本是重政治,轻人文;重阶级分析,轻生产力分析;重知识结构,轻情趣描述;脱离生活,与现实割裂……这种陈旧的风格,已经严重制约了历史教育教学的发展,尤其不利于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

历史本来丰富多彩,包含有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各类鲜活而又个性突出的人物;也包含有绘画、服饰、建筑等精彩内容。但是传统高中历史教材,主干内容的编写模式是史实加结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大多是所谓的历史定论。有些定论高深莫测,概念化、教条化、成人化,对于涉世未深、生活积累和社会阅历极浅的中学生,根本理解不了,更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任何教育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使受教育者对教育的内容感兴趣。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高中生处于青春期早期,其年龄特点、情感和价值观特点、认知特点等决定了他们在历史学习中的特点,最易被生动的、妙趣横生的故事所吸引。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都能把《史记》写得兴趣盎然,以至于现代人都把《史记》的某些片段作为范文,编登在语文课本或有关书目中供人研读欣赏。发展到现在,我们的历史教材无情地删除了那些极富感染力的细节内容,而呈现出来的是枯燥、乏味的框架知识,这怎么能吸引学生主动地学习?

长期以来,受“左”倾思想的影响,传统历史教材并未反映社会历史的多样性,而是政治史占主角,假大空的政治说教太多。以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为例,一部活生生的中国近现代史,几乎成了中共党史。中共党史固然重要,也应当着重体现,但这远不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全部,还有更丰富、更生动的内容。历史教学毕竟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教育,过分强调政治性,是非常片面的,不但不符合历史的真实,也不符合中学生接受历史事物的心理要求,也就不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历史。

传统的历史教材,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等,内容够多了,体系够完备了。可就是没有几个鲜活的人物,更谈不上发掘历史人物的精神和人格了。凡是课本中出现的人物都是对其他内容的陪衬,人物活动的叙述也都是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而且人物个个都是极具脸谱化。在历史上许多对青少年有极具感染力和教育价值的人物,在课本中只是出现一个名字或根本就没有提及,而许多可有可无的内容却占据了教材的篇幅。这是对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浪费。历史是人活动的历史,历史教材不刻画、挖掘历史人物,学生也就不能真正理解历史,更不能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力量,完善自己。

现实性是历史学的功能性特点之一。而传统中学历史教材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此特点,即与社会现实割裂,是“死”史。历史是现实的留影,现实是历史的折射。现实中的一切重大事件,都能在历史上找到根源和出处。如,“文革”中现代迷信泛滥,可以从封建社会忠君思想中找到答案;“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都可以从“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充当世界警察的历史沿革中得到解释。“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材与现实的割裂,难使学生“明智”,不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学好似不食人间烟火,对现实生活不发生作用,这样的教材还有多大价值?历史教材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二.现行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我们认真分析,挖掘其中隐含的内容:其一,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或叫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所隐含的教育理念是培养成功者的教育,凡达到基本要求的学生都是成功者。其二,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后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这种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不可及的。其三,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意在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其四,课程标准关注的是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几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在关注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关注获取结果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方面的体验与变化。

历史教材的编写质量,关系到成长中一代新人的人文历史素养,还可能影响未来民族人格的塑造,事非小可。中学历史教材只有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逐步提高质量。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改革用行政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严禁以不正当竞争手段脱销教材”。这是教材开发的一大进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高中历史新教材出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岳麓书社、大象出版社四种各有千秋的版本。以下我们就结合目前四种版本的新教材,来看看它们一些主要的新特点。

 

(一)教材理念的现代化

教材理论观念是构建教材的基础。历史教材理论观念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教材编写依据上,严格以《标准》为依据,结合社会实际和历史学科特点,构建了适合高中生学习的教材体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对高中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进行高中历史教育的国家标准,也是编写高中历史教材最基本的依据。

新的课程标准是在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它阐述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并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了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三方面课程目标以及具体的内容标准要求。它较好地反映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较全面地体现了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革新了课程结构,构建了新的以学习专题为基础高中历史课程体系;革新了课程内容,使学习内容比较符合时代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因此,《标准》对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

在《标准》中阐述了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这些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所有高中生都必须达到的目标。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和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现行四种版本的历史教材考虑到这一因素,尽量体现出不同的特色,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历史课程与历史学科不同,历史教材必须避免专业化倾向。但是,历史课程的发展,又离不开历史学科的有力支撑,历史课程的内容的依据和来源之一,便是历史学科。因此,历史教材的编写要建立历史学科的基础上,以历史学科的基本内容为依托,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反映历史学科研究的新成果、新成就,如新史料的发现、考古新发掘、对历史现象的新观点、新看法等。

二是新教材突破了“历史教材即历史知识仓库”的传统观念,摆脱了“学科体系”的束缚,体现了现代化的教材理念。

传统教材理论中的教材观是“知识为本”或“知识至上”,这一点很容易从我国传统的教育学书籍或一些学者的论述中看出:“教材是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第144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教材即传授知识技能的事实,它是位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中介媒介”(范琦《教育哲学》第184页,世界书局,1973年)。对我国传统教学理论影响深刻的前苏联学者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其中关于教材内容的有关论述也是:“所谓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我们理解为知识、技能、熟练技巧三者的连环。”(凯洛夫《教育学》第9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基于上述理论观念,我国传统历史教材是以历史知识为中心的,历史教材就是“历史知识的仓库”。我国以往的中学历史教材是大学历史教学内容的缩影,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新课程将教材视为课程标准下的课程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转化之产物,在教学论的视野内拓展了教材理论观念:“教材的内涵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为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体系所勾画的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第二,同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各种能力形成并熟练的、系统习得的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方式与技术;第三,与知识和能力体系紧密相关的、奠定世界观基础的表现为信念、政治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观念和规范。”(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第18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教材不仅仅是知识,它也是与知识学习活动、能力与信念价值观形成过程紧密相关的方法上、程序上、技术上的手段。反映上述教材观念的历史教材,既包括着历史知识,也包容着学习历史知识的手段、方式与活动。由此出发的历史教材设计,不仅考虑历史知识,而且更考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特点,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因此,新教材不再沿袭大学历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而是通过设计学习版块和学习专题的形式,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历史重点问题重新编排中学历史教材,突破了传统历史教材主要在历史知识体系“删繁就简”上大做文章的编写思路,扩充了世界古代史、中外当代史、经济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内容。比如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部分、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特别是世界古代史部分(尤其是世界古代文明史和文化史部分)的内容,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充实有关民主政治参与、国际问题观察、工商经济运行、社会经济生活演变、世界遗产保护等内容。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历史教材为例,《历史1·必修》作为政治文明历程,删减了许多诸如农民起义、朝代更替、典章制度等枯燥、抽象的历史内容。

 

三是在教材结构上,高中新教材突破了传统历史教材的窠臼,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创新性教材结构,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1.设置学习模块。在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学习科目和学习模块三个层次组成。每个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内包含历史、地理与思想政治等三个科目。每个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同时根据教育目标确定相关的学习内容。

新教材依据上述原则设置了9个学习模块,即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等三个必修模块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6个选修模块。

学习模块的设置,既有利于学校充分发挥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2.确定专题型的教学体系。高中新教材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改变了传统历史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高中历史教科书采用专题体例,会给学生探究式学习留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施展余地。专题体例的历史教材,就是在每册书中设若干专题,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等。运用专题的形式可以不必像通史体例那样按时间顺序编写,可以跳跃式叙述,可以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叙述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中外历史合编的优越性。同时,采用专题形式可以为师生的创造性的教与学留有充分的余地。教师与学生可以就某个专题共同深入的探讨,在教与学中实现共同发展。学生在初中通史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某一专题进行进一步探究和学习,可以深入地了解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搜集、加工历史信息的能力。

新教材专题和子目标题的设计也是别出心裁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专题导语的设置是一次创新,包括本单元内容介绍、学习要点和学习建议。目的是使学生在开始本单元的学习时,就能了解本单元内容的线索,抓住核心问题,并能以科学的方式、方法投入学习,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习效率。如岳麓版教材“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专题的“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人民版教材“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专题中第一子目“美苏争锋”(同盟的破裂、“山姆大叔”欲霸全球、两极对峙)、第二子目“新兴力量的崛起”(“欧洲人的欧洲”、迅速兴起的日本、东方巨龙的腾飞、发展中国家的呼声)、第三子目“走向多极化”(别了,雅尔塔、走出低谷的俄罗斯、鼎足之事话西方、风雨际会看东方),等等,叙述真实、精彩,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专题的确定,渗透了两个基本理念。

第一,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目标上,具有相近的教育价值。如《历史1·必修》中的9个专题,都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确定这些专题,有助于学生历史地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同时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历史2·必修》中的8个专题,属于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内容。确定这些专题,有助于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史实,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历史3·必修》中的8个专题,则属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确定这些专题,有助于学生探讨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学会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选修课程各模块中的专题,也都有其相近的教育目标。

第二,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内容上,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这种联系,应该体现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一是历史的时序性。每一个专题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同一模块的专题内容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来排列。我们通过这些专题,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及规律。二是历史的整体性。由于学习时数的原因,高中历史新课标中各模块所确定的专题,都在10个以下。如何通过这有限的几个专题,比较全面地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貌?这是确定专题内容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从新教材的所选择的内容来看,基本也体现了历史整体性这一特点。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各模块专题所反映的内容,既有中国的,也有世界的,既有古代的,也有近现代的,还增加了传统高中历史教材所没有的内容,如“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我们通过这些内容,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中的发展全貌。三是历史的多样性。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无论是政治领域,还是经济或文化思想领域,其活动都是多姿多彩的。如何通过我们所选择的教材内容,比较全面地反映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中丰富多彩的内容?这也是我们在确定教材内容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必须体现历史多样性这一特点。从新教材的内容来看,基本上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在政治领域专题中的内容,既有关于政治活动的,也有关于政治制度的。具体到制度层面上,既有民主制度,也有专制制度,既有资本主义制度,也有社会主义制度。我们通过这些专题,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丰富多彩的内容。

 

(二)教材功能“学本化”

长期以来,不少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究其原因,与过去的教材定位于“教本”有很大关系。“教本”式的历史教材枯燥、繁琐,无可读性,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突出表现在:第一,它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学生现有认知水平。而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采取“囊括”而不是“精选”的写法。第二,灌输现成的结论,忽视学生的体验。而且,它的选材缺乏生动性,加之课文结构单一,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动手、动口能力方面设计非常欠缺。“学校历史教科书不是普通的历史读物,也不是历史学著作,而是实现教学过程进而达到教学目的的特殊脚本”,“学生通过这个脚本获得知识和能力,陶冶意识和情操。”(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149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所以,笔者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历史教材是学生获得历史基础知识、发展能力以及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价值观的主要工具,而且历史教学目标是要落实到学生身上的,所以历史教材的定位就应该是“学本”而非“教本”。

顾名思义,所谓“教本”,是指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用书,主要着眼于教师的讲授,而“学本”,则是指以学生为主的学习读本,主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我们来看看新教材是怎样体现教材功能的“学本化”。

教材功能的“学本化”首先就是要使学生有兴趣去读,这个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教材编排新颖、活泼之外,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具有生动化和创新性的特性。从现行四种版本的新教材来看,它们都着力凸现现代教育理念,立足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表达形式的生动化,在内容选择、编排设计方面力图突破传统历史教材编写的窠臼,使新教材充满时代气息。

从内容选择来看。历史知识本是多姿多彩、非常丰富的,如果历史教材过多地注重历史学科本身的知识逻辑,对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没有足够的重视,就会造成人类历史中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占很大的比重,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历史的内容较少。而且,如果教材中叙述晦涩艰深,过于抽象复杂的历史理论、历史概念太多,就不能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发展的实际状况,导致出现专业化、成人化趋势,难以引起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许多原本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因教科书的枯燥无味而讨厌历史学习。新教材注意到了中学历史教育的特性,它不同于专业历史教育,不必过于追求严谨的学科体系,因此,它们在内容上尽量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在情意与认知发展上的实际,删除过深、过繁、偏难的内容,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及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等。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注意到了历史细节在其中的作用。如岳麓书社版教材就在正文中的小字部分补充了大量细节。当前存在的一个认识误区是初中历史教材才需要历史细节,高中历史教材主要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其实不然。历史细节不仅可以提高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历史结论的获得。缺乏历史细节的历史教材,容易出现空洞、空发议论的缺陷。历史教材做到寓论断于叙事之中,少发空洞的议论,去除空洞的说教,才会让学生喜欢。

从形式来看。新教材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图文并茂的教材不但令学生爱不释手,即使是历史教师,也会被吸引。历史知识本身的过去性、既往性特点,决定了不管是初中历史教学,还是高中历史教学,都要遵循直观性原则,因此,作为历史教学重要载体的历史教材,在呈现历史知识时,也要注意其直观性。新教材精心配置了有效辅助文字叙述的各种历史图片、图表,历史文物照片,历史人物、场景和事物的想象绘画图,漫画图,历史上的广告、海报、报纸、邮票等等,使教材新颖活泼,无形之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文字表达来看。一本优秀的历史教材,不仅要文字严谨、简洁,还要表达生动。枯燥无味是历史教材的大敌,会使学生感到学习历史是一种折磨。历史教材的面孔不能像一个正襟危坐的老人在絮叨着陈年旧事,而是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以通俗、精炼、生动活泼的语言来描述历史事件,让冷冰冰的文字历史,变成活生生的历史史实,使学生乐于学习。以往的高中历史教材给人的印象是严肃有余而生动形象不足。新教材努力克服这个缺陷,增强可读性,图文并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大小字的处理上,有的教材如人教版只采用大字形式,也有的采用了大小字的形式。采用大小字形式时,大字部分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所有学生都掌握的内容,小字部分精选了许多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或掌故,帮助学生理解大字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

教材功能的“学本化”第二个表现是,突出了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主导作用,着实改变了教师的职能。这是针对历史教材运作的宏观课程政策和历史教材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而说的。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弹性课程政策,历史教材不是惟一的历史课程资源,更不是惟一的历史教学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既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只凭历史教材来组织教学内容,更不能受制于教材设计顺序、按教材内容顺序来安排教学顺序。我国现行四种版本的历史新教材是有很大不同的,各种教材的编制内容和设计风格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单元,人教版教材设计为: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单元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单元学习小结;而岳麓书社版教材设计为:第1课  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第3单元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即使是对同一历史史实的叙述,教材的处理方式和叙述重点也各不相同。如“巩固新生政权(新中国政权)”,人教版教材是把它放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这一课作为一个内容条目来叙写的,比较简略,而岳麓书社版教材则作为独立的一课来处理。两个版本在叙述重点、列举事例、设计问题、教材内容顺序等方面都有较大不同。因此可以说,历史教材只是历史教学中教师授课的素材,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选择学习和自主处理教材的素材。目前广东省内四种版本的教材都有被使用也是说明了这一点。所以说,指导和评鉴历史教学的是历史课程标准而不是历史教材。因此,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要摒弃那种只讲授教材内容或只以历史教材为标准的传统观念,用历史教材教,而不是教历史教材。在具体教学中,笔者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配齐各种版本的历史教材,根据新课标,寻找历史知识的共性而不是个性。

同时,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历史教师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一是教师由重结论的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习促进者。所谓重结论,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省略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记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过程与方法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正确的历史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对历史现象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即没有一个丰富的思维过程,没有多种史学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同时,课程标准已经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且突出强调发展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历史教师已不再是结论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的促进者。当然,要顺利实施新教材中那些知识涉及面广的探究活动,历史教师自身要具备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从不同角度阐释问题。

二是教师由机械的课程阐述者转变为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历史课程标准体现的是一种基本要求,历史教学完全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超标”,而且新课程的探究性和活动性特点比较明显,这样,历史教师要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就要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以支撑历史教学,比如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等,教师还可以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社区、参观访问以及上网等多种渠道获得。

三是教师由默默耕耘的孤独者转变为善于和同行交流的合作者。长期以来,教师的工作成为一种所谓孤独的工作,即教师不仅与学生有心理距离,而且同行之间很少交流彼此对教学的看法。历史教师表现尤为突出,绝大多数学校的历史教师都习惯于孤军奋战,虽然偶尔也搞一些观摩,但大体上都是走走形式而已。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近年史学研究和考古发现成果迭出,加上中学课程大整合,这些都对历史教学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增加了历史教师的压力。新教材的知识点虽然精简了许多,但是其内容的丰富程度一点也不差。新教材结合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充分注意发挥材料的论证作用,在正文简约的基础上,增加了各种各样的副文,设计了大量的讨论、探究课题,运用了许多直观形象的图片资料,创设了丰富的历史情景。对此,历史教师需要查阅大量资料,需要群策群力,相互讨论,共同分享资料与灵感,相互观摩学习。惟有如此,历史教学才是比较经济和高效的。

四是教师由传统的知识“搬运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历史教学是师生在特定环境中共同认识历史的过程,是一项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历史教学的许多领域都有待于人们深入探索,这就需要历史教师不断审视教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研究、反思与改进。而且新课程新教材给师生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创造的空间,使历史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和变得比较复杂,因此,“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作为研究者,历史教师要不断增强教学研究意识。考虑到历史教师的工作特点,笔者认为,教学研究应该侧重于对其自身教学中情景性、具体性、个别性问题展开研究,注重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技艺的提炼和总结等,而不宜盲目地从事某些“课题指南”中理论性过强、大而无当的课题研究。也就是说,研究主要以探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基本点,这就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应有内涵。

随着历史教师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新的专业素质要求也就相应明确:使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相关知识更加广博并及时更新;随时关注历史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史学研究最新成果;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水平,能把总结出的教学经验提升为教育理论;进一步强化教学技能,有娴熟的驾驭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各种策略和技能,并有很强的反思教学能力;有灵活的与高中学生交知心朋友的技巧,给学生更大关怀和帮助,影响并引导他们全面发展。

 

(三)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具有时代性、学术性、探究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新教材依据时代性和综合性的原则,革新了教材内容,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教材内容与社会进步、学生经验的联系。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张萌麟在其《中国史纲》这部著名历史高中教科书的“自序”中说:“显然我们不能把全部中国的史实,细大不捐,应有尽有的写进去。姑勿论一个人,甚至一整个时代的史家没有能力去如此做。即使能如此做,所成就的只是一部供人检查的‘中国史百科全书’,而不是一部供人阅读的中国通史。”于是他提出“笔削”的五条标准,其中一条就是“现状渊源的标准”。他说:“我们的历史兴趣之一是要了解现状,是要追溯现状的由来,众史事和现状之‘发生学的关系’有深浅之不同,至少就我们所知是如此。按照这个标准,史事和‘现状’之‘发生学的关系’愈深愈重要,故今通史家每以详近远略为旨。”(张萌麟《中国史纲·自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重印本)张萌麟这种看法实际上就提出了历史教材必须要服务于时代的要求。

新教材在挑选教材内容时,大量引进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内容。比如人民版教材《历史1·必修》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有日本研制各种细菌和化学武器并在中国20个省实行细菌战和毒气战以及2003年齐齐哈尔遗弃化学武器事件的内容。在人教版教材《历史1·必修》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把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2001年上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五国组织的发起以及2003年联合反恐军事演习等也写进书中。在《历史2·必修》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还专门介绍了互联网的发展与民众生活的变化,非常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心民族命运。

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历史知识的基础性,着重选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最需要的、最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内容,即能够反映祖国和人类历史发展线索的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等。具体地说,包括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活动,人类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活动,以及人类精神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活动。比如,春秋战国时代铁农具、牛耕的使用,使我国生产力大大发展,改变了一个时代,这在课标和现行四种版本的新教材中都有体现。

新教材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都注意到了21世纪几种主要的发展趋势,并且在其中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和看法。(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在历史上的决定性影响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是工业革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各个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又给它们带来了风险。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因此它们处于优势的地位,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相对处于不利的地位。我们必须采取趋利避害的相应对策,迎接挑战。(二)在政治上,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但与此同时,美国力图独霸世界,建立单极秩序。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充满复杂斗争的漫长过程,但无论如何不可逆转。(三)在文化上,各国文化呈现出发展的多样性,世界各种文化之间既有吸纳、融合,又有排斥和斗争。我们只有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才能在文化方面的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以人民版教材为例,它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理论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还在“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中以“追寻生命的起源”和“向距离挑战”为题介绍了一些有关生命起源的新理论、人工智能和因特网的发展情况。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新教材及时跟踪并反映了历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近二十年来,历史学研究领域在时间范围、空间领域和具体内容上急剧扩大,历史学研究基本的发展趋势,就是一个不断“放宽历史的视野”的过程:在历史研究的视角上呈现了“从上而下”看历史向“从下而上”看历史的过渡,在研究模式上呈现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的范式转移。新教材对此予以了积极的关注,加强了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内容。比如各版教材都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新成果,明确写进夏、商两朝的起讫年代和西周的建立时间。另外,在学习专题上,考虑到有些问题在学术界争议比较大,所以,新教材只做客观描述,尽量少做或不做过多的主观评论,而且尽量少用或不用诸如“伟大的”、“进步的”、“腐朽统治”等情绪化字眼。

通读现行四种版本的历史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它比较注重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知识的综合性明显加强,呈现出内容的多样化。教材的内容多样,不仅仅指教材中历史知识内容丰富,而且还包括其他各种形式的历史学习资源。为了便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现行四种版本的历史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思维材料。如各种形式的史料:文字史料、历史遗迹、文物照片、地图甚至文学艺术作品等等,文字性的史料既有官方的档案记录,也有私人的日记,还有史学研究成果的摘引,这些各种形式的史料是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还大量引用经典诗歌或歌谣、神话传说、文学名著中的材料,更有许多是文学、科技等文化发展史方面的内容。如人民版教材《历史1·必修》“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引用《三字经》来叙述古代朝代更替,于右任悲歌《望大陆》一首。《历史3·必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叙述宋代张载对理学的贡献时,引用《张子语录》:“为田地立新,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通过对这些史料的分析探究,学生不仅能熟悉各种史料的形态,深刻认识到论从史出的观点,而且能提高对史料的判断、分析、处理能力。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学生还可以对史料做出自己的合理解释,学会运用史料来支持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在选修课程“探索历史的奥秘”中,增加了带有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前沿成果相互渗透交叉的“人类起源之谜”内容。撇开属于民俗学研究领域的神话传说不谈,人类起源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诸多科学研究领域,除了历史学,还有动物学、自然学、考古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诸多的研究成果,已经突破,甚至是超越了传统的马克思经典作家的“劳动创造人”的观点,而且,这样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的难题,绝对不是一个学科可以圆满地予以解决的。所以,新教材这些内容的增加,实际上也是倡导学生寻找一种在问题上寻求诸多领域研究方法之间相互借鉴、互相学习的方法。

各种版本的新教材基本上每册都设计了三个创新学习活动,当然名称不一,人教版称之为“探究活动课”,人民版改名为“学习与探究”,岳麓版叫“综合探究”。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历史教材《历史1·必修》中“多民族凝聚的中华民族——尝试自编教材”的探究活动,《历史2·必修》中“中国民生百年变迁”的探究,岳麓书社版《政治文明历程》中“围绕‘海选’产生的调查与评论”的综合探究活动,等等,引导学生集中开展探究活动,除此之外,新教材还在测评部分也增加了探究学习活动。如人教版的“学习与延伸”,岳麓版的“解析与探究”,甚至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出了“活动建议”。这些栏目提供了不少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让学生探究,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新教材还为学生提供了其他一些辅助性的学习资源,如推荐书目、适合中学生的学术论文、推荐网站以及各种影音资料等。这些学习资源为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些都体现了教材理念现代化的精神。

 

(四)在教育目标的落实上,具有全面性和人文色彩,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一种,其总体功能要从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转变。因此,在课程的精神价值层面上,是使学生“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使学生增加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加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在课程体系和内容选择上,是“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多样性……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方面,“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在教育的教学方式方面,“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在评价方面,要求“形成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这六大基本理念的转变与实施,保证了学生“三学会”目标的实现,也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的根本价值之所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全面教育功能,具体内容如下:   

1.知识。通过“必修课”的三个学习模块25个专题、“选修课”的六个学习主题的学习,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分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能力。(1)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 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2)提高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3)学习与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与方法论去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的能力。(4)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学会学习的能力: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独立思考、勇于探究;虚心好问、与人交流;多元比较、换位考证等。   

3.精神。(1)“一观”: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深厚的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主义价值观;(2)“两情”: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高尚的爱国之情,关爱人类命运之情;(3)“三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激发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4)“四态”: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科学态度;尊重、理解多元文明成果的海纳百川的态度;天、地、人之间和谐发展、顺其规律的自然态度。

比如,在凸现历史教育的爱国主义功能上,人民版教材在“知识链接”中以“战时民族工业西迁”为题,肯定了民族资本家以民族利益为重,共赴国难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还叙述了建国初期,海外知识分子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等3000多人满怀爱国热情,舍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事迹,这样就以时代精神为论述核心,弘扬了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再举例说明。在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教化功能,着力培养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充分发掘历史上那些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的名人言行。人民版教材在选修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高度评价了邓小平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无怨无悔地献给了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格,并在材料阅读与思考中要求学生“回答邓小平的个人品质和政治家的胸怀和情操”;另外,诸如孔子的仁爱,唐太宗晚年的奢靡,华盛顿的谦逊,孙中山的坚毅,拿破仑的胆略,毛泽东的气魄,甘地的奉献,爱因斯坦的聪慧,牛顿的沉溺于政治与神学等等都在教材中有所体现。新教材在必修三专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中,突出了苏联的“解冻文学”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的主题。在人民版选修教材“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中,编者有意把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中的反面案例写进教材,如把戈雷岛和奥斯威辛集中营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新教材也注意到了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例如在人民版教材必修二专题六第二子目“罗斯福新政”,就论述了举办公共工程,组织民间资源保护队,吸收200余万失业青年从事造林、土壤保护等工作,开辟了数万英亩的国有林区和公园,从而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尔森的小说《寂静的春天》描绘了生态的破坏使春天死寂的恐怖情景,推进了现代环保运动。

这些鲜活的历史对培养学生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无疑起到积极的作用。

老师的博客:http://blog.cersp.com/userlog5/77349/index.shtml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