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高中历史新教材编写指导(16)

时间:2009-10-18 17:22:26  来源:朱汉国主…
 

 

三、习题示例与点评

 

 

(一)选择题。

 

1. 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 梭伦说雅典“险入绝境”是指(  )

A.雅典面临外族人入侵的危险

B.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激烈

C.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

D.自然灾害的威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背景。梭伦改革之前,雅典处于贵族政治统治之下,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改革贵族势力遭到打击。B项正确,A、C、D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B

 

2. 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  )

A、春秋诸侯争霸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区别。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贵族政治衰微,对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封建改造以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然而这种改造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春秋时期各国的改革主要集中在税制改革方面,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上层建筑。进入战国,废除奴隶制、世卿世禄制就成为变法的根本任务。

【答案】C

 

3. 观察图片《圣•巴托罗缪之夜(1572年8月23日)》,从中我们能出的结论是(  )



 

宗教改革后,天主教分裂出新教   ②天主教与新教各派之间发生了长期的争论和战争

③信仰问题不能靠诉诸武力解决     ④世界和平需要宗教宽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宗教改革结果、宗教矛盾问题的认识。宗教改革后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三足鼎立。围绕正宗问题天主教与新教各派之间发生了长期的争论和战争。通过图片,可以看到宗教战争最终的结果是生灵涂炭、两败俱伤。所以信仰问题不能靠诉诸武力解决,世界和平需要宗教宽容。

【答案】D

 

4. 王安石变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品评的话题。请看下面这两幅漫画,从中你能得出的信息是(  )

 

 

   

 





①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②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

③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④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王安石变法的全面评价。王安石变法因触动旧势力的利益而归于失败,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有待品评的话题,例如变法中虽然重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忽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同时变法过程中用人失察,出现了危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但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仍然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

【答案】A

 

5. 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  )措施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新租调制          D、汉化政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民族融合趋势的全面认识与评价。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之后,随着服饰等生活习惯的改变,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似乎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因此,有人说孝文帝是历史罪人。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推动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也得到了永生。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凝聚力就是来自于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融合,从这个角度看孝文帝是盖世英雄。

【答案】D

 

6. “人们喜爱的是自己的劳动果实而不是别人的劳动成果。”这反映了阿里改革的措施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保护民族工业       C发展机器生产      D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阿里改革的主要措施。阿里改革的措施涉及土地、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问题。其中最能体现早期近代化特点的措施之一就是保护民族工业。这项措施的效果非常明显,提高了生产力、保护了民族工业,推进了近代化进程。在以后亚非等国家的近代化运动中,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答案】B

 

7. 2005年6月8日莫斯科为一座塑像的落成举行了盛大的揭幕仪式。在仪式致辞中提到“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这座塑像是(  )

A、伊凡四世              B、彼得一世

C、亚历山大一世          D、亚历山大二世

 

【点评】这是一道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选择题,主要考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对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的认识与评价。让学生把握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答案】D

 

8. 日本某藩知事到任以后不久,又被中央政府改称为县知事,此事发生的时间应在(  )

A、1841年             B、1851年

C、1861年             D、1871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与过程。明治维新的第一阶段(从1853年至于明治政府的建立)致力于武装倒幕运动,第二阶段(从明治政府的建立到帝国宪法的颁布)实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全面革新。其中在第二阶段中有如下重要事件:奉还版籍(1869年)、废藩置县(1871年)、殖兴产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等。本题反映的知识点就是1871年的废藩置县。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手执一只大盾,/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据优势。

                                                              ——梭伦

 

材料二:Our constitution does not copy the laws of neighbouring states; we are rather a pattern to others than imitators ourselves. Its administration favours the many instead of the few; this is the why it is called a democracy

                           ——Pericles

 

 

材料三: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而且是以侵犯所有制来揭开的,至于他在公元前594年实现改革的方式,我们在这里可以不谈。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它们如果不侵犯另一种所有制,便不能保护这一种所有制。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是牺牲封建的所有制以拯救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在梭伦所进行的革命中,应当是损害债权人的财产以保护债务人的财产。债务简单地被宣布无效了。详情我们虽然不大清楚,但是梭伦在他的诗中自夸说,他清除了负债土地上的抵押柱,使那些因债务而被出卖和逃亡到海外的人都重返家园。这只有通过公开侵犯财产所有权才能做到。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回答问题:

(1)从材料一的诗文中可以看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pattern”一词在英文里有“模范, 式样, 模式”的意思,请分析文中“pattern”一词具体指什么?

(3)材料三中恩格斯认为梭伦改革解除债务的政策是对债权人的一种“侵犯”,为什么改革还得到人民的支持?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对梭伦改革内容、结果及特点的认识。联系所学过的知识,材料一中的反映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社会公正与阶级调和。而“Pattern”一词指的是完善的雅典民主政治规范,包括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等民主机构的运作方式。尽管梭伦改革解除债务的政策是对债权人的一种“侵犯”,但是这种“侵犯”是一种执行社会公正的结果,是公正地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措施,所以得到民众的支持。

 

10. 小龙同学喜欢阅读课外书籍,有一次他发现一本英文译著有这样的一句话:“康熙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对此他产生了疑问,于是找来英文原著,经核对,发现原文为:“Emperor 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Cheng Kuang Ying”。问题的关键在于Kuang Hsu皇帝是谁。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深圳中学 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段考试试题)

(1)请写出Kuang Hsu帝的正确译名,并简要说明理由。

(2)这是一部研究中国近代化的专著,它提到了Cheng Kuang Ying,请分析该书涉及到此人的原因。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对戊戌变法背景之早期维新派的活动。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与郑观应同时代的皇帝应该是光绪。由于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宣传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而维新运动是近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所以研究中国近代化的专著中肯定会提到此人。

 

11. 改革是社会发展变化中最为常见的现象。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日本和中国,虽然所在地域不同,国情有异,但这些国家的都感受到来自欧美工业化浪潮的冲击及伴之而来的船坚炮利的威胁,先后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请回答下列问题:

(1)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日本和中国进行的改革分别是?

(2)伟大的社会实践需要先进的思想为自己铺路开道。有人说:改革既是一次伟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请你从上面三个改革中选取两个来论证这句话的正确性。

(3)改革既要除旧布新,就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上述三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请问改革者各自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难题?结局如何?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深圳宝安中学 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段考试试题)

 

 

【点评】这是一道开放型的问答题。除第一问外,另外两问可以采取分层次的评价标准。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如下:

(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  中国:1898年戊戌变法

(2)日本:早在维新前,日本 “兰学”兴起,使人们认识到西方的先进和日本的落后,维新初始,政府宣布“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五条誓文),在改革过程中,日本不仅全面借鉴欧美先进的物质文明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而且大力引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努力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习俗,使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思想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中国:在变法之前,康梁等人就通过开学会、办报刊的方式,宣扬西方先进的政治思想文化。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亦借鉴欧美先进的物质文明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同时与顽固派展开论战,这次论战成为中国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俄国:俄国也是一个易于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国家。其文化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汇合体,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在改革之前,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就成为俄国思想解放的主题,十二月党人贵族革命家、革命民主主义者、民粹派知识分子充当了这一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在改革的过程中,俄国也参照欧美先进的物质文明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最终走上近代化道路。

 

说明:任意选取两个国家的具体史实进行论证,分别给分。评判时注意答题是否史论结合。每个国家能结合三个具体史实的满分,结合两个具体史实的得80%分,结合一个具体史实的得60%分,无具体史实但观点正确的得40%分。另外文字流畅,逻辑清晰的可以酌情加分,但不超过满分。

 

(3)日本:改革之前,通过“武装倒幕”的革命手段将旧制度及其特权者铲除,改革过程中,通过废藩置县、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宣布“四民平等”等方式巩固革命成果。结局:改革顺利进行。

中国:在变法过程中,维新派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较为激进的措施搁置起来,在改革过程中,企图通过“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改革科举制度”“裁汰旧军”等方式革除旧制。

结局:遭到旧势力的嫉恨,发动政变,变法夭折。

 

俄国:在改革之前,首先借用舆论的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阶级的阻力,使封建地主阶级看到解放农奴是大势所趋。准备改革时,对旧贵族宣传“从上面解决要比由下面来解决好得多”的观点。改革过程中,让农民通过交纳赎金的方式获得自由,以安抚旧势力的不满情绪。

结局:改革没有受到旧势力的阻扰,但因为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亚历山大二世本人被刺杀身亡。

说明:评判时注意答题是否史论结合。每个国家能结合两个具体史实的满分,结合一个具体史实的得80%分,无具体史实但观点与结论正确的得60%分。另外文字流畅,逻辑清晰的可以酌情加分,但不超过满分。

 

启示:以下要点仅做参考。

1. 改革最难处理的就是政治改革中的人事层面,这是改革的瓶颈,往往也是导致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

2. 日本改革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在改革之前以革命的方式解决了政治改革中的人事难题。

3. 俄国改革没有受到旧势力的阻扰源于改革者的智慧,(舆论准备,采取赎金的方式)。

4. 改革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推行,改革过程中应该注意人事权与军权的掌握。

评分说明:以上要点做参考,其它可以成立的观点也可计分,但不超过满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