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高中历史新教材编写指导(7)

时间:2009-10-18 17:22:45  来源:朱汉国主…
 

 

4、进行模块间相关知识内容的整合

历史知识是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的。教师要从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的特点出发,在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同时,应统筹兼顾,可联系、整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对专题知识体系的完整认识,拓展学生的思维。

 

如可把必修(Ⅱ)的“工业革命”与必修(Ⅰ)的相关知识相联系;与必修(Ⅲ)中“蒸汽和电的革命”的内容相整合等。

 

5、整合知识中需要把握的是。

(1)整合知识是为了深化对必修(Ⅱ)专题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解决学习必修(Ⅱ)中的问题,不是相关历史知识的堆积;

 

(2)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必须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出发,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为目的;

 

(3)适时阐明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发展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全面、深刻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趋势;

 

(4)注意整合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具体性,尽可能的运用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示,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基础上,引发学习兴趣,拓展知识,促进思维;

 

(5)教师应加强教学的整体设计,依据课程标准模块教学要求,构思模块教学的整体设计思路与框架,做到取舍有据,整合有度。

 

(二)探讨新课程下的有效教学方式

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是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1、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帮助学生从不同历史资源中获取历史信息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是新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的重要内容;“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现实的理解过程”。高中课程改革使用的不论哪个版本的历史教材,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史实材料,特别是书中的知识链接、学思之窗、资料回放、历史纵横等众多文字资料及大量实物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分析得出正确观点,或运用史实加以说明与印证正确的观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巧妙、有效地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而绝不是让学生看看就完。

 

案例一、巧妙使用引言资料导课

 

 

 

如:第一单元第二节《古代手工业》一节的引言中给出大小图片四幅,文字资料两段,教师可对引言提出设问导入新课:①你从教材引言所给的图片中获得哪些有关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历史信息?②你认为中国古代手工业在当时世界上处于怎样的地位和影响?

 

教师设问要具体明确,不能指代不明,空泛提问。如你能从图片中获得哪些信息?学生会漫无边际的回答。如你能从图片中获得哪些有关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历史信息?(限定在中国古代制瓷业的范围内)学生就会在限定范围内思考。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回答,如:学生说“我从图片《群神宴》中得到的信息是中国明代的瓷器受到了欧洲贵族的喜爱。第一《群神宴》反映的是一群神仙使用中国瓷器为饮食器具,可见不是一般人都可以用;第二从我国到欧洲古代航海使用的是帆船,要等待季风的变化,瓷器从我国运到欧洲肯定价格昂贵,我觉得只有高贵富有的人才可以使用。”教师趁势引导学生讨论他的见解,拓展了学生对我国古代手工业的认识。    

                          

案例二、以丰富多样地图、图片缩短历史的时空跨度。

必修2第五专题教学内容时空跨度大,时间上从15世纪到20世纪初,地域上从孤立的世界走向世界日益联为一体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教师应多采用从地图、图片的变化中提取信息、列表对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如图片分析:让学生观察《手工工场》《蒸汽工场》《普鲁士纺织工厂》《美国的垄断组织》分析认识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态的变化及影响;

展示下列四幅图片

13世纪欧洲的家庭纺织    

    

 

 

15世纪末欧洲的手工工场

 

19世纪中叶英国纺织工厂   

     

 

19世纪末的德国克虏伯钢铁公司

        

 

师生共同探讨下列问题

①四幅图片反映了人类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②家庭纺织是古代欧洲和中国手工业生产的主要形态之一,中国古代还存在哪些手工业生产形态?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形态是什么?

③图片二反映了欧洲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此时的中国社会经济是否也发生了相同的变化?

④图片三中的纺织工厂是哪一历史事件的产物?这一事件为什么产生在英国?这一事件都有哪些影响?(对英国、对中国、对资本主义社会?对亚非拉、对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对全人类、对环境……)

⑤图片四中的德国克虏伯钢铁公司是哪个历史事件的产物?这一历史事件有哪些主要成就?它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什么关系?

 

 

 

带着问题师生共同完成工业革命一节的教学任务,尤其对工业革命影响的分析,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方面方面来思考与探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诸备,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回答的有道理就要充分肯定。如有学生回答“工业革命加剧了道德的沦丧,我的观点来自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由此课堂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论,有学生认为工业革命使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会引起嫉妒、贪婪、自私、颠倒黑白,如美化殖民扩张。

 

列表分析法:如从时间、争夺地域、方式、结果等方面列表对比荷兰、英国法的殖民扩张,分析殖民扩张的影响,正确认识殖民扩张;

地图分析法:如学习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时可让学生利用多媒体绘制新航路开辟的动态路线地图展示,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可利用《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14世纪前后欧亚之间商路地图》《新航路开辟地图》《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欧洲列强的海外领地》形象地认识人类认知范围、活动范围、贸易范围、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日益联为一体;对比新航路前后时期的地图,分析贸易中心的转移及对意大利、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影响。

 

案例三、运用图片的形象直观突破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对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为了更深刻理解,我展示了一张漫画,内容是一个外国人两手举着写有经济全球化的旗子,肩上拉着一块大磁铁,磁铁上吸了好多美元,学生很快形象地理解了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最有利,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我又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从卫星拍摄的夜色下的地球,欧美地区亮光密集范围大,亚非地区亮度小范围少,非洲则漆黑一片,学生非常感兴趣,立即得出世界的贫富差距拉大、欧美经济发达亚非经济相对落后的结论;另一张图片是1984年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露被夺去生命的孩子,教师问:“美国为什么不把这种工厂建在自己国家?这种工厂的转移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什么影响?”学生对此深受触动,纷纷答出向发展中国家转嫁风险,带来环境污染,同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借鉴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就业等影响。              

 

2、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

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案例

导入新课:

    屈原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彭德怀诗: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

2006年两会新气象: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更加关注民生,要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我们体会到民生的重要性.100多年前,中国的民生状况是怎样的?

讲述新课:

教师:播放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视频资料(《百年百事》截取),学生思考:从上述视频资料中你发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有哪些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反映近代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师:展示课件:

                                            衣:断发易服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表现  食:西式食品

住:花园洋房

                                                 行:新交通工具

        播放反映近代社会风俗习惯变化的图片及视频资料(《百年百事》截取)。

   学生:饶有兴趣地观看。

教师:从以上视频资料你发现近代中国又有哪些变化?

学生:婚姻制度、剪辫易服、禁止缠足、社交礼仪。

教师:通过以上图片及视频资料我们发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在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几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吗?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

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一段,回答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背景.

 

 

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展示课件:

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展示                                                     鸦片战争后西方思想文化大量涌入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背景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教师:上述变化是不是普遍现象?这些变化可能在哪些地方比较明显?

学生:有可能出现在上海、天津、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因为它们都是通商口岸,受西方影响比较大。

教师:与大城市相反,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农民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

学生:为画面中骨瘦如柴的孩子、颠沛流离的下层人民生活深深触动。

教师:不失时机地说:西方列强给近代中国带来了许多文明,但更多的是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的灾难,就象屈原诗中所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民生有什么变化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他的调查结果。

学生:展示一组家庭照片(20世纪60、70年代至今的照片),说明“改革开放前后家庭生活的变迁——衣着的变化”,学生讲解现实生活中的变化,效果非常好。

学生:展示银川道路、住房、早餐等几方面的变化。通过自己实际生活中的变化来体现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学生非常活跃。

教师:你们知道我们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吗?

学生:轻松地答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党的改革开放。

教师: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传统文明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我们该如何在传统和现代中找到交汇点,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下面我们通过两位同学的小品“古典与现代”来思索这个问题。

学生:表演“古典与现代”小品。

教师:纵观百年中国民生变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步,即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百年民生的变迁;新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更加推动人民生活的进步。

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作为一名现代的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应当如何去做?有待于我们每一位同学去探讨、去实践。

 

评析:本节课教师引用了大量资料,引导学生从图片、视频、史料中分析认识得出结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