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高中历史新教材编写指导(6)

时间:2009-10-18 17:22:47  来源:朱汉国主…
 

第二章  必修课程《历史Ⅱ》

 

二、教学指导建议及案例评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Ⅱ,主要以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决定着人类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该模块内容概括阐述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集中阐述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着力论述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中国社会历史性的巨变;深刻分析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急剧变革和社会生活、社会面貌发生的深刻、巨大的变化,关注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研究与历史教育的新视野;模块学习内容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说明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如何形成的发展的;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国家面对危机的自我调整,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自我调整表现的愈加频繁,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模块内容叙述了苏联在建国后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成就与经验,要求深刻认识苏联解体的原因,同时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在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的同时,世界经济的发展体现出了共同合作的发展趋势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通过必修Ⅱ的学习,应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正确认识理解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解释与评价;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经济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与影响,理解经济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一)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整体把握模块教学要求。

必修模块二内容涉及内容广泛,知识跨度大,很多内容对学生而言较为陌生。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体系,培养学生从经济的角度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对历史发展的深刻认识,是广大教师极为关切的。同时,这也对教师把握专题教学中历史知识的横向纵向关系,掌握知识深度与广度的联系,注意历史知识的时空联系以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作好专题教学的整体设计,准确反映专题设置的目的与要求,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有效整合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源,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深化和发展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1、进行同专题的内容整合。

 

第四专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程标准要求从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通讯的进步、报刊、影视、互联网的普及 几方面认识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认识变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时间上历时160多年,内容上设及近现代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化娱乐方方面面的变迁,课程标准内容的编排是以某一领域在近现代的变化为专题线索,注意了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为了有利于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按阶段整合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分析归纳变化的原因和特点进而得出认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正确认识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案例

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1840年-1949年为第一阶段,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步入近代,新的科技、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化、新的思想观念不断冲击改变着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尤其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冲击,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49年-1978年为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由于政府的强制措施,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经济建设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社会风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78年-今天为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成就巨大,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日益增强,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正在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也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840年-1911年晚清时期;1911年-1949年民国时期;1949年-1978年改革开放前;1978年-今天改革开放后。

 

2、进行专题间的内容整合。

 

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学会从经济活动的角度,“多视角,多层次”、“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提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为了有利于学生“多视角,多层次”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与世界史的关系,为此可适当调整专题教学顺序。

 

案例一    把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五“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先学习专题五的世界史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工业革命,再学习专题二中国近代经济的变化,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侧重进行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关系的整合,世界的变化对中国带来的影响的整合,把中西方历史贯通,形成一个整体,把中国经济史纳入世界经济史的大范畴中,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是经济模块教学的模块目标,据此在教学中可以把第六专题“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第七专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与第三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使中外经济改革、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经济调整自成一体。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二三十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和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与苏联的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复杂的、艰巨的、多样的,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符合本国国情,中国只有找到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模式,并不断的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

 

 

 

案例二   把第三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第七专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设计如下问题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

①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是怎样领导确立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你如何认识(从斯大林模式产生的背景、当时对苏联产生的积极、消极作用、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的作用考虑)这种经济体制?

②这种经济体制曾对新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为什么对这一体制进行调整?(复习了中国史知识,并注意了联系对比)

③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对资本主义体制进行了怎样的调整?这一调整对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五十年代以来,苏联和中国都进行改革,列表分析

改革者

时间

目的

内容

结果

失败或胜利的原因

相同点

不同点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中国的改革

 

 

 

 

 

认识

 

⑤结合表格内容你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将有哪些建议。假如你是一位新闻评论员,请用最简洁的语言评论苏中改革的成与败,不超过150字。

 

3、进行不同学科间知识的整合。

 

课程改革后的历史课程更趋于与其它学科的融合,教材以专题史为体例,更加趋于专业化,政治史增加了许多政治课中政体、国体、法律的专业知识,经济史增加了许多专业化名词如耕作技术(中耕农具、保墒、代田、区田)、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股份制、外向型经济、资源配置等,教师原有的知识储备已不够课程改革的需要,一方面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要展开学科间的整合与合作,政史地教师加强集体备课,相互协商,根据教学内容整合政史地教学内容,尝试不同学科同上一节课的作法。

 

 

 

案例

必修2第五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政府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措施、市场机制的作用等并且和政治课教学内容有很多重叠,于是我们政史地教研组经过集体备课决定采取历史、政治教师合作教学来完成。

 

首先我们把历史、政治课教材内容整合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通过那些要素对资源进行配置、市场与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对现代化的作用。

 

其次是历史、政治教师共上一节课。历史教师设问: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如何建立的?学生通过阅读历史教材归纳总结得出,历史教师播放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的视频资料。接着政治教师用我国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为例对计划经济体制特征、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如何对资源进行配置、国家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宏观调控做进一步分析,并引导学生对经济学家的观点 “亚当·斯密‘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就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萨伊‘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经营是最可怕的事情。’凯恩斯:‘要达到充分就业,其唯一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综揽。’马尔萨斯‘政府颁布济贫法只会使穷人的境况更趋恶化。’”进行分析探究帮助学生理解“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最后历史教师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表、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图表,用数据和史实与学生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评析:本节课是一节跨学科间合作教学的尝试,即完成了历史教学的任务又实现了政治课教学目标,运用历史课史实论证政治课的理论。从学生反映上看学生对二位教师同上一节课感到很新奇,同时学生也感受到各科知识间的融会贯通,不论喜欢历史的同学还是擅长政治的学生都调动了积极性,有利于体现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是学与用的有机结合。关于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经济全球化、我国的外交政策、中华文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等,都可以采用跨学科合作教学来解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