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孙业勋等:由丹朱和启的
不同文明发展相互交融检
“南京大屠杀”在中日历
刘乃徽:四版本历史教科
杨思冰:高一必修2第一
张向毅:高一必修2第二
黎宝儿:高一必修2第五
龙卫东:高一必修2第六
黄伟强:高一必修2第七
两种版本香港教科书的问
最新热门    
 
不同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结构体系与表述方法

时间:2009-10-18 17:23:34  来源:姚锦祥
 
不同版本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的结构体系与表述方法
 
      [摘要]  与统编教材相比高中历史实验教材的结构体系进一步完善,课文辅助系统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不同版本教科书的结构体系和表述方法有所不同,由此体现出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  高中实验教科书,结构体系,表述方法,比较        在教材审定制度的背景下,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和内容选择受课程标准的制约,趋同性是主要的方面。不同版本教科书的不同特点主要通过呈现教材内容的结构体系及其表述方法得以体现。本文就此问题对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和大象版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作一比较,以说明其各自的特色。   一、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的结构体系       结构体系是指组成其整体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从内容上看,实验教材的结构体系可以分为课文系统以及课文辅助系统两个部分。前者着眼于呈现教学内容,主要是确定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后者着眼于呈现教学方法,主要是提示历史学习的目标、途径、要求和资源。从形式上看,实验教材的结构体系由全书的结构(或称模块结构)、单元结构(或专题结构)和课文结构三个相互统属的部分所组成。其中,除课文结构中的正文和阅读文为课文系统外,其余部分均为课文的辅助系统。   高中历史实验教材,在吸取统编教材成果的基础上,提升了课文辅助系统的功能,进一步完善了教科书的结构体系,有利于教材工具性作用的发挥。       1、模块结构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实验教材三个必修模块的整体结构与统编教材基本相仿。它们都有编排教学内容的目录和单元,并有对其作出解释的前言或编写说明。   有的教材还在附录中提供了一些学习资源,以促进学生开展自学活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人教版和人民版对部分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名词设立了中英文对照表;人教版、人民版和大象版增设了课外读物推荐书目和历史学习网站栏目。岳麓版增设了中外历史大事年表。三册教材年表的内容相同,它们分别以各模块的历史主题为主,中外分列,并附其他必修模块相关领域平行发展的线索, “既瞻前观后,反映社会总体演变,并洞悉不同侧面的各自流变;又左顾右盼,兼顾各横切面之间以及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关联互动,使各种历史事件、人物在时空纵横交织的文明坐标中定位。”[1]         表一、不同版本高中历史实验教材结构体系比较

  模块结构 单元(专题)结构 课文结构
教学课文 活动课文
    人 教 版 编者的话、目录、 单元, 附录: (一)历史读物与网站推荐、(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后记 单元引导: 内容概要、学习要点、学习建议; 课文单元学习小结: 重要概念简释、归纳与总结、历史感悟(学史心得、学史存疑) 课文引导:引入语、图、探究的主要问题(2-3道)、重要概念;(2-3道) 文中:子目标题、正文、图表、学思之窗(1-3条)、历史纵横(1-3条)、资料回放(1-2条); 文后(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2-3道简答题)、学习延伸(探究活动1道、阅读与思考1道) 名称: 探究活动课 1—3册数量 3+2+2  
    岳 麓 版 写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前面、导读、 目录、 单元、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单元引导: 内容概要; 课文;   课文引导:引入语; 文中:子目标题、正文、阅读文、图表、页边问题、文中阅读框; 文后:知识链接1条、阅读与思考1道、解析与探究1道、自我测评2-3道简答题、活动建议1-2条 综合探究 6+2+3
    人 民 版 前言、目录、 专题; 附录: 一 部分词汇中英文对照、二 课外读物推荐书目、三 历史学习推荐网站 专题引导: 导语、学习建议; 课文专题学习档案: 学习重点归纳、收获与存疑、学习评价、学习活动记录 文中:子目标题、正文、图表、读一读(史料)想一想(对课文内容提问)议一议(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观点议论)学习质疑、谈一谈、说一说、历史探源、学习思考 文后:自我测评(1-2道简答题)、材料阅读与思考(1道)、知识链接(1条名词解释)   学习与探究 3+2+2
  大 象 版 开篇绪语、目录、 单元、 附录: 一 部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二 推荐书目和网站 单元引导: 探究提示(4-10条历史线索或概念) 课文   课文引导(引入语) 文中:子目标题、正文、知识阅读(1-2条名词解释)、链接阅读(1-3条)资料浏览1条、学术窗口1条,书眉图每页2幅; 文后:要点回顾(2-5条知识线索)、探究与思考(2-3条问题,其中有1条活动题) 探究活动课2+2+2

 

        2、单元结构       实验教材以单元为单位组织教学内容,每个单元一般有单元引导、课以及单元小结等部分组成。不同版本的实验教材都以一页或两页的篇幅作为导入页,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单元内容及其学习方法作了概括提示。导入页的设计,对学生了解单元学习的任务、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元导入页的设计,大象版比较简单,只是对单元的重要线索作了几条提示。岳麓版着眼于梳理单元内容的历史发展线索,并注意挖掘不同历史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影响。人教版和人民版在概述单元主要内容及其线索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建议”栏目提示了学习的方法以及要注意的问题。如,人教版在《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单元的学习建议中这样写道:“本单元涉及世界史的内容较多,学习时可注意联系世界形势,加深对外来侵略和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认识。……”   人教版和人民版还通过单元学习小结(人民版称为专题学习档案)的设计,提出了整理单元知识结构、复习重点知识、回顾与评价学习过程等要求。这一设置,使单元结构从导入到展开再到总结,形成了完整的整体。其中的“历史感悟”、“收获与存疑”栏目,体现了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注重创新思维的教学理念。从可操作性角度而言,人民版的“学习评价”和“学习活动记录”等统一的表格式栏目,实施过程比较困难,很有可能流于形式或形同虚设。相比较而言,人教版有关栏目的设计可操作性强。例如,“重要概念简释”栏目,要求对单元中出现的重要概念作出简释,有利于培养学生整理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归纳与总结”栏目,要求整理单元学习的历史内容及其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其语言表达能力。但这一项目的指示语有点含糊。如果提出“用200—300字写出本单元的历史线索”,或者“写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联系,并且成文”的要求,则更容易达到上述目标。       3、课文结构       实验教材的课文结构由不同类型的课文所组成。就课文的外部系统而言,主要由教学课文和活动课文两种类型所组成;就课文的内部系统而言,主要分为正文(或称基本文)和阅读文(或称补充文、说明文等)两种。       实验教材加强了活动课文的力度。必修模块平均每册2至3课,比统编教材增加了一倍多。人教版、人民版和大象版活动课文的结构基本相同,一般有引言、活动任务(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建议)和活动说明等部分组成。其中,人教版的“研究指导”栏目、人民版的插图、大象版的“参考案例”栏目等,进一步完善了活动课文的结构。岳麓版的活动课文,一般有史料(活动资料)、问题和说明几部分组成。在史料研讨和历史论文的习作方面,岳麓版开辟了一方新的天地,但活动的实践性不强,活动安排有一定的难度。  

    实验教材的活动课文与相关教学课文联系紧密,是教学课文学习内容的进一步延伸。活动课中所提示的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丰富多彩,密切联系时代的热点问题,并注意到了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与初中的活动课有所区别。活动课时的增加和活动内容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展合作交往的意识和精神,并获得探究历史过程与方法的体验。   与统编教材相比,实验教材的课文系统变化较大。首先是正文容量的变化。如表二所示,人教版、人民版和大象版正文的文字量都有一定的增加,每课近2000字。其次是阅读文形式的变化。岳麓版保留了楷体字形式的阅读文,并通过文中的[阅读框]和文后的[知识链接]栏目,以解释或补充说明与正文内容有关的历史知识;人教版、人民版和大象版虽然取消了楷体字形式的阅读文,但都设置了其他栏目的阅读文,以弥补其缺陷。如,人教版在文中设置的[历史纵横],大象版在正文两侧设置的[知识阅读]和[链接阅读],人民版在课后设置的[知识链接]栏目等,都是不同形式的阅读文,其功能与岳麓版的楷体字基本相同。          表二:不同版本高中历史实验教材每课平均文字量比较[1]

模块 必修1 必修2 必修3 平均
课文 正文 阅读文 正文 阅读文 正文 阅读文 正文 阅读文
人教版 1722 392 1784 484 1656 360 1721 412
岳麓版 997 1356 1365 1642 1264 1527 1208 1508
人民版 2664 362 2300 605 2961 220 2662 383
大象版 1856 439 1763 403 1923 413 1847 418
平均 1810 637 1803 783 1951 630 1859 680

       4、教学课文的辅助结构       实验教材教学课文的辅助结构,一般由课文前的引导、课文中的插图和插入语以及课文后的习题几部分组成。其主要功能,在于提示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1)课文引导       人教版、岳麓版和大象版都在课文前设置了课文引导。人教版的课文引导,从展示图画入手,描述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具体生动的历史情景,并通过“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概念”两个栏目,提出学习任务。岳麓版在提示课文重点内容的基础上以设问的方式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象版则设计了有插图和引言所组成的课文导入页。      就课文引导的图文结合上,人教版的设计比大象版更为巧妙。如必修3《宋明理学》一课,人教版和大象版所插之图均为白鹿洞书院。大象版的引言,先是概括儒学的发展概况,“儒学在汉代取得正统地位后,经过魏晋隋唐,不断发生变化……”然后引出所学内容:“本课将向你讲述宋明时期二程、朱熹、王阳明的思想,使你了解当时儒学的发展历程。”人教版的引言,先是描述插图:“这是江西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八百多年前,南宋大儒朱熹在此举行了一次学术报告会。请当时主要论敌陆九渊来此讲学。这次会上,陆九渊就儒家思想的义、利问题慷慨陈辞,讲得许多听者感动得掉下了眼泪。” 然后引出所学内容:“朱熹和陆九渊都是南宋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各成一派,共同发展了儒学。他们发展的儒学新体系称为‘理学’。”这种以图引文、文图结合、生动形象的表述,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2)课文插图       课文中插入各种类型的历史地图、历史图画以及表格,对增强历史对象的直观感和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有一定的作用。统编教材的插图,每课时约4幅;实验教材进一步加强了课文插图的地位。不仅数量增加到每课时8幅左右,范围也从课文之中延伸到课前引导、课后习题,并进一步发展到单元导入页和单元小结之中。         表三:不同版本高中历史实验教材课文辅助结构比较 [1]

  课文插图 课文插入语 课后习题
结构要素 历史 地图 其他 图和表 插入提问 历史资料 或注释 简答题 材料题 论述题 活动题
人教版 0.2 7.8+0.11 1.8 学思之窗 2.6  资料回放 历史纵横 1.7 本课测评 1   百家争鸣 阅读与思考 0.7探究活动
岳麓版 1 7.7+0.13 1.1 页边问 1.1 阅读框 2 自我测评 1.9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 0.9 活动建议
人民版 0.5 9.2+0.18   3.1议一议 想一想等 0.7 读一读 1.4 自我测评 1  材料阅读与思考 0
大象版 0.2 6+0.24 0   0.9 资料浏览 4 要点回顾 2 探究与思考 0.6探究与思考
平均每课 0.47张 7.8张 1.7条 1.4条 2.3条 1.5条 0.6条

 

        统编教材一般只是注明图表的名称,很少对其作出解释说明,也没有利用其内容提出学习要求。实验教材开发了历史图表的新功能。       岳麓版利用楷体字的优势,对有关图表作出了详细的说明,进一步丰富了图表的信息,并利用页边注的方式提出了利用和认识图表的要求。如,在甲午战争的有关内容中,课文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开放口岸的三张形势图旁,提出了学习的要求:“通过比较这三幅形势图,了解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人教版选用的图表,其中多数做了较长文字的解说。有关插图尽量与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和课后习题等栏目相结合,体现出课文图表的综合性功能。人民版与大象版对图表的处理,与统编教材基本一致,其功能尚待进一步的开发。       笔者认为,实验教材对图表的功能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如,加强对图表提问环节的设计,组织独立的学习活动。历史图表本身就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它与文字的历史材料一样都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对图表进行观察、思考以及与有关历史内容的联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辨和应用历史材料的能力。       (3)课文插入语       统编教材的课文插入语,主要有专栏文献资料和注释两部分。专栏的文献资料,每课时一至两条。实验教材在专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增设了提问的环节,并将插图引入其中,进一步完善了课文插入语的结构。       人教版的资料回放栏目、岳麓版的页边注、人民版的读一读栏目和大象版的资料浏览栏目,着眼于介绍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献资料。有利于增强课文的信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提炼和应用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人教版的学思之窗栏目、岳麓版的页边注、人民版的想一想和议一议等栏目,属于插入性思考,开辟了历史课文插入语的新结构。这种插入语结构通过有关材料和问题的设计,对启发学生思考,扩大知识面和强调教学的重点内容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人教版的学思之窗是课文辅助结构中开发得比较成熟的项目。它从内容到形式的设计都非常巧妙,有图文结合的、有中英文对照的、有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所设计的材料,有原始史料、有改编的材料,长度适中。这些材料既为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提供了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展开或补充了课文的内容。所设计的问题,也有一定的难度,由此体现出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层次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笔者认为,课文的插入语,尤其是提问性的插入语应当有一定的规范。形式和结构要基本固定,提问要根据课文的需要设计,数量也要有所控制,以体现出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的区别。  

        (4)课后习题       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包括练习题以及阅读与思考专栏两种类型。前者一般由选择题、问答题和材料解析题等题型组成,大都着眼于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供全体学生做。后者均为材料解析题,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文献资料和思维分析能力,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不做统一要求。       实验教材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对有关题型作了一些改革。首先增设了活动性题目。人教版、岳麓版和大象版都在相关栏目中,设计了一些以动手做和合作性为特征的活动题目。这些题目中,有的提出了整理历史知识的要求:“查阅资料,了解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的政治制度,并与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做一比较”(人教版);有的提出了巩固知识扩大课外活动的要求:“观看反映十月革命的影视作品,感受俄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十月革命的历史进程”(岳麓版);有的提出了历史习作的要求:“撰写小论文,论述秦始皇创立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大象版);有的则要求进行有关实践活动:“社会调查:调查本地一个国有企业的改革情况或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生产情况,写出一篇调查报告”(人教版)。       实验教材取消了选择题,加强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要求。从表三可以看出,人教版、岳麓版和人民版都设有阅读与思考专栏。岳麓版这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它几乎每一课都设计了两个材料题,所提供的材料也比较长。材料题的加强,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辨析和运用史料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认为,在活动课开设的背景下,作为课后习题的活动要求,应以对历史知识的整理为主。如果出现大量的实践类的活动要求,一方面与活动课相重复,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校和学生的负担。同时,实验教材在如何进一步开发课后习题的功能以及项目的设计方面,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的表述方法       历史教科书的表述问题,主要是指叙述和评论史实的方法问题,也就是如何写史实和评论史实的问题。 [2]历史教科书的表述,既要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也要反映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不同版本的实验教材采取了不同的表述方式,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1、标题的表述       标题是教科书的组织形式,主要担负指路牌和建构历史知识体系的作用。标题的表述,既要逻辑严谨、脉络清晰,又要体现明确的史学观念。高中历史实验教材的标题,一般包括单元(专题)、课、子目三级。实验教材标题表述的基本依据是《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的思路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表述风格的标题。下以必修1专题二为例对此加以说明。 人教版、人民版、大象版的单元标题与课程标准的表述基本相同,岳麓版根据整合的内容表述。课的标题,人教版、岳麓版和大象版的表述基本相仿,一般从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特征出发,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单位概括课的名称。人民版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单位概括课的名称。如,它将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分为纵向的两个方面分别表述,侵略的内容为一课,反抗斗争的内容为一课。       子目的标题,一般按照历史事件的逻辑顺序展开。人教版的表述最为典型,它有两课构成。第1课的子目,从“鸦片走私和虎门硝烟”,到“鸦片战争及其《南京条约》的签订”,概括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列举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可谓重点突出,逻辑性强。“鸦片战火再燃” 子目的表述,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特点。第2课“全民族的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和“抗战的胜利”等子目表达了鲜明的观点。其他版本教材的表述,也有许多可取之处。但有的标题存在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界定不清、标题之间概念的交叉和重复,以及重点不突出等问题。  

        2、课文的表述       历史教材所涉及的主要是经济状况、政治变迁和文化嬗变等内容,而它们往往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出各自的变化,体现出相互的关联。因此,教材的重点是写事件,写人物,写演变过程。高中实验教材的课文表述,也是从这几个方面展开的。      (1)历史事件及其演变过程的表述       实验教材在表述历史事件时,一般包括背景、过程和影响几个部分。这样的表述,有利于学生有层次地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如,必修2有关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人教版、人民版和大象版是分开叙述的,岳麓版是综合叙述的。虽然标题和内容等方面的表述有所不同,但都采取了先工业革命的过程、后历史影响的叙述顺序。这样的叙述方式,就隐含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观点。历史事件的这种表述方法,就是所谓的“寓论于史”的写法。       值得注意的是,人教版历史事件的表述,比较注重初、高中教材的区别。它对历史过程的内容一般从简处理,注意挖掘历史事件背景和影响方面的内容。如,在鸦片战争的内容中,“鸦片走私和虎门硝烟、战争过程、南京条约及其影响”三部分内容大约各占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在历史事件的表述中,过程内容仅占全部内容的三分之一。在历史事件的表述中,人教版比较注意子目之间、自然段之间、前后历史事实之间的相互照应,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就教材的内容和观点而言,人教版受统编教材的影响较大,有许多相近或相似的地方。       大象版注意历史过程和结果的表述,内容丰富,语言平实。但课文的结构、历史事件的叙述方法和观点与统编教材比较接近。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其他教材从内容标准的要求出发,教材的重点一般在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上。但大象版教材的重点仍然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上。该课三个子目的标题是:“英国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扩展、工业革命的影响”。这样的课文结构与统编教材是基本相同的。       岳麓版的表述与统编教材的风格完全不同。有一些新的提法,观点比较新颖,增加了一些课程标准没有规定的内容,但有些内容的表述应用学术文体语言较多。       人民版严守《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容丰富,注重事实的表述。但有些专题的处理过于机械,值得商讨。例如,《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一专题,就照搬课程标准的思路,把列强的侵略和人民的斗争分为两个方面表述,影响了历史事件的完整性,也容易将历史事件写成大事年表,试以《国门洞开》子目的前三个自然段为例加以说明:      1840—1842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并通过中英《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之后,美、法等国也加入了侵华的行列。       1856年—1860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侵吞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1883—1885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表述方式与此基本相同。尽管随后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叙述了战争的影响。但由于把一个事件分在几处表述,很难展现历史的过程,不利于历史现象的联系,也不容易达到突出重点、叙述具体生动的目的。        《课程标准》所确立的历史专题,一般带有纵向延续时间长、横向联系少,主题突出、单线条发展的特点。如按照知识的纵向线索组织课文内容,不利于从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上认识历史,也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笔者认为,专题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表述,仍以横向阶段的有关历史现象为单位组织为好。这样,既能通过同一类型的历史内容从纵向上整体地反映历史专题的性质,又能在横向上充分表现专题内容与其他内容的联系,并能降低历史专题学习的难度。

          (2)历史人物的表述       历史事件是人的活动的事件,缺少人的活动就不成其为历史事件。高中实验教材在关注历史事件的同时,也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了一些方法注意表述历史人物的活动,以增强历史事件的真实感和可读性。       一是借助于历史事件的叙述反映人物的作用和影响,这种方法称为“以事系人”法。例如,在叙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事件中,人教版、人民版和大象版都提到了李鸿章的有关活动。人教版这样写道:       随后的黄海大战中,北洋舰队的损失虽然比日方大些,但主力尚存。李鸿章却指令保船避战,让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通过这样的表述,突出了李鸿章军事指挥的失误对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历史影响。       “以事系人”法是比较常见的表述历史人物的方法,也是编写历史教材的常用的方法。就必修1专题二而言,人教版这种方法运用得最好。单是鸦片战争这一内容,人教版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就包括林则徐、道光帝、琦善、葛云飞等人。其中,对林则徐的表述达260字左右,对葛云飞的表述达160字左右。从分量看,两者相加已近课文内容的四分之一。对他们两人的表述有言有行,描述生动、感染力强,增强了课文的可读性,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二是通过历史人物活动的叙述来展示历史现象的具体方面,这种方法称为“以人系事”法。如必修3专题一《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一课,各版本第1个子目的标题都涉及到李贽这一历史人物。各版本子目标题的表述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以李贽为中心展开。表述过程中,以展示李贽“离经叛道”的主张为中心,适当涉及他的仕途生涯和被迫害致死的结局。也就是说,教材中对李贽这一历史人物的表述,主要反映的还是历史现象,即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这一历史现象。        历史教材的表述方法,主要是历史事件的叙述方法。即使是叙述历史人物也主要是“以事系人”的方法。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不多,大多数写得不丰满。当然,这或许是一种通病而应加以矫正的。教材学方面的专家也承认,“如何写好历史人物,是写教材的一个难题。” [3]     [作者简介] 姚锦祥,男,1959年生,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参考文献 [1]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历史教学》,2004年第8期 [2]姚锦祥:历史教科书的编撰理论,载《历史教材学概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3] 李纯武:舞台·人物·声色,载《课程·教材·教法》,1985年第4期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5期

[1] 文字量由抽样统计得出,每种实验教材每册课文统计6-8课,三册共20课左右。阅读文的统计对象,人教版为[历史纵横],岳麓版为楷体字、文中阅读框和[知识链接]三部分所加,人民版为[知识链接],大象版为[知识阅读]和[链接阅读]所加。 [1] 各数据由抽样统计得出,每种实验教材每册课文统计6-8课,一般为第1单元和最后单元的第一课以及第二单元全部。岳麓版参照其相应的内容选择样本。三册教材共20课左右,约占样本总量的三分之一。                  姚锦祥: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南京 21009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