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初二下第二单元文明起源
初二下第二单元文明起源
八年级农耕文明时代(上
八年级农耕文明时代(上
八年级农耕文明时代(下
八年级农耕文明时代(下
杜苇:在教学中如何贯彻
孙业勋等:由丹朱和启的
海南澄迈二中政治文明历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专
最新热门    
 
不同文明发展相互交融检测

时间:2009-10-18 17:32:00  来源:向权雄
 

不同文明发展相互交融检测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向权雄 林玉连 吴德永

541004

《考试报》2007年3月9日


 

一、        单项选择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先民在同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不断进化发展。请回答:

1、  下列各项中,生活在不同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与蓝田人                   B.蓝田人与北京人

C.北京人与山顶洞人                 D.山顶洞人与半坡人

2、  远古社会我国先民掌握的纺织技术是:

   A.棉纺、丝织技术                 B.麻纺、丝织技术  

C.麻纺、棉纺技术                 D.棉纺织技术

3、促使我国境内远古居民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因素是: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掌握建房的技术

C.自然环境的变化                 D.贫富贵贱分化的出现

4、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在文化上存在较大差别,形成这种差别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种族差别                        B.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别
 C.自然条件的差别                  D.体质进化程度差别

5、下列不属于半坡文化与河姆渡文化共同点的是:       
A.按血缘关系组成                   B.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C.过着定居生活                     D.妇女掌握统治权力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时代的国家之一,古代先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业文明。

6、青铜时代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一个重要阶段。中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

A.夏朝、商朝     B.商朝、周朝    C.夏、商、周    D.西周、东周

7、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

A.长期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           B.芍陂和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建

C.封建生产方式的推行               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8、关于以下农作物栽培状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商周时期人们已经种植“五谷”(稻、麦、黍、稷、豆)杂粮

B.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从南方向北方推广

C.明代,棉花开始引入中国种植,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衣服被料

D.明代后期,玉米、甘薯等引进的高产作物适应了人口激增的需要

9、“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的发现,那就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早在1300多年前,在一部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中,就已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赞誉的这部中国古代的著名农书是:                                

   A.《汜胜之书》  B.《齐民要术》  C.《梦溪笔谈》   D.《农政全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其核心是儒、佛、道三家思想的融合。

10、《论语》收录了孔子与一些弟子的代表性言论,其中有助于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思想主张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有教无类”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下列言论属于孟子思想主张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政在得民

C.兼爱非攻,任人惟贤               D.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12、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其中吸收了
佛教教义 ②法家思想  ③《神灭论》的观点 ④封建等级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13、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能够逐步形成世界体系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大陆各大洲的经济文化联系

B.欧美主要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功

C.工业革命的完成,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基础

D.西方列强殖民侵略促成了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14、“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的结合。”这反映出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侵略的显著特点是:
 A.推广技术,改造殖民地经济结构   B.垄断贸易,获取高额商业利润

C.武装侵略,吞并领土扩大版图     D.输出商品,占领更多海外市场

 

生产力的发展对推动着社会进步方面有决定性的作用 

15、战国时,铁农具等铁器在中原广泛使用,其传播到朝鲜、越南、日本、西亚分别是

A、秦朝、西汉      B、都是两汉     C 、都是秦朝    D、西汉

16、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的重大发明,以蒸汽机为动力的中国近代工业出现是在

A 、洋务运动时期                   B、鸦片战争时期

C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时期           D、西方列强的在华企业中

17、南宋时,发明了一整套棉纺织技术,我国棉纺织技术传到朝鲜是

A、南宋末年           B、 元朝       C、明朝         D、清朝

18、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外传主要是    

A、马可波罗         B、 列班扫马    C 、阿拉伯人   D、 利玛窦

19、关于以下农作物栽培状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商周时期人们已经种植“五谷”(稻、麦、黍、稷、豆)杂粮

B.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从南方向北方推广

C.明代,棉花开始引入中国种植,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衣服被料

D.明代后期,玉米、甘薯等引进的高产作物适应了人口激增的需要

 

交通对文明交流的程度和范围有很大的影响

20、古代,中西文明交流的主要道路是    

A、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 、新航路     D、茶马古道

21、轮船在中国出现是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鸦片战争后  D、郑和下西洋时期

22、19世纪末,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重点是

A、商品输出       B、掠夺铁路       C、掠夺矿山    D、成立轮船公司

23、在世界市场的形成中,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起直接推动作用的是

A、轮船           B、工业革命       C、火车        D、 汽车

24、古代,中国与印度交往的纽带是     

A、佛教           B、丝绸           C、玄奘        D、医术

25、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所体现出的唐朝文化特征:

A、领先世界        B、影响深远       C、高度繁荣    D、吸纳开放

 

 

 

近代,在中西文明的强烈冲撞中,西学快速传入中国,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26、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列强的侵略  B 、利玛窦的推动C、 抵抗派的宣传  D 、洋务派的推动

27、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 

A、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B、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社会

C、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D、鸦片战争使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变化

28、19世纪末列强侵略中国的最主要方式

A、商品输出         B、军事侵略    C、资本输出      D、割占领土

29、下列人物中,受文明交融的影响最大的是  

A、李鸿章          B、洪秀全      C 、洪仁轩        D、赵三多

 

新航路开辟后,使世界从分散开始走向整体

30、新航路开辟后,首次被纳入到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地区是  

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美洲

31、2006年11月在南宁举行“中国—东盟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大会”,中国—东盟贸易区与欧盟相比,最具潜力的是      

 A、技术           B、市场        C 、资本         D 、人才

32、16世纪以来,不同文明的交流不断加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范围不断扩大,联系不断加强         ②实质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③以海路为主要交流方式               ④都是为了对外扩展的需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

33、2006年11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发表了《中非合作宣言》,从本质上看:

A、是自古以来中非友谊的继续发展     B、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南合作

C、是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           D、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34、911事件的实质是 

A、基督文明与 伊斯兰文明的矛盾      B、阿拉伯人与美国入的矛盾;

C、恐怖主义对美国强大的仇视   D、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与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矛盾

 

文明交流的最高层次是社会制度的变化,国家性质的改变

35、朝鲜、日本和唐朝的交往与印度、波斯、欧洲与唐朝交往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A、政治制度       B、生产技术       C、宗教             D 、建筑

36、19世纪末中国近代化的重心是     

A、军事技术       B、经济发展       C、政治制度         D、思想文化

37、在近代东亚国家中,在世界先进文明影响下进步最大的是  

A、朝鲜           B、新加坡         C、中国             D、日本

38、从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角度看,20世纪前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

A、现代科技革命的兴起               B、中华民国的建立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罗斯福的“新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为了维护和平和发展经济,先后成立了一些国际性和地区性的组织,请选择

39、亚太经合组织是

A、亚太地区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组织     B、 世界最大的非政府国际组织  

C、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           D、亚太地区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40、不同文明的交流,有和平交流和暴力冲突两种方式,下列属于和平方式的是

 ①、联合国     ②、东盟            ③、上海组织        ④、911事件    

A、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41、下列组织中合作水平最高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是

A、欧盟         B 、北美自由贸易区  C、石油输出国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42、“上海合作组织”值得关注之一是它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六个成员国和四个观察员国中,世界上主要的文化区在“上海合作组织”里都包括了。下列不属于“上海合作组织”包括文化区的一项是

①中国属儒家文化  ②俄罗斯属基督教文化 ③蒙古属佛教文化  ④印度是印度教文化

⑤中亚四国、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属伊斯兰教文化    ⑥以色列属犹太教文化。

A、①②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⑥

43、下列各项中,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现象是

①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②跨国公司建立    ③欧盟的建立      ④知识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 ③④      D、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44.中华文明是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而不断发展创新的。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楚王英始信其术,中国因此颇有奉其道者。后桓帝好神,数祀浮图、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从海外引进了甘蔗、甘薯、花生、烟草等许多农作物品种。

明人田艺蘅在《留青日札》 记载:“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曰御麦。干叶类稷,花类稻穗。其苞如拳而长,其须如红绒,其粒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

明人何乔远在《闽书·南产》记载:“番薯,万历中闽人得之于外国……其国有朱薯,被野连山而是,不待种植,夷人率取食之……夷人虽蔓生不訾省,然忄宏(非此字,但打不出)而不与中国人,中国人截取其蔓咫许,挟小盖中以来。于是入闽十余年矣。其蔓虽萎,剪插种之,下地数日即荣,故可挟而来。其初入吾闽时,值吾闽饥,得昃而人足一岁。”

清人包世臣在《齐民四术》“庚辰杂著二”中则记述:“烟出于淡芭菰国。前明中叶,内地始有其种。数十年前,吃烟者十人而二三;今则山陬海澨,男女大小,莫不吃烟。牵算每人每日所费不下七、八文;拾口之家,终岁吃烟之费不下数十金。以致各处膏腴皆种烟叶,占生谷之土已为不少。

 

 材料三  明年(万历三十九年),五官正周子愚言:“大西洋归化人庞迪我、熊三拔等深明历法。其所携历书,有中国载籍所未及者。当令译上,以资采择。”礼部侍郎翁正春等因请仿洪武初设回回历科之例,令迪我等同测验。从之。

自利玛窦入中国后,其徒来益众。有王丰肃者,居南京,专以天主教惑众,士大夫暨里巷小民,间为所诱。礼部郎中徐如珂恶之。其徒又自夸风土人物远胜中华,如珂乃召两人,授以笔札,令各书所记忆。悉舛谬不相合,乃倡议驱斥。

——《明史》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 指出“天竺”是今天的哪一个国家?并举中国境内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为例说明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4分)

②、据材料二,判断“御麦”是一种什么农作物?并指出海外引进农作物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4分)

③、据材料三,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文化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4分)

45、亚洲和欧洲同属一个大陆板块,历史上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在现实世界舞台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用迪亚士自己的话说,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1498年,当达·伽马抵达印度的卡里库特港时,一位当地人问葡萄牙人到底想得到什么,达·伽马答道:“基督徒和香料”。           ——约翰·马凯等《世界诸国史》

 

材料二   “冷战结束以后的新世界中,引起冲突的根源,已不再是意识形态,也不再是经济制度,而是文化;全球性政治冲突只会在具有不同文明特征的国家或集团之间发生;文明冲突已是整个世界冲突演进的最后状态;而文明冲突的主要表现是联合起来的儒教和伊斯兰教正在向西方的利益、价值和权力提出挑战。”

——1993年[美]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文明的冲突》

 

材料三   “亚欧文明早在几千年前就有着相互交流,在古希腊的传说中,曾将亚欧视为地球宽阔的胸膛。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信息高速公路,双方交流与借鉴从未中断,促进了亚欧各国的进步和发展。在当前国际新形势下,尊重文明文化多样性,鼓励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包容共处,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安全,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04年10月温家宝在亚欧会议第一次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 “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暴露了迪亚士的什么文明观?请以印度为例,指出新航路开辟对近代欧亚文明交往的影响?(4分)

②、据材料二,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后,引发世界范围内冲突的根源有什么变化?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的主要表现是联合起来的儒教和伊斯兰教正在向西方的利益、价值和权力提出挑战”实质内容是什么?(4分)

 

③、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应怎样正确看待亚欧文明的差异,试举史实加以说明?(4分)

 

46.如何向西方学习从而使国家走向富强,19世纪中期以后,中、日两国政府和有识之士作了不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一   所谓学问,并不限于能识难字,能读难懂的古文,能咏和歌和做诗等不切人世实际的学问。这类学问虽然也能给人们以精神安慰,并且也有些益处,但是并不像古来世上儒学家和日本国学家们所说的那样可贵。……我们应当把不切实际的学问视为次要,而专心致力于接近世间一般日用的实学。……如果大家不分贵贱上下,都爱好这些学问,并有所体会,而后士农工商各尽其份,各自经营家业,则个人可以独立,一家可以独立,国家也就可以独立了。

——福泽谕吉(1834-1901)《劝学篇》

 

材料二  “自乙未(1895年)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戊戌春,佥壬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1837-1909)《劝学篇》

 

材料三  19世纪中叶,这一形势发生了突然而剧烈的变化。首先是中国,然后是日本,被迫敞开国门,接受西万的商人、传教士、领事和炮舰。这冲击并不象在印度那样势不可挡;在印度,一个被征服的民族几乎没有机会对外国文化中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挑挑拣拣。但是,这两个远东国家都受到了根本的影响,不过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日本能采纳和利用西方强国的原则,并将它们用于自卫及后来的势力扩张。相形之下,中国却不能以已改变的西方方式重新组织自己。另一方面,中国太大,太具凝聚力,不可能象印度和东南亚国家那样被彻底征服。这样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甚至在此之后的数十年中,中国仍处在动荡不定的状态之中。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1913—2004)《全球通史》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请归纳福泽谕吉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张?并指出其思想受到西方什么思潮的影响? (4分)

 

②、据材料二,说明张之洞发表《劝学篇》的时代背景及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基本主张?(4分)

③、据材料三,结合相关史实,指出19世纪中期至一战以前,亚洲三个国家中国、日本和印度遭遇西方文明冲击下的不同反应和结局?(6分)

 

三、问答题

1、不同文明的交流,客观上起到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简述19世纪中国、日本在世界文明的促进下,政治进步的表现及其影响(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明治维新)

 

2、经济发展、交通工具进步等因素,决定着不同文明交流的范围和水平等,结合史实,试从经济发展、交通工具进步、不同文明交流的范围和水平、特征等方面,比较在三次科技(工业)革命影响下,不同文明交流的表现。

3、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社会、经济政策上出现了相互借鉴的趋势,主要史实是什么?借鉴内容主要有哪些方面?借鉴的原因是什么?有何认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山顶洞人是旧石器时代,半坡人是新石器时代  2、B山顶洞人会织麻布,父系氏族养蚕缫丝   3、A    4、C   5、D当时不存在阶级压迫,妇女居主导地位,不是统治地位   6、C   7、D生产工具进步   8、C    9、B     10、C     11、B  

12、C    13、C   14、D工业革命对市场、原料需求的推动  15、B   16、A 中国人的近代机器工业从洋务运动开始  17、B    18、C   19、C   20、A    21、A 鸦片战争英国轮船打开中国大门   22、B铁路是资本输出的重要方式  23、A  直接作用是轮船,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24、A   25D、  26、A西方侵略,打败中国,显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27、B半封建社会,指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建立、发展 

28、C资本输出和领土瓜分(但领土瓜分的阴谋被义和团粉碎)  29、C李鸿章只学西方经济、军事技术,洪秀全只学西方宗教,洪仁轩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赵三多盲目排外

30、D美洲,之前不知道它的存在  31、B资本、技术、专业人才无法和欧盟相比 

32、C资本主义列强是为了扩张,中国等对外交往是平等互利  33、B是发展中国家的平等互利,友好交往   34、D是弱小国家对美国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反抗   35、A东亚国家朝鲜、日本学习中国封建制度,进入封建社会36、C19世纪末中国在政治上进行维新运动37、D日本明治维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38、C十月革命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39、D 

40、A911是暴力冲突   41、A欧盟开始了政治经济一体化  42、A犹太教文化不包括            43、A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有利世界经济交流,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交流中处于主体地位,欧盟是经济全球化的过渡形式,知识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材料解析题

44、①答:天竺即今天的印度(或印度半岛)。可举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为例说明佛教对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文学、语言等方面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②答:玉米。引进农作物对明清社会经济影响有:极大丰富了中国农作物品种;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适应了人口增长对于粮食的需求,改善了人民生活。但引进烟草则占用了大量良田,同时吸烟有害身体健康,容易产生社会问题

③答: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华,开始“西学东渐”;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产生了激烈的撞击,一些领域开始注意吸收来自域外的学说和技术。

45、①答: 暴露了迪亚士“欧洲中心论”的文明观,认为欧洲文明优越于当时的亚洲文明,实质是为殖民者在亚洲传播天主教、开展殖民掠夺寻找借口。

影响:新航路开辟一方面加强了欧亚文明间的联系和交流,由于西方宗教和文化的渗透,亚洲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如英语成为印度的通用语言;另一方面,欧洲人也开始了对亚洲的殖民侵略和殖民统治,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如印度在近代曾先后遭受过多个欧洲国家(葡萄牙、英国和法国)殖民侵略和掠夺,最终长期沦为英国殖民地,由于民族与宗教信仰的冲突直接引发了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②答: 由过去的意识形态和经济制度矛盾,转变为具有不同文明特征的国家或集团之间冲突。

亨廷顿提出所谓“联合起来的儒家和伊斯兰教”文明向西方(美国为代表)挑战的论断,实质是以“文明冲突论”掩盖当今世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同时制造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力图遏制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维护西方国家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

③答:世界文明是多样的,由于各种经济、文化、生活习惯和政治背景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文明。人类文明没有优劣高下之别,我们要批判所谓欧洲文明优越论或是欧洲文明中心论的错误观点,而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鼓励文明间的平等对话、包容并处,才能实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促进共同发展。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曾经极大地促进了亚欧文明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一条不同文明友好交流的和平之路。

46、①答:政治上: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民主,实现国家独立;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受西方近代以来启蒙思想的影响。

②答: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和清政府统治危机严重;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高涨并很快失败。

张之洞基本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教育,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③答:中国先后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但最终都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程度日益加深。但由于中国人民的抵抗,维持了部分国家主权。

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改变了封建落后状况,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国家主权,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并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印度则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沦为英国的完全殖民地。

 

三、问答题

47、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进行了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军事技术和文化的洋务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没有实现富国强兵,但是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90年代资产阶级进行要求实现君主立宪,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维新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60—70年代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建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改变了日本半殖民地的地位,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发展为世界强国,给中国朝鲜等亚洲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48、第一次科技革命—经济:以寻求市场、原料为目的商品交流为主,进入蒸汽时代,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出现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范围:以大陆内部各地之间和各大陆之间的沿海地区的交流为主。结果: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特征: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向世界征服的单向交流为主。

第二次科技革命---经济:以资本输出为主经济交流,进入电气时代,处于垄断帝国主义阶段。出现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范围:扩展到各大陆的内陆地区。结果:政治交流加强,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特征: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向世界征服的单向交流为主。

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出现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现代通信等交通和通信工具,世界成为地球村。范围:全世界范围的所有国家。结果:生产力高速发展,向经济全球化发展。特征:出现社会主义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等为主的世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融,和谐共存的多向交流的特征。

49、史实: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

内容:①国家功能:资本主义国家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社会主义国家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②管理体制:重视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计划;重视商品经济和市场作用

③生产关系:所有制:推行国有化政策: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所有制

分配制:推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④与世界的经济关系:生产社会化越过国界,向国际化发展: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世界经济分工

⑤科学技术:都重视先进科学技术,重视教育和知识对经济的作用

原因: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等经济规律的推动

认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方向,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

历史课程网:图书频道

http://hist.cersp.com/book/Index.html

 
 
历史课程网:精品推荐

http://hist.cersp.com/Article/

 

关注: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

http://hist.cersp.com/Article/200709/7438.html

 

历史课程网:历史教育学硕士论文摘要

http://hist.cersp.com/lstd/lists/200710/7867.html

 

素质教育报历史专刊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5/153208/index.shtml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