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早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百
最新热门    
 
人民版学生用书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1

时间:2009-10-18 17:28:07  来源:人民版
 

编者按: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其他网站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专题学习目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一)整体感知

 

本专题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中国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代表不同的阶级,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提出挽救危机的思想主张。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在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路,形成了新思潮。伴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崛起,他们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并在政治上进行了实践,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取得了对封建主义的初步胜利。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并没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独立。所以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任务的重担就落在无产阶级的身上。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历史进入新的时期。

 

(二)聚焦本专题重难点

重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基本脉络

近代思想解放的基本内容的把握可以用图表法,依据阶级划分得出基本框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关键在于把握“为什么是”的问题。就是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了解其所以然。要以各派别所处的时代为依据,了解各派别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原因,概括各派思想的内容,分析比较他们思想内容的联系与区别之后,才能准确的理清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基本脉络。

难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主要通过比较、分析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内容基础上制度概括得出的。如: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从学习的内容上看,从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思想,可以看出有层次性。然后从学习的国家看,代表的阶级看,从前后内容变化的比较等方面看,就可以概括归纳出其特点。

 

 

 

(三)学法引导

本专题讲述的是近代思想解放潮流。近代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各个阶级从自己的阶级角度出发,提出各种挽救民族危机的思想,形成滚滚的思想解放潮流。所以,本专题学习可以从各个阶级为切入点,了解当时社会的各个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提出的不同主张,以及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应的运动,从而形成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各个阶级的特点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和比较他们不同的主张,找出形成不同结果的原因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同时要利用历史联系的方法,不仅要注意同一阶段内不同事件之间的横向联系,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横向联系,而且要注意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纵向联系。从而扩展自己的知识体系。

本专题学习可以采用比较法,材料学习法。

比较法:是历史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它既有纵向比较,也有横向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和归纳出一个历史事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与相关事件的异同等。例如,本专题我们可以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理论、无产阶级理论相互比较,就能够了解他们所拥有的理论特色、时代背景、要完成的历史任务的不同的。从而加深对不同主张的理解和认识。

材料学习法。即在学习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达、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并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学习本专题过程中,首先依据教材,通过概括、分析、归纳,比较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通过收集中国近代思想方面的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提出问题。通过合作或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从而更深刻地体验、感知、理解和解释历史。提高认识历史,理解历史,运用历史的能力。

 

(四)例题解析

例题:概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细心审题

审题首先要明确问答题的类别和基本结构,要正确地找出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等,以便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和要求。同时根据要求,确定好时限、内容和思考的范围。为答题确定方向。例题是概述题。中心项是马克思主义,限定项是在中国的传播,求答项是历史必然性。我们可以确定时间在中国近现代。必然性应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考虑。

其次:找到题目要求和已学知识的联系

审题后,依据题目要求,找到和已经学习的内容的联系。对教材和学过的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找到证明观点的历史史实。然后确定观点,从理论观点的运用,结构的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思考。教材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是在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章节中介绍的。

第三:根据要求列出提纲

在明确解题思路,确立观点的基础上,组织好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列解出解答提纲。初步形成答案。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本身、中国当时的历史情况、先进的中国人宣传等方面列出提纲。

第四:推敲反思,添减成形

提纲列出后,要仔细再推敲,看所答和要求是否一致,看是否有遗漏或补充。然后形成答案。答案要求是史实准确、内容详实、要点完整、层次清楚。语言要有条理,简洁明了。根据思路我们得出答案:

1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封建主义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彻底完成。2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条件。

3同时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来,先进是知识分子的探索,并没有找到真正的振兴中华之路。

4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成为世界革命的潮流。

5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使得人们认识到其革命理论的价值。

6李大钊等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确认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出路和革命的力量。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按自己行文方式,添减成形即可。

 

 

 

一  “顺乎时代潮流”

 

【课前思考】

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是什么反映?提出了哪些主张?有哪些实践活动?你是如何看待的?

         

【本课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通过对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过程内容的的理解和运动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的分析,逐渐形成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比较和评价,形成对二者清楚的认识,并形成辨别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同时逐渐培养自己独立收集史料和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教材和收集的资料加深对新思潮、康梁维新思想、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的了解和认识。能通过对年他们不同主张的比较,掌握他们不同的特点。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评价中国近代各个阶级的思想主张,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的方式,能独立收集、整理、运用历史资料。学习过程中,注意运用自我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通过学习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培养追求真理,克服困难,实现人生理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难点突破】

重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及特点

他们都是为了摆脱民族危机,抵御外来侵略。但是,阶级属性的不同,社会背景,认识能力使得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提出他们自己的主张,形成自己的特点。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提出的学习西方的技术,把学习限定在物质层面上;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提出推翻封建政府,实现民主共和。把学习放在学习制度上。

难点: 分析他们思想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结合他们不同的时代背景对他们思想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影响要从社会的各个层面去把握。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是”   ( )

A林则徐    B魏源    C康有为    D 毛泽东

2中国近代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是(  ) 
   A 新思潮的萌芽              B《资治新编》的提出
   C 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D 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

3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梁等维新派在探索政府现代化过程中的特点是 (   )

    A.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B.主张振兴工商业,同西方进行“商战”

    C.确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

    D.倡导民权、平等和“科学与人权并重”的思想

4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巨著是(1)

A《海国图志》B《四洲志》C《华事夷言》D《瀛寰志略》

5热情地歌颂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猛烈地批判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号召人们为建立“中华共和国”的是(1)

A《革命军》B《天演论》C《仁学》D《变法通议》

(二)材料解析题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1)    请问:这是哪个阶级的思想主张?其代表人物有谁?

(2)    其主张的基本宗旨是什么?

(3)    这一主张的提出,有怎样的时代背景?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对二者共同点的归纳,不准确的是    (  3  )

    A.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B.主张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D.未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2 “随着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文化领域也呈现出新旧交替过渡的特点。”这从本质上说明了( 2 )

A中国文化有了进步        B 文化要受社会现实制约

C  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混乱   D 中国文化的特点的新旧交替

3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大的区别是(  3) 
   A革命性质不同      B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不同
   C对清政府的态度不同D革命的结局不同

4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是(2)

A 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B 用西方的政治体制维护清朝统治

C鼓励广大民众参与政治       D利用西方的政治学说说明儒家的合理性

5特别关注了西藏地区,提醒人们注意英国对西藏的侵略野心的书籍是(1)

A《瀛寰志略》B《四洲志》C《华事夷言》D《海国图志》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中学为其本,西学为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他如学校建而智者多,议院立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二 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府,三、土地国有…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回答:

(1)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哪个阶层的主张?

(2)    二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问答题

比较中国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在性质、手段、结果方面的不同

 

【技能提高】(历史习作或制作,调查)

1探究学习

研究主题:同是资产阶级,为什么康有为要求改良,而孙中山要求革命?

探究方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结合教科书内容收集相关资料。

探究方法:历史分析方法;材料学习法。

成果展示:利用小组探究的结果,撰写历史研究报告。相互交流与探讨。

2.实践活动。


收集资料,介绍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孙中山(或其他代表人物)

 

 

 

二  新文化运动

 

【课前思考】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的?

 

【本课学习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指导思想、代表人物、主要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不仅是思想运动同时是文化运动;通过学习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提高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能力;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特点,提高评价和认识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的能力。能全面看待东西方文化,增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中,主要利用思辩学习和材料学习方法,通过自主或合作学习方式达到学习的目的。首先考虑新文化运动“是什么”,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可以利用图表形成知识网络,形成新文化运动的概念。其次,提出“为什么是”新文化运动的问题。通过阅读和收集历史资料,加深对新文化运动背景、代表人物的了解和认识,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运用史料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过程的了解提出“是又怎么样”的问题,通过讨论、分析验证得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的了解与分析,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重难点突破】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新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从内容中完成分析与评价。才能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同时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它与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等内容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一个整体。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

新文化运动兴起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政治上辛亥革命后,尽管成立了中华民国,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仍然处在封建军阀统治下;在思想领域中,辛亥革命对封建思想的批判不彻底,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在头脑,思想上是黑暗时期;经济上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袁世凯上台后,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而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应从其中分析得出。特别是要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形成东西文化的正确认识。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2  )

A 民主、自由B民主、科学C 民族、民权D民族、民生

2.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根本原因是(4  )
A.儒家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当时北洋军阀政府推崇儒家思想
C、儒家思想比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落后 D.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3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2 )

A孔教会的成立       B《青年杂志》的创办

 C《狂人日记》的发表  D《青春》一文的发表

4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在(1 )

     A北京B上海C南京D广州

5《文学改良刍议》的著者是(3)

   A 陈独秀B李大钊C胡适D鲁迅

(二)材料解析题

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提示“孝”的真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提出了“将来容中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

(1)    上述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的哪项内容?

(2)    为什么说“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陈独秀说:“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这里陈独秀从政治上揭露了( 4 )
   A.北洋军阀与民主政治的尖锐对立   B.尊孔与民主共和绝对不相容
    C.传统道德与君主专制的相互依存   D、尊孔潮流与君主专制的内在联系

2.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含义是( 3 )
A.反对复古尊孔  B.主张实业救国  C、反对封建主义  D.主张民主共和

3.新文化运动弥补了辛亥革命思想的不足,其表现是      (  1  )

      A.彻底批判儒家正统思想   B.彻底否定君主专制

       C.全面肯定了西方文化     D.掀起反封建斗争的浪潮

4新文化前期的的根本目的是(2)

A改造儒家思想 B 倡导西方思想文化,促进社会进步

C 提倡新文学和新道德 D 反对思想领域的尊孔复古

5李大钊指出: “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这说明他是赞同(2)

A君主立宪B 民主共和C人民民主D君主专制

(二)材料解析题

际兹文学革新之时代,凡属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均在排斥之列。……此种文学,盖与吾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使吾人不张目以观世界社会文学之趋势,及时代之精神,日夜埋头故纸堆中,所目注心营者,不越帝王、权贵、鬼怪、神仙与夫个人之穷通利达,以此而求革新文学,革新政治,是缚手足而敌孟贲也。

欧洲文化,受赐于政治科学者固多,受赐于文学者亦不少。予受卢梭、巴士特之法兰西,予尤爱虞哥、左喇之法兰西;予爱康德、赫克尔之德意志,予尤爱桂特郝、卜特曼之德意志;予爱倍根、达尔文之英吉利,予尤爱狄铿士、王尔德之英吉利。吾国文学界豪杰之士,有自负为中国之虞哥、左喇、桂特郝、卜特曼、狄铿士、王尔德者乎?有不顾迂儒之毁誉,明目张胆以与十八妖魔宣战者乎?予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请回答:

(1)材料中对就文学领域提出什么样的主张?

(2)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态度?

(3)    你对此有何评论?

 

(三)问答题

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技能提高】(历史习作或制作,调查)

1探究学习

主题:新文化运该不该全面否定中国儒家文化?

探究方式:分组形成分正方和反方,收集资料分别说明 “应该”和“不应该“。其他人员组成评委会。

探究方法:辩论方法

成果展示:由评委会设定奖项。辩论稿相互交流,写出心得。

2实践活动

社区调查:设计问卷——现代人对儒家文化的看法

 

 

 

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前思考】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历史的选择?

 

【本课学习目标】

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主要的代表人物;了解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的不同;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之后成为社会新思潮的主流;了解问题与主义之争;了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必然性;能够收集、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共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分析五四爱国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收集历史资料加深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识和了解。以五四运动前后历背景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础,运用概括、分析方法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通过了解五四爱国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理解新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通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和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重难点突破】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通过对各派别思想的了解,及“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分析,知道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以其自身的正确,在“百家争鸣”的思潮中脱颖而出。了解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知识分子,最终转向马克思主义,是根据自身的亲身实践,审慎的思考,才做出的正确抉择。

难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时期,是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黑暗时期,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封建社会的实际情况使 “寻求根本的解决”成为大众的呼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身处压迫的中国人民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几次思想解放潮流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摆脱了仅仅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思想;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造中国的青年,出国勤工俭学。亲眼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际情况。他们同李大钊等人一起宣传了共产主义的信仰。所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并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基础。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新文化运动中,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 2)

A陈独秀  B李大钊C 鲁迅 D 胡适

2下列不是李大钊著作的是( 4 )

A《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B 《再论问题与主义>

C《庶民的胜利》     D《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3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是(  4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D  胡适

4号召中国人民应该向十月革命学习,并宣称:“试看将来环球,必是赤旗世界!” 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C 鲁迅 D 胡适

      5鲁迅用白话文写的痛斥了一切所谓的“仁义道德”,呼吁人们推翻这人吃人的制度的文章是:

 A<<狂人日记>> 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C《文学革命论》D《孔子平议》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论甚高,学派亦是复杂。惟是说兴亡,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

材料二  但是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阻碍社会主义的进行。”

请回答:

(1)    宣传社会主义理论的派别有哪些?

(2)    宣传社会主义理论的派别中,哪一派理论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问答题

简述“问题与主义之争”及其影响。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 3)

(1)抛弃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信含;(2)根据亲身实践,审慎思考而抉择;( 3)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所吸引 
  A(1)不正确(2)(3)正确   B(1)(2) 正确(3)不正确
  C(1)(2)(3)全正确        D (1)(2)(3)全不正确

2 下面属于五四新思潮的有 ( 4   )

(1)无政府主义思想(2)泛劳动主义(3)新村主义 (4)实用主义

A(1)(2)  B(1)(2)(3)  C(1)(4)    D(1)(2)(3)(4)

3下列关于胡适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4)

A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B白话文的倡导者C实用主义者D 马克思主义者

4在各种小资产阶级思潮中流行较早、影响较大的是无政府主义思潮.其代表人物是(2)

A梁启超B刘师复C周作人D胡适

5“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造成的。进化不是一个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的进化的。”你认为这是谁的主张(4)

A陈独秀  B李大钊C 鲁迅 D 胡适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因为深觉得高谈主义的危险,所以我奉劝现在新舆论界的同志道:‘请你们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更进一步说:‘请你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
材料二:“我觉得‘问题’与‘主义’,有不能十分分离的关系。因为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靠着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运动。……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作他们实验自己生活上满意不满意的尺度(即是一种工具)。那共同感觉生活上不满意的事实,才能一个一个的成了社会问题,才有解决的希望。”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共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这两段引文各出自什么文章,其作者分别是谁?

2他们的观点有什么不同?根本分歧在哪?

3这场争论的实质是什么?

 

(三)问答题

概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性

 

【技能提高】(历史习作或制作,调查)

1探究学习

主题: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

探究方式:自主学习

成果展示:展示稿件

2实践活动

     收集资料,了解马克思主义。撰写文稿,进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的演讲活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