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早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百
最新热门    
 
人民版学生用书(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与特点

时间:2009-10-18 17:28:36  来源:人民版
 

 

  编者按: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其他网站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专题学习目标

掌握有关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基本知识,分析传统经济结构不利于历史进步的弊病,加深对现今中国经济条件的理解,展望未来中国的经济前景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通过对古代农业、手工业等情况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专题学法指导

整体感知

本专题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概括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从“海禁”、“重农抑商”等政策及其影响的分析中,看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是小农为主体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农户以耕作为主,兼营副业。“自给自足”和“男耕女织”是最普遍的经济现象。

农业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古代农业的进步最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的进步上,铁器牛耕的普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古代国家征收的赋税和力役造成农民沉重的负担,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地主是专制王朝的阶级基础,拥有大量的土地,通过地租剥削农民。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造成大量小农破产和阶级矛盾尖锐。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防预了自然灾害的破坏,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在经济活动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从汉武帝时将盐铁等最有利的手工经营都收归官办,古代官府还专门设有 “工官”、“匠户”等制度。中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有纺织、冶金、制瓷等。原始纺织业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最初的纺织原料是麻和葛,汉时开辟的丝绸之路将中国丝绸传至西方,明朝在一些纺织业发达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萌芽。商周是青铜铸造的顶峰时期,春秋时期已出现人工冶炼的铁器,而且中国生铁和块炼铁大体同时出现,冶铁技术较早就进入了成熟期。中国原始时代的彩陶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东汉制瓷技术已成熟,唐代的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均享有盛名,唐三彩也风行一时,唐宋以后的名窑众多。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也逐渐兴盛起来。商人足迹遍布全国,中国商品还沿着海陆两路远销至海外。明代以后中国出现了按地域结成的商帮。古代政府对集中贸易地“市”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六朝时出现了 “草市”,唐代城市里还出现了夜市,宋代的“市”突破了原来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也逐渐摆脱了官吏的直接监视。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历代都有较大的商业都会出现。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商人地位低下,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这种政策导致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在古代中国,封闭的小农经济造成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统治者对全国经济的管理也会因地区差异而采取不同经济管理方式。历代政府都对工商业实行严格的管理,对奢侈之风的纠治也是中国古代经济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大多数帝王本身做不到这一点,所以禁奢侈的政令最终难以实现。

从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情况,认识我国古代经济基本结构的坚韧性;再从我国古代商业和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的分析中,进一步认识我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加深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聚集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学习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难点:

本专题年代跨度相当大,且涉及经济生活的诸多领域,内容多而广,在学习过程要区分清各个行业、各个时期的特点,并进行系统的记忆和理解。

学法引导

把握教材中古代经济的主要特点和各部门的突出成就,形成对中国古代经济的整体认识。并且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主动进行查阅和借助互联网获得更多的信息,以此来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深入而有价值的探究学习。

例题解析

1、以下对商周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青铜文明的顶峰时期    B、是陶到瓷的过渡阶段

B、纺织业已成为重要的生产部门 D、据考古发现铁器大量出现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各手工业各部门各时期的主要特点,要求将教材前后贯通,能够区分清不同历史时代手工业的发展表现。据考古发现春秋晚期有铁器遗物,而战国时才有大量铁器的使用。

所以应选D

2、中国古代贾思勰所编著农书《齐民要术》中说:“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说明贾思勰编著这本农书的目的是:

A、反驳“贤者”的错误理论   B、总结当时农业生产经验

C、鼓励商人的经营活动     D、发展农业以保障生活需求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对农业、商业的主要思想。传统思想为“重农抑商”,“农为本”历来受重视、“商为末”一直受到压制和歧视,与本题中所录文字相符的正是重农抑商的思想。

所以应选D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前思考】

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状况的初步印象是什么?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天仙配”都反映了人民理想中的一种什么生产生活状态?

【本课学习目标】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参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感到骄傲和自豪的。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重难点突破】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能力·思维·迁移】

(一)基础自测训练

1、单项选择题

(1)西汉时的南方地区主要采用的耕作方式是:

A、火耕水耨       B、普遍使用铁农器和牛耕

C、荒无人烟而无人耕种  D、使用铧犁垦荒

(2)中国古代朝廷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过

A、动用军队修建工程   B、通过老百姓的服力役的方式

C、花钱招募工人     D、有专门的匠户从事这些大型建筑

(3)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

A、农耕    B、水利   C、畜牧业   D、纺织

(4)历史上的“泰半之赋”指的是

A、统治者对农民征收的除正常赋税之外的一种赋的名称

B、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C、赋税沉重简直像泰山的大半那么重

D、除赋税外农民还要承担的各项力役

(5)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

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

C、东汉的王景治河      D、治河专篇《河渠书》的指导作用

2、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神农氏 )“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易·系辞》

材料二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白虎通》卷二

材料三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淮南子·修务》

请回答:(1)据材料二回答“神农氏”这个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2)据材料分析神农氏对古代中国的贡献是什么?

(3)人们对神农氏的态度说明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如何?

3、问答题:

概述古代中国从原始时期至两汉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发展过程,这种发展有何作用?有什么缺陷?

(二)综合创新运用

1、单项选择题

(1)汉朝时南方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A、距离统治中心较远      B、战乱连年

C、生产技术落后        D、自然环境恶劣

(2)隋朝炀帝时许多老百姓为躲避被征作民夫,不惜将手足砍断,还说是“福手、福足”,这说明:

A、隋朝时百姓经常躲避为国家服务的义务

B、徭役过于沉重百姓不堪其苦

C、不愿离开亲人不如砍断手足

D、怕离家之后的土地被地主兼并失去生存基础

(3)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是

A、农业经济正常发展    B、统治者的正确决策

C、生产工具的革新     D、社会矛盾的缓和

(4)古代圣王传说中“神农氏”有显赫地位,这说明了

A、远古时代人们已认识到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B、远古时代人们缺乏科学常识,盲目崇拜英雄人物

C、神农氏的贡献远远超过其他同时代的“圣王”

D、神农氏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开创者

(5)《汉书》上记载西汉时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你认为造成当时粮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人民更加勤劳     B、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

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D、更加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

2、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有些人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

材料二 《战国策·赵策一》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秦赵临战,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

(2)材料二中平阳君赵豹认为秦国强大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原因之中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哪一项?

3、问答题

在学习了本课后你认为促进中国农业进步的因素有哪些?阻碍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又是什么?

(三)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

中国古代帝王为了体现对农业的重视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往往亲为表率,在初春时亲自率百官进行表演式的农耕活动。清朝康熙还曾专门试种田地亲自收取良种并在全国推广,皇家园林颐和园内还专门铸有铜牛和题为“乐耕”的茅庐,以示重农。请你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帝王“春耕”的由来、过程,并以你自己的观点评价统治者的目的和这种活动的实际效用。

2、实践活动

  生产工具的革新是古代中国农业进步的重要因素,但长期以来却没有革命性的进步。而且许多传统的工具到今天还在广泛使用,如镰刀、铁犁、连枷、翻耙等。你见过、使用过吗?请你利用身边的资源,到农村的亲戚家走访一趟,或在假日郊游、社会实践时到农家观察一下今天农村的生产状况,问问他们生产生活上的变化。写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比如你认为与西方国家的农业相比中国农业的前景如何、应向什么方向发展、应做出什么样的改进?在这样的活动中可以锻炼你对社会的思考能力、对世界整体发展的感知能力及社会责任感。

 

 

 

 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课前思考】

你认为古代中国人民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中国古代传统生产部门除了农业之外还有什么必需行业?中国古代手工业是怎样产生的,你知道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些突出成就吗?

【本课学习目标】

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工官”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借助历史文献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例如结合课本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内容,以及手工业发展的数据鼓励学生进行推理和论证,提高历史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结合地图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培养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和对科学的崇尚之情。

【重难点突破】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老师的讲解进行深入探究。

【能力·思维·迁移】

(一)基础自测训练

1、单项选择题

(1)《四月民令》反映的是

A、以家庭为单位的单纯的男耕女织

B、汉代田庄的生产形式和生活形式

C、南北朝时期的田庄经济

D、鼓励农民在四月及时耕种

(2)《颜氏家训》说中国古代能够“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这说明

A、一般农家的男耕女织可以满足正常日用

B、家庭成员众多各行各业都有,一切生产生活所需都可自己解决

C、足不出户闭门,等商贩上门

D、农民生存要求极低

(3)下列对“工官”制度描述不正确的是

A、“工官”指的是历朝历代设立的专门管理社会上手工业生产的官员

B、其产品是官家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平民无权享用

C、“工官”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顶峰

D、“工官”制度对古代中国的科技进步未起到积极作用

(4)唐诗名句“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

A、我国古代精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B、唐代越窑青瓷的美丽色彩

C、丝织业的一种绿色丝绸产品    D、著名的唐三彩

(5)中国的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江南地区是在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清

2、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手工纺织业繁荣,政府却下令“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材料二  清朝雍正帝谕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统治者的手工业的发展持何种态度?

(2)这种政策对中国经济造成什么影响?

3、问答题

简述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有哪些成就处于当时世界前列?

(二)综合创新运用

1、单选择题

(1)一个考古队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个遗址里不可能出现的物件是:

A、残留的绢片  B、陶碗  C、小件铜器  D、棉布

(2)在汉语中,“鼎”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至少应追溯到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3)下列对田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田庄内基本可做到自给自足  

B、田庄内各生产部门基本具备,可以说就是一个完备微型的社会

C、田庄内的成员人人平等,共同劳动共同分配

D、田庄内的僮仆除了为主人劳作外还必须承担护卫田庄安全的责任

(4)《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这说明了

A、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

B、当时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妇女的作用受到人们重视

C、纺织收益较高超过农耕、工匠,甚至可与士大夫的俸禄相比

D、纺织业已经产生

(5)古代中国的冶铁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冶铁过程中的供风形式不断革新,出现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开始于

A、春秋战国  B、汉武帝时  C、东汉初  D、唐代

2、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汉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又民用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若用重钱,平称不受……则市肆异用,钱文大乱……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

                      ――《汉书》卷24《食货志下》

材料二  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障海泽。……山东奸滑,咸聚吴国。              

――《汉书》35《荆燕吴传》

材料二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铸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专门机构,并下令:“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注:脚镣)左趾,没入(收)其器物。”(引自《史记·平淮书》),为此大臣桑弘羊说:“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之赏,以亿万计,皆赡大司农。此皆……盐铁之福也”。 

                      ――《盐铁论·轻重》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后来汉武帝时要将盐铁实行官营?

(2)材料四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收到什么作用?

3、问答题

西方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工具的革新,而中国手工业虽然成就突出,却未导致生产领域的技术革命,未实现生产力的极大飞跃。结合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分析其原因是什么?

(三)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

几千年来,中国人的衣着原料、样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古代常说的“一介布衣”的“布指的是什么布?大自然出产的天然纤维是如何变成线团布片?古代家庭妇女除了田头忙作以外怎样利用时间为一家人织布缝衣?中国古代诗文对织女纺娘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反映?将这些问题作为你对本课的进一步的深入探究。

2、实践活动

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实物及生产过程。利用本地经济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考察,或到各地的博物馆进行参观。真实感受中国古代一些著名手工部门的生产状况、主要成就及其在今天的发展。如南京江宁织造的云锦、北京的景泰蓝、苏杭的刺绣、景德镇的青花瓷、西安半坡的彩陶等等。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前思考】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时为什么没有商品交换?你认为商品经济繁荣的基础是什么?

【本课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及原因。理解在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及其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分析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原因及影响。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有关历史文献来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商品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发展情况,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并且主动进行查阅和借助互联网获得更多的信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实地考察,进而用比较法把所收集的实证资料和文献进行比较以验证书中内容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重难点突破】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历史概括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市”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深入分析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等的深层次原因。

【能力·思维·迁移】

(一)基础自测训练

1、单项选择题

(1)明朝“嘉庆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这反映明中后期(      )。

 A、富起来的地主较多

 B、原来富有的地主被后起的超过

 C、商品经济发展,经商致富者多了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冲击封建经济

(2)中国古代商业城市的兴起开始于

A、战国时期    B、汉代    C、隋唐       D、明清

(3)下列对汉代都城长安的“市”描述正确的是

①是长安的集中贸易地 ②官府对市的场所和时间有严格规定 ③已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 ④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民间集市“草市”出现于

A、汉代  B、六朝时期   C、唐代   D、宋代

(5)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不迟于

A、汉代  B、六朝时期   C、唐代   D、宋代

2、材料解析题

北宋时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材料一  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卖纸画,花果铺席……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子……

材料二  夜市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果去闹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出当时北宋都城的商业状况

(2)举出中国古代几个著名的商业都会(三个以上)

3、问答题

简述北宋“市”比前代有什么发展?

(二)综合创新运用

1、单项选择题

(1)清初地主商人“以末致财,以本守财”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

  A、农民贫困,购买力极端低下

  B、手工工场规模受到严格限制

  C、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D、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

(2)战国时期,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有①诸侯势力割据造成社会动荡混乱②城市的兴起③商鞅变法中的农本政策④度量衡混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③④

(3)《四民月令》中有关“籴”“粜”等买卖谷物以及三月可“买布”、八月买“韦履”等内容反映的是

A、乡村商业行为的活跃

B、城市商业的繁荣

C、乡村几乎无商业行为,只有在特定时间才有少量的交换活动

D、汉代的城市商业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特色

(4)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哪种情况

A、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B、在夜市里卖瓷器

C、让手下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D、其生意活动必须接受专门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

(5)明朝时期兴起的商帮指的是

A、专门在某地做生意的商人的总称

B、按地域关系结成的地方商帮

C、按其从事的某一行业结成的商人团体,类似于行会的性质

D、商人按照利益关系结成的小的帮派

2、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唐玄宗曾问巨豪王元宝有家私多少,回答说:臣请以绢一匹,系陛下南山树,南山树尽,臣绢未穷。

                       ――《太平广记》

材料二  至(开元)十三年……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至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州(今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通典》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3)这种现象出现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3、问答题

概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繁荣的表现有哪些?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 

明清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出现了一种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的地方商帮的兴起。明清时期的十大商帮中,以晋帮(山西商帮)、徽帮最为著名。他们是全国商界举足轻重的商人集团。如晋商绵延繁荣达500年之久;商路踪迹遍布全国和近邻俄罗斯、日本等国;从晋商中产生的金融机构票号,执晚清中国金融牛耳百余年,号称“汇通天下”……而晋商大族大部分起家于贫寒。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这些商帮是怎样奋斗出他们持续数百年的兴盛事业?在商人地位微贱的古代社会,他们如何生存、成长、甚至得到朝廷的赏识而蓬勃发展?

2、实践活动

对于“市”的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参观历史古城或遗迹进行直接感知,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根据历史文献进行调查和讨论,如市的大小、经营范围、政府的规定限制、由繁荣而衰落的过程、在今天的发展情况等。并将调查讨论所得整理后存入你的学习档案。

 

 

 

 四 中国古代王朝的经济政策

课前思考】

商业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商业经济的繁荣对传统农业会造成什么影响?统治者如何维护传统的农业社会?

【本课学习目标】

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比较秦与西汉两朝统治者实行不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所带来的不同政治结果。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学习有关的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从而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重难点突破】

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能力·思维·迁移】

(一)基础自测训练

1、单项选择题

(1) 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促进了历朝经济的发展

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目的

C、在封建社会前期起过积极的作用

D、阻碍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古代中国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A、商人奸滑不利于经济秩序的正常管理

B、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巩固统治

C、统治者大多是农民出身

D、古代中国自给自足,不需要商业经济

(3)东汉时期的南阳地区受到统治者政策的特殊优待,这是因为

A、光武帝刘秀出身南阳       B、南阳地区物产富饶经济发达

C、南阳地区相对贫困需要优先发展  D、南阳百姓支持刘秀称帝

(4)古代货币“半两钱”统一在全国发行开始于

A、秦朝   B、汉代   C、唐   D、宋

(5)古代中国盐铁官营的制度开始于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唐玄宗

2、材料解析题

“海船多漳、泉商贾贸易,于漳州则载丝线、漳纱、剪绒……泉州则载瓷器、纸张……福州则载大小杉料、干笋、香菇,建宁则载茶;回时载米、麦、菽……售于厦门诸海口。”

――乾隆刊本《台侮使槎录》卷2

   请回答:这则材料反映了清初商业经济有何特点?

3、问答题

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请问历代统治者是通过哪些方式压制商业经济的发展?

(二)综合创新运用

1、单选择题

(1)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对新征服的六国实行重税重役的政策,目的是什么?

A、削弱当地的力量以防止六国故地人民威胁其统治

B、秦人对六国故地无感情

C、六国故地经济较秦地富庶

D、修建的重要工程都地处关东,所以就地取材

(2)中国古代商人活动对统治者造成的不利影响有:①城市繁荣,出现众多的商业都会②农民羡慕从商利润丰厚,弃田从商③商人凭财势侵夺地产使很多农民失去土地,造成社会的不稳定④奢侈之风导致人心腐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3)唐宋以后中国的东南地区赋税较其他地区更为沉重,这是因为

A、该地区经济较其他地区发达,百姓相对富裕

B、统治者对非统治中心的地区往往课以重税

C、削弱该地区人民的经济实力,防止人民的反抗活动

D、历史上长期以来的重税传统

(4)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的各诸侯国为争取农民支持纷纷实行该政策

B、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

C、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

D、汉武帝时加强对经济的管理,与盐铁官营等政策同时施行

(5)古代中国“禁奢侈”的政令往往难以真正取得实效,这是因为

A、百姓收入多了都想过好日子,故不愿接受这项政令

B、统治者和贵族高官不能带头禁奢,无法做到“上行”而“下效”

C、商人的高消费生活败坏了社会风气

D、社会富足无需禁奢

2、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上(南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  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在船只数目、贸易地点等仍有许多限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00余万两。然朝廷不此之图,只图罢市舶司,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令又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 元明清卷》

材料三 (1661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其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利入甚厚”主要说明了哪一现象?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2)试分析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问答题

长安(今天的西安)、洛阳等北方名城在历史上曾是商品云集、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的著名城市,尤其是唐代的长安还有许多外国人前来贸易学习,是闻名世界的国际性大都会。而唐以后这些北方名城渐渐失去他们往昔的繁华景象,经济地位被扬州等南方城市所取代。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尤其是今天的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远超过西北,所以今天我们提出要“开发大西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商业集中经济繁荣的名城?中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你认为今天我们对西北的开发应采取什么有效措施?试着在收集资料、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形成你自己的认识,以小论文或知识卡片的形式记录下来。

2、实践活动

重农抑商,农本商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普遍现象。今天的中国是如何发展经济的?如何在发展农、工、商、新兴产业之间达到平衡并稳步快速发展的?多了解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多了解一下时政。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政府在发展经济方面的重要政策和措施,有过什么失误?如何纠正?今后中国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你现在得出什么认识?你将来会去如何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尽自己的力量?

 

 

 

 专题小结

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我开始学会利用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来分析古代经济的结构与特点,对中国古代经济有了系统的认识,并且为中国古代经济的辉煌成就而感到自豪。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中国古代发达的农业,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创造了条件。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手工业和商业。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成就突出,如瓷器、丝绸、冶铁等手工产品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但因其为帝王贵族服务而有诸多的局限性阻碍了技术的交流发展。古代商人也为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商业经济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城市的兴起发展,但在农业为主体的古代中国,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压制了商业经济的发展,成为明清以后新的生产方式萌芽发展缓慢、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

 

 

 

 专题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地主占有大量良田,而贫者却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现象始终无法根治,这是因为

A、地主是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

B、地主势力强大,专制王朝也无法控制

C、土地兼并是正常现象,即使是开明的政治家也会忽略这一现象

D、专制王朝禁止农民私自开垦荒地,只能耕种地主土地

2、下列哪一水利工程不属于汉代的水利成就

A、成国渠  B、郑国渠  C、白渠  D、六辅渠

3、《四月民令》中所说的“家长”指的是

A、生产的总负责人  B、一个小农户的男性主人

C、田庄主      D、同一姓氏的族长

4、下列古代中国的手工业部门自汉武帝时被政府垄断的有

①煮盐 ②冶铁 ③铸钱 ④陶瓷 ⑤丝织业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

5、两汉时期的“三服官”指的是

A、设立在首都的工官,负责“东西织室”的生产

B、设立在齐郡,专门制作衣服以满足皇室的消费

C、专制王朝专门设立管理天下的纺织业的官员

D、是一种世代承袭的匠户制度,包括三种主要手工部门

6、下列对清代纺织业发展描述不正确的是

A、民间纺织业受到官营织造机构限制而无法得到发展

B、政府在北京设立专门的织染局

C、在今天的南京、苏杭等地设立织造局

D、民营纺织业中机户的机织机数量受到限制

7、下列各项对于唐代丝织业状况描述不正确的是

A、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B、朝廷每年向民间征收大量丝织品

C、丝织品因大量生产而在社会上普及,各社会阶层的人都可穿着

D、官营纺织有相当规模

8、中国的汉代的丝织品沿丝绸之路西传,最远可达

A、西欧  B、中亚  C、西亚  D、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9、现在已知中国最早的人工冶铁的铁器是哪一时期的遗物

A、商朝  B、西周  C、春秋晚期  D、战国中期

10、下列对“草市”描述正确的是

①出现于六朝时期②政府对草市未实行经济管理③草市在唐代逐渐演变成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④宋代的草市已有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周书》载:“神农耕而作陶”。该传说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当时已有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B、原始农业的发展促使手工业产生

C、当时的墓葬里有大量陶器出土

D、上古居民发现陶土的用途

12、下列诗句所描绘的是隋唐的经济状况,其中对经济持续发展不利的是

A、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B、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

C、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D、海将盐作雪,山用火耕田

13、宋代,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这里的“新”的含义是

A、“市”突破了时间地点等限制

B、草市设有饮食设备

C、城市的职能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

D、南方城市兴起

14、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

A、采取抵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富者为国家耕种土地,其财产都是备国家粮饷之用

15、下列对井田制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一种由原始氏族土地公有制发展而来的,既体现私有制因素又保留较多的公有制痕迹的田制。

B、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土地制度

C、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土地平均思想

D、为许多改革家所推崇

16、四川盆地成为“天府之国”不早于

A、战国  B、秦汉  C、唐朝  D、明清

17、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而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却认为“工商皆本”,对这两种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商鞅的观点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起了消极作用 

B、黄宗羲的观点违背了我国以农业为本的事实,观点不切实际

C、两人的观点都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都是生产发展的产物

D、农、商应该一直都是中国的本业,不管任何时期都同等重要,两人观点都错误

18、我国古代最早有纺织而成的衣物至少开始于

A、新石器时代        B、夏代

C、商周           D、春秋战国

19、能够证明我国明中后期纺织业领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是

A、丝织水平大大提高

B、手工作坊规模较前代扩大

C、生产人数众多

D、出现自由雇佣劳动力的市场

20、中国古代朝廷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仍常有资本雄厚的大商人出现,商业经济仍然繁荣发展,这是因为

A、商人对朝廷抑商政策暗中反抗

B、抑商政策只是一纸空文没有实现

C、整个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

D、从商易于致富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戊。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

材料二 (汉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庚尽满,而府库余财。

                      ――均摘自《汉书 食货志》

请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结合分析古代中国统治者的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关系。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朝)国家初定中夏,制作有程,乃偁(纠集)天下之工,聚之京师,分类置局……匠以籍为定,世承其业,其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

                       ――《元史》

材料二 明代名隶官籍的民匠中,班匠(定期到官府服役者)百二十三万,构占工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其余为坐匠。……1485年,工部奏准,轮班匠可以以银代役,后又规定一律以银代役。

                       ――《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入清以后)“原匠子孙逃故无遗”,止存户籍。1645年,顺治帝“免直省(直隶)京班匠,并除其匠籍。” ……康熙以后,最后废除了匠籍。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元朝手工业管理制度的特点

(2)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相比,有何进步?

(3)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进步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三)问答题

23、简述古代中国“市”的发展。

24、我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你认为应该如何全面认识该政策对中国经济所发挥的作用?

 

 

 

 

课外拓展阅读

史学前沿】和史家争鸣】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究竟产生于何时?

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即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产生初期的原生形态。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先后有过三次热潮,在资本主义萌芽究竟产生于何时的问题上,诸家说法之间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不断扩大。多数人力主明清说,如邓拓、吕振羽、尚钺、侯外庐、傅衣凌等史界前辈倡言在先,黎澍、李之勤、许大龄、洪焕春等先生证明在后,他们认为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市镇的丝织业出现了生产中的雇佣关系,证明此时的中国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也有不少学者持有不同意见:有主张元代出现说,还有唐中叶出现说甚至有学者考证认为可上溯至战国秦汉时期。还有不少人力主宋代出现说,如傅筑夫先生甚至认为,宋代的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远较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发达,因而“宋代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产生时期”。

今天史学界大都认为明中后期在江南的一些地区的丝织业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由此可认为资本主义萌芽是出现于明朝中后期。

 

 

 

相关知识链接】

隋唐时代的长安城

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1年称帝后,在龙首原南坡开始修建自己的新都—大兴城。因杨坚称帝前曾封大兴公,故大兴城由此得名。隋大兴城的总设计师是隋代著名的建筑家宇文恺。他吸取了北朝名城洛阳、邺都的精华,精心设计了大兴城。大兴城采用东西完全对称的结构,由宫城、皇城、外廓城三部分组成,整个城市街道宽敞,整齐方正。南北向的大街有11条,东西向的大街有14条,构成城内交通的主要干线。大兴城设有两个市场,东叫都会,西称利人,对称地分布在皇城外东南和西南。两市是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区,与百姓的日常居住区“坊”是分开的。

唐王朝于公元618年建立后,将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唐朝长安城基本上继承了大兴城的规模、布局及设施,只是对大兴城进行了部分扩建和营建,使之成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荣的城市。当时的长安城周长35.5公里,人口100万,不仅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国际上著名的开放性的世界大都会。这里不仅集中了高度发展的手工业、繁荣的商业贸易、四通八达的交通,以及卓越的科技成就,还有从四面八方聚集在长安的少数民族及外国商贾使者。时人称“万国衣冠拜冕旒”,并非艺术夸张。在长安西市有经营珠宝、腰缠万贯、遍行天下的胡商,也在街头有卖胡饼的"穷波斯",有“胡姬压酒劝客尝”的酒家;有同李白、杜甫等著名文人学士往来酬唱的日本、新罗诗人,还有在国子监钻研儒学经典的外国学者等。当时的唐文化可以说是“光照四邻”。而长安就是这个光源的核心。

唐代长安城在规划和建设的经验对其后中国国都及国外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如宋代开封城和元、明、清北京城就沿袭了长安城的特点。日本的京都城和奈良城的建设也吸收了唐长安城的经验,京都城几乎照搬了整个长安的布局,而奈良城直至今天还可以看出当年浓郁唐风的影响。

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大。这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自然灾害对农业的侵袭破坏相当严重,尤以水患为甚,因此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兴建水利工程。同时,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还利于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快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繁荣。所以古代政府不仅在平安时期,就是在纷争动乱岁月也不放弃水利事业的兴办。如三国鼎立时期蜀国诸葛亮专门设立了管理堤堰的“堰官”,负责维护都江堰,并指出:“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

中国古代的水利事业处于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夏朝时我国人民就掌握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西周时期已构成了蓄、引、灌、排的初级农田水利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的完成,促进了中原、川西农业的发展。其后,农田水利事业由中原逐渐向全国发展。秦始皇为远征南越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两汉时期水利的兴修有明显的地方特色。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六辅渠、白渠等;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西北则主要是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魏晋以后水利事业继续向江南推进,隋炀帝开通了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对沟通南北起到巨大作用。唐代水利工程基本上遍及全国。宋代更掀起了大办水利的热潮。元明清时期的大型水利工程虽不及宋前多,但仍有不少,且地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兴建的数量越来越多。各种形式的水利工程在全国几乎到处可见,发挥着显著的效益。公共水利工程建设,是古代东方和古代中国国家管理经济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职能。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最高统治者甚至还身体力行亲自参与水利事业的兴建。如西汉武帝亲往黄河工地视察,命令随行将军、大臣负草堵河,自己作歌鼓动;隋炀帝兴修大运河并沿河视察;清代康熙帝亲自研究水利学和测量学,为组织治理黄河和永定河,还曾六次南巡,到治河工地勘察等。

中国古代钱币

中国货币在长约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由“贝币”发展至现今的第五套人民币,这中间经历了漫长的各个历史时期。根据中国的历史文献和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于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开始出现了“物物交换”的现象。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交换活动的日益频繁,货币产生了。

 到夏、商时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货币——贝,为以后的货币文化开创了先河,在殷商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甲骨文,金文中都有记载。特别是大量铜仿贝、包金贝的出土,证明我国在殷商时期已进入金属铸币阶段。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分裂时期,由于不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习惯的不同,遂形成了这一时期货币形态的多样性,如刀币、环钱、蚁鼻钱和爰金等。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将圆形方孔的“半两”钱推行全国,成为全国统一的法定铸币形式。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汉朝建立后由于钱币减重现象愈演愈烈,武帝铸五铢钱,成为中国铸行时间最长的货币,历经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诸朝代,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才由铢、两货币改为按数计算的通宝制。唐高祖李渊统一铸造的“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由于中国货币文化历史悠久,对东方货币文化亦有较大的影响,尤其邻近的国家和地区,诸如朝鲜、越南、日本及东南亚地区,不仅铸造自己的汉文钱,并且从形制、币材等方面亦与中国钱币雷同。这样就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东方货币文化体系。

越窑青瓷

青瓷是我国瓷器的传统品种。所谓青瓷,指的是瓷器的高温颜色品种之一,其坯料和油料均含有较高的铁的成分,然后经过1200摄氏度以上高温焙烧,使瓷器表面挂釉有一层锃亮的青光。我国在汉朝时就已有原始青瓷器出现,魏晋南北朝时南方盛产青瓷,且工艺日益成熟。唐及五代烧造青瓷的名窑,应首推越窑,因窑址在今浙江上虞、余姚、宁波等地,古时属越州管辖、故而得名。当时越窑烧造的青瓷誉满天下,被称之为“南青”,为时人所推崇。唐代因评茶、评泉、评茶具而闻名并被誉为“茶圣”的陆羽在他论茶著作《茶经》中评价天下名窑说:“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又说青瓷色泽“类冰”、“类玉”,推之为各窑之首。越窑的青瓷与北方的“天下贵贱通用”的白瓷并誉当时,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而且当时越窑还烧造出一种秘色青瓷,更是被豪富之家争相收藏,备受世人青睐,其制作工艺至今还是个谜。

  唐诗中对青瓷的描写层出不穷,“越泥似玉之瓯”、“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著名诗句形容越窑青瓷瓷胎瓷质澄净如玉,釉质青碧如千峰翠色。北宋有人这样说:“今之秘色瓷……贡奉之物,不得臣庶之用。”现代瓷器专著《中国青瓷史略》一书中写道:“越窑青瓷似一泓清漪的清水般”,极其传神地描绘出越窑青瓷的特色。

 

钧窑

收藏界曾有这样一说:“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莫道世上黄金贵,不如禹州一把泥。”这说的是宋朝五大窑之一的钧窑,它与汝窑、官窑、定窑、哥窑一起构成了宋朝以及中国瓷业发展的高峰。因少有完整的钧窑址被发现,故别说完整器难得,就是瓷片也属稀有。钧窑器由于色彩特别而声名远播,如摹仿上苍尊容的天蓝,虚拟缤纷暮日的彩霞,其天然呈色,绚丽多幻,令世人为之倾倒。

钧器这么多年来盛行不衰,世人争慕其美色,这主要缘于其特殊的结构、工艺以及审美特性。钧窑器的独特魅力在于,即使是任何一个诗人、任何一位艺术家,他们的想象力即使海阔天空,也难以推想禹州的一把泥土能烧造出如此多彩梦幻的颜色来:玫瑰紫、葡萄紫、海棠红、鸡血红、火焰红等,但这种难以始料的、在高温状态下任意呈现的窑变现象,因色彩上的随机性、不确定性,给后人鉴定真伪带来了困难。宋朝钧瓷多为出土器,有些浮于表面的色块容易被腐蚀,形成不规则的丝网状,昔日的古玩界称之为“兔丝斑”。因此此类“兔丝斑”,是判断宋器的重要依据。

清雍正粉彩瓷

粉彩瓷是清代康熙时出现的一种新的瓷器品种。粉彩,《辞海》上说:“瓷器釉彩名。以颜料配合‘玻璃白’绘成。清康熙年间创始,盛行于雍正年间。用‘玻璃白’配合各种颜色,按写照的画法作画,彩色透明,线条有浓淡深浅,色调秀丽柔和。”

粉彩瓷虽然始于清前期,但“粉彩”这个名称可能到清末民初才真正出现。光绪丙午年的“粉彩”:“康窑蓝绿皆浓厚,故曰硬彩,雍窑则浅淡而美观,有粉故也。其无粉者,亦羼以他质之淡汁,在著色中,推为妙品。”粉彩与传统的中国五彩瓷器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使用了康熙晚期始从国外进口的胭脂红,在施釉方法上与众不同,改变了过去那种单线平涂的生硬色调,这种釉彩的运用是制瓷史上的一大变革。从而使每种颜色都有丰富的层次感,所用彩色比五彩更多,因而比五彩更娇艳,以淡雅柔和而名重一时。

雍正皇帝公元1723年即位后,精力充沛,事必躬亲,烧瓷质量品种,有清一代无人能及。雍正时期工艺技术有了新的突破,粉彩瓷器胎白且薄,映日透光,已达到了“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地步。粉彩的主要彩料和施彩的方法都是外来的,人们又称其为“洋彩”。雍正粉彩瓷已作为当时达官贵人们的日常生活用瓷,因此盘、碗之类的器物较多,此外常见的还有杯、碟、罐、棒追瓶、六角瓶、笔筒等。图案画面有花鸟、山水、人物故事等。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示其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博采众长、不断吸取新鲜血液丰富自身内涵的主要通道。十九世纪,德国地质学家首次将这条最初运输丝绸的交通要道称为“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绸之路最早由西汉时张骞通西域所开辟,它通往中亚、西亚、最远可到达当时欧洲的罗马帝国。古代中国与西方的陆路连接除了这条通西域的官方通道 “西北绿丝绸之路”,后来还有长城以北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和四川云南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海路则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通往南亚、欧洲、非洲等。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文明联结在了一起。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先进的农业技术、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茶叶、瓷器等传送到了世界各国,极大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展。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珍奇果蔬,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天文学、数学,美洲的棉花、烟草、蕃薯等输入中国,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不断更新、发展。

 

 

 

【历史材料】

商君书

……

公孙鞅(商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

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则以其食口之数,赋而重使之,则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商无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窳惰之农勉疾,商欲农,则草必垦矣。

……

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然则商贾少,民不能喜酣奭,大臣不为荒饱。商贾少,则上不费粟;民不能喜酣奭,则农不慢;大臣不荒,则国事不稽,主无过举。上不费粟,民不慢农,则草必垦矣。

……

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

 

齐民要术

在古代农学发展史上,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古代农学体系形成的标志。贾思勰,齐郡益都(今属山东)人,曾任高阳太守,北魏时期的农学家。他的《齐民要术》共十卷,九十二篇,内容丰富,涉及精耕细作、选种播种、作物栽培、果木种植、畜禽饲养、食物加工等等许多方面:

……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禹制土地,万国作乂。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

《书》曰:稼穑之艰难;《孝经》曰: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论语》曰: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谚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錤,不如待时。”又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稊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

(《齐民要术》一书对儒家经典中的农业科技知识有较多的引述): “《卫诗》曰:匏有苦叶。毛云:匏谓之瓠。《诗义疏》云:匏叶,少时可以为羹,又可淹煮,极美;故云:瓠叶幡幡,采之亨之。八月中,坚强不可食,故云:苦叶。” ……《尔雅》曰:壶枣;边,要枣;櫅,白枣;樲,酸枣;杨彻,齐枣;遵,羊枣;洗,大枣;煮,填枣;蹶泄,苦枣;皙,无实枣;还味,棯枣。”

……

《礼记·月令》曰:孟秋之月,修宫室,坯垣墙;仲秋之月,可以筑城郭,穿窦窖,修囷仓,乃命有司,趣民收敛,务畜菜,多积聚;季秋之月,农事备收;孟冬之月,谨盖藏,循行积聚,无有不敛;仲冬之月,农有不收藏积聚者,取之不诘。

……

《马可·波罗行纪》中对中国重要城市的描述

大都:“郭中所居者,有各地来往之外国人,或来贡方物,或来售货宫中。……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不息。仅丝一项,每日入城者计有千车。……此汗八里大城之周围,有城市二百,位置远近不等。每城皆有商人来此买卖货物,盖此城为商业繁盛之城也。”

泉州:“(离开福州)到第五天傍晚,抵达宏伟秀丽的刺桐城。在它沿岸有一个港口,因船舶往来如梭而出名。……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每一个商人,必须付出自己投资总额10%的税收,所以,大汗从这里获得巨额的收入。……大批外国商品运到这里,再运到全国各地销售。运到那里的胡椒,数量非常可观。但运到亚历山大港供应西方世界各地需要的胡椒,就相形见绌,恐怕不过它的1%吧。”

杭州:“人间的天堂……世界上最宏大壮丽的城市。”

扬州:“走了一天路程,当夜幕降临时,来到一个名宝应州的大城镇,居民信奉佛教……他们靠工商业维持生活,丝产量很高,并且织成金线织物,生活必需品极丰富……和宝应相距一天时间的路程,往东南方向去,就是建筑很好,范围广大的高邮所在地,这里的工商发达,盛产鱼类,可猎取的飞禽走兽也很丰富,特别是雉鸡出产极多。……瓜洲城位于通往契丹省(今东北一带)的交通线上,这里每年汇集着大批的小麦和稻米,其中最大部分运往汗八里(指今北京)城,供应皇帝的臣民。”

成都:“有一大川,经此大城,川中多鱼,川流甚深......水上船舶甚众,未闻未见者,必不信其有之也。商人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世界之人无有能想象其甚者。”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东角楼街巷:自宣德东去东角楼,及皇城东南角也。十字街南去姜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北街、晨晖门、宝箓宫,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宣和间展夹城牙道矣。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疋帛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以东街北曰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至平明,羊头、肚肺……野味、螃蟹、蛤蜊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饭后饮食上市,如酥蜜食……香糖果子、蜜煎雕花之类。向晚卖河娄头面、冠梳领抹、珍玩动使之类。东去则徐家瓠羹店。街南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里瓦子夜叉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拓展阅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重心曾发生从西北至东南的转移。而且每一次的转移几乎都与战争动乱有关。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重心是在阶段性的战争和社会动乱中完成了它的南移过程。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虽然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但是由于统治中心的地理位置、生产工具的落后、及人口的分布等原因,南方长江流域的开发比北方黄河流域要晚。自夏商周三代开始,至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前,中国经济重心一直位于黄河流域,特别是关中地区。这儿农业技术先进,社会经济发展领先于南方,历代王朝都在这儿建立都城、以之为统治中心。正是由于该地区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古语说“逐鹿中原”即指此。因此北方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这就使黄河流域原本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不断被战火破坏。如东汉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与军阀割据混战使北方连年战乱,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长江流域此时却获得了发展经济的一些便利条件。此时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大批北方农民迁居南方,为原本地广人稀的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加上南方原本优越的自然条件如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南朝统治者如宋的刘裕,也比较注意采取措施发展生产。因此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赶上北方,为后来国家实现政治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前提,也为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准备了条件。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北方经济逐渐恢复,而南方则在南北朝开发的基础上持续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地区,经济地位日趋重要。唐中期安史之乱使得广大北方再成战场,人民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再次被打断。随后藩镇割据,彼此混战,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平均十年左右即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战乱,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许多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增强实力也积极劝课农桑、发展生产;战乱使大量北方人民迁居江南,补充了当地劳动力,因此南方经济又一次获得发展。  

南宋时期,北方为落后的少数民族政权所控制,田地大量荒芜;而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明清时期,虽然作为都城的北京依然是全国性的大都会,但全国的繁荣城市已基本集中在了南方地区。除了南京、苏州等较大城市以外,江浙地区还出现了一大批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随着工商业的繁荣,江南某些地区的纺织部门还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表明了江南地区的工商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这种领先地位一直保持至今,今天的东南地区仍然是全国最发达的所在,人烟稠密且经济繁荣。而曾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西北内陆已见不到一两千年前“车如流水马如龙”、万商云集、万国来朝的繁荣景象。历史已经遗忘了这儿吗?不是。越来越多的目光正投向这片土地,国家已开始着手大西北建设。这儿有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更有丰富的资源和勤劳的人民。开发大西部的号角刚刚吹响,西北地区深厚的经济文化积淀才刚刚开始挖掘,我们相信,用不了那么久,当年的繁华会重新出现在这片黄土地上,中国会出现东西南北经济的齐步发展。

 

 

 

答案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基础自测训练

1、单项选择题

(1)A 提示:书上说司马迁时代先进的技术还未传到南方,即西汉时南方地区仍使用原始落后的耕作方式。

(2)B 提示:古代中国老百姓的力役是大型土木工程得以修建的基本条件。匠户只是从事专门的手工业生产。

(3)A 提示:农业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4)B 提示:泰半即一大半或三分之二

(5)C 提示:AB选项不涉及黄河问题,真正基本解决黄河水患的是东汉王景

2、材料解析题

(1)“神农氏”的名称得名于他对古代中国农业的贡献,人们认为是他教人们学会种田。

(2)从材料可以看出神农氏对古代中国的贡献有创制农具、教会人们播种五谷,还通过自尝百草开创了中国古代的医药学。

(3)可以看出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占主导地位。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3、问答题

传说中神农氏创制了耒耜教导民众耕作,上古时期人们通过刀耕火种拓荒营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牛耕技术;汉代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曲柄锄和大镰出现;东汉出现二牛抬杠、一牛挽犁等先进的耕作方式;西汉司马迁时代的南方地区还是采用火耕水耨的方式,东汉时牛耕和铁铧犁在原先经济比较的淮河地区和一些边远地区得到推广。

农耕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山地的开垦,也使农产品的产量提高,有利于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其缺陷是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二)综合创新运用

1、单选择题

(1)C 提示:司马迁时代南方依然采取火耕水耨的方式进行耕种,即为生产技术的落后,所以导致南方地区经济落后于北方。

(2)B 提示:徭役是古代中国老百姓的沉重负担,尤其是秦、隋等朝君统治时期,役事劳累繁重,死亡率高,故老百姓千方百计地躲避。

(3)A 提示: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成就。

(4)A 提示:注意题目所问的着重点在于“神农氏的地位”。说明的是农业的重要性。

(5)A 提示:生产技术的提高是最主要的因素,工具革新是生产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点。

2、材料解析题

(1)材料一说明牛耕在当时得到推广

(2)他认为秦国已经推行牛耕,发展水上运输,作战勇猛者都得到最高的封赏,国家法令严厉,行政效率很高,这样的国家是难以战胜的。最主要原因是秦国首先由于“以牛田”,而具有了“不可与战”的国力。

3、问答题

古代中国促进农业进步的原因有:统治者的重视,生产工具的革新和技术的进步,水利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的辛勤劳动。

古代中国阻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赋税给农民造成沉重经济负担,徭役影响生产时间,自然灾害的侵袭,土地兼并的严重等。

 

 

 

第二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基础自测训练

1、单项选择题

(1)B 区分清《四月民令》的主要内容和成书时间

(2)A 掌握中国古代经济的最主要特点即可

(3)A “工官”是专为官家和皇帝服务,而非管理社会上手工业的部门。

(4)B 牢固掌握课本上标题与知识点的关系即可

(5)C

2、材料解析题

(1)统治者压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2)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缓慢,不利于 社会的进步。

3、问答题

纺织业发达,丝织业享誉世界,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商周青铜器文明发达,秦汉时还掌握了青铜防锈蚀的技术;生铁和块炼铁同时出现,比西欧早两千多年,使用水力的鼓风装置先进;瓷器历史悠久品种丰富世界闻名。

(二)综合创新运用

1、单选择题

(1)D 提示:ABC都是新文化时期就已出现,知识点散落在教材各个角落,要学会综合运用。而棉布宋以后普遍出现。

(2)A 提示:商周时期我国已开始大型青铜器的铸造,而且特别是西周的青铜器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周天子权力和统治秩序。

(3)C 田庄内和社会一样也有阶级之分,农民和其他劳动者是为田庄主人服务

(4)A 劳动地位的并列说明其生产作用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的重要性,而不是指妇女地位或因其经济收益。

(5)C 东汉杜诗所发明

2、材料解析题

(1)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汉文帝听任民间铸钱、冶铁、煮盐。这种放纵使得币制混乱,妨碍商品正常交换,许多人弃农采铜铸币,影响了农业生产。诸侯有了铸币权,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所以汉武帝要将这些权利收归国有。

(2)经济上增加了国家收入,政治上削弱了诸侯割据势力。安定社会,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

3、问答题

(1)首先中国古代手工业与农业一样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不大,缺乏工具革新的动力和社会基础。

(2)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的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高度重视推广,技术的继承传递也是封闭性的,往往会导致失传。

(3)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发明。

 

 

 

第三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基础自测训练

1、单项选择题

(1)C 分清古代农为本而商为末,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繁荣,所以有这种社会现象出现。

(2)A 战国时已有商业较集中的城市出现。

(3)C ③是至宋时才突破

(4)B

(5)A 长安、五都等著名商业都会的出现标志着全国性商业中心已形成

2、材料解析题

(1)“市”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分散于宅屋之间;城市繁荣,店铺林立,商品丰富;有繁华的夜市。

(2)长安、洛阳、扬州、苏州等

3、问答题

宋代的“市”不再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再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原本不许设立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视;草市、夜市更加繁荣,草市内还有完备的饮食设施。

(二)综合创新运用

1、单选择题

(1)B 指通过商业活动赚钱后用来置办田地而不是作为成本再扩大经营规模,使生产规模的扩大受到限制。

(2)D 城市的兴起有利于商业活动

(3)A 书中的这些记载反映了乡村商业活动非常频繁

(4)A 唐代有夜市、草市,但“市”未突破地点限制,与居住区是分开的

(5)B 如晋商、徽商等商帮都是以地域关系为纽带

2、材料解析题

(1)出现拥有大量资金财富的大商人

(2)唐朝前期,商业出现繁荣景象,经商活动频繁,道路畅通,旅行安全,便于行商。

(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业、手工业发达,社会产品丰富。

3、问答题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商业往来十分频繁;对外贸易兴盛;商帮出现;“市”的发展突破政府限制;草市、夜市的出现;商运的发达;全国范围内商业都会的崛起。

 

 

 

第四课 中国古代王朝的经济政策

(一)基础自测训练

1、单项选择题

(1)A 不是每一历史时期都促进了经济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繁荣而抑商就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的发展。

(2)B 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根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农业发展则社会经济繁荣而且农民安于统治现状,社会则安定。

(3)A 时称南阳帝乡,因为是帝王故里而受到统治的地区性政策倾斜优待

(4)A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发行货币,即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5)C

2、材料解析题

(1)重要商贸城市兴起;国内产品丰富;地区间贩运贸易发达。

3、问答题

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商人地位低贱,如西汉初年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以国家行政手段打击富商大贾;征收较重的赋税;实行官营制度限制从商的行业部门;禁奢侈。对城市商业经济进行严格管理和限制:如限制“市”的时间、地点、派官员进行监督等。

(二)综合创新运用

1、单选择题

(1)A 注意统治者区域性经济政策倾斜的原因。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其统治。

(2)B 城市的繁荣有利于统治安定

(3)A 唐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中国东南地区,该地区经济相对发达,故百姓承受较其他地区更重的赋税。

(4)B 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把发展农业作为促使国家富强的主要手段。后因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历代都以农为本。

(5)B 奢侈的风气往往都是自上而下形成的

2、材料解析题

(1)南宋时对外贸易兴盛,是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

(2)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制,对外来商品的需求不大;政府的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

3、问答题

北方当初的繁荣是因为北方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就比较发达,有浓厚的基础;而且北方是历代王朝的统治中心,由于统治者的地区性经济政策的倾斜,使得当地经济繁荣。

转移到南方是因为唐以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而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发展经济。南宋等朝统治中心也迁移到南方,加上南方优越的条件。南以南方渐渐取代北方的经济地位。

 

 

 

专题一 专题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A 地主和农民是古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两个阶级,上至统治者下至贵族官僚都属于地主阶级。所以地主是专制王朝的统治基础。

2、B 郑国渠是战国时秦国的水利工程

3、C 《四月民令》记载的是汉代农庄的生产情况,而不是单个农户的生产

4、D 获利最多的被垄断

5、B 了解汉代官营纺织业即可

6、A 尽管民营手工业受到政府限制,但还是突破束缚获得了发展

7、C 当时丝织品生产数量多,但主要作为奢侈品供上层社会消费

8、D 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罗马帝国

9、C

10、B ②错误,《南齐书》中记载有“草市尉”管理草市

11、B 农业是古代中国一切生产活动的根基,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手工业、商业的产生和发展。因开始种植、收获粮食及农业促使定居生活的出现而需要日常所用的器皿,所以有陶器的出现。

12、D 早期人口稀少、生产力落后时采用刀耕火种是不得已的耕种手段,而隋唐时期经济繁荣人口增加,放火烧山垦田则破坏了生态平衡、

13、A “市”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时期商业经济的主要标志,宋朝与前代最大的不同就是突破前代对“市”在时间、地点、监督上的种种限制。

14、c 北宋是古代中国土地兼并较严重的一个时期,主要原因是统治者认为富者是为国守财,更保证了国家财赋,所以对土地兼并持纵容态度。

15、B 井田制是周的土地制度,古代中国最主要的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16、A 战国时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使四川一带百姓安居乐业,避免了旱涝灾害给生产带来的破坏,使该地区成为富庶的天府之国。

17、C 商鞅时牛耕铁农具得到推广,农业进步,秦的统一也需要粮饷充足作为经济基础。而黄宗羲生活的时代明清之际工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却受到传统农业社会的束缚。所以二人观点都适应了时代的发展,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8、A 考古发现新石器遗址中有陶纺轮、骨锥、麻、蚕茧、绢片等说明原始纺织业已产生。

19、D 与传统中国生产方式不同的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雇佣关系的出现,劳动者是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人数、规模、技术等进步并不代表生产关系上质的变化。

20、C 整个社会生产的进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都极大丰富了社会产品,也相应带来社会对商品需求的扩大和购买力的提高,所以商业也会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进步而得到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

21、(1)材料一反映了元代将天下工匠集中到京师分类编入专门的户籍朝廷管理。户籍世袭不能脱籍,无人身自由,子女婚嫁也由政府控制。

(2)明朝有班匠和坐匠,班匠定期服役,还可以银代役,对匠户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清朝最终废除了匠户制度。

(3)社会生产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

22、(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统治时赋税徭役沉重,极大破坏了生产,百姓困苦。

材料二反映汉朝统治者减轻农民负担,赋税较轻,而天下富足安定。

(2)统治者的赋税沉重则百姓负担沉重,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人民贫困劳累,经济停滞,会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危及统治。

统治者减轻赋税则农民安心生产,社会安定,经济得到发展,社会财富也相应增加,有利于巩固统治。

(三)问答题

23、(1)汉代的市作为集中贸易地,场所有严格的规范,管理相当严格,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2)六朝时期出现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立“草市尉”等官职施行经济管理。

(3)唐代草市的作用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还出现了夜市。

(4)宋代的“市”不再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再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原本不许设立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视;草市、夜市更加繁荣,草市内还有完备的饮食设施。

24、(1)农业是古代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以农为本,奉行重农政策,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2)评价重农抑商的政策,要注意它的历史阶段性。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战国时期,秦国实施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经济发展,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其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样的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抑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家贫穷落后,也就失去了初期的积极作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