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早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百
最新热门    
 
人民版学生用书(必修一·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时间:2009-10-18 17:28:38  来源:人民版
 

编者按: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其他网站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第一部分

【专题学习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展、演变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能够大致梳理出近五十年来国际关系演变的脉络,基本上形成关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的框架体系。

2学习过程中,注意了解历史事件的阶段性特征,把握时代发展的特点及其基本矛盾,这是学习世界政治格局问题的基础。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运用历史分类、比较、归纳、抽象、演绎等基本方法,同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

3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通过对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强调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根本上的失败。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对祖国的热爱,并逐步形成对祖国、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专题学法指导】

(一)整体感知

 

 

(二)聚焦本专题重难点

重点: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到解体的基本知识、过程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冷战对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尤其是苏联发展模式的影响。

2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及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多极化的政治割据乃是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一超多强”成为成为全球政治格局过渡时期的国际关系基本框架,世界政治格局在向多极化曲折发展。

难点:

1如何理解世界政治格局在向多极化曲折发展。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标志着原来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平衡局面的再次被打破,世界政治力量面临着重新的整合与调整。这种整合与调整又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经历了许多的反复与曲折。

    2正确理解目前国际社会中的一些国际组织、体制的作用,如联合国、欧共体、北约、华约、世界银行以及雅尔塔体制等。这些组织不是政治实体,其效力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具备强制力。当然也不排除在某个时期,它们为某个超级大国所控制,成为它们实现其目的的工具。因而,对于它们的作用,应作具体的分析和辨证的理解。

 

(三)学法引导

本专题中可学习用分类与比较法。只有通过分类和比较才能为进一步的理解本专题的内容,以便于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把握本专题。通过阅读地图、图片,了解和掌握识别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的基本技能;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历史史实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四)例题解析

概括雅尔塔体制形成的过程、原因,并指出美、苏在这一体制中所发挥的作用。试分析这一体系为什么不能长久维持世界和平?这一体系又是如何被打破的?

答案提示

此题旨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的关于国际关系的基本原理,观察当今世界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新问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关注新的国际问题的兴趣和习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是,首先联想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寻找与要回答的问题有关的部分,从中抽出,最为基本的原理,然后再回扣问题,把所要回答的问题看成是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进而组织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进一步联系实际加以概括。

要点提示

参见“课外拓展阅读·史学前沿” 有关部分

 

 

 

  美苏争锋

【课前思考】

英国首相帕麦斯顿在谈到国际关系的实质时说:“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分析其中的道理及启示。

 

【本课学习目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知识和脉络。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同学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同学们可以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战后国际大舞台上美苏争锋、两极对峙的广阔画面,从多维的角度来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3.通过对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了解和分析,知道美苏“冷战”造成了战后初期世界的动荡不安,这对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理解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和多极化发展趋势。明确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其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所决定的。

 

【重点和难点突破】

重点:“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过程。“冷战”的形成是两大军事阵营、两种意识形态的力量达到某种程度的平衡,而出现的一种不同于大规模的军事冲突的对抗状态。雅尔塔体系的最终形成则是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相互争夺与妥协的结果。

难点: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与妥协以及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暂时地掩盖了意识形态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的矛盾,从而是它们表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合作。“冷战”也使得整个世界处于一种高度的紧张的军备状态之中,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经济畸形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促使各国注重内部的改革,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三世界的兴起。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与雅尔塔体系形成无关的是(  )

A.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B.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C.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  D.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

2.“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金)到亚德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这句话是谁说的(  )

      A.杜鲁门B.马歇尔 C.丘吉尔 D.艾奇逊

3.美国提出“冷战”政策的核心内容是:() 

A.马歇尔计划  B.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遏制”苏联   D.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4.下列对“雅尔塔体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从此美国取得了世界霸权地位

B.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C.在雅尔塔会议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建立联合国组织

D.是美苏两国势力均衡的重要表现

5.雅尔塔体系形成的实质是(  ) 

A.维护战胜国利益,保持世界和平 B.以实力为依据,美苏划分势力范围

C.维护反法西斯同盟,共同主宰世界  D.两个阵营对立,形成争霸局面

 

(二) 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联和美国的参战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在这场大战中,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通常所称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欧洲”现已死去,而且无复活希望。

                                            -------- 哈乔·霍尔本,1951年

材料二  西方世界如今是人类命运的主宰者。似乎十分有悖常理但又千真万确的是,对西方实际统治的反抗已大大有助于完成西方文化对世界的征服。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存,世界其余地区不得不模仿西方。正是西方的方式,信仰和目标已为人们接受,并被用来同西方的控制作斗争。

                                               -------F.L.K.胡斯,1953年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它们的陆军、海军和联盟体系已不再统治全球。例如,1860年,西欧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产量的72%;到1931年时,这一百分数下降到4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下降到30%;到1960年下降到25%。不言而喻,欧洲19世纪的全球霸权已经结束,而且永远地结束了:欧洲已不可能恢复它的殖民帝国,也不可能重新建立以前的军事和政治优势。

                                              --------斯塔夫里阿诺斯,1999年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的内容回答:

(1)传统的欧洲体系指的是什么?

(2 )它是如何崩溃的

(3)如何看待西欧的衰落与美国的崛起?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二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初期便破裂了,破裂的主要原因是()

A.意识形态分歧必然导致同盟关系破裂

    B.苏联和各国革命力量的壮大妨碍了美国称霸

    C.美苏称霸必然导致双方对立

    D.美苏在处理战败国和战争遗留问题上产生突出矛盾

2.“中东危机”、“波黑战争”主要说明( )

A.社会主义遭到巨大挫折  B、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强

  C.民族冲突和地区冲突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D.各国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3.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全球战略攻势,一方面积极推动北约的东扩,另一方面加强与日本的战略合作,其目的是( )

①压缩俄罗斯的势力空间②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施压③推动全球一体化进程④加速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马歇尔计划远不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其依据是( )

①使受援国成为美国的商品市场②使受援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受制于美国③使受援国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④援助西欧遏制苏联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2002年10月,布什政府扬言对伊拉克动武,美国国内各界反应不一,但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美国的制造商们对此大力支持,其主要原因是( )

A.维护美国的自身安全    B.打击恐怖主义

C.逼迫伊拉克政府接受武器核查   D.进一步控制西亚地区的石油资源

 

(二)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的外交政策必须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拥有武装的少数派集团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杜鲁门在阐述这一原则时说:“希腊的生存如今正受到威胁,”他要求国会拨出4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这样,英国交出了它在希腊维持了一个世纪的首要地位,而美国则负起了阻止共产党在地中海东部扩大其影响的责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历史》

材料二 美国向雅典派遣了经济和军事代表团;1947年3月至1949年6月间,美国为军事上的目的大约花费了4亿美元,为经济援助大约花费了3亿美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历史》

请回答:

(1)杜鲁门所说的“希腊的生存如今正受到威胁”是指什么?

(2)希腊、土耳其事件意味着什么?

(3)联系材料一、二说说美国为什么会取代英国在希腊的势力?

 

(三)问答题

7.仔细观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地图,然后回答问题:

(1)在图中描出两大集团在欧洲的分界线

(2)简要论述二战后欧洲的形势,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

关于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形成原因,美国人认为:苏联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苏联向东欧、向亚洲等地势力的扩展是导致雅尔塔体系产生的主要原因。苏联认为:是美国联合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对苏联等社会主义的敌视,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实行的封锁、压制导致了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对于双方的争论你如何看待?你认为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2实践活动

以“为什么二战后会形成以美苏为超级大国的冷战局面”为主题,搜集资料,然后举行讨论会。

 

 

 

  新兴力量的崛起

【课前思考】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是,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本课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教材内容,了解战后多种新兴力量崛起的情况,知道两极格局受到来自多种力量的有力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从多层次、多角度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2.同学们可以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自己的概括和阐释。

3.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激发对祖国的热爱,并逐步形成对祖国、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难点突破】

  重点: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西欧经济一体化,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西欧各国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进而达到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过程及影响。

难点:新兴力量的崛起及其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中所发挥作用。一方面新兴力量的崛起使美国的世界霸主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和威胁,但另一方面还必须看到任何一极新兴的力量都还不足以与美国抗衡。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60年代末,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是( )

A.意大利 B.英国  C.日本 D.法国

2.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建立的国际经济组织是( )

A.不结盟国家组织 B.七十七国集团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欧洲共同体

3.不属于不结盟运动的最初倡导国是( )

A.南斯拉夫       B.中国       C.埃及       D.印度

4.第三世界在二战后的崛起,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把联合国变成了第三世界的斗争舞台

B.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C.有利地冲击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D.彻底改变了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5.世纪西欧各国经济相对稳定并持续发展的时期是在( )

A.30年代中期         B.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后期

C.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   D.70年代后期

 

(二)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温家宝说: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人多,不发达,这是中国的两大国情。解决13亿人的问题,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也走了一些弯路,失去了一些机遇。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条发展自己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在哈佛大学演讲

 

材料二  新加坡《联合早报》文章认为,“和平崛起”的提出,首先是相对于“霸权主义”而言。作者说,中国新领导层选择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一观点,是在试图以全球化作为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解决办法。北京多次向亚洲邻国和世界展示,中国并不想寻求霸权,同时也不再坚守过去在国际舞台上洁身自好的形象。相反,中国正在积极和建设性地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

  文章又说,“和平崛起”理论的提出,也是为了消除“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和平崛起”理论的出现,使“中国威胁论”顿然疲软无力。中国为求持续成长,不只必须仰赖国内经济,且要依赖国际市场。中国在崛起的同时,明白标示和平,回避霸权主义,强调其在亚洲的稳定角色,消除外界戒心的意图非常明显。

                               ——2004年1月8日新加坡《联合早报》

 

材料三  与会的代表们指出,中国的和平崛起正在突破传统现实主义权力政治学说“大国崛起必然引起国际秩序动荡”的定律。与历史上因崛起而挑战现行国际秩序甚至引发战争的大国明显不同的是,“中国希望自己的崛起在不给现有秩序带来冲击的前提下,实现增长和发展,并使所有邻国受益。这就是和平崛起。”日本朝日新闻专栏作家船桥洋一在发言中如是说。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在阐述中国崛起的和平特征时表示,中国始终以一种融入现行体制、接受现行规则的方式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各方面的国际合作,既不会通过军事扩张挑战现有国际体系,也不会搞对抗和冷战。

——2004年4月25日《为中国和平崛起欢呼——来自博鳌论坛的声音》,

载《光明日报》

 

根据材料回答:

(1)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2)“和平崛起”对亚洲和整个会带来什么影响?

 

【综合创新应用】

(一)单项选择题

1.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家的利润大幅度增长,就业率较高,失业率较低,物价上涨速度较慢,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状况有了相当的改善。这说明(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已发生改变

  B.科技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贡献巨大

  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已得到解决

D.科技的发展是资本家利润的源泉

2.1989年,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199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1993年欧共体12国宣告欧洲联盟诞生。这些表明( )

  A.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世界发展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

3.1998年5月3日,欧盟特别首脑会议宣布:“1999年1月1日,欧元成为货币,各金融市场以欧元结算,……2000年7月1日欧元取代各国货币成为统一的欧洲货币。”这表明( )

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得到进一步加强  ②有利于欧盟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  ④西欧经济一体化已经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④

4.亚经合组织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据1996年度报告统计:在29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50%是通过知识经济实现的。这说明:()

①知识经济是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②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因素③知识经济是发达国家的专利④知识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又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9·11"恐怖事件后,有关专家认为:“美国政府宁愿用100万美元的导弹轰炸不值10美元一顶的帐篷,坚持出兵阿富汗,有其深远的战略目的。”其原因是( )

①控制中亚、西亚的战略位置和战略资源②符合北约东扩的需要③平息美国国内民众的情绪④维护世界和平,打击恐怖主义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6.材料分析:

分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理解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 理论中所包含的国际关系原理以及此后的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制衡力量是怎样一步一步瓦解的。从外交策略的角度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哲学原理。所谓“三个世界”是指“美苏属于第一世界,西欧、加拿大和日本属于第二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

 

(三)问答题

7.在19世纪早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采用了不同的政策。据此回答:(1)这三个时期,美国对欧洲的主要政策分别是什么?(2)上述政策的基本内容有何明显不同?(3)产生上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 

有人说, 现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没有希望,在国际事务中只能听任发达国家的摆布,在国际贸易中也只能处于不利的位置,这种状况不可能改变,因为发展中国家力量太弱小,无法同发达国家相抗衡。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2.实践活动 

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近几十年的发展。写一篇名为《我眼中的中国》小习作,字数约300字。

 

 

 

  走向多极化

【课前思考】

基辛格在1993年的谈话中指出:“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   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基辛格的话说明了当今国际社会上的什么问题?它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本课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培养运用必然与偶然、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当今政治格局的影响。通过分析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特点,注意培养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可以根据教材以及学过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运用比较法说明导致中国和苏联改革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运用讨论的方法,深刻理解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3.  通过对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认识到一个社会制度的巩固根本上是靠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重大意义的理解,强调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树立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难点突破

重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所积累的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难点:怎样认识苏联解体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苏联的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解体,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层面的失败。它一方面反映了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的曲折。另外也给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发展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苏联的解体标标志着( )

A.雅尔塔体系的终结        B.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 

C.世界单极格局的形成      D.马克思主义已经不适合变化了的社会现实了

2.欧洲联盟诞生于 ( )

A.1967年     B.1999年     C.1993年     D.1991年

3.日本一直谋求政治大国的国际地位,1991年10月,日本( )

A.以压倒多数当选为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     B.第一次提出“多边自主外交”

C.成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出现国             D.首次向海外派兵

4.在美国,以高科技带动经济快速增长,提出“参与和扩展战略”的政府是( )

A.尼克松政府   B.里根政府   C.克林顿政府    D.布什政府

5.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

A.同美国对于世界霸权的争夺拖垮了苏联

B.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过时了

C. 列宁从一开始就把俄国引向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二)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西欧国家已无需美国提供经济援助,因而在政治问题的处理方面获得了更大的机动性。显著增长的生产率、全面的繁荣和共同市场的建立使经济独立成为可能,使欧洲具有与美国相比的经济实力。1951年4月18日,《欧洲煤钢联营条约》被签订,根据这一条约而成立的组织就称为“欧洲煤钢联营”(ECSC),它于1952年正式成立。最早的成员国有六个。1957年3月25日,六个成员国又建立了欧洲原子能联营(Euratiom)和欧洲经济共同体(EEC)1969年12月31日,取消所有的经济壁垒,六个成员国成为一个巨大的经济贸易区。在政治外交方面,六个成员国也采取一直的外交口径,对美国也不那么顺从。最为明显的是戴高乐对美国政策和美国领导地位的挑战。

材料二  在西欧不以来美国而独立的同时,东欧也正从苏联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治。东欧之所以能有这种变化,也是由于美苏的军事僵局和冷战的缓和。对东欧来说,另一重要因素是苏联领导人的变动。斯大林去世不仅在苏联国内事务方面,而且在苏联与其东欧卫星国的关系上,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东欧开始逐渐赢得自治。

材料三  1960年中苏同盟开始出现破裂的迹象,从此开始了中苏两党、两过的大论战。1964年苏联,撤走了在中国的1390名专家、技术人员,取消了257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合同。到此两个共产党大国之间的不和发展到了彻底的分裂的程度,包括不体面的诽谤,意识形态方面的漫骂和全球范围的公开竞争。尽管中国充当了一个多世纪国际外交的卒子,但它今天正在向世界最强大的两个国家提出挑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历史》

请回答: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的根本原因是( )

A.日本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B.资本主义国家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C.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崩溃       D.日本成为第二号经济大国

2.1956年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后造成帝国主义掀起了反苏反共浪潮的原因是( )

  A.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B.斯大林的大清洗运动

  C.东欧动荡的政局      D.赫鲁晓夫的争霸政策

3.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

A. 动荡的国内环境  B.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C.西方“和平演变”的影响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 )

  A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B 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增加

  C 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D 国家垄断组织的削弱

5.1999年美国和北约组织所制造的科索沃事件,说明了( )

  ① 美国完全控制了联合国

  ② 美国利用保护人权干涉其他国家主权

  ③ 北约组织是防御性的组织

  ④ 只有自身强大才能保卫国家主权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摘编自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摘编自基辛格1993年的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指出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而新的世界格局却尚未形成,其原因是什么?新的世界格局的确立,将取决于何种因素?

(2)你是否赞同材料二中基辛格对当今世界政治的基本看法?他说现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其论点是否合理?为什么?

 

(三)问答题

7.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初到 7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的这两次高速发展有什么类似的历史条件?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艰难的改革、发展历程,对比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谈谈你的感想。

2实践活动

组织同学就多极化局面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和平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一次辩论

 

专题小结

(学生写)

 

 

 

专题检测题

I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罗斯福新政与20世纪50、60年代西欧各国社会经济政策的共同点不包括( )

A.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管理得到加强

B.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C.进行社会改革,缓和社会矛盾

D.推行国有化政策

2.促使不结盟运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三个首倡国家都受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威胁

B.冷战格局使国际关系趋于恶化

C.和平中立是三个首倡国家战后的一贯政策

D.民族经济的发展使第三世界国家己能与美苏平等对话

3.20世纪60、70年代韩国、新加坡和西亚产油国在经济发展上都( )

A.面临国土面积小、入口密度大的问题

B.注重吸收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C.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积累起丰裕的国家财富

D.调整经济结构,参与国际经济循环

4.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雅尔塔体系发展演变的新特点是( )

①形成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                     ②美国开始对苏联的“冷战”政策

③“北约”与“华约”两大集团对峙       ④逐渐形成美苏争霸的格局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1961年修筑的举世闻名的“柏林墙”,归根结底应视为( )

A.“柏林危机”的产物                     B.“冷战”时代的产物

C.西德对峙的产物                          D.东德封闭边界的产物

6.下列关于苏联解体后的世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美苏两极格局和“冷战”结束     B.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C.形成了世界多极格局           D.和平和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7.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的霸权地位动摇,主要原因在于(  )

A.日本和欧共体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B.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C.第三世界国家纷纷独立   D.苏联对外扩张势头不断加强

8.下列对苏东剧变的解释,准确的是(  )

A.苏东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B.东欧和苏联的关系恶化

C.东欧国家领土状况发生变化  D. 华约解体

9.美国提出“冷战”政策的核心内容是(  )

A.马歇尔计划  B.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遏制”苏联D.稳定资本主义制度10.第三世界的崛起,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是 (  )

A.把联合国变成了第三世界的斗争舞台

B.有力地冲击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C. 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D.改变了国际间旧的经济关系

11.20世纪70年代,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的原因是(  )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B.苏联在争霸中取得优势

    C.美国经济的全面衰退             D.日本和西欧经济地位的极大提高

12.联合国成立后一度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7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A.在争霸中,苏联一度处于优势

  B.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C.西欧、日本不再对美国唯命是从

  D.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

13.1974年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的宣言中说:“……我们一致决心为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努力,这种秩序……将纠正不平等和现存的非正义并且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有可能消除,并保证目前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在正义中稳步地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段宣言的发表主要是针对(  )

      A.美国控制和操纵联合国,把它当作称霸世界的工具

      B.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日益加剧,造成世界紧张局势

      C.发达国家利用不平等贸易的手段剥削发展中国家的现象

      D.少数发达国家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造成一些国家的政局混乱

14.全球经济一体化表现为(  )

①世界各国经济有机地联系起来 ②生产的国际化加深  ③各地区经济的区域性逐渐消除 ④ 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

15.20世纪前两次大的国际格局变动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变动的不同,表现在(  )

  ①是世界大战导致的结果 ②是大国意志的体现③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制裁 ④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

16.国家之间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主要是因为(  )

  A.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

  B.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各国逐渐消除了意识形态上的差异

  D.各国经济政治利益趋于一致

17.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持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度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了战争赔偿计划。造成美国政策变化的原因是(  )

  A.恢复日本的经济,利用日本作为“冷战”的工具

  B.缓和与日本的矛盾,减轻日本与美国的经济竞争

  C.帮助日本发展生产,供应朝鲜战争所需军事物资

  D.改善与日本的关系,与苏联争夺对日本的控制权

18.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的态势是(  )

A.苏攻美守B.美攻苏守 C、互有攻守 D.全面缓和

19.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对世界的影响是(  )

①两强相争避免了局部战争 ②两强相争使世界不得安宁

③两强不敢轻易动武  ④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下列有关雅尔塔体系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它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B.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C.它体现了国际间的和平、民主精神

  D.它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

21.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阵营在军事上的第一次直接交锋是在(  )

  A.第一次柏林危机        B.第二次柏林危机

  C.朝鲜战争              D.越南战争

22.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表现不包括(  )

  A.旧的两极格局已经终结       B.社会主义阵营最终解体

  C.帝国主义阵营四分五裂       D.第三世界开始崛起

2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表现在(  )

  ①两极格局已经终结 ②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已经形成 ③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④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 ⑤世界正加速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A.①④⑤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

24.1991年两极格局终结后,格局转换时期的特点不包括(  )

  A.格局转换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

  B.新旧格局交替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

  C.斗争焦点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D.各国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

 

 

 

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后初期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呈现出一种迥然不同的格局。此种格局使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倾向,美国抛弃了孤立主义,全面地干预欧洲国家及国际事务,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帝国主义国家对外政策基本上被纳入美国的外交战略之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固有矛盾虽未消除,但也没有发展到军事对抗的程度,因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没有战争,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平衡。

材料二 社会主义力量越出了苏、蒙二国范围,在欧亚涌现出一批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正由于社会主义力量的存在和发展,使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利益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调和。战后初期的社会主义力量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很自然地都团结在苏联的周围。

材料三 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蓬勃发展。新兴国家都对反映大国强权政治需要的旧国际政治经济极其不满,要求改变此种不合理状况。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当代国际关系》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什么新特点?据材料一、二分析其原因。

(2)    材料二所说的战后初期社会主义力量都团结在苏联周围的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是什么?

(3)    材料三所反映问题的实质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4)    指出材料三在客观上的历史作用。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在全部历史中,没有一次战争比前不久地球上这么多广大地区沦为废墟的这次大战更容易用及时的行动加以制止。它本来可以不发一枪就被制止住,……但是,谁也听不进。……我们肯定地必须不让那种事重演。

——摘编自丘吉尔1946年3月5日《富尔敦铁幕演说》

材料二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政权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落到了我们身上。

——摘编自杜鲁门《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材料三

正如以前的慕尼黑政策放纵了希特勒侵略者一样,现在对美国和帝国主义阵营新政策方针的让步,必然会使这种政策方针的制定者更加跋扈,更富侵略性。因此,各国共产党必须在各方面……领导对帝国主义扩张与侵略计划的抵抗……

                ——摘编自欧洲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9月《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丘吉尔所说的“铁幕”是怎样“降落”下来的?为什么丘吉尔说这些国家处在苏联的范围之内?

  (2)材料二中杜鲁门所说的“两种生活方式”是指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丘吉尔和杜鲁门的演说在观点上有什么相同点?

  (3)材料三的“宣言”为什么重提“慕尼黑政策”?

(4)史学界普遍认为:“材料一、二、三反映世界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后,世界局势并未按大国的意图演进,却出现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三)问答题

  27.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国际关系方面存在着哪些基本矛盾?表现如何?其中的主要矛盾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了什么结果?

  28.欧元是当前欧洲许多国家的新货币。它的发行与流通,标志着欧洲在经济—一体化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问题:

(1)欧元的发行者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即        。其前身是在西欧“共同市场”基础上建立的      

 (2)这个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对欧洲和世界有什么重大意义?

 

 

 

第二部分 参考答案

一  美苏争霸

【基础自测训练】

(一)      单项选择题

   1.B  2.C   3.C  4、A  5.B

(二)      材料解析题答案提示

 6.(1)英国建立的“日不落帝国”殖民体系和欧洲大陆以法国和德国为主体建立的欧洲大陆体系。(2)第一,二战的直接后果是德国作为战败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都受到了很大削弱;第二,英国虽然是战胜国,但在战争中经济实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其殖民地在二战的过程中及其以后纷纷独立。其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体系难以为继;第三,法国虽恢复了它的欧洲霸主的地位,但已经元气大伤。许多战败国的贷款都不再偿还。它在战争中由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第四,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战争财,一跃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并且通过战后对欧洲的经济援助和同华约集团的冷战,将势力扩张到了欧洲;第五,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华约集团的崛起。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故传统的欧洲体系不复存在。(3)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是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在起作用。

 

【综合创新运用】

(一)      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C  5.D

(二)      材料解析题答案提示

  6.(1)二战后初期,美国借经济援助之名,行控制西欧之实,达到了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

(2)现象:日本和欧共体同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竞争并占据了有利地位。影响: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格局,逐渐转变为美国、日本、西欧三极互相竞争的局面,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

(3)现象:日本和西欧各国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日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原因:资本文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日本、西欧经济发展,与美国差距缩小。

(三)      问答题答案提示

   7.(1)、略。(2)、提示:可从两种意识形态的产生与发展、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局面的形成两个方面分析。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测评提示

     双方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互相指责对方,作为当事人的双方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都不能客观公正的分析这一问题。

(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是与当时的各方的力量对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是当时各方力量对比的结果。二战中,法西斯的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作为战败国,被剥夺了发言的权力,甚至国土都被占领、被分而治之。英国、法国经过战争元气大伤,面临着国家重建的艰巨任务,无力参与全球的势力争夺。只有美国在二战中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超级大国。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要“肩负起领导世界的责任”,到处扩张势力。另一方面,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的军事实力空前壮大,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占领了东欧、亚洲等国的大片土地,并在这些国家建立起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苏联成为二战后唯一一个能和美国相抗衡的大国。

(2)、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也与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苏联是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很多国家的无产阶级在二战中壮大了自己的力量,他们力图以苏联为榜样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视社会主义革命如洪水猛兽。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敌视、颠覆也是雅尔塔体系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

2.实践活动测评提示

 

 

 

二  新兴力量的崛起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D  5.C

(二)材料解析题答案提示

   6.(1)内因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外因是具有较好的国际环境(2)维护地区稳定,“在不给现有秩序带来冲击的前提下,实现增长和发展,并使所有邻国受益”。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B  3.B  4.C  5.C

(二)材料解析题答案提示

6.略

(三)问答题答案提示

   7.(1)19世纪早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坚持门罗主义”政策,即不干涉欧洲列强内部事务,也不允许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加紧了对欧洲的经济渗透,积极参与欧洲事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称霸欧洲,推行冷战政策。

(2)从不干涉欧洲事务到插手欧洲事务,再到全面控制欧洲。

(3)独立战争后,美国经济实力较弱;19世纪上半期,美国致力于领土扩张;19世纪中叶,美国忙于内部事务,进行南北战争,只能采取不干涉欧洲事务的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  间,美国大发战争财,战后,又取代欧洲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因此,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积极推行金元外交政策,在欧洲经济复兴和德国赔款问题上起了支配作用。二战中,美国远离欧亚战场,来受战争破坏,又靠推销军火大发横财;战后,美国黄金储备大增,并成为当时惟一掌握核武器的国家。随着经济实力的强大和军事势力的膨胀,美国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欧洲成为美国对外扩张的全球战赂要点。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测评提示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首先,在两极格局下发展起来的第三世界日益壮大,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二次大战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亚、非、拉一系列新兴国家的诞生,这些国家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在国际舞台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其次,第三世界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是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造成的,第三世界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汇成一股正义的力量,通过斗争,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事实上不结盟运动的发展,第三世界通过“七十七国集团”所进行的斗争,都对改善第三世界国家的生存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第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站在第三世界的立场上,正在团结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为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而进行着卓有成效斗争。第三世界国家只要团结起来,就会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旧秩序,建立新秩序。

2.实践活动测评提示

 可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几个方面进行入手。

 

 

 

三  走向多极化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C   5.D

(二)材料解析题答案提示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B   4.C   5.B

(二)材料解析题答案提示

   6.(1)因为两极格局的解体没有世界战争的作用,现今世界新的中心崛起,相互间力量的消长、制约到均衡,需要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取决于综合国力。

(2)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的趋势,这合乎时代节拍。基本合理,因为从综合国力和军事上着眼,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当然无疑,但如果仅从经济上论,当今世界应当是美、西欧、日本三级之争,美国难以称大。

(三)问答题答案提示

    7.(1)类似的条件:①在自然科学重大突破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②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对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世纪晚期形成的垄断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有利于组织社会化大生产。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能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增长。③相对稳定的    国际国内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处于和平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各国很少发生战争,国内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二战后尽管局部战争不断,但基本上保持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发达国家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相对改善而未出现严峻的阶级斗争形势。

    (2)影响:①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的快速发展使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不平衡性加剧,导致了一战的爆发。②20世纪50~70年代的高速发展,使日本、西欧在经济上崛起,美国对国际经济的控制削弱,使世界走向多极化。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测评提示

   (1)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宽松的政治环境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分裂的威胁、民族冲突、总统和议会的权力之争是俄罗斯经济发展困难的重要原因。

(2)要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但不是完全照搬,更不能全盘西化。从俄罗斯的历史经验教训上,可以说明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3)一个制度的建立和巩固要有一个过程,通过普京一系列出手不凡的举措,俄罗斯已走出低谷。

2.实践活动测评提示

不利的方面:美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充当了世界警察的角色,到处插手世界各地的事务,军备竞赛、局部战争,民族冲突不断爆发,使世界政局动荡,形势紧张,长期不得安宁。

       有利的方面:

       (1)由于世界政治局势变化频繁,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充满着挑战与机遇。

       (2)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进一步发展、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各国均更加注意进行内部的改革和调整,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

(3)为了发展自身的经济,各国都比较注意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合作,国际组织得到了发展,有了更多的发展,在处理诸如环境、人口、疾病、战争、救助等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专题检测题

I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D  4.B  5.B  6.C  7.A  8.B  9.A  10.B 

11.D   12.B  13.C  14.C  15.D  16.B  17.A 18.A  19、B

20.C  21.C 22.A  23.A  24.D

 

Ⅱ 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答案提示

  25.(1)新特点:二战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相对平衡,没有发生军事对抗和战争。原因:美国放弃了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由局部扩张转向控制欧洲和国际事务。帝国主义国家在外交政策上追随美国。社会主义力量的存在和发展。(2)战后初期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进行了夺取政权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都得到了社会主义苏联强有力的援助。地理位置上都靠近苏联,并且连成一片。(3)是新兴国家在新形势下的反帝反殖斗争。新兴国家加强团结,发展经济;有力地冲击着战后的两极格局。(4)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冲击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对维护世界和平事业做出了贡献。

26.①苏军在打击德国法西斯过程中进入东欧一些国家。因为这些国家在走社会主义道路。②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认为社会主义的威胁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自己必须承担起历史的“责任”。③战后主要矛盾变成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④美苏两国都想控制世界。但是美国为了扶植和控制欧洲,结果推动欧洲走向联合。日本经过民主改革,经济获得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大国。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也可答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等)。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两极格局终于瓦解。

 

(三)问答题答案提示

  27.(1)基本矛盾及表现:①社会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协约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和封锁;②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如英法美在巴黎和会上的争斗、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争夺、美英日的海军军备竞赛等;③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如巴黎和会上对战败国领土、殖民地的宰割以及索取赔款;④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如亚非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英国自治领的分离运动等;⑤30年代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势力之间的矛盾,如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中国等反法西斯的武装斗争等。(2)主要矛盾变化及其结果: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它们企图按照自己的意图重新分割世界,竭力争夺利益并削弱对方。经过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争斗,列强达成妥协,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0年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演变成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势力之间的矛盾。由于德意日法西斯侵略集团到处侵略扩张,遭到世界人民反对;也加深了它们与英法美等国的矛盾,而且英法美用绥靖政策来缓和这一矛盾的企图破产。这一矛盾的发展,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8.(1)欧洲联盟(或欧盟)。欧洲共同体(或欧共体)。 (2)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加强它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推动国际格局的多极化。

 

 

 

第三部分 课外拓展阅读

 

【史学前沿】和【史家争鸣】

1.联合国家宣言

    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对于1941年8月14日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与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所作联合宣言称为大西洋宪章内所载宗旨与原则的共同方案业已表示赞同,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在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战斗,兹宣告:(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服从者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还是经济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得加入上述宣言。1942年1月1日签字于华盛顿。

 

2.雅尔塔体制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今乌克兰克里米亚的雅尔塔举行的会议及其通过的公报、协定和密约。此前举行的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1943年10月)、开罗会议(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丘吉尔与斯大林关于巴尔干问题的会谈(1944年10月)等,可以看成是对雅尔塔会议的准备。雅尔塔会议对上述会议的成果进行了完善、修改和调整,并使之法律化。此后举行的旧金山会议(1945年4月)、波兹坦会议(1945年月)等,则是对雅尔塔会议所确定原则的补充和具体化。雅尔塔体制就是以上这些协定的总和。

其核心内容是:(1)确定了战后处置战败国的原则;(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3)建立联合国;(4)对战败国的边界重新划分,对其殖民地重新分配;(5)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等。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就意味着近三百年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新的世界格局所取代。这一局面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

 

3.“铁幕”演说

“铁幕”一词源于戈培尔关于雅尔塔协定的一次演讲。1945年2月23日他说,由于这个协定允许俄国占领东欧和东南欧,这些地区将为“铁幕”所隔离。“在这个铁幕后面,将开始对各民族进行大屠杀,而这种屠杀还可能得到纽约犹太人报纸的欢呼”。1946年3月5日,英国保守党领袖温斯顿•丘吉尔在杜鲁门总统的陪同下,来到位于富尔敦市内的威斯敏斯特军事学院发表反苏演说。他指责苏联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雅海边的里雅斯特已经拉下了横贯欧洲的铁幕。他请求美国担负起自由世界的领导责任。这就是著名的“铁幕”演说。

 

4.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

第一,“美国霸权论”。吴于廑、齐世荣等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其全球扩张创造了条件,但苏联和世界人民的革命力量妨碍了美国的霸权计划,从而导致了美国对苏“冷战”遏制的产生。(《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8—50页)第二,“美苏共振论”。沈志恩指出,冷战并非美国“独家制造”,而是“美苏共振互动所致”,双方在东欧、德国、黑海海峡、伊朗、东亚等问题上共振互动,“又经双方最高领导人升华”所致。(《冷战起源论》,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第三,“英国主动论”。刘建飞认为,就西方国家来说,冷战的主力是美国,但是,英国等西欧国家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没有英国和其他西欧国家的积极响应、配合、推动和促进,美国也是孤掌难鸣的,因为毕竟冷战的主战场是在欧洲,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被西欧国家请来打冷战的。 (《从战后初期英国工党的对苏政策看冷战的起源》,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8年第1期) 第四,“雅尔塔体系论”。王绳祖认为,“触发”冷战的直接原因是美国企图限制苏联在中东欧的的影响,苏联则不同意按照美国的条件来安排德国和东欧。战时美国为了适应世界力量对比激变的现实,不得不采取迂回曲折的手段对苏联作出若干让步,从而奠定了雅尔塔体制的基础,同时又为日后实现其称霸野心作好准备。因此,雅尔塔体制既是美苏合作的基础,又孕育着美苏冲突的种子。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苏冷战是雅尔塔体制的必然结果。(《国际关系史》第7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121页)第五,“综合作用论”。白建才认为,冷战深深地根植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抗争中,直接产生于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与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碰撞,原子武器的出现增强了美国的实力,加速了冷战的爆发。(《论冷战的起源》,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相关知识链接】

1.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节录)

 (1957年3月25日)

    第一部分  原  则

第一条  通过本条约,缔约各方在它们之间建立一个欧洲经济共同体。

第二条  共同体的目的应是通过共同市场的建立和各项成员国的经济政策的逐步接近,在整个共同体内促进经济活动的和谐发展,不断的和平衡的扩展,日益增长的稳定,生活水平的加速提高以及各成员国间越来越密切的关系。

    第三条  为了达到前所述的目标,按照本条约所规定的条件时机,共同体的活动应包括:

    (1)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口和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以及具有同等影响的一切其他措施;

    (2)建立对待第三方国家的共同关税率和共同的贸易政策;

    (3)在各成员国之间,废除阻止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

    (4)建立共同的农业政策;

    (5)建立共同的运输政策;

    (6)建立一种保证在共同市场中竞争不受到破坏的制度;

    (7)应用某种程序使调整各成员国的经济政策和补救它们的支付平衡的失调成为可能;

    (8)在共同市场发挥作用的必要限度内,使各国各自的国内法律趋于一致;

    (9)建立一笔欧洲社会基金以便增进工人就业的机会,并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10)设立欧洲投资银行,以便通过新资源的发掘而有利于共同经济的扩展;

   (11)使海外国家和领地同共同体取得联系,以便增加贸易并共同努力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意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入的欧洲。

 

2.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节录)(1961年9月6日)

参加这次会议的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并不提出解决一切国际争端的具体建议,特别是关于两个集团之间的争端。参加这次会议的不结盟国家无意组成一个新的集团而且也不能成为一个集团。他们诚挚地希望同谋求有助于加强世界的信心与和平的任何政府进行合作。与会国认为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即:大国应该采取更果断的行动来通过谈判的途径解决各种问题,同时应该表现出必要的建设性态度并准备达成互相都能接受而又有利于世界和平的解决办法。与会国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有利于和平的不结盟国家的存在和活动,是保卫世界和平的更加重要的因素之一。

 

3.冷战和殖民地革命

殖民地臣民和帝国当局之间的斗争与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冷战是同时进行的。这两种运动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苏联,尤其是共产党中国,支持殖民地革命,将殖民地革命看作是破坏西方的威望、削弱西方的力量的一种手段。相反,西方国家由于冷战方面的原因,而在殖民地问题上互相支持,尽管他们这样做时是很有保留的——因此,美国在塞浦路斯问题上支持英国,在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问题上支持法国。同样,由于冷战中的迫切需要,东方和西方在争取殖民地民族和前殖民地民族方面展开丁奇特的竞争。殖民地民族和前殖民地民族迅速地利用这种形势,设法不仅从华盛顿、伦敦和巴黎,而且还从莫斯科和北京获取最大的援助。

 

4.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节录)(1964年4月)

国际贸易不仅要通过扩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产品的出口,而且要通过为他们的新产品开发市场和在贸易条件改善的情况下,普遍增加他们在世界出口中的份额,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更有力的手段和工具。为达此目的,一个具有新的生产和贸易格局的新的国际分工是必需的。只有这种方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独立才能加强,一个真正独立和一体化的世界经济才会出现。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发展、生产力和购买力的增加也将有助于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它也是全世界繁荣的措施。

现存的世界贸易原则和格局仍然主要有利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现在的世界贸易形势不是帮助发展中国家以促进他们的经济发展和多样化,而是使他们争取经济更迅速增长的努力遭受挫折。这种贸易必需完全改变。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应该增加,贸易构成应该多样化;他们的出口价格应该稳定在公平和有利的水平上,应该使国际资本流通更有利于那些国家,以便使他们能通过贸易获得更多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一个有力的国际贸易政策。这个政策必须以向世界经济中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提供特别的援助和保护为基础。解除对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壁垒是重要的,但是,世界上这部分落后国家的加速发展需要无条件的最惠国原则和削减关税税率。为了促成发展中国家生产力的必要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多样化,必须具有目标实现新的国际分工的更积极的措施。

……

发展中国家希望有更稳定和健康的国际经济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他们能不断地从他们自己的资源中找到自给自足的发展所需要的措施。发展中国家相信,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不仅能帮助他们的经济加速发展,而且是促进世界稳定和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

 

 

 

【历史资料】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体现在他上台后发表的许多公开讲话和政治报告中,其中最全面完整地反映他改革思想的是1987年11月出版的他的著作《改革与新思维》。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述了苏联改革和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思想;下篇则主要阐述了他对当代世界、美苏关系、苏欧关系以及第三世界的看法,这一部分可以说是戈尔巴乔夫关于苏联外交政策的总构想。

       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只是反映了当今世界的部分现实,但却不是全部,这是他的理论中的致命错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正确处理好全球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关系?怎样在国力衰弱和西方压力下,体面地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经济利益?如何协调外交和内政两条战线,使之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挚肘?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其对外政策的失败,正是构成苏联最终瓦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2.“八·一九”事件

       1987年开始到1990年,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民族分离主义势力崛起,使联盟体制面临崩溃的危机。1991年3月,就保留联盟问题举行了苏联历史上首次全民公决。有80%的公民参加投票,其中赞成保留联盟的占76.4%。新联盟条约定于1991年8月20日开始签署,它把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强调各共和国的“主权”,删去了“社会主义”。如签约成功,苏联就将是一个“自由的、松散的联邦”。

       ……

       1991年8月19日清晨,苏联电台播发《苏联领导的声明》,宣布“鉴于戈尔巴乔夫由于健康状况不可能履行苏联总统职责和根据苏联宪法”,苏联总统全权移交给副总统亚纳耶夫,由亚纳耶夫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管理国家,并在一些地方实行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声明确定,“苏联宪法及法律在苏全境具有绝对至高无上的效力”。同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说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由戈尔巴乔夫发起并开始的改革政策“已走入死胡同”。它“决心采取重大措施,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呼吁全苏公民大力支持。

       19日中午,叶利钦等人在议会大厦发表《告俄罗斯公民书》,宣称这是一次“反宪法的反动政变”。号召俄罗斯公民反击,举行“无限期总罢工”。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陆续宣布中止对苏联的援助,要求恢复戈尔巴乔夫的权力。次日,莫斯科、列宁格勒和一些共和国的领导人分别发表声明,拒绝支持“紧急状态委员会”。“八·一九”事变给苏联带来严重后果,对国际共运也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苏共被反对派赶下政治舞台,国内掀起反共浪潮,各共和国的独立步伐加快,苏联迅速陷于解体。      

 

3.欧洲联盟条约

       1991年12月9日至12日,在荷兰小镇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第46届首脑会议上通过的,故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马约》由《政治联盟条约》和《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组成。《马约》于1993年11月1日生效。至此,欧洲联盟作为一个联合了欧洲12国,3.4亿人口的经济、政治实体诞生了。它是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根据《马约》规定,欧共体作为欧盟的主要支柱依然存在。欧洲理事会在欧洲联盟组织中居有中心地位,它是欧盟成员国首脑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两次会议。《马约》规定“欧洲理事会应为联盟提供其发展所需的动力,并确定联盟的总体政治方针。理事会主席由各成员国轮流担任,任期半年。”

 

 

 

【拓展阅读】

1.苏联集团的解散和东西方冷战的结束

在1989年7月召开的华约首脑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提出要按“新思维”改革华约,使华约从“军事政治组织转变为政治军事组织”。1990年6月华约政治协商会议提出,必须“重新研究华约的性质、职能和活动,并把它改造成主权的、平等的国家建立在民主原则基础上的条约”。华约实际已经趋于解体。1991年4月1日,华约组织宣布解散其军事机构。7月1日,华约6个成员国(此时,原成员国之一的民主德国已不复存在)领导人在布拉格签署议定书,宣告华约的有效期提前结束(注:华沙条约从1955年6月4日生效,有效期20年;1975年自动延长10年;1985年又延长20年,故1991年尚未到期。),华沙条约组织至此正式解散。

华约的解散也就是作为冷战一方的“东方集团”的自我解散,由于这个集团的解散,原来构成东西方对抗的两个国家集团中的一个已经消亡。从本质上看,冷战的结束反映了国际政治格局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必然发生演变的客观规律(冷战时期已经出现的多极化趋势亦是这一规律的反映)。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历史变动过程,冷战以这种特殊的形式结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苏联的战略和政策变化所促成的。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因素(包括人们的主观选择)互动所形成的“合力”的结果。

 

2.世界格局转型期的动荡

战后世界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方向的演变本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益强化的大趋势,然而,以80年代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为契机,以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集团和苏联本身的解体为基本内容,发生在短短五六年间的这个特殊历史过程则使世界格局的演变注入了一股突如其来的力量,两极中一极的猝然崩溃出乎人们的意料,国际社会在尚未准备好替代结构的情况下仓促面对一个格局大转换中的世界。90年代是世界向新格局过渡的起始阶段。在这个世界格局的转型期,新旧矛盾并发,无论在世界事务层面,还是在地区事务层面,各种国际关系都在调整,处于各个层次的国家也都在审时度势,重新定位,其中,大国关系的调整、世界经济体系的扩展和世界主导力量的重构对新格局的确立及其未来走向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说,这一阶段中世界各地发生的局部性动乱和冲突大部分可看作旧格局瓦解进程中的衍生物,那么,有两场局部战争则因其牵动全局而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主导力量凭借优势地位塑造新格局的演示。

 

3.海湾战争与北约东扩

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出动十余万兵力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迅速占领了科威特全境。8月28日,伊拉克宣布,将科威特并入其版图。伊拉克的这一举动酿成了举世瞩目的海湾危机。美国立即作出强烈反应,师出有名地牵头打了一场惩罚侵略者的“正义战争”。1991年1月17日凌晨,以“沙漠风暴”为进攻方代号的海湾战争正式打响,经过连续大规模、高强度的空袭轰炸,伊军基本丧失抵抗能力。4月11日,安理会宣布海湾实现正式停火。

海湾战争是世界格局转换过程中第一场表现新格局特征的局部战争。从海湾战争开始,美国逐步形成了超越冷战时期奉行的“遏制战略”、以构建冷战后世界新格局为目标的新全球战略。为了实现跨世纪全球战略,美国在90年代加强了与其西方盟国的战略合作和政策协调,在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已经瓦解的条件下,冷战时期形成的西方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却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并被改造为必要时可撇开联合国来主导国际事务的战略工具。1998年,北约完成了它在冷战后的第一轮“东扩”,原华约集团的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成为北约的新成员,这标志着北约朝着控制全欧洲的方向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接下去,波罗的海三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等国也将成为北约的扩大对象。1999年4月24日,北约组织在其成立50周年之际在华盛顿举行庆典并召开首脑会议,通过了《北约新战略概念》,提出在继续坚持集体防御政策的同时,将对成员国防区之外、主要是周边的“欧洲—大西洋地区”发生的冲突及与北约安全利益相关的事件作出反应,包括采取军事行动。这个文件确定了北约在后冷战时期将其作用扩大到集体防御之外的新的功能,突出了它对国际事务的干预权。在北约东扩和重新定位的同时,欧洲联盟也把接纳东欧国家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可见,把欧洲整体纳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是美国实现其领导世界目标时优先考虑亦最具决定意义的步骤。正是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美国为首的北约借科索沃危机对不愿进入西方体系、不服从西方国家意志的南斯拉夫联盟实施了惩罚性打击,发动了20世纪最后一场局部战争。

 

4.冷战背景下的中苏关系

    综观半个多世纪的交往,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经历了友好、敌对和正常化三个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对应的,就是苏联模式在中国的确立、强化和改变。正是从这个角度说,“一边倒”方针表面上是外交选择,实质上却是对苏联模式的锁定。中苏之间的友好是建立在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认同之上。中国通过虚心向苏联学习并且在苏联“老大哥”的指导下,几乎全方位地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移植过来。这种空前的友好将两国之间历史上的恩怨,国家利益上的分歧,民族情感上的冲突都暂时地掩盖了起来。向苏联这样“一边倒”的结果不仅仅是苏联模式在中国安家落户,而且客观上严重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另一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关系。与东欧不同,中国对苏联模式的移植不仅是主动,而且还非常的执著。因而苏联模式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在很长时期内就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语。所以,当苏联 东欧开始在有限的程度上对苏联模式进行改革的时期,中国共产党认为那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背叛,是搞修正主义。于是中苏分歧就出现了。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被“蜜月”时期所掩盖起来的矛盾也就凸现起来,不仅演变成中苏大论战,而且还演变成边境战争。

    在尖锐地对立了近20年之后,中苏两国开始现实地看待两国关系。尤其重要的是,在毛泽东逝世后,中国也慢慢地走向了改革开放之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中苏之间过去争论的主要基础就越来越弱,而共识越来越多。在这种背景下,经过双方的努力,中苏关系终于实现了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中苏关系的主体部分为中俄关系所承袭。但与中苏关系不同的是,中俄关系完全基于国家利益,而不再有任何意识形态上的色彩。(摘编自孔寒冰:《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版)

 

5.美国“防御系统”的演变

从第一代武器防御系统“哨兵”发展到未来的“星战”二代,美国始终以“自卫”为由。然而,迄今为止,还从没有一枚导弹射向过美国本土。而这些所谓的“防御系统”,最终将给世界带来不安定因素,给世界带来新一轮军备竞赛的潜在威胁。

1967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约翰逊下令部署“哨兵”系统,这也是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前身,主要用于保护美国本土的人口密集地区。一年后,美国对“哨兵”导弹防御系统进行审议,将其改名为“卫兵”防御系统,保护的目标由人口密集地区改为美国的战略核力量。美国国会于1969年批准部署“卫兵”系统。但由于“技术原因”,该系统于1976年被关闭。

1983年,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提出发展导弹防御武器系统计划“战略防御倡议”(SDI),俗称“星球大战计划”。该计划的拦截武器系统分为定向能武器和动能武器。定向能武器包括天基(部署在太空的)激光武器、陆基激光武器、天基粒子束武器等;动能武器包括高性能反导导弹、密集发射的火箭弹、精确制导的高速炮弹等。陆基雷达担负监视、搜索、跟踪、识别和杀伤评估等项任务;天基传感器即预警卫星主要用于探测来袭导弹的发射点,对来袭导弹的中段飞行进行跟踪和识别。指挥、控制和通讯系统用大型计算机和先进的通讯系统将反导弹武器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实施高效快速的信息传输和作战指挥。

然而,这个耗资1万亿美元的计划经历了6年就开始打“退堂鼓”,缩小为“智能卵石”计划。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不再与美国为敌,“智能卵石”计划也于1993年被克林顿政府正式撤销。至此,历经10载的“星战”计划半途夭折。

废除“星战”计划后,克林顿政府转而执行“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二是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弹道导弹防御”计划提出后,美国在自己加紧发展的同时,还推动其他国家与其合作发展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在亚太地区,美国谋求把日本、韩国纳入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该计划在提出后的一段时间内曾受到冷落。1996年,美国防部在完成对“弹道导弹防御”的重新审查后建议,把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技术准备计划”改为“部署准备计划”。

1999年,五角大楼又公布了美国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的新计划。该计划提出的防御系统仍然包括两个部分,一个称为“有限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另一个就是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为加速发展该系统,美日计划合作研究用于在东北亚地区部署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6.《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

为什么我们未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驱者,而且如人所知道的,不能在这场革命中跟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呢?难道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像资本主义制度那样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同样的种种机会?难道资本主义将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这场经济竞争中获得胜利?

当然不是。我们所处的困境的根源根本不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而正相反,在于我们生活中与社会主义相抵触、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那些特点和境况。这一根源在于反民主的传统和在斯大林主义时期已制定、至今仍未被废除的公共行为的准则。

我们的经济可以比作一个十字路口的交通。在那里只有几辆小汽车的情形下,在固定岗位上值勤的人能应付自如,来往车辆自有流动。但是,运输量正在日渐增长,这样交通便逐步阻塞。对此该怎么办呢?可以处罚驾驶员,也可以更换在固定岗位上值勤的人,但是,这挽救不了交通阻塞的局面。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加宽十字路口。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发展的障碍物更多,凡是不能除去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注定无效的。

从我们在国外的朋友们那里,我们有时听到有人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比作一辆巨大的卡车,这辆车的驾驶员用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用另一只脚踩刹车。更聪明地利用刹车的时刻已经到来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