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早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百
最新热门    
 
人民版学生用书(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时间:2009-10-18 17:28:45  来源:人民版
 

编者按: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其他网站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一部分

【专题学习目标】

1.了解新中国的成立和作为施政纲领的《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和主要内容,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认识文革期间政治建设遭遇的重大挫折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的形成过程。

 2.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和台湾问题。掌握“一国两制”产生的背景、内容和成功实践,明确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任何形式分裂祖国的行径。

【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一)整体感知

 

            

 

 

 

(二)聚焦本专题重难点

重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宪法为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

难点:文革对国家民主和法制的践踏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下促进祖国统一。

(三)学法引导

本专题中可学习用巧记法。牢固地记忆基础知识是学习好历史的第一步,对于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可以根据个人情况,用一些巧妙的方法加以记忆,如记住核心字、关键词,加以联想,编成歌谣或者对仗的句子,例如文革爆发的导火索是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全面发动的主要标志是196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就可以概括为“文汇一评论,两会两文件”。

(四)例题解析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

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B.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2.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要的表现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全国政协成立 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答案提示:1.B    2.A

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共“八大”历史意义的认识。回答时,只要联系八大的内容,当时中国面临的局势即可作出判断。D项干扰性不强,易排除;A、C是会议的内容,但与B项相比,显然是次要的。正确答案B。

2.1953年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但这不属于民主政治建设,而是经济建设的内容,可以排除B项。C项也不正确,因为1949年一届政协召开,政协就已经成立;D项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与民主党派相互关系的方针。所以A项正确。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前思考】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如何产生的?中国的民主政治有什么特色?

【本课学习目标】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认识与理解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重难点突破】

重点: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出台和主要内容。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的最确切表述是( )

A.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B.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

C.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D.制定了《共同纲领》

2.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重要文献是()

A.《论》民民主专政》 B.《论持久战》

C.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D.《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3.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华民国临时约法》   B《.宪法大纲》

C.《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不包括()

A.自治区   B.自治州  C.自治县    D.自治乡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A.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统一战线“针的提出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制“

(二)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不包括( )

A.《中》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2.我国第一个省一级民族自治政府成立于( )

A.1947年    B.1949年    C.1952年    D.1954年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78年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1956年中共提出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本目的是 ()

A.建立爱国统一战线

B.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把民主党派改造成为劳动人民的政党

D.为实现“一国两制”的目标

(二)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君上大权:(计14条)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召集、开闭、停止及解散议院之权;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发诏令筹措必须之财用……。附臣民权利义务:(计9条)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均准其自由;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日本帝国是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天皇是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材料三 规定总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需要向任何机关负责。

第55、79、84、104各条规定:“行政院院长由总统提名”,“司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由总统提名”,“考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考试委员若干人,由总统提名”,“检察院设审计长,由总统提名。”

——1“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材料四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都无一例外地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不可“摇的宪法原则。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

① 联系材料一、二,找出两部宪法有什么共同点?

② 联系材料三、四,说明两部宪法的本质区别?

③ 材料一、三、四反映在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

④ 联系材料四、五,结合十六大精神,说明在依法治国方略中如何体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原则“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

(1)搜集历届全国人大的有关资料,总结1954年宪法的特点及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2)搜集反映我国民族状况及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资料,进行交流座谈。结合世界一些地区的民族冲突,探讨中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点。

2实践活动

组织观看《开国大典》等影片,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句话“深刻内涵。

 

 

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课前思考】

你知道“红卫兵”、“造反派”、“样板戏”吗?为什么“文革”被称为是“十年浩劫”?

【本课学习目标】

了解“八大”对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认识“文化大革命”对国家民主与法制的践踏,理解民族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深刻认识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突破】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依法治国方略的确定

难点:“文革”对国家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规定的主要任务是()

A.加强社会主义改造              B.坚持实事求是

C.健全党内外民主制度            D.发展社会生产力

2."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

A.《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

B.《五·一六通知》的发表

C.《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的发表

D.《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的发表

3.下列对“文化大革命”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目的和动机是对的              B.领导者错误发动的

C.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D.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后果

4.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 )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②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③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④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决定的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质是()

A.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B.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C.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D.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A.党在指导思想上严重的“左”倾错误 B.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

 C.毛泽东对红卫兵运动的支持         D国家的民主法制被践踏

2.中国共产党在前进历程中,出现“文化大革命”失误的根源在于( )

A.主要矛盾解决方式的偏差       B. 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错误

C.建国后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D.毛泽东个人专断的领导作风

3.以下对于“文化大革命”后果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建设

 ②严重破坏我国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

 ③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被毁弃,国民的素质下降

 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差距加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④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八大最明显的不同点是()

A.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确定了党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D.继续发扬党的民主,加强党的建设

5.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和完善的基本标志是()

A.基层民主生活制度的健全B.消除了专制主义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

C.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D.公民参政意识大大提高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

结合所学或者了解的政治知识,和同学们讨论什么是“依法治国”,并思考“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2实践活动

以《文革与我家》为主题进行历史访谈,搜集文革时期的老照片,了解当时的历史与社会。

 

 

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课前思考】

作为一名中国人,你如何看待当前的台湾问题?

【本课学习目标】

了解“一国两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掌握“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内容及其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施运用。关注当前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党和国家对台湾问题的坚定立场,反对分裂,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而奋斗。

【重难点突破】

重点: “一国两制”的内容和成功运用,台湾问题

难点:如何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指引下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台独和外国分裂势力对祖国统一的干涉。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政府开始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

A.《告台湾同胞书》中

B.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C.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中

D.《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中

2.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成功运用于对港澳问题的解决。“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

 A.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  B.一个中国和祖国统一

 C.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D.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军队

3.关于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国家,两种法律”        B.“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C.“一个国家,两个政府”        D.“一个民族,两个国家”

4.关于香港回归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首次成功运用

B.1982年中英双方达成以主权换治权的方案解决香港问题

C.香港回归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

D.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圆满地解决了中国对香港行使主权的问题

5.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何时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A.1997年12月20日              B.1998年7月1日

C.1999年12月20日              D.2000年7月1日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

 A.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C.始终奉行和平共处原则 D.贯彻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2.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是台湾民意的主流。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向着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这表明()

①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②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③“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战略决策 ④“一国两制”有利于海峡两岸的稳定、繁荣、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01年10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访问美国。据次回答3、4的问题

3.上述材料说明香港( )

A.具有完全的外事权             B.在国务院授权下享有一定的外事权

C.可以独立地处理某些涉外事务   D.可以独立地处理所有涉外事务

4.上述材料与上题的答案共同说明香港()

A.享有完全自治权               B.享有高度自治权

C.与大陆其他省市、自治区同样的权利   D.享有独立的司法权

5. 对于台湾问题,正确的认识是()

①二战结束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归还中国②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的结果③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④国际反华势力以及"台独"势力是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两个重要因素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摘自《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决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摘自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国处于今日恶劣的环境之中,不得不忍辱负重之苦心,来处理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摘自《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四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五  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请回答:

①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②依据材料三和材料一指出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材料四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

④依据材料四、五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

2004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日,阅读有关出版物,观看影视剧,学习邓小平同志爱国爱人民的精神。

2实践活动

台湾为什么会有绿、蓝两派的纷争,他们有什么分歧?

你有港澳台的朋友或亲属吗?如果有,采访一下他们对“一国两制”的认识与看法。

 

 

 专题小结

专题检测题

Ⅰ选择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 )

A.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彻底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D.我国开始朝着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迈进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是( )

A.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 B.只有宪法才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的原则不同 D.表现的阶级属性不同

3.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最显著的特点是( )

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D.是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

A.团结——批评——团结   B.大小民族一律平等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自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区人大主任、区政府主席均由藏族公民担任。五十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向西藏投入400多亿元;1944年以来,中央和其他省市克服种种困难,援助西藏建设了62项工程。这表明我国政府的( )政策和( )原则在西藏得到了真正贯彻落实。

  A.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B.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政治平等   D.民族团结各民族经济平等

6.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权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财政权、立法权属于民族区域自治政府

B.外交权、外贸权属于民族区域自治政府

C.按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D.终审权在民族自治区 

7.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B.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8.“文化大革命”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①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②党内出现了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③党内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的发展④林彪、江青等人的煽动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这三次历史性变化是( )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③香港回归,洗雪中华民族百年耻辱 ④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Ⅱ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10.从18世纪至20世纪,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着各种观念和主张。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磁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材料二  1898年买办官僚盛宣怀提出:“各国窃保护之名,分占边疆海口,渐入腹地。……处今日而欲散其瓜分之局,惟有照土耳其请各国共同保护。凡天下险要精华之地,皆为各国通商码头;特立铁路矿务衙门,统招中国及各国股份,聘请总铁路司、总矿务司,职分权力悉如总税务司。”

--------《愚斋存稿》卷30

材料三

中华国民军……对于友邦各国益敦睦谊……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

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偿款外债照旧担任,……如数摊还。……

五、所有清政府与各国所立条约、所许各国权利及与各国所借国债,其事件成立于此宣言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

------孙中山:《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

材料四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10分)

(2)材料二中的主张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提出的?这种主张不应肯定,为什么?(10分)

(3)材料三反映了同盟会在对待国际条约和外债方面的立场,它为什么会采取这种立场?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规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如果收不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2~13页

材料二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久,当时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即于1972年3月8日致函到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主席,明确宣布:“香港、澳门是属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结果。香港和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强占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殖民地’范畴。” 当年11月的联合国大会以99票对5票通过决议,把香港和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中除去。

材料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我国发生的一次通过革命而产生的政府变动。根据国际法上的政府继承理论,因革命而发生的政府变动,新政府没有义务完全继承旧政府同外国政府签订的国际条约。

——引自《中国香港1997》

材料四 1982年9月27日,撒切尔夫人在取道香港回国途中反复强调“这三个条约”(指上个世纪英国同中国签订的涉及香港及香港地区的三个条约)是有效的,不应单方推翻,而只能由双方加以修改。这番讲话激起香港爱国同胞的强烈抗议,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立即发表声明予以驳斥。

——引自《中国香港1997》

材料五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国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我们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59~60页

请回答:

⑴简述香港问题形成的过程。

⑵材料一中,邓小平指出香港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他对香港问题的基本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

⑶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收回香港的法律依据。对此,英方立场如何?说明了什么?

⑷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回答香港问题为什么能解决?这有何国际意义?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台湾当局在国际上不择手段地推行“金钱外交”。2003年11月7日,太平洋中部岛国基里巴斯政府置中基两国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于不顾,与台湾当局建立所谓“外交关系”。中国政府于11月29日决定自即日起中止与基里巴斯政府的外交关系。

材料二 陈水扁当局假借民意,纠合各种“台独”分裂势力,大肆进行“台独”分裂活动。他们在“公投立法”过程中,企图塞进有利于进行“台独”分裂活动的条文,为其今后实施“台独公投”制造“法律依据”,图谋建立所谓“台湾国”。

材料三 国家主席胡锦涛2003年10月24日在回答澳大利亚记者的提问时指出,我们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争取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我们绝对不容许“台独”。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上述材料,阐述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

(三)问答题

1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进程?

 

 

 

第二部分 参考答案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D   4.D   5.A

(二)材料解析题答案提示

6.(1)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

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 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

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回答第一小题的第一小问,就要注意材料一的出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难知道,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确立起来的时间是1949年9月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期间。回答第二小问时,要首先找出材料一中的重点语句:“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这就找出了政策实施的地点、实施的机构和实施的方法,然后整合所提取的有效信息,得出正确答案: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同样道理,回答第二小题第一小问时,找出重点语句:“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受帝国主义压迫”、“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这些都是结论性的语句,整合信息,得出正确答案: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回答第二小问时,因为题目是问“目的”,那么我们就要抓住材料中的“为了”这个关键词,“为了”后面的语句就是答案,所以正确答案是: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需要注意的是:凡是看到材料解析题中有“根据材料”的字眼,就要懂得,答案基本上都是从材料中提取出来的,不能凭空想象。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B   4.B   5.B

(二)材料解析题答案提示

6 .①两部宪法的共同点是都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皇帝或天皇都有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人民实际无权。

②《中华民国宪法》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以人民民主原则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③表现在由专制集权向民主政治发展,由人民无权向人民主权发展,由形式上的“民主”向真实性的民主发展。

④ ⑴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⑵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主体。⑶人民依法行使管理的权力的基本内容,有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等。⑷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其他形式和途径行使管理国家权力。⑸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⑹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执政为民的本质就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测评提示

 

 

2.实践活动测评提示

 

 

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A   4.D   5.D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A   4.A   5.C

(二)问答题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B   4.B   5.C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B   4.B   5.D

(二)材料解析题答案提示

6. ①蒋介石坚持反共反人民,准备反攻大陆;周恩来主张和平协商,和平统一双方代表的阶级利益根本立场不同。

②由反攻大陆到竭力保台。

③关键是国共两党平等会谈。“一国两制”。

④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但中国统一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情,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对外。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测评提示

 

 

2.实践活动测评提示

 

 

专题检测题

Ⅰ选择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D   2.C   3.D   4.D   5.B   6.C   7.B   8.C   9.B

Ⅱ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答案提示

10.(1)中国物质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中国进行对外贸易是外国的恩惠;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2)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因为它出卖国家主权,要将中国变成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3)为了得到列强的支持(答“争取列强承认革命军政府”亦可);反映了同盟会对帝国主义的妥协性。

(4)原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离不开世界。

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

立足点: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11. 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武装占领香港岛,并通过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正式割占香港岛;1860年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又强租今“新界”地区。

⑵主权问题。维持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和坚定性,具有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⑶联合国大会决议,香港问题不是殖民地问题。根据国际法,中国对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没有义务继承。英方坚持过去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英国不愿意放弃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⑷中国政府提出了符合国情和香港历史现实的正确方针;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共同愿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国际地位的提高,为世界上一些国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范例。

12 .(1). 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陈水扁及其 “台独”分裂分子,大肆进行 “台独”分裂的活动其实质是要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公然挑衅。

(2). ①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是我们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④任何人试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必将遭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中国人民会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祖国的统一。

(三)问答题答案提示

13. 答案参考教材第一第二课。

 

 

 

第三部分 课外拓展阅读

【史学前沿】和【史家争鸣】

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起,就把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当时我们党还处在幼年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特别是对多民族的中国国情还缺乏了解,所以开始一个时期,我们党还提出了不切合中国实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和主张,而最后确定以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则经历了长期的探索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1922 年 7 月至 1936 年 5 月,党的民族纲领承认民族自决权,主张建立联邦制国家。例如, 1922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提出: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蒙古、西藏、回疆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治邦;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盟共和国。 1931 年 11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承认境内少数民族的自决权,一直承认到弱小民族有同中国脱离,自己成立独立国家的权利,很显然,这是不切合中国实际情况的。

     第二阶段从 1936 年 5 月至 1945 年 9 月,党的民族纲领以主张民族区域自治为主,但也没有放弃联邦制的主张。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民族纲领由主张联邦制变为主张民族区域自治为主,主张各少数民族在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前提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 1938 年 9 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扩大)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报告说:允许蒙、藏、苗、瑶、彝、番等各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 1941 年 5 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但是, 1945 年 6 月,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总纲中仍有联邦共和国的提法。

第三阶段从 1945 年 9 月至 1949 年 9 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内蒙古人民的解放斗争较早地提到议事日程。 1945 年 9 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绥远蒙人地区,可以组织地方性的自治政府,并建立蒙人的军队。 1945 年 10 月,中共中央关于内蒙工作方针的指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 年 5 月,内蒙古自治区在解放战争炮火中诞生。 1949 年 9 月 29 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民族区域自治载入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实现了由党的民族政策到国家基本制度的转变;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1922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从提出解决民族问题,到 1949 年 9 月找到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经历了 27 年漫长的时间。

 

【相关知识链接】

1 文革中的样板戏

1966年12月26日,在《人民日报》的一篇题目为《贯彻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的文章中,首次将现代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和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八个“革命艺术样板”、“革命现代样板作品”。至此,“江青同志”特别关心的“京剧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八个样板戏是第一批的样板戏。此后出现了第二批革命样板作品,京剧的有《龙江颂》、《红色娘子军》、《磐石湾》、《红云岗》、《平原作战》和《杜鹃山》。头一批中的《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被分别改编为“钢琴伴唱”和“革命交响音乐”。后来,样板戏的大部分被拍摄成了彩色电影,通过电影的传播,和地方上各级文艺团体对样板戏的“复制”演出,样板戏的知名度大大提高,观看革命样板戏甚至一度成为当时的人民文艺生活中的主导性的娱乐方式。这一时期的革命样板戏按照当时的“三突出”原则,即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严格遵循原剧设计编绘。带有一定的程式化、脸谱化。

2近代宪政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从近代史看,各国及其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宪法又各有其特点。1787年美国制定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确定美国共和制的政体。1791年法国制定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并把“人权宣言”部分内容列入总则。1889年明治天皇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权力至高无上,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是近代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人民实际无权。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确定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1946年秋,蒋介石制定了伪宪法,即《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1954年新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国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 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经济建设问题上,从纠正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和全党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出发,必须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对陷于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着手认真的改革。

  全会重新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袭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等“左倾”错误观点。

  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决定在组织上健全党规党纪,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接受和制造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

  全会还审查和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其中包括关于1959年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等人的错误批判和错误结论、关于薄一波等61人案件、关于“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以及对邓小平1975年工作的评价。全会认为,过去那种脱离党和群众的监督,设立专案机构审查干部的方式,弊病极大,必须永远废止。

  全会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制订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发到省、自治区、直辖市讨论和试行。为把农业搞上去,必须首先在农村实行改革,推行联产计酬责任制。

  全会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全会增选陈云为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副主席,邓颖超(女)、胡耀邦、王震为政治局委员;增补黄克诚、宋任穷、胡乔木、习仲勋、王任重、黄火青、陈再道、韩光、周惠为中央委员(1982年8月30日中共十二大预备会议予以通过)。

为了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搞好党风,全会决定建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会选举产生了中纪委书记、常务书记、副书记、常委和委员。

 

 

【历史资料】

1 《七子之歌》

闻一多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广州湾

  东海和匈州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九龙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

  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旅顺,大连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的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来回的蹴蹋,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

 

  这篇组诗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其序辞中Alsace-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塞和约后归还。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邓小平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近几年来,中国一直在克服“左”的错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来制定各方面工作的政策。经过五年半,现在已经见效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香港和台湾问题。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我们已经讲了很多次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通过了这个政策。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进一步说,中国现在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有谁改得了?如果改了,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就要下降,我们就会丧失人心。我们的路走对了,人民赞成,就变不了。

  我们对香港的政策长期不变,影响不了大陆的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但允许国内某些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比如香港、台湾。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深圳也不是,还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从世界历史来看,有哪个政府制定过我们这么开明的政策?从资本主义历史看,从西方国家看,有哪一个国家这么做过?我们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1984年6月22日、二十三日分别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等的谈话要点。)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拓展阅读】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原因

 

历史基础。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已经形成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 程中,各民族尽管存在某些隔阂和纷争,甚至出现过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错综复杂局面但是,从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看,分裂毕竟是短暂的,统一是长期的。而且,一般地说,凡是统一的时候,国家就繁荣发展,分裂的时候,人民就遭殃。所以,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感情上都早已形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使各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不顾这一历史基础,搞什么自治共和国,势必会造成民族分裂。在我国,适宜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客观条件。我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交往频繁,联系密切,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状况。全国没有一个民族单独居住在一个地方,全国各省市和70%以上的县都有少数民族居住,这种分布特点,使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一个民族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形成了民族合作的条件。这种状况,是我国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客观条件。

共同利益。

首先是经济利益,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资源

丰富,但经济文化落后;汉族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发达,但活动空是狭窄。这种情况下,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其次是政治利益。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反对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在共同反对侵略的斗争中,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形成了一个同仇敌忾、团结奋斗的革命整体,结成了共同的政治基础。今天,各族人民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共同利益,各族人民只有团结在统一的国家内,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和文化,实现共同繁荣。

 

以上情况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各民族的愿望作出的正确选择。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教材作了简要地分析,同学们在阅读中可以进一步思考,作一归纳和补充。

第一个方面的优越性,有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行使管理本地各项事务的权利,实质是讲国家统一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维护国家统一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又为维护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有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更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调动少数民族干部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积极性。最终也有利于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和国家的集中统一。

第二个方面的优越性,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我国民族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各民族的历史情况、社会发展、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都不一样,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正是有利于结合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一方面用足用生活中央给予民族地区的特殊政策,另一方面大胆制定与实施本地区的具体政策。民族地区多在社国的边疆,与周边许多国家接壤。中央已经决定实施沿边发展战略。并给了民族地区许多优惠政策。

第三个方面的优越性,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我国汉族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发达,但资源不足,活动空间狭窄,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丰富,地域辽阔,但经济文化落后,因此,各民族经济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少数民族 地区可以在国家的扶持和全国各地的支持帮助下发展经济。这些年来,党和国家组织发达地区对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对贫困落后的民族地区减免税收等,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从根本上说,主要还是要靠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走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正是有利于把国家的帮助和少数民族的自力更生结合起来,在国家和汉族人民的帮助下,提高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自身经济的发展。

第四方面的优越性,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感情结合起来。

总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体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参与管理国家大事和地方事务的主人翁地位,调动了少数民族的积极性,协调了民族间的关系,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重要的政治制度。实行这一制度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它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享有充分的行使管理本地区各项事务的权利,50年来的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今后必须进一步完善这项制度。

2、《“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江泽民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正在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实行这一方针,严格按照香港基本法和澳门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的工作,广泛团结港澳各界人士,共同维护和促进香港和澳门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同台湾同胞一道,加强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坚决反对台湾分裂势力。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没有改变。台湾同胞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意愿日益增强。台湾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不得人心。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我们都坚决反对。台湾前途系于祖国统一。开展对话,进行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我们再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尽早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可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题,也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等问题。我们愿与台湾各党派和各界人士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交换意见。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我们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两岸应该扩大交流交往,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实现两岸直接通邮、通航和通商,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所在,完全应该采取实际步骤积极推进,开创两岸经济合作的新局面。

      “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不变,他们的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障,永享太平。台湾经济将真正以祖国大陆为腹地,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台湾同胞可以同大陆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

      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我们的手足兄弟,没有人比我们更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贯彻八项主张,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复兴,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选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历史回眸:新中国宪法的历次修改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按照宪法规定,对宪法的修改,应由人大常委会或1/5以上的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2/3以上的多数通过。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之前,其修改的内容都还只是建议和议案,不是最后的决定。此次宪法修改草案提出的修改条款共有14条,涉及诸多重要问题。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诞生,以宪法的方式确立了我国基本的宪政制度,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1954年宪法的一些基本内容和重要原则,为后来宪法和宪政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大革命”的10年动乱,使我国的宪政遭到严重破坏。在此背景下制定的1975年宪法,深深地打上了“文化大革命”的烙印,“左”的倾向十分严重。1978年,大规模修改后的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它对1975年宪法文本作了修改。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部宪法未能彻底清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左”的思想影响,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政治理论观念和不适应客观实际情况的条文规定。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四部宪法,即1982年宪法,也是迄今一直在实施中的宪法。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制定的宪法的基本原则,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吸收了国际经验,是一部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根本大法。它将四项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写进了宪法,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它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982年宪法通过以后,至今作过四次修改,共31条。

  1988年对现行宪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改。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了第一个宪法修正案。这个宪法修正案共两条(第一条、第二条),内容是:(1)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 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2)对土地不得出租的规定作了修改,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1993年对现行宪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改。1993年3月29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了第二个宪法修正案。这个宪法修正案共9条(第三条至第十一条),主要内容是:(1)在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更加完整地表述党的基本路线,增加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改革开放”等内容。(2)将宪法第十五条关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规定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并相应地将宪法第十六条关于“国营企业在服从国家的统一领导和全面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的规定修改为“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将宪法第十七条关于“集体经济组织在接受国家计划指导和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的规定修改为“集体经济组织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3)删去宪法第八条中的“农村人民公社”,增加规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4)将宪法有关条文中的“国营经济”改为“国有经济”。(5)在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中增加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6)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

  1999年对现行宪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改。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了第三个宪法修正案。这个宪法修正案共6条(第十二条至第十七条),主要内容是:(1)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2)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增加规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4)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5)增加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6)将镇压“反革命的活动”,修改为镇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2004年对现行宪法进行了第四次修改。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了第四个宪法修正案。这个宪法修正案共14条(第十八条至第三十一条),主要内容是:(1)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2)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3)在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4)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5)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6)完善土地征用制度;(7)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8)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9)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中增加“特别行政区”;(10)完善紧急状态制度;(11)在国家主席职权的规定中增加“进行国事活动”;(12)将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13)增加关于国歌的规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