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早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百
最新热门    
 
人民版学生用书(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时间:2009-10-18 17:28:48  来源:人民版
 

编者按: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其他网站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一部分

【专题学习目标】

1.了解从1840年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历程,以及在这一过程里中华儿女奋起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英勇斗争。掌握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及使中国遭受的巨大苦难和损失,掌握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历史事实。

2.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分析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的屈辱历史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危害,反思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理解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3.体会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振兴中华的信心。

【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一)整体感知

                                                

                               

 

 

 

(二)聚焦本专题重难点

重点: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种种罪行,给中国人民在政治和经济上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坚决反抗外来侵略。其中,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洗雪了百年以来的民族耻辱。

难点: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的理解与把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和实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日战争和抗战期间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失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三)学法引导

本专题中可学习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本专题内容。“点”是指典型事件;“线”指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面”代表反映历史时期的整个内容。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点”,组成了由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条“线”。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和义和团运动的 “点”,组成了中国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另一条“线”。上述两条基本线索一起构成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面”。

(四)例题解析 

1.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半殖民地的体现是 ( )

A.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D.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2义和团运动兴起前其口号是“反清复明”;兴起后其口号是“扶清灭洋”;运动被镇压后,其余部又提出“扫清灭洋”的口号。这表明( )

A.农民阶级的运动也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B.民族矛盾已成为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C.义和团不断变换斗争口号,斗争目标不明确

D.农民阶级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不断深入

3.西安事变爆发的最根本原因是( )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

C.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答案提示:1 A   2 D   3 A

分析:

1.关于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需要把握以下几点。(1)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帝国主义间接统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义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深刻内涵。(2)半殖民地是指政治上国家主权遭到破坏,是一个已经丧失国家主权又没有完全丧失主权的国家,或者说是部分丧失国家独立自主主权;在经济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3)半封建是指社会经济中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资本主义因素产生并日益发展,既保存了封建主义经济制度又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4)对“半”的正确理解是“不完全的或者是部分的封建社会和殖民地社会。”

典型的错误理解有:(1)中国沿海地区是殖民地社会,内陆地区是封建社会。(2)中国已经由过去的闭关锁国变成开放状态。(3)一半是封建社会,一半是殖民地社会。(4)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社会。(5)帝国主义和地主阶级联合统治的社会。(6)政治上是半殖民地性质的,经济上是半封建性质的。

2.该题以义和团不同时期的斗争口号进行比较,以揭示出农民运动的基本特点,从而形成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显然农民阶级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义和团运动被清政府残酷镇压,表现出来的应该是阶级矛盾,所以首先排除A、B,透过现象看本质,而C项是现象,根本的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在民主革命中的时代性与阶级性,所以本题正确的答案为D。

3.应该说ABCD四个选项都有一定的道理,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但是本题题干问的是最根本的原因,这就要求分清楚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所以正确的答案为A。

 

 

一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前思考】 有人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斑斑的历史,你是如何理解的?曾经拥有过辉煌历史的中国为什么会落后?

【本课学习目标】

掌握1840年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考察中国是怎样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的,可以从军事、政治和经济三个方面归纳总结西方列强的侵略手段和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分析中国屡屡失败的原因。知耻而后勇,正视历史,勿忘国耻。

【重难点突破】

重点:西方列强对中国主权的践踏和侵略。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三个不平等条约最为突出,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后西方列强纷至沓来,纷纷加入了侵华的行列。甲午战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勾起了列强更大的侵略野心,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西方列强利用这些不平等条约,获取了政治和经济上的许多特权,在政治和经济各个方面牢牢控制了中国,中国彻底地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难点:“门户开放”政策及其内容、背景和实质。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其中最严重的是 ( )

A.使中国成为列强共同瓜分的殖民地   B.使中国完全丧失国家主权

C.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结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

2.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为维护自己在远东的利益,干涉“还辽”的三个国家除俄国之外,还有( )

A.法、德  B.德、英  C.英、美  D.美、法

3.下列事件中,标志着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开端的是( )

A.《中法新约》的签订    B.德国强占胶州湾 .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4.19世纪末,西方列强在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同时,加紧了直接的殖民统治,主要表现在( )

A.加大对清政府扶植的力度 B.决定采取以华治华的方针

C.扩大海关总税务司的职权 D.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5.19世纪末,中国同被英国、德国强占了租借地的地区是( )      

    A.山东地区    B.东北地区      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 )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B.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变化

 C.中国经济成分发生了变化   D.中国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

2.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竞相对清政府提供贷款,目的是为了

①攫取高额回扣和利息②长期把持中国海关③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④扩大在华势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让给日本所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引发“三国干涉还辽”   B.列强展开资本输出的剧烈竞争

C.便利了日本向中国东北扩张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4.促成三国干涉还辽的原因是( )

   A.俄、德、法三国对清政府的友谊

   B.俄、德、法三国反对日本的侵略

   C.俄、德、法三国认为自己的在华权益受到了损害

   D.俄、德、法三国对抗英、美、日

5.19世纪末,俄英换文协议规定,“不在中国长城以北为他自己或英国臣民或其他人谋求任何铁路让与权”,“不在长江流域为他自己或俄国臣民或其他人谋求铁路让与权”。其真正目的是 ( )

A.尊重中国主权   B.俄国向英国妥协

C.划分势力范围   D.英国向俄国妥协

6.19世纪末,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得到了西方各国不同程度的支持。根据相关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l).该政策的含义是( )

A. 清政府向西方国家“开放门户”

  B.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门户”

  C. 西方国家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门户”

  D.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

(2)为了使其它帝国主义国家接受“门户开放”政策,美国采取的策略是( )

A.首先寻求英国的支持

B.推行大棒政策,金元并用的政策

C.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结成同盟

D.首先承认各国已取得的特权

(3).该政策受到各国支持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无法与美国抗衡

  B.列强需要协调,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该政策不影响列强各自在华的主要利益

  D.列强利益趋于一致

(4)“门户开放”政策规定“不论何国的货物,进入上述利益范围的口岸,一律适用目前的中国协定关税。”其目的是( )

   A承认中国的关税主权

   B防止各国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实施关税壁垒

   C 协调各国在华关税政策

   D 肯定各国在华的特殊经济利益

(二)材料解析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正在中国发生着重大的事情,美国并不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由于我们在国际上地位,由于我们国土有很长的太平洋海岸线,由于我们对远东的直接贸易日升月盛,我们有理由要求这方面的利益得到友好的待遇。我的目的是要用一切适当的,合乎美国传统的手段来促进美国在该地区的巨大利益。

                                     ——1898年12月美国麦金莱国会咨文

材料二 现在似乎是一个良好的时机,由美国向英国政府表达,希望英国政府发表正式宣言,并协助美国向在华要求“势力范围”之列强取得同样宣言,宣言内称各国在其势力范围内承认以下原则:

第一,各国对于其在中国的任何所谓“势力范围”或租借地以及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第二,不论何国的货物,进入上述“利益范围”的口岸,一律适用目前的中国协定关税。 ·

第三,对进入上述范围内口岸的别国船只,各国所谓“利益范围”的国家,不得征收比本国船只更高的港口税。

                   ——1898年9月6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致英国公使绰特的信件

材料三 女王陛下政府对于威海卫租借地和英国今后在中国用其他方式得到一切领土以及英国现在或将来保有的一切利益范围,准备发表贵国政府所希望的声明,只要其他有关国家也发表类似的声明。

                                           ——1899年11月30日英国照会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1,“正在中国发生的重大事情”是什么?

②美国对华政策有什么新的特点?

③英国对美国的对华政策有什么反应?英国为什么首先发表宣言支持美国?

④三段材料所反映的美国对华政策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

 

(三)问答题

8.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所致。结合本课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9.“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背景和实质是什么?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

根据教材中的图示,制作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简表。

2实践活动

组织辩论赛,主题为“落后就要挨打吗?”

 

 

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课前思考】

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在近代有哪些表现?

【本课学习目标】

概述三元里抗英、收复新疆、反割台斗争等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基本史实,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每件事情的年代、外国侵略的内容和中国人们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探讨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和在近代中国的表现。

【重难点突破】

重点:为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左宗棠率领清军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收复了新疆,台湾人民浴血奋战,反对日本吞并台湾。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时,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给西方侵略者沉重的打击,破灭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难点: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有着落后的一面,如利用宗教迷信、盲目排外、对清政府认识不清等,这些都导致了它最后的失败。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运动

2.在黄海战役中,牺牲的爱国将领有( )

  ①邓世昌②丁汝昌③林永升④刘步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1894年北洋舰队丧失黄海海域制海权,以及后来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是( )

A.黄海海战使主力被歼     B.实力对比敌强我弱

C.战备不足,指挥失当     D.李鸿章的“避战自保”方针

4.1900年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是为了( )

A.消除与义和团的矛盾            B.承认义和团的正义性

C.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D.依靠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

5.义和团被清政府先利用后镇压,导致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 )

A.义和团只是人民群众自发反清斗争

B.西方列强对清政府加以胁迫

C.清政府的实权由主战派转向投降派手中

D.义和团自身对中外反动势力的本质认识模糊不清

(二)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

——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编》

材料二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

——《拳匪纪事》

材料三 义和团各团场,均门前树立大旗,上书“保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

——《庚子纪事》

材料四 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

——黄曾源《义和团事实》

材料五 中国民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请回答:

(1)材料1、2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3、4反映义和团对待洋人的态度怎样?

(3)材料4反映了义和团的什么局限性?

(4)材料5“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指的是什么?说明义和团的作用是什么?既然“瓜分一事,实为下策”,那么此后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上策”是什么?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事件与西北边疆有关的 ( )

  ①清军收复新疆②英军进攻西藏

  ③阿古柏占领喀什噶尔④中俄《伊犁条约》的签订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在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中,英勇抗击日军的爱国人士有( )

①刘永福②刘铭传③徐骧④邱逢甲⑤唐景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3.义和团运动是下列哪一矛盾的必然产物  ( )                          

    A.阶级矛盾         B.宗教矛盾    C.民族矛盾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4.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带有笼统排外色彩,这是指义和团没有   ( )

    A.正确区别外来侵略的目的

    B.认清清政府的腐败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

    C.区别开外来侵略和外来的近代文明

    D.反帝斗争的彻底性

5.义和团运动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 )

A.完成了反帝的任务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现状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D.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二)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列材料:

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的时候,引用了清末爱国诗人邱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 )

请回答:

(1 )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

(2 )为什么会“四百万人同一哭”?

(3 )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7.阅读下列材料:

1894年9月16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护送援军在鸭绿江的大东沟登陆;17日上午返航时,突然发现敌舰,丁汝昌当即下令迎敌,各舰响起了战斗的警报。当时我方有镇远、定远两铁甲舰,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平远、超远、扬威、广丙、广甲十兵轮,镇中、镇南两炮船,另有鱼雷艇四艘,计有大小舰船18艘,共31000吨。敌方有吉野、严岛、松岛、桥立、扶桑、千代田、秋津州、高千穗、浪速、赤诚、比睿、西京丸等战舰12艘,共38000吨。北洋舰只轮机旧,航速慢,但有两舰吨位比较大,火力强,装甲厚;日本舰只式样新,航速快,但最大的舰却只有4000吨。双方舰队装备虽各有优点,但总的来说是敌强我弱。

--章开沅、陈辉《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上文,中国还是日本的装备较为优胜?

(2)假设你是当时的将军,你会采用什么战略应战?

(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你认为与战舰素质是否有关系?还有其他原因吗?试加以说明。

(三)问答题

8.试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

你看过哪些反映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电影或文学作品?找一找哪些剧情创作是成功的,哪些是违背历史常识的?请说明自己判断的史实或理论依据。

2实践活动

(1)收集相关史料,批判“东突”和“台独”分裂祖国的罪恶行径。

(2)俗话说“儿不嫌母丑”,请从爱国主义角度谈谈你的理解。现在把“儿不嫌母丑” 改为“儿不让母丑”,请结合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谈谈感想。

 

 

 

三 伟大的抗日战争

【课前思考】

当前在日本国内有些人否认南京大屠杀,认为这是中国人捏造的。一些教科书把侵略中国轻描淡写为 “进出中国”。你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本课学习目标】

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艰苦奋战的斗争历史。整理抗日战争的历史线索,编写抗战大事年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正气,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重难点突破】

重点: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事变,在侵华战争中的罪行。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过程和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抗日战争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的过程和特点是一个难点。此外,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和各自的积极作用也需要正确理解。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事件发生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①"九一八"事变②"七·七"事变③"一·二八"事变

④华北事变⑤南京大屠杀⑥"八·一三"事变

A.①③④②⑥⑤  B.③②④⑥①⑤

C.①②③④⑤⑥  D.②①③④⑥⑤

2.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改变了侵华战略方针,这是因为()

A.日军战线太长,兵力与财力不足B.英美等国政府支援中国抗战

C.国民政府在抗日问题上出现动摇D.汪精卫成立了效忠日本的伪政权

3.“一二·九”运动中学生提出的口号是()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C.民主、科学             D.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

4.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丧师失地的根本原因是()

A.日军攻势迅猛        B.国民政府投降卖国

C.中国军队装备低劣    D.中国政府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5.枣宜会战中,为抗日而牺牲的第33集团军总司令是()

A.谢晋元    B.佟麟阁    C.何基沣    D.张自忠

(二)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于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键,全系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行"卢事"的解决。

——引自蒋介石《对日本一贯的方针和立场》

材料二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即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应该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和估计。

——引自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材料三 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引自《国民政府自卫宣言》

请回答:

①材料1和材料2对卢沟桥事变各持何种态度?

②结合材料1、3,说明国民政府实行自卫抗战这一政策变化的客观原因。

③依据材料说明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冯玉祥在《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中记录了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时的一段话:"(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哪个选项不能准确形容蒋介石()

A.誓死反击日本的侵略     B.认为中日力量相差悬殊

C.对日侵略妥协退让       D.认为中国抵抗只会亡国

2.1931—1936年中国抗日民族运动的特点是()

①.抗日和反蒋相结合  ②.参加者有人民群众和国民党将领  ③.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④.主要抗日力量未能有效的联合起来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③④

3.“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它预示着()

 A.“五四”运动的爆发    B.“五卅”运动的爆发

 C.“一二·九”运动的爆发  D.“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的爆发

4.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和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本质区别是()

   A.抗战目的      B.作战方法     C.依靠力量     D.阶级利益

5.抗战以来,国民政府转入消极抗日阶段的重要标志是

A."防共委员会"的设立 B."溶共、限共、防共、反共"方针的确定

C.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D.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        B."八·一三"事变爆发

C.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D.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二)材料解析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

——引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9月1日

材料二 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忿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服的外交: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

——引自1936年12月16日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将士书》

材料三 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用一切方法联合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揭破日寇及亲日派利用拥蒋的号召,发动内战的阴谋。……给张杨以积极实际的援助(军事上的政治上的),……切实准备"讨伐军"进攻时的防御战,……这种防御战……依然是为了促成全国性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发动。

——引自1936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任务的指示》

请回答:

①从材料1看,中共中央在抗日问题上的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②依据材料2说明张、杨他们发动西安事变提出了哪些理由?

③依据材料3说明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主张和行动。

(三)问答题

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什么特点?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

分组阅读《东史郎日记》,讨论日军在战争中间犯下的罪行。

搜集侵华日军制造暴行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学习收集历史材料的方法。

2实践活动

对比抗日战争初期中日双方军事力量,搜集相关史料,可以具体到一个连、一个排,深刻认识中国军民抗战的艰苦卓绝。

 

 

  三专题小结

四专题检测题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对中国造成的后果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瓦解     B.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D.西方列强输华商品激增.

2.1861年,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痛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他写道:“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此处的“文明人”指的是( )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八国联军 D.英法联军

3.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有( )

①强迫清政府向各国借款 ②争相在中国修筑铁路

③夺取采矿权 ④争相在中国开办工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马关条约》签订的重要影响之一是( )

A.日本吞并了朝鲜       B.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

C.辽东半岛被日本所占   D.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缓解

5.1899年,美国向英俄等国提出“门户开放”照会,其中规定“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现行税率征收关税。”美国提出这条规定的目的在于( )

A.利用经济优势排斥欧洲列强

  B.插足其他列强在华“势力范围”

  C.取消列强在华侵略特权

  D.独享列强在华侵略权益

6.清朝政府对义和团使用“剿”和“抚”两种办法,其根本相同点是( )    

A.维护清朝统治      B.欺骗人民群众     

C.讨好外国势力      D.笼络地方大员

7.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同之处是( )                       

 A.面临的民族危机程度              B.重点斗争的对象

C.斗争纲领的水平                  D.斗争的主要形式

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持续到抗战胜利的基本客观因素是( )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策略方针    B.美国不赞同破裂 

   C.其符合广大人民利益          D.民族矛盾的持续尖锐化

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革命统一战线相比,其主要特点是( )

   A.由共产党倡导建立          B.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   

 C.以新三民主义为合作基础    D.内部存在尖锐的斗争

10.下列有关百团大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百团大战是由彭德怀指挥的大规模对日作战

B.百团大战是相持阶段中正面战场上发动的大规模作战

C.百团大战歼敌4万多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气焰

D.百团大战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

1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关键是:( )

   A.何应钦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          B.中国共产党从中调停

   C.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D.亲英美派积极营救蒋介石

12.关于一二九运动和五四运动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由民族危机引起      B.单纯的学生爱国运动

   C.由北京扩展于各地    D.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

1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A.华北事变以后不久     B.七七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14.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大捷是( )

   A.松沪会战    B.雁门关伏击战    c.忻口阻击战    D.平型关大捷

15.抗战初期国共两个战场的相同之处是( )

   A.采取了相同的抗战路线    B.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c.积极动员组织民众抗战    D.进行了积极抵抗

16.抗日战争中,蒋介石集团在抗日和对待共产党态度上具有两面性,对其原因论述不准确的是( )

A.日本灭亡中国的基本方针没有改变,但不断调整侵华策略

B.人民群众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抗日民主运动不断高涨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壮大和发展

D.为了维护其反动阶级的根本利益

17.抗战相持阶段蒋介石集团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的两面性是因为( )

①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②日本灭亡中国的政策没变

③中共抗日武装力量发展  ④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召开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18.下列有关皖南事变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它是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行为

   ②英美支持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

   ③中国共产党坚决回击顽固派的进攻

   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完全破裂

A. 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19.抗战期间,面对国民党掀起的反共浪潮,中共采取的措施是( )

   A.尽力忍让,申明大义    B.绝对退让

   C.予以揭露,但不回击    D.坚决回击

20.“宋女士一生历经世事沧桑,半个多世纪前,民族危亡存续之时,投身全民抗战”,(选自汪道涵《致宋美龄亲属唁电》),表明了( )

A.对宋氏三姐妹事业的肯定       B.对蒋介石亲美政策的肯定

C.赞扬宋美龄反对日本侵略       D.对国民政府片面抗战谅解

21.抗日战争开始后,有人分析共产党军队的作战方针时说:"今日红军(指已改编成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好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这段话的含意是( )

A.贬低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战中的作用

B.污蔑八路军和新四军借抗战之机壮大自己的实力

C.指明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战中的战略战术原则

D.在大反攻阶段限制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作战行动

 

 

 

非选择题

(二) 材料解析题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陆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管……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3月)

材料二 (俄国政府)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权内……一切权利及所让与者,转移与日本政府……

——日俄《朴茨茅斯条约》(1905年9月)

材料三 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苏美英《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

(注:1945年8月,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协定,确认了《雅尔塔协定》有关旅顺、大连问题的内容。)

材料四 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

请回答:

(1)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简述旅顺、大连的主权受到损害和得到恢复的基本过程。

(2)上述过程说明中国在清末、抗日战争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四,说明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差异。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各大国在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持何种态度,实际上采取了什么做法。

 

23.阅读下列材料: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通电》部分内容

材料一:东北沦亡。时有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淞沪协定”屈辱于前,“塘沽、何梅协定”继之于后,凡属国人,无不痛心。

材料二: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

请回答:

(1)张、杨是哪一年发动“西安事变”的

(2)材料一列数了哪些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事件?

(3)根据材料一,指出国民政府对日妥协退让的结果。

(4)材料二中“介公”指谁?张杨“诤谏”的目的是什么?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7年)8月7日至12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有中央和地方将领参加的国防会议,一致通过以“持久消耗战略”作为中国抗战的战略指导方针,即“利用我优势之人力与广大国土,采取持久消耗战,一面消耗敌人,一面培养国力,伺机转移攻势,击破敌人,争取最后胜利”。

    材料二 1937年8月中旬,出席南京国防会议的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向国民党政府提出《确立全国抗战之战略计划及作战原则案》……提出全国抗战应采取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其内容是:一、战略上的基本方针是持久的防御战,但应抓住适当的时机,应予以全线之反击,而根本的把日本从中国赶出去。

材料一、材料二均摘自《国共两党关系史》

    材料三 陈诚(国民党高级将领)在1946年所著的《八年抗战经过概要》中论述道(国民政府军队抗战)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持久抵抗时期;第二期为敌我对峙时期;第三期为我总反攻时期。”……由于国民党当局并没有真正实行全国军民总动员,没有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实行兵民一体抗战,而是对若干大城市组织单纯防御即消极防御,再加之其他错误和弱点,因而国民党军队在抗战的第一阶段中的几次较大的防御战役未能取得更大更有效的成果。却大多失利了。

摘自《中国国民党简史》

    材料四 (抗战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指出持久战具体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第二个阶段……即敌我战略相持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阶段……第一阶段抗战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地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迟滞和遏制敌人的战略进攻,争取时间,动员和组织民众,调动一切潜在的抗战因素,……第二阶段是持久战的枢纽,其基本任务,是用一切努力去准备我之反攻所必需的一切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扩大和巩固抗日统一战线,切实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策略》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指出抗战初期国民党和共产党对中国抗日战争基本战略看法的相同点。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依据材料指出国民党和共产党对中国抗日战争基本战略看法的不同点。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三)问答题

25.从“九一八”事变至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采取了哪些对策?最终结果怎样?

26.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第二部分 参考答案

一、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B   4.D  5.A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D   4.C   5.C   6(1).D   (2).D   (3).C  (4).B

(二)材料解析题答案提示

7.①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陷入了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②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进入了新阶段。此后,美国在对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有了自己独立的政策,并且积极谋取对华侵略中的霸权地位,加紧和扩大了侵华步骤。③英国支持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因为当时英国的实力和在中国的优势地位已经开始削弱。④这一政策,得到西方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使得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现上的一致,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

(三)问答题答案提示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

第一,(首先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第二,(要抓住错误的根源)材料观点没有看出鸦片战争的必然性;也没有看到禁烟运动只是战争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是正义性的民族自卫。

第三,(史论结合,分层次论证正确观点。将“必然性”分解成“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逻辑层次。)①英国的工业革命和1825年的经济危机,使它更迫切、更疯狂地向全球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掠夺地。②东西方世界的对比和英国在东南亚、中亚地区建立的殖民基地,使侵华战争具备了可能。

9.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背景:1美国南北战争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19世纪90年代,一跃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但在军事上还相对薄弱。2 1898年美西战争中,美国打败了西班牙,占领了菲律宾后,当它把注意力转向中国时,瓜分中国的宴席上已没有它的座位。3 美国为了分享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侵略利益,在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前提下,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要求列强开放在华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使美国在那里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以免因“排它性待遇”而蒙受“损失”。“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进入新阶段。从此,美国在侵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开始独立。由于当时西方列强没有力量独吞中国,“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妨害它们在华的利益,所以得到英德等国的同意。这就使得它们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测评提示

 

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简表

国别

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

势力范围

德国

强迫租借胶州湾

山东

俄国

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地区

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

强迫租借广州湾

广东、广西和云南

英国

新界和威海卫

长江流域、云南、广东

日本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2 .实践活动测评提示

要求辩论双方有理有据,鼓励新颖的观点。如可以立论为“落后不应该就要挨打”。落后不是挨打的必然原因,国家之间可以和平共处,互惠互利。例如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发展水平不同,但是要互相帮助,坚持共同繁荣。落后有的时候有可能攻打先进,如历史上有许多次游牧民族进攻农耕民族,入主中原。各个国家都有可能由落后变为先进,也可能会暂时落后,我们主张要和平,不要战争,铸剑为犁。

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D   4.C   5.D

(二)材料解析题答案提示

6 .①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而清政府仍然奉行卖国政策,人民不堪忍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②“灭洋。”③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④指当时义和团不畏强暴的英勇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上策是“以华治华”,扶值清王朝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C   5.C

(二)材料解析题答案提示

6. (1)甲午战后。

(2)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

(3) 诗人被迫离开家园的悲愤和爱国之情。

7.(1)从数量看,中国占有优势(中国大小船18艘,日本12艘),但从总吨位、轮机新旧、航速快慢等来看,中国占弱势。因此从整体看,日本装备较为优胜。(2)中国的战略应是: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充分发挥吨位比较大、火力较强的两舰的作用,或以这两舰掩护其他舰只,寻机歼敌。因敌舰速快、舰只总吨位大于我方,不可与敌硬拼。(可以发表不同的见解)

(3)有关系,但不是根本的问题。中国战败的原因,还与清政府政治腐败;慈禧与李鸿章避战求和,妥协退让,致使中国在战争中被动挨打,一败再败;清军军备松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等因素有关。

(三)问答题答案提示

8.(1)起义的原因: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更多归于清政府的腐败内政,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而义和团运动则是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的产物。

(2)指导原则和组织方式:太平天国运动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统一的军事调度,并且有纲领性的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作为行动指南。而义和团基本处于自发、分散状态,没有统一的领导和指挥,也没有革命纲领。在斗争规模上也不能同太平天国坚持14年、转战18省相比。

(3)与宗教的关系:太平天国领导人吸取基督教的合理成分,为“我”所用,反对清政府;而义务团运动则利用中国本土的各种宗教,来达到联合群众的目的,打击外来宗教及其在华势力,实现“扶清”,而且义和团运动存在着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

(4)对外关系上:太平天国领导人以是否信奉上帝划线,“同教一家”,容易模糊敌我界限,产生认敌为友的错误。而义和团盲目排外,其阶级局限在于无法区分资本主义侵略者凭借的先进生产方式。同时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提倡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这是代表历史进步方向的。

(5)结局:这两次伟大的革命运动都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

(6)影响上:虽然运动失败了,但其反抗救国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同时运动也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测评提示

  略

2.实践活动测评提示

三 伟大的抗日战争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B   4.D   5.D

(二)材料解析题答案提示

6.(1)从材料1可看出蒋介石仍然希望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从材料2可看出中国共产党呼吁国共合作,号召全民族抗战。(2)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直接侵犯蒋介石集团的利益,威胁美、英帝国主义的利益。(3)“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激化,“华北事变”尤其是“七·七”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C   4.D   5.B   6.D

(二)材料解析题答案提示

7.(1)中国共产党的方针由“抗日反蒋”调整为“逼蒋抗日”。中国共产党调整方针的原因

是:①日本帝国主义已成为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与蒋介石的矛盾已降为次要矛盾。②由于

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中国民族革命运动高涨,蒋介石集团有抗日的可能。(2)理由是蒋介石

坚持对外妥协,对内镇压人民,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3)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符合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等赴西安参加谈判。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三)问答题答案提示

8.(1)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亲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一部分爱国的地主阶级。

(2)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的政治纲领。

(3)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4)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即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敌后战场。他们之间的斗争贯穿与抗战始终。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测评提示

2.实践活动测评提示

 略

 

 

四专题检测题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B   5.B   6.A  7.D  8.D   9.B   10.B  11.B  

12.B   13.D   14.D   15.D   16.B   17.B   18.C   19.D   20.C  21.C

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答案提示

22.分析:本题以大连、旅顺的归属为切入点,沟通中国和世界、中国近代和现代,较好的考查历史材料的阅读与阐释、历史知识的再现与应用、以及分析、归纳、概括、文字表述等多项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

回答第(1)问时,首先要通过阅读材料,理清大连旅顺问题从出现到解决的4个步骤──1898年租借、1905年转让、1945年苏联收回、1950年中国收回,这就体现到历史材料的阅读与分析、概括能力。其次要注意题目中“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的提示,它要求答题时从课本中找背景,作为原因答出,在从材料中找出解决方案分别答出。

第(2)问的设计意图就是要见微知著,通过大连、旅顺问题来折射中国的国际地位。答题时,首先要通过材料中的解决方案的合理与否来判断中国的国际地位高低变化;其次,要避免绝对化的倾向,要从不同的方案中看到提高,在提高中看到屈辱。

第(3)问的“根本差异”实际就是要求答出两个时期外交政策的不同点。其中,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在历史课本、政治课本中均有表述,可以直接引用,清政府的外交政策按照于此相反的内容答出即可。

第(4)问的设计意图就是要求概括出两个时期大国做法的共同点,审题时,要把“各大国”看作是一个整体,千万不可理解为各个大国。

答案(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旅顺、大连被沙俄租借;日俄战争后,沙俄将它在旅顺、大连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为争取苏联对日作战,美英同意苏联在中国旅顺、大连享有特权,后国民政府予以承认;新中国成立后,中苏订立协定,中国在旅顺、大连的主权得到恢复。

(2)清末,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任人宰割;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因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3)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4)无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以武力争夺中国的领土,背着中国拿中国的领土进行交易。

23.答案(1)1936年12月

(2)九一八事变 、八一三事变、华北事变 

(3)东北沦亡、日军占领上海 、华北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4)蒋介石 , 逼蒋抗日 

24.①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将经过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说明国共制定的战略方针都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共产党的主张对国民党制定战略方针产生了积极影响。

②国民党的持久抗战是依靠国民党政府及其军队进行;国民党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反映了其阶级性。共产党主线张动员依靠全民族持久抗战;实行的是全面抗战路线,将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联结起来。

(三)问答题答案提示

25. 变化:(1)30年代初,国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2)35年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直到抗日胜利 

(3)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对象:(1)“九•一八”后,蒋“不抵抗”后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改革,对外妥协,对内“围剿”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战爆发,蒋被迫与共抗日,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确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针,标志着国民党开始转入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阶段。此后,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加剧了反共摩擦。

(3)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独裁和内战,妄图消灭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  结果:中共通过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政府,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26.参照教材61页。

 

 

第三部分 课外拓展阅读

【史学前沿】和【史家争鸣】

邱逢甲(1864—1912)是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他诞生于台湾彰化,曾在台中、台南各书院讲学。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在清政府决意弃台、日本已调军准备进攻台湾的情况下,1895年5月25日,以邱逢甲为首的台湾爱国士绅,齐聚台湾巡抚衙门,推举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邱逢甲为义军统领,刘永福为大将军,改年号为“永清”,通电朝廷和全国各省,宣告成立“台湾民主国”。

“台湾民主国”是在清政府将台湾拱手让与日本,日本军队即将武装侵占台湾的危急形势下,台湾人民为保家卫国、抗日保台而建立的抗日救亡政权,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一项应急措施。唐景崧、邱逢甲等在致清廷的通电中道出了不得不这样做的苦衷:“台湾为朝廷弃地,百姓无依,唯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为南洋屏蔽”。“台湾民主国”定国号为“永清”,仿清朝青龙旗制蓝地黄虎旗,都在表示台湾人民永为中国人,世世奉戴清朝的心愿。

为纪念邱逢甲而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就有3次:第一次是1984年12月,在广东梅县举行的“纪念邱逢甲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后编辑出版了《邱逢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一书,共收论文21篇;第二次是1994年12月,在广东梅州市举行的“邱逢甲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次是1996年3月,在台湾台中市举行的“邱逢甲与台湾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会后编辑出版了《邱逢甲与台湾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逢甲大学人文社会科教中心,1996),共收论文13篇,其中台湾学者论文8篇,大陆学者论文5篇。其后,广东省邱逢甲研究会编辑出版了3次会议的论文选辑《邱逢甲研究——1984年至1996年专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共收两岸三地与会学者论文42篇(其中重收第一次会议论文12篇、第三次会议论文9篇)。

邱逢甲所倡导的台湾民主国究竟属于什么性质?这是学术争论的一个焦点。在中外政界人士和学者中间曾经流行一种观点,认为台湾民主国是宣告脱离祖国而成立独立国家。其实,这完全是误解。因为所谓“民主”,乃是“台民自主”之义,是在台湾被割让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采取的“暂行自主”、抗日保台的一种临时应变措施,其动机是爱国的,其作用基本上是积极的(戚其章:《关于台湾民主国的评价问题》,《北方论丛》1984年4期。)。这样的“自主”,正是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而不是搞分裂(孙克复:《论邱逢甲乙未保台斗争》,《邱逢甲研究》,144页)。所以,将倡导台湾民主国理解为搞“独立运动”或成立“独立的国家”,是毫无根据的。

 

【相关知识链接】

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

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担当了主要的抗战任务,先后组织凇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积极抵抗日本的侵略,粉碎了敌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但由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导致丧失土地: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的配合和支援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极大的增强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也使抗战很快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由于日本调整侵华方针,也由于国民党的阶级属性所决定,反共倾向日益增长,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与此同时,敌后战场面临日、伪、顽固派的多重夹击,遭遇空前严重的困难局面。中共正确处理了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提出三个坚持、三个反对的方针,坚决回击国民党的反共高潮,维护了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逐步发展壮大,使敌后战场逐步成为抗日的主战场。在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努力下,根据地度过严重困难时期。

由于国共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决定了两党在抗战中执行不同的抗战路线;国共两党军事力量和策略的不同,决定了两个战场在不同时期的作用不同。总之,两个战场的出现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这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共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资料】

日本的历史教科书

1996年底,日本右翼学者以西尾干二为首在东京赤坂急饭店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成立所谓的“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其宗旨是为21世纪的日本青少年编撰新的历史教科书,从根本上改变历史教育。他们认为“(日本)战后的历史教育使日本人忘却了应该继承的文化和传统,丧失了日本人的自豪感。特别是近代史部分,日本仿佛成了一个子子孙孙都要不断谢罪的罪人。冷战结束后这种自虐倾向更加严重。现行教科书完全是将以往敌对国家的宣传当作事实加以记述的,世界上没有这样进行历史教育的国家。”“我们编撰的历史教科书将立足于国际视野,通过品格和均衡表现出活生生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成为一本)既能为先人业绩所激励,也能面对失败,充分体验其苦乐的日本人的历史课本。”

  该会成立后,就开始为“编造”新的历史教科书多方活动。1997年1月,西尾等向日本科学文部大臣递交了要求消除(现行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慰安妇记述的申请。同年3月,举行了首次题为“超越自虐史观”的研讨会。1998年6月,在大阪中之岛公会堂举行第四次研讨会,题为“新历史教科书的展望”。此后,又先后在上越、名古屋、广岛、松山等地举行了多次以“我们开展的教科书运动”为题的研讨会。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之后,该会将“编造”的新历史教科书通过扶桑出版社提交给科学文部省进行检定。科学文部省于2001年4月3日予以审定通过。

  新版历史教科书的要害是歪曲历史史实、美化侵略。该书认为,亚洲和太平洋战争“不是侵略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战争”。“日本政府进行大东亚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自存自卫和把亚洲从欧美统治下解放出来,而且宣布要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由于大东亚战争初期日本军队的胜利,在欧美统治下的亚洲民族独立运动才高涨起来。”  

  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现行历史教科书(1997年审定)是这样记述的,“占领了首都南京。据说当时也杀害了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约20万中国人。”在新版教科书中,有的将20万人改写成“大量”,有的将南京大屠杀的表述篡改为“南京事件”,有的故意不提南京大屠杀事件。

  新版历史教科书不仅只字不提由于日本侵略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伤害,而且还对侵占我国东北和吞并朝鲜的行为加以美化,宣扬侵占有功、合并有理的强盗逻辑。书中写到,日本(建立满洲国)是“想在中国大陆建立第一个现代的法治国家”,满洲国由此“取得了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提高”。“1910年日本将韩国合并,这个稳定亚洲的政策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合并韩国对保卫日本的安全和满洲的权益是必要的。但是,在经济上或者政治上未必就有好处。不过,实行这一步骤的当时,是按国际关系的原则进行的。”

  原来有5家出版社教科书中提到日军在中国为消灭抗日力量而实行抢光、烧光、杀光的“三光政策”,现在只有一家出版社提及此事。

  现行教科书中有“将朝鲜等国的年轻女性作为慰安妇带到战场”等有关慰安妇的记述,但新版教科书中有3家将其内容全部删掉,只有一家还使用“慰安妇”一词。

  像这样的胡说八道还有许多地方,窥一斑而知全豹,新版历史教科书否定侵略战争性质,美化侵略战争的目的,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右翼学者们编撰的教科书宣扬的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侵略有理、侵略有功的强盗逻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曾明确表示,“不论是什么样的教科书,只要没有与史实有关的错误就予以批准”。而且日本政府已经审定通过了新版教科书,这就表明日本政府对过去侵略亚洲国家史实的认识和教科书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新版教科书遭到中、韩等亚洲及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批判。

 

 

 

【拓展阅读】

1《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是人民为了抗击侵略者自愿组织起来的军队。“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华北一带﹐都曾有这样的抗日武装。歌曲以雄壮激昂的旋律﹐坚定勇敢的行进节奏﹐塑造出万众一心﹐勇往直前的义勇军形象,反映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坚强意志和必胜的信念。当影片《风云儿女》上映后﹐其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便迅速传遍了全国。

《风云儿女》由上海电通影业公司拍摄,这是一部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反映了国民党统治区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地走向抗日前线的故事。剧本着重描写了从东北流亡到上海的两个男青年的遭遇。一个男青年投身抗日斗争,英勇牺牲了; 一个男青年虽一度沉沦,但在穷苦女朋友的帮助以及男友牺牲精神的激励下,终于幡然猛醒,走上抗战前线。

  这部影片的故事梗概原是田汉所写,他按照电影情节的设计,为影片主人公、诗人辛白华创作的长诗《万里长城》,拟写了最后一节诗稿,即“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后来它被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词,即《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当时田汉正面临白色恐怖的迫害,处境十分危险。歌词是在仓促中写在一张香烟盒的锡箔衬纸上的。在写出电影故事梗概和歌词之后不久,田汉就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投入监狱。

当聂耳接受为田汉写的这首歌词谱曲时,他把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和共产党的赤诚,对敌人的无比愤慨,都倾注到每个音符之中,使歌曲的基调和谐、高昂,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全曲铿锵有力,浑然一体。前奏曲象嘹亮的进军号,“起来!起来!起来!”把音调立即推向高潮,结尾的“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不仅坚定有力,而且使人有歌声并未结束,仍在耳边回荡的感觉,宛如战斗的中华儿女正在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上海出版的《电影画报》于1 9 3 5 年5 月1 6 日首次刊出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接着又灌制了唱片。由于电影和唱片的宣传,上海各个角落都响起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后来,伴随着“一二·九”运动的巨浪、救亡歌咏的热潮和抗日战争的硝烟,这支歌传遍了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这支歌曲调高昂激越,旋律铿锵有力,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愤怒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坚强、面对外敌团结一心的优良传统。这支歌是我国革命歌曲的典范。

1940年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纽约演唱了这首歌,接着他 又灌制了一套名为《起来》的中国革命歌曲唱片,宋庆龄亲自为这套唱片撰写了序言。在当时的反法西斯战线上,《义勇军进行曲》代表了中国人民最强音的一支战歌。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在盟军胜利凯旋的曲目中,《义勇军进行曲》赫然名列其中。

国歌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又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新中国像一轮红日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喷薄欲出时,也就呼唤新国歌的诞生。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设立由55人组成的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截至当日,第六小组共收到应征国歌632件,歌词694首。9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主持召开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郭沫若、茅盾、黄炎培、陈嘉庚、张奚若、马叙伦、田汉、徐悲鸿、李立三、洪深、艾青、马寅初、梁思成、马思聪、吕骥、贺绿汀等人。在座谈会上,马叙伦等主张暂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徐悲鸿、郭沫若等许多委员表示赞成。因原歌词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等历史性的词句,郭沫若、田汉等建议将歌词修改一下,郭沫若并拟就了三段。但是,张奚若、梁思成认为这首歌曲是历史性的产物,为保持其完整性,词曲最好不作修改,并举法国的马赛曲为例。黄炎培先生也赞成不修改歌词。刚从国外回来的宗教界代表刘良模介绍了《义勇军进行曲》在国外传播情况后,认为《义勇军进行曲》获得了国内外人民一致颂扬,在国际上有它的影响,应采用作国歌。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赞成这种“安不忘危”的思想,认为新中国要达到真正安定、安全,还需要与内外敌人及各种艰难困苦奋斗。周恩来副主席说:“用原来的歌词才能鼓动情感。修改后,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情感。”国歌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中华民族危难关头,正是表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毛泽东主席赞同和支持歌词不改。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10月1日,《义勇军进行曲》就在开国大典的仪式上雄壮地奏唱起来。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修改了《国歌》的歌词,但新的歌词难在群众中流通。1982年 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议决恢复原词。几经起伏,数度沧桑,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赋予国歌以宪法地位。

 

2《东史郎日记·序》

每个战场上都有战死的危险,若战死我将化为灰烬,即使还剩一口气,也不可能把我带回日本。我在战场上目睹了老百姓的一切悲惨的情景、战争的罪恶。

    由于我受过很深的触动,有过非同寻常的经历,因而如实地写下了善和恶。

    我们受过“中日战争是圣战”的训导。

    “效忠天皇重于泰山,你们的生命轻如鸿毛。宁当护国之鬼,不受生俘之辱!”既然自己的生命轻于鸿毛,不值一提,中国人的生命岂不是更轻吗?所以就丧尽天良地屠杀了他们。

    军国主义思想武装的日本军没有人类爱,没有人道主义,战斗的目的是胜利,胜利就是正义。我们士兵成了“作战的活武器”。训导我们的是:“忠于天皇,光荣战死!”

    军国主义教育把我们士兵加工成作战武器,麻木不仁地盲从长官。在“活武器”心中只有为天皇尽忠。

    然而,人的天性中就具有人类爱和同情心。有一次西原少尉命令我说:“明天早晨要把她们统统杀掉,要看守好,防止逃跑!”我想:“这五个女人犯了什么罪,为什么非要杀她们不可呢!”遂违抗军令把她们放跑了。她们向我叩头感谢后便消失在夜幕之中。在我的“南京战记”里有一篇写的就是这件事。另外,十二月五日凌晨,五个男青年和一个女青年被捕时,因为他们身边带着无线电发报器,被认定是特务,相继遭到了杀害。当时青年的相互友爱和女性的纯真的爱及其崇高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在日记中写道:“爱的力量比死还大!”

    我还记录了由于我们发动了侵略战争,使当地的老百姓失去了工作,断了生计。在邯郸有一家靠妻子和十五岁的少女卖春糊口,在饥寒交迫中挣扎。我含着眼泪在日记中记下了黄河大堤被炸后的悲惨情景。不仅是人在杀人,还有那惨不忍睹的成堆白蛆正在活活地咬死老妪的场面。我在为日本军侵略的牺牲品而落泪,然而,自己又是侵略者中的一分子。

    我是忠于天皇敕谕“军人天职乃临战当敌,片刻不可忘记‘武勇’二字”的盲从兵;是一个侵略中国的兵;是一个被天皇授予武功超群这一最高荣誉奖——金鹞勋章的忠实士兵。

    人类爱和战士的使命感使我产生了疑惑,为此,我写了日记。每次作战结束后就着手下次进攻的准备,部队要休整。

    我利用休整期间把战场的情况写了下来。因为是匆忙之中写下来的,所以是一个概况。

一九三九年九月我回到了日本。

    在一九四0年和一九四一年,我回顾了战场的情况,并且趁还没有忘记的时候对战地日记进行了整理。

    因为当时我经营了八个电影院,没有能将日记全部清稿,在清稿日记的开头我写道:我要在这里记下战场上的真实。

    要记录战场上的美与丑。

    只以一个人的立场加以如实记录。

    战争是什么?

    “战争”二字就是残忍、悲惨、暴虐、放火、屠杀等等惨无人道的众恶之极的概括性代名词。

    所谓战争,就是包括了一切非人道的罪恶无比的巨大的恶魔口袋,它茶毒生灵,破坏良田,摧毁房屋,恣意暴虐,毁灭文化,使人间变成地狱,导致无数的生灵成了孤魂野鬼。

    战争的真实情形,……似乎是最大的痛楚,又似乎是无尽的悲痛,还似乎是对永恒怨恨的呐喊的感伤。

    我第二次出征的时候,在浙江省宁波市迎来了日本战败投降。我带领部下把我们独立大队的武器弹药装上八艘帆船运往上海。当时,一位尉官以上的中国军官对我说:“南京交战时,我在下关码头遭到了日军集体屠杀,因躺在战友们的尸体下装死而死里逃生。夜里悄悄地逃脱出来后与可恨的日本军拼命到今天。一想到当时的仇恨,东军曹!我恨不得把你杀掉扔进黄浦江!但是因为上面有令‘要以德报怨’,所以今天放你一条生路。”他没有对我以牙还牙讨还血债。多亏中国军人的宽大,我才幸运地活到今天。这种“源源不断、不争先后、大江日夜悠悠流”的大陆民族中国人的宽宏大量,使我感激涕零。想到这些,我觉得日本军不但在军事上吃了败仗,而且在道德上也是败将。中国人对不共戴天的敌人日本军以德报怨饶恕了我,我要感谢感激!

    人类的进步来自于学问,

    学问、文化产生于文字。

    汉字是中国教给日本的,

    日本文化的原点是中国。

    写字的纸墨也是中国教的。

    火药也是中国发明的,后又传到日本,而日本却忘恩负义地就用这个火药,来恣意侵略这个火药之师——中国。十五个春秋里,中国卧薪尝胆取得了最终胜利。

    应该永世不忘中国人民对我们的恩德,因为他们并没有对日本军国主义——军阀所犯下的滔天罪恶以牙还牙,而是对我们“以德报怨”。

    日清战争中,日本占领了台湾,从中国索取了大量的赔款。然而这次日本战败后,中国并没有占领日本一寸土地,没要日本人赔偿一分钱,反而对我们说:“我们要永远为友好而努力!”这种恩德我们要报。

    孔子曰:“过,则勿惮改。”因为我们错了,所以必须反省,切不可成为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我要忏悔,但白罪过,脱胎换骨。遗憾的是至今军国主义阴魂仍然不散的那群家伙竟然控告说:“东史郎在说日本军的坏话,这是毁坏名誉。”“不光彩的侵略和残暴的日本军究竟有什么名誉?!”我义正词严地反驳了他们,六年来与他们斗了整整两千个日日夜夜。三百万人出征,而我为了洗刷自己的罪过一直在与军国主义斗争。

    在原告的律师事务所里设立了“确认南京大屠杀虚构会”,这是原告的目的。因为我坦白了日本军在战争中的残暴行径,他们就威胁和攻击我,把我送上审判台。可是,铁的历史事实不容抵赖,必须反省!妄想抵赖南京大屠杀的卑鄙的军国主义分子拼死地利用审判,其靶子就是我。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九九八年三月八日,朱成山馆长和我一致同意将战场日记全卷赠送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且一致同意以中文出版发行,以此使记录着战争实况的“东日记”为“后事之师”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还把当年天皇颁发的金鹞勋章和瑞宝章、从军章及其证书、签名军旗赠给该馆,以表我的忏悔之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