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自由贸易区】
成立背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崛起,特别是欧洲经济一体化实施的外在压力, 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发展各自经济的内在动力,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的根本原因。美、加、墨3国又是山水相连的邻邦;语言文字、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又颇相似;经济互补性强;相互贸易基础良好(美国和加拿大互为对方的第一贸易大国,美国是墨西哥的第一贸易大国,墨西哥是美国的第三贸易大国;加拿大外来投资的70%和墨西 哥外来投资的63%均来自美国),美、加、墨3国具有实行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又具有实行经济一体化的可能性。美国认为要取得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只有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经济区域集团,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成立过程: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3国组成,是在原美国、加拿大自由贸易区基础上的扩大和延伸。1991年2月,美加墨三方都宣布:准备进行自由贸易谈判。6月,谈判正式开始。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自由贸易协定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1993年12月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此法律生效。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
协定的宗旨是:取消贸易壁垒;创造公平的条件,增加投资机会;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执行协定和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机制,促进三边和多边合作。
协定的主要内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一共包括19个主要条款,约2万条规定。根据协定,三国将在15年内逐步取消所有关税和进口限制,允许资本货物在三国间如流动。该协定还就制成称农产品、运输、环境、银行、保险、知识产权等间题作了详细规定。协定的一些主要内容如下:
在关税和非关税方面,规定了分期减免关税的时向表。如美国对墨西哥出口的工农业产品中,约65%的产品将立即或在五年,内取消关税,15年内则取消全部产品的关税,同时取消产品配额、
许可证等各种非关税壁垒。
在汽车贸易问题上,墨西哥对美、加汽车和卡车所征关税立即减免50阶并在五年内取消对美汽车部件所征关税的75%。
在农业问题上,规定墨西哥应立即取消进口许可证,并在15年内分批开放玉米、牛奶等农产品进口市场,在10年内逐步取消其他畜产品的进口关税。美国对从墨西哥进口的枯汁、大豆等农产品也将逐步取消关税。加拿大贝临将对其家禽、牛奶和食糖工业进行保护。
在能源问题上,墨西哥虽然同意它的石油工业部分向外开放,但仍严格限制投资范围以确保对石油的控制权。
在纺织品问题上,协定规定立即取消美国向墨出口的纺织品和服装的贸易限制,在六年内取消对另外7亿美元同类产品的限制。所有北美的纺织品和服装限制将在10年内取消.
在金融服务业和投资方面,协定规定开放墨西哥60亿美元的电信设备和服务市场,开放墨西哥封闭韵金融服务市场,允许美国银行和证券公司建立独资附属机构。墨西哥还同意到1996年将允许外国资本在目前的合资企业中享有100%的所有权。在墨经营的美公司将第一次得到与墨公司同等的待遇。
美加墨自由贸易协定规定了严格的“原产地原则”,以防止其他国家利用墨西哥向美国和加拿大市场实行渗透。协定规定,只有“北美商品”才能享受成员国之间的免税待遇。所谓“北美商品”是指“北美成分”达到规定比例的商品。如小汽车和轻型客车,“北美成分”必须达到62.5%才算“北美产品”;纺织品需从棉纱开始,服装从纤维品开始,都是北美制造的,才能享受关税优惠。
此外,协定还向三国提供了比任何其他双边或多边协定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并首次在贸易协定中加入了环境保护的条款。这些对于不参加这类合作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构成进入北美市场的
障碍
北美自由贸易区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首先,它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区域集团化趋势更加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美国即使不同加拿大和墨西哥缔结自由贸易协定,无疑也是未来世界中重要的一极,但缔结协定会带来以下变化:它使未来世界中的“多极”在更大程度上以区域集团的形式表现出来。美国和加拿大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后,北美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区域集团化倾向。墨西哥的情况则不同,墨西哥和美加贸易的自由化程度都远远地低于美加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他参加北美自由贸易区一方面向世界表示整个北美地区将组成一个统一的自由贸易区,另一方面三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必然会进一步发展,使这一地区内部经济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三国协定达成后,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当天就发表声明。他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实施三年来,加拿大已经吸引了151亿加元新的直接投资,比协定前的三年增加50%;1991年对美出口也比协定前的1988年增加57亿加元,三国自由贸易协定将使加拿大和美墨的经济关系进一步发展。
其次,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会加强以美国为核心的这一极的力量。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体化和区域合作的发展将促进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参加区域经济集团无论对于墨西哥还是美国、加拿大,都是既有利,又有弊;既有得,又有失。因此,对于这一协定的签订,在三国内部都是既有赞成、又有反对的意见。墨西哥是三国中经济力量最薄弱的一方,开放边境后必然会使一部分企业由于缺乏竞争力而迅速倒闭,从而导致工人失业;美国也会把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迁入墨西哥。墨西哥金融危机更证实了,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给墨经济带来的消极的一面。但即使对于实力最强的美国来说,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也是既有得的一面,又有失的一面。墨西哥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劳大大量进硅国,也会引起一部分企业倒闭和部分地区、产业失业人数增加。墨西哥金融危机是引发这次美元危机,使美元对日元、德国马克汇率暴跌的重要原因。但无论对三国中的哪一个国家,都会由于减免贸易壁垒而使各自的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估计,由于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年增长率将提高0.5%。这是一方面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无论是美国还是加拿大、墨西哥,协定生效后都在采取措施,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墨西哥负责北美自由贸易谈判的贸易和工业发展部长塞拉说:“必须高质量、高水平地工作,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大国之间站住脚。”自由贸易协定对三国经济的这种促进作用,是更为根本的,它比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更为重要。第三,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由于墨西哥的参加而导致世界上出现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它将对南北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基西哥参加北美经济集团后,经济得到更快发展。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一项研究表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将使墨西哥的经济增俘率大大地超过美国和加拿大的经济增长率,结果会缩小它和美加之间的差距。90年代,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南北之间的差距有缩小的可能。第四,北美形成经济集团后,世界范围内大国之间的协调会发展;大国之间的争夺,因为和集团化结合到一起,所以将在更大范围内、更多间题上因投入更多力量而变得更尖锐。第五,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将对亚洲地区产生深刻影响。
【步步发展的亚太经合组织】
背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各国和地区的对外开放经济政策和经济迅速发展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了条件。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展,国际收支条件的改善,缓解亚太地区南北之间的矛盾,为亚太经济合作创造了条件。欧共体统一市场和美加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刺激了亚太向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向发展。
过程: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1989年1月,是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提出“汉城倡议”,建议召开亚太国家部长及会议,讨论加强经济合作问题.经与有关国家协商,1989年11月,澳、美、日、韩、新西兰、加拿大及东盟六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1991年11月在汉城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汉城宣言>确立了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为“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间贸易壁垒”.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本区域国家和地区加强多边经济联系和交流合作的重要组织之一.是继欧洲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产生的又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它的成员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口和贸易量都占世界一半左右.
1993年1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秘书处在新加坡正式建立.是APEC的服务性执行机构,最高职务为执行主任,由每年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东道主指派.
亚太经合组织的组织机构有: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部长级会议,高级官员会议,专题工作组及各委员会.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于1993年11月首次在美国西雅图召开,以后每年召开一次,在各成员间轮流举行,由各成员领导人出席(中国台湾只能派出主管经济事务的官员出席)。迄今为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已经举行过七次,先后通过了《经济展望声明》、《茂物宣言》、《大阪宣言》、《马尼拉行动计划》、《联系大家庭》、《吉隆坡宣言》、《走向21世纪的亚太经合组织科技产业合作议程》、《吉隆坡技能开发行动计划》和《奥克兰挑战》等文件。
影响:亚太经合组织的主要活动,为各成员提供区域经济,科技,贸易和发展等方面多边合作的机会,交流各成员在这些领域内的经验,促进本区域的共同发展.它从产生、发展及运作模式均区别于欧盟和NAFTA,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适应了APEC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经济运行模式。
中国加入APEC的情况:
1991年11月,中国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3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会上发了言,并就促进亚太经合组织内部及区域间的合作提出5点建议。会后发表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经济展望声明》,认为开放式的多边贸易体系是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石,重申支持亚太经合组织作为一个致力于给本地区带来经济实惠的论坛式组织而继续发展。
1994年印尼茂物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上,江泽民主席就开展APEC经济合作阐述了我国政府的基本立场,即"相互尊重、协商一致;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相互开放、不搞排他;广泛合作、互利互惠;缩小差距、共同繁荣"。
1995年日本大阪第三次领导人会议上,江主席进一步阐述了我国政府的五点主张:(1)要把世界和亚太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为开放合作的根本目标;(2)要为发展中成员经济持续增长创造有利外部条件;(3)要坚持自主自愿原则;(4)要尊重差别,恰当把握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合理速度;(5)要坚持贸易投资自由化与经济技术合作并重的方针。
1996年,第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菲律宾苏比克举行。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落实根据亚太经合组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时间表所制定的单边行动计划和集体行动计划,讨论加强成员间的经济技术合作问题。会议批准了部长级会议通过的《亚太经合组织经济技术合作原则框架宣言》。
1997年,第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加拿大的温哥华举行。会议是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举行的。会议期间,各成员领导人和代表们就贸易投资自由化、经济技术合作以及东南亚最近发生的金融危机等议题展开了讨论。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会上作了主旨发言,就贸易投资自由化、经济技术合作以及亚太金融市场形势阐述了中国的立场,并建议制定《走向二十一世纪的科技产业合作议程》。
1998年,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举行。会议是在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力争早日恢复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克服金融危机、恢复经济增长、改善国际金融体制、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加强经济和科技合作等。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会上发表了讲话,宣布中国政府专门拨款1000万美元,设立“中国亚太经合组织科技产业合作基金”,用于资助中国同其他成员在科技产业等领域的合作。为促进企业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中国还成立了“亚太经合组织中国企业联席会议”。
1999年,第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新西兰奥克兰举行。各成员领导人就进一步推进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亚太经合组织如何为即将启动的新一轮全球贸易谈判作贡献以及亚太经合组织的未来走向等问题展开讨论。
2000年、,第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举行。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该组织其他19个成员的领导人或代表出席了会议。
2001年,江泽民主席以会议东道主的身份第一个发表了讲话。会议通过了《领导人宣言》和《经新济行动议程》。
2003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对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三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胡锦涛主席出席了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本课的重点:通过了解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本课的难点:中国积极参与世界区域经济组织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