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早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百
最新热门    
 
人民版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内容解析

时间:2009-10-18 17:28:51  来源:人民版
 

专题八 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本专题主要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的趋势。分三课时授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国际舞台风云变幻,世界政治格局在向多极化曲折发展,究其根源,是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有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二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终归宿。本专题现实感很强,许多事情就发生我们的身边。

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解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史实,把握其发展的趋势及面临的问题,尤其要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相联系。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应根据每课的重点为学生创设与现实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多维度、多层面的考虑问题。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来搜集相关材料和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等方法并结合身边的事例来探讨全球化的影响以及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本专题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过程的基本史实;理解与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难点:一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二是如何正确面对全球化?

 

  欧洲的联合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知识与能力】

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

简述欧洲国家从“欧共体”走向欧盟的历程, 认识欧洲联盟成立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

概述欧元产生的影响,培养多角度、多层次理解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西欧经济在二战后进入“黄金时代”的共同原因,进一步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如何借鉴其合理的方法与正确的经验,学习用联系的方法看待问题,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通过分组学习,搜集“欧共体”及“欧盟”成立的资料,了解整个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洲走向联合这段历史的学习,认识当今国际社会国家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树立国际意识。

通过对欧洲走向联合的史实的归纳,得出一个别国家或地区怎样才能快速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进一步探讨一下我们可以借鉴哪些做法,从而树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全球经济化发展的进程中,区域经济合作或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发展起来。进入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中的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加速发展之势。欧盟,前身是欧共体,它是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区域集团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全球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历史上,欧洲许多大国的统治者,都曾试图以武力统一欧洲,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二战后,美、苏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面对欧洲相对衰落的形势,欧洲各国领导者又一次发出了欧洲统一的呼声。从欧洲经济共国体到欧洲联盟,表明了欧洲经济的一体化到政治一体的进程,从当时的六国的合作到今天共有25国加入欧盟,尤其是统一货币欧元的流通……,这一切表明了欧洲正走向了联合之路。

本课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西欧经济的‘黄金时代’”主要讲述:二战后的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西欧各国经济在恢复的基础上,进入调整增长期,被称为西欧经济的“黄金时代”;“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主要是欧洲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货币王国的世界公民”主要以欧元的流通为例,进一步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趋势。

【西欧经济的“黄金时代”】

本目以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为例,阐述了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西欧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西欧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第一,西欧各国进行社会改革和政策调整。进行社会改革,例如:推行福利制度,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进行政策调整,如:将一些私人垄断企业国有化,并建立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部门。这些政策的推行,促进了西欧经济的稳定持续高速发展,从而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第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解决了西欧战后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西欧重工业在短时期内完成了新的装备,并有能力购买足够的工业原料。第三,战后西欧广泛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并对产业部门进行了改造,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英国战后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原因:

一是政府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政治方面,无论是英国工党还是保守党都在扩大资产阶级民主方面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以此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自身统治。例如,废除1927年颁布的《反工会法》。其具体内容见“历史问题注释”。在经济方面,推行国有化和计划经济。例如,当时艾德礼政府执政六年中(1945——1961),共实施了八个有关国有化的法律法令。先后把英格兰银行、对外海底电报和无线电事业、铁路、公路货运、运河和码头、电力工业、煤气工厂、钢铁工业等收归国有。收归国有的企业大多是由政府建立新的公司来经营这些企业,如钢铁工业就全部由政府持股的“大不列颠钢铁公司”接管,原有的股东得到政府特别发行的债券作为赔偿。在社会方面,主张扩大保险范围和社会福利制度。艾德礼政府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法令,建立起一整套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国家保险法》(1946年通过),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险项目;《国家健康福利(工伤)法》(1946年通过),规定雇工受工伤后,除了由雇主支付一定的费用外,还可获得国家颁布的救济金;《国家医疗法》(1946年通过),规定给予每个英国公民免费享受医疗、药品、住院和护理等福利;《国家援助法》(1948年通过),补充了上述法令,规定对那些根据上述法令尚不能满足需求的人提供援助。此外,政府还发放食品津贴,以降低食品价格。在文化教育上,通过教育法,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等。二是马歇尔计划对英国的扶植。从1948年至1952年,美国共援助欧洲130多亿美元,其中英国受益很大。三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老工业的改造,新兴工业代替传统工业,如电子工业和高分子化学工业(塑料、树脂、合成橡胶)增长了十几倍和几十倍。英国的经济恢复较快,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前,英国的经济情况比其它欧洲国家都好,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法国战后经济恢复与发展:

背景:战争给法国经济造成1.4万亿法郎德惨重损失。由于国土沦陷,横遭战火烧夷和掠夺,法国国民经济基础工业破坏严重,战争结束时,运输业已经处于崩溃状态,工业产值仅为法国战前水平德20%。农业经济被破坏程度亦很严重,产量降至战前水平的50%。

过程:法国政府为改变二战对本土的严重破坏,恢复经济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在经济上,推行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重点发展煤炭、电力、钢铁、水泥、运输和农业机械等六种重要工业,国家对这些基础工业部门实行计划调节,以新技术装备并使之现代化。例如:戴高乐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来稳定经济,并没收了战时与法西斯合作的北部资本家的一些厂矿企业。1944年12月至1945年12月,政府宣布将北部煤矿、雷诺企业、诺姆洛访飞机制造公司、、民用航空、银行业和信用贷款收归国有。这些国有化政策,为战后政府稳定经济,加强国家调控经济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古安政府时,进一步加强了国有化趋势,将煤矿、煤气、电力生产部门完全国有化了。戴高乐制定的政治纲领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建立总统制的新政体,全面解决法国政治经济危机,二是结束殖民战争,政治解决殖民地民族独立间题。戴高乐上台后,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努力发展国民经济,首先在短期内稳定了国内经济市场,缓解了通货膨胀、国库亏空、外贸逆差等矛盾。从1958年开始,政府实施了三个现代化和装备计划,到60年代末,使法国国民经济获得明显的进步与发展。60年代,法国工业生产年增长率达到6.9%,不仅高于英国和美国,而且超过了联邦德国。在农业方面,于60年代初完成了机械化,产值逐年上升,60年代末,法国由农产品进口国转变为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结果:借助政府干预和美国马歇尔援助计划的援助例如:受到马歇尔援助计划的援助的数十亿美圆,并无偿使用尚未释放的德国战俘劳动力,这也无疑有益于法国经济德发展。战后法国经济得到迅速恢复。1959年至1974年期间,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达5.7%,不仅高于美国、英国,而且高于德国。

 

        

德国战后经济恢复与发展的背景、过程与原因:

背景:战败的德国,经济完全崩溃,国土四分五裂,国民精神一联不振。纳粹法西斯侵略战争给德国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同样是极其深重的。例如战争结束时,德国有550万人死亡,1-500万人流离失所,仅西占区就有200万伤残人。柏林、法兰克福、汉堡、科隆等城市已成废墟。铁路毁坏殆尽,运输中断,内河航运瘫痪、远洋船队被战胜国全部没收。国家基础设施如桥梁、工矿企业、水电设施等,大部分都在战争中炸毁。钢和煤的产量,分别只有战前的5%和10%。农田荒芜,农产品供应奇缺。通货膨胀极其严重,国家公债已达4150亿马克。十多年的纳粹统治,使德国人民深受欺编,战败如梦惊醒,面对破碎的家园租多国分割占领,幻灭消沉的心理使德国民众经受着炼狱般的考验。·战后最初几年,德国的恢复与重建,是在占领当局的完全控制下进行的

过程:作为二战的发起国与战败国,作为世界法西斯势力集中的国家,首要的任务是进行全面的改革。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大力推行政治改革,消除法西斯主义,实行非军事化。例如:联邦德国的政党与政治一联邦德国正式建立之前,占领当局依据波茨坦公告精神原则,对德实行一系列非纳粹化改革。如审判战犯并判处戈林、,里宾特洛甫等12名要犯绞刑,取缔法西斯政党和组织,肃清纳释党徒残余势力,清除“民族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等。与此同时,占领当局鼓励建立民主政党取代法西斯政党的活动和影响。’在西占区最先获得批准成立的政党有四个,即社会民主党、基督教民主联盟、自由民主党和共产党。在1949年第一届联邦议院选举时,曾有12个政党注册参加竟选,但在其后的政治发展过程中,一些政党被取缔禁止了,如新法西斯主义的国家民主党和德国共产党,一些政党分化瓦解或很少发挥政治影响。这样,在战后儿十年中,基民盟、社民党和自由民主党成为左右政局的三大政党,直接影响着联邦德国的政治进程:在经济上加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与调控,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积极利用外资。例如:西占区占领当局最初实行的是管制经济,在对德实施民主化改革过程中,一方面瓦解法西斯的中央统治经济,一方面支持德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实施的改革,促使联邦德国经济较快完成了模式转轨,走上战后高速发展道路。

结果:在美国大力扶持下,60年代初,联邦德国已经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例如:在1952-1965年的13中,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和年平均增长率平均保持9.8%。根据马歇尔计划,1948-1952年间 美国援助德国的资金有16亿美圆,为联邦德国解决了一系列困难。如:外汇短缺,生产资金不足等紧迫问题。到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52年提高6倍,经济势力居世界第二位。

【“欧共体”到“欧洲联盟”】

本目主要讲述两个问题,:一是欧共体,二是欧洲联盟。从欧共体到欧盟,表明欧洲一体化进程在不断深化、加快。

一.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背景:二战后,美国、苏联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欧洲在二战前在世界中处于主导的中心地位被美苏所代替。西欧大国沦为二三流国家。在新的格局下,西欧国家想要在世界事务中发挥重大影响,必须联合成一个整体。为此,欧洲各国领导人发出了欧洲统一的呼声。希望通过欧洲各国的联合,加强彼此间的经济与政治的合作,通过联合提高国际影响力。同时,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经济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分工越来越细,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同其疆域面积有一定的联系,而西欧地区国家林立,无论在国小国都存在国内市场狭小和生产资源短缺的问题。但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经济结构大体一致,文化传统相似,地理疆域联成一片,比较容易适应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客观要求,组建超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实体。

过程:首先欧洲各国经过协商,1950年5 月,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联营计划,即“舒曼计划”。经过多国协商,1951年4 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政府共同签订了  《欧洲煤钢联营条约》,第二年8月,在卢森堡建立了煤钢联营机构,有权决定六国的煤钢生产、投资、价格和原料分配,以至发展到关闭某些企业。1957年3月25日,经过4年煤钢联合生产的实践,上述六国在罗马又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 1967年7月1日,上述3个组织完全合并,统称欧洲经济共同体,又称“西欧共同市场”。这样欧洲共同体建立。

影响:欧洲经济共同体地成功建立加强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加速了欧洲经济在战后的恢复与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欧洲各国的国际影响力,为欧洲各国进一步加强在政治上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欧盟的成立

背景:伴随着欧洲经济和作的成功,欧洲经济不断的恢复,要求在国际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而要加强在政治领域的合作成为欧洲各国的一致要求。

面对二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争霸的冷战格局,欧洲各国迫切要求组成一个更加强大的团体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于是在政治领域的合作很快便实施开来。

过程:1991年12月,经过几年的酝酿和准备,欧共体首脑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从而使该组织朝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方向又大大迈进了一步。1993年11月1日,在欧共体成员国国会相继批准“马约”。“马约”正式生效,包括12个欧洲国家、3.4亿人口的欧洲联盟宣布成立。欧洲联盟的目标是促进平衡和持久的经济与社会进步,促进欧洲一体化,把欧洲共同体建设成政治联盟和经济货币联盟,在欧洲发行统一货币,实现联盟公民权,扩大共同体和欧洲议会的权利范围,统一各成员国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内事务和司法领域里发展密切的合作关系,充分保持欧共体已取得的成果,并且将联盟建立在这一成果的基础之上。欧盟成立以来,欧洲其它一些国家也要求加入该组织,使欧盟有继续扩大的势头。欧盟计划从2003年开始接纳10多个主要来自中东欧国家的新成员。尽管各成员国在欧盟的深化和扩大问题上有着诸多分歧和矛盾,但建立“欧洲大厦”的共同目标始终把它们维系在一起。2004年5月1日,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10国正式加入欧盟至此,欧盟成员国正式扩展为25个,其力量日益增强。

影响:欧盟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巨大成就,其经济实力已可与美国经济相匹敌。目前,欧盟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已与美国旗鼓相当,贸易总量已超过美国。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已拥有雄厚的经济、贸易和金融实力,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强有力的一极,无论是对欧盟成员国、还是对周边邻近国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今天,欧洲联盟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货币王国的世界公民】

本目主要是讲述的是欧元的产生及影响。

欧元的产生背景:为进一步加强欧洲共同体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减少共同体内部成员国存在的贸易壁垒,用统一的货币在欧共体各国之间流通,实现经济的联合,从而进一步加强欧洲各国之间的政治合作。

欧元的产生过程:1969年3月,当时的欧共体6国领导人聚会荷兰海牙,提出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构想,并委托时任卢森堡首相的皮埃尔·维尔纳就此提出具体建议。1971年3月,被后人称作“维尔纳计划”的方案得以通过,欧洲统一货币建设迈出了第一步。1989年6月,欧共体12国在马德里召开的首脑会议,通过了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提交的“德洛尔报告”。与“维尔纳计划”类似,报告主张分三个阶段创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第一步完全实现资本自由流通;第二步建立欧洲货币局(即欧洲中央银行的前身);第三步建立和实施经济和货币联盟,以统一货币取代成员国货币。1991年12月10日欧共体首脑会议在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召开,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包括《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条约》和《欧洲政治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同时决定将欧共体改称为欧洲联盟。《马约》确定了加入经济货币联盟的“趋同标准”。《马约》规定,最迟在1999年1月1日,经欧洲理事会确认,如达到“趋同标准”的成员国超过7个,即可开始实施统一货币。1999年1月1日,经欧洲理事会确认,如达到“趋同标准”的成员国超过7个,即可开始实施统一货币。1995年11月,欧盟扩大到15个成员国。12月15日,在马德里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决定将欧洲统一货币定名为欧元,取代欧洲货币单位埃居,并一致同意统一货币于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2002年1月1日开始进入流通领域。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1月4日,欧元在国际金融市场正式登场。为了进入欧元国行列,欧盟国家几年来一直在经济上努力向趋同标准靠拢。1998年5月,欧盟布鲁塞尔首脑会议正式排定欧元创始国名单。欧盟15个成员国中,英国、丹麦和瑞典因政治原因暂不加入欧元区,希腊因经济不达标而落选,比利时、德国、希腊、西班牙、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奥地利、葡萄牙和芬兰11国均成为首批欧元国。希腊在努力达标后,于2001年1月1日正式进入欧元区。

欧元的产生影响:欧元以一种新型货币问世,在政治上、货币史上、理论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一,欧元将调整欧洲的工业格局和经济秩序,有利于欧洲经济增长。欧元的启动使欧洲企业不再有货币汇率风险,不仅大企业有大的活动余地,中小企业也能从中获益。这种单一货币,有利于欧洲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对外的竞争能力,避免以美元为国际贸易支付手段的种种困惑,增加经济活力;单一货币也有利于欧洲国家在金融外汇市场上抢占份额。第二欧元的实施对欧洲一体化建设起了促进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开始探索通过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的途径。从上个世纪50年代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到90年代初成立欧洲联盟,欧洲一直在这条道路上曲折前进。实施欧元是欧盟最重要的战略性举措,我们知道,发行货币、征收关税是国家主权的重要内容,是国家主权在经济领域的重要表现,也是国家的重要经济职能,现在欧元区国家互相让渡了这部分主权,由欧洲中央银行发行取代各国货币的单一货币。发行单一货币自然是联合的重要步骤。而发行单一货币又必然使欧元区国家进一步实现经济一体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欧元流通对欧洲政治联合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欧元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欧元的使用,它改变了民众的心理和传统习惯,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的概念,大大增强了人们对欧洲统一的认同感。欧盟大多数成员的民众在欧元区各国旅游购物只用一种货币,有了真正“欧洲公民”的感受。为加快欧洲一体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第三,欧元进入流通还标志着国际货币金融格局正发生重大变化。它将改变世界货币力量的对比关系,欧元成为第二大国际货币已是不争的事实,无疑会对美元的霸主地位构成挑战。它将促进亚欧贸易的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与欧盟贸易的发展。近几年来,中国与欧盟的双边贸易不断发展。欧盟是我国第四大出口市场,也是中国进口商品的第二大供应商。欧元的启动,减少了我国与欧洲贸易结算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把欧洲看做一个单一市场,进行规模经营,可以大幅度地节省开支。同时,增加欧元在贸易中的结算比重,减少我 对美元的依赖,使我国在外币储备中避免陷入“鸡蛋只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困境。

重点:欧洲走向联合过程及影响。

难点: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三、问题解答

【思考提示】

议一议:西欧经济在二战后进入“黄金时代”,有哪些共同原因?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示?

提示:各国改革,调整政策,发展社会经济;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扶持;各国利用新技术;相对和平的环境。

启示:经济就必须进行经济改革,调整政府政策,利用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力。

想一想: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第一,渐入“黄金时代”的欧洲人民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与严酷现实中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使欧洲摆脱轮番而至的血腥冲突的威胁,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苏联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只有联合,才能重新树立欧洲的新形象,才能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第三,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经济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分工越来越细,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同其疆域面积有一定的联系,而西欧地区国家林立,无论在国小国都存在国内市场狭小和生产资源短缺的问题。但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经济结构大体一致,文化传统相似,地理疆域联成一片,比较容易适应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客观要求,组建超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实体。

议一议:欧元的产生有何影响?

提示:可根据书中的内容进行解答。

自我测评

    1.举欧洲走向联合的重大史实。

提示: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1967年7月,欧洲经济共同体及煤钢共同体主要机构合并,建立“欧洲共同体”;1971年,被后人称作“维尔纳计划”的方案得以通过,欧洲统一货币建设迈出了第一步;1973年,欧共体接受了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 1981年希腊加入,1986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1993年11月1日,欧共体成员国国会相继批准的《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布成立;1995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三国加入,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2002年1月1日开始进入流通领域;2004年5月1日,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10国正式加入欧盟。

2.假如你是一个英国公民,谈谈你对欧洲走向联合的看法。

提示:可能有表示赞同的——认为需要改变英国一贯的孤立政策,顺应历史潮流,需要同欧洲其他国家加强联系,进行经济的交流与合作。

     也有可能表示反对的——认为要保持英国在欧洲的强大,就不能让欧洲其他国家进行联合,需要继续保持孤立政策,并与美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阅读与思考

欧共体在形成和发展中规模的变化,指出其经济一体化的演进趋势;

提示: 规模不断扩大,成员国增加;从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程度不断加深。

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的成立,表明欧共体出现了什么新的发展趋向,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出现这一趋向的内部和外部原因.

提示: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发展。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政治上更好地维护欧共体成员国的利益;超级大国加紧在加紧在欧洲的争夺,西欧各国要求更有效地维护自身安全。

 

 

 

 

二、发展的亚太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盟的发展历程,说说中国与东盟的交往情况。

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原因和影响,比较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异同。

概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的过程,探讨亚太国家加强合作的途径与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中国与东盟交往的材料,了解东盟日益扩大及其影响。

用列表等方式比较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异同,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历史问题。

通过上网等途径搜集中国参加APEC会议的资料,多渠道去了解和认识APEC建立的史实及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学习和了解,体会当今世界国家间加强合作、竞争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亚太地区的经济集团化也在不断深入发展。世界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有两个分别在该地区。这一地区成为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活跃地区。课文分别以“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全组织”三个经济区域集团为例,介绍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每个集团内部有着自身的规则的同时也不断与其它区域集团相联系,从而使世界经济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扩大的东盟】

东盟成立的背景:1971年,在世界冷战和大国角逐印度支那正剧烈的形势下,东盟5国外长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签署了《东南亚和平自由中立区宣言》,把使“东南亚成为一个不受外部强国任何形式干涉的和平、自由和中立地区”作为东盟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

东盟成立的过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于1976年。创始国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等国。1976年8月,5国外交部长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会议,发布《东南亚国家 联盟成立宣言》,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正式成立。现有成员10个(截至2000年底):文莱(1984年)、柬埔寨(1999年)、印度尼西亚、老挝(1997年)、马来西亚、缅甸(1997年)、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1995年)。总面积约45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12亿。

东盟的宗旨是:(1)以平等与协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2)遵循正义、国家关系准则和《联合国宪章》,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3)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科学等问题的合作与相互支援;(4)在教育、职业和技术及行政训练和研究设施方面互相支援;(5)在充分利用农业和工业、扩大贸易、改善交通运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进行更有效的合作;(6)促进对东南亚问题的研究;(7)同具有相似宗旨和目标的国际和地区组织保持紧密和互利的合作,探寻与其更紧密的合作途径。

组织机构:(1)首脑会议:自成立以来,东盟举行了7次首脑会议,4次非正式首脑会议,就东盟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发展方向做出决策。2000年第四次非正式首脑会议决定取消正式非正式之分,每年召开一次首脑会议。(2)外长会议:是制定东盟基本政策的机构,每年轮流在成员国举行。东盟外长还定期举行非正式会议(RETREAT)。(3)常务委员会:由当年主持外长会议的东道国外长任主席,其他成员国驻该国大使(或高级专员)任当然委员,不定期举行会议,负责处理东盟日常事务和筹备召开外长会议,执行外长会议的决议,并有权代表东盟发表声明。(4)经济部长会议:是东盟经济合作的决策机构,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每年不定期地召开一、二次会议。(5)其他部长会议:包括财政、农林、劳工、能源、旅游等部长会议,不定期地在东盟各国轮流举行,讨论相关领域的问题。(6)秘书处:东盟的行政总部,并负责协调各成员国国家秘书处,向部长会议和常务委员会负责。(7)专门委员会:包括9个由高级官员组成的委员会,即:工业、矿业和能源委员会,贸易和旅游委员会,粮食、农业和林业委员会,内政和银行委员会,交通运输委员会,预算委员会,文化和宣传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社会发展委员会。(8)民间和半官方机构:包括东盟议会联盟、工商联合会、石油理事会、新闻工作者联合会、承运商理事会联合会、船主协会联合会、旅游联合会和博物馆联合会等。

东盟成立的主要活动:自成立至1999年底,共举行了六次正式首脑会议,四次非正式首脑会议。

第一次首脑会议于1976年2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会议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东南亚国家联盟协调一致宣言》。联合国大会于1992年12月通过决议,认可《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宗旨和原则。

第二次首脑会议于1977年8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会议确定东盟扩大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同美、日、澳、新(西兰)和欧共体的对话和经济联系。

第三次首脑会议于1987年12月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会议签署了《马尼拉宣言》、《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修正议定书和四项经济协定。

第四次首脑会议于1992年1月在新加坡举行,签署了《1992年新加坡宣言》、《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定》和《有效普惠关税协定》等三个文件,并决定今后每三年召开一次正式首脑会议。

第五次首脑会议于1995年12月在泰国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签署了《促进东盟一体化和形成东盟整体意识实施方案》、《关于加强东盟经济合作框架议定书》和《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通过了《东盟组织机制调整方案》,决定今后在两次正式首脑会议之间每年召开一次非正式首脑会议。与会各国首脑一致同意继续推动由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倡议的东亚经济论坛(EAEC),决定由马来西亚牵头组织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

第六次首脑会议于1998年12月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会议主题是:为了一个和平、稳定均衡发展的东盟而团结合作。会议集中讨论了东盟各国协调化解危机,恢复经济,争取稳定,均衡发展的有关措施。会议通过了《河内宣言》、《河内行动纲领》和《大胆措施声明》三个文件,决定加快东盟自由贸易和东盟投资区的进程。

第七次东盟首脑会议于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会议发表了《2001东盟反恐联合行动宣言》,《第七次东盟首脑会议关于爱滋病问题宣言》,并通过了“河内行动计划中期回顾“等文件。

第一届东盟非正式首脑会议于1996年11月在印尼雅加达举行,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大东盟的建设问题,宣布将于适当时间同时吸引柬埔寨、老挝和缅甸三国入盟,并发表了十六点声明。会议还就加速湄公河流域开发问题交换了意见,责成外长会议制定“东盟2000年远景目标”。

第二届东盟非正式首脑会议于1997年12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东盟首脑同意实施一项推行服务领域贸易自由化的计划,并决定在2010的建成东盟投资区及在2020年实现东盟内部投资自由化。会议通过《东盟2020年远景目标》,随后东盟与中、日、韩三国首脑举行非正式会晤,实现了历史上首次东亚首脑会晤。

第三届东盟非正式首脑会议于1999年12月在菲律宾举行。会议决定进一步加快实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

第四届东盟非正式首脑会议于2000年11月在新加坡举行。

东盟成立的成立影响:东南亚国家联盟自1967成立以来,已经历时近三分之一世纪。东盟在维护和促进各成员国相互间的政治和经济合作,实现地区和平稳定,加快成员国经济增长,提高成员国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在国际政治方面,极大地增强了东盟的国际地位。东盟在由四大洲国家组成的APEC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又是由亚欧两大洲主要国家参加的亚欧会议的倡议者和发起者,在东亚乃至亚洲政治舞台上成为使日本、中国和印度等大国瞠乎其后的主角。对东盟的成绩,我们必须予以充分肯定。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与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南方共同体等相比较,东盟推进成员国经济一体化的速度是缓慢的,增强各成员国经济合作的作用是不理想的。东盟成员国内部贸易占其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不高,且自1983年后的比重总体上是下降趋势。东盟至今没有建成自由贸易区,尚停留在特惠关税区这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初级的阶段.东盟经济一体化进展较慢,促进成员国相互贸易作用较弱的原因较多,但主要是由于先天不足的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限制的结果。东盟成员均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趋同,这是制约东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

   

 

 【北美自由贸易区】

成立背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崛起,特别是欧洲经济一体化实施的外在压力, 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发展各自经济的内在动力,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的根本原因。美、加、墨3国又是山水相连的邻邦;语言文字、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又颇相似;经济互补性强;相互贸易基础良好(美国和加拿大互为对方的第一贸易大国,美国是墨西哥的第一贸易大国,墨西哥是美国的第三贸易大国;加拿大外来投资的70%和墨西 哥外来投资的63%均来自美国),美、加、墨3国具有实行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又具有实行经济一体化的可能性。美国认为要取得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只有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经济区域集团,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成立过程: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3国组成,是在原美国、加拿大自由贸易区基础上的扩大和延伸。1991年2月,美加墨三方都宣布:准备进行自由贸易谈判。6月,谈判正式开始。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自由贸易协定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1993年12月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此法律生效。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

协定的宗旨是:取消贸易壁垒;创造公平的条件,增加投资机会;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执行协定和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机制,促进三边和多边合作。

协定的主要内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一共包括19个主要条款,约2万条规定。根据协定,三国将在15年内逐步取消所有关税和进口限制,允许资本货物在三国间如流动。该协定还就制成称农产品、运输、环境、银行、保险、知识产权等间题作了详细规定。协定的一些主要内容如下:

在关税和非关税方面,规定了分期减免关税的时向表。如美国对墨西哥出口的工农业产品中,约65%的产品将立即或在五年,内取消关税,15年内则取消全部产品的关税,同时取消产品配额、

许可证等各种非关税壁垒。

在汽车贸易问题上,墨西哥对美、加汽车和卡车所征关税立即减免50阶并在五年内取消对美汽车部件所征关税的75%。

在农业问题上,规定墨西哥应立即取消进口许可证,并在15年内分批开放玉米、牛奶等农产品进口市场,在10年内逐步取消其他畜产品的进口关税。美国对从墨西哥进口的枯汁、大豆等农产品也将逐步取消关税。加拿大贝临将对其家禽、牛奶和食糖工业进行保护。

在能源问题上,墨西哥虽然同意它的石油工业部分向外开放,但仍严格限制投资范围以确保对石油的控制权。

在纺织品问题上,协定规定立即取消美国向墨出口的纺织品和服装的贸易限制,在六年内取消对另外7亿美元同类产品的限制。所有北美的纺织品和服装限制将在10年内取消.

在金融服务业和投资方面,协定规定开放墨西哥60亿美元的电信设备和服务市场,开放墨西哥封闭韵金融服务市场,允许美国银行和证券公司建立独资附属机构。墨西哥还同意到1996年将允许外国资本在目前的合资企业中享有100%的所有权。在墨经营的美公司将第一次得到与墨公司同等的待遇。

美加墨自由贸易协定规定了严格的“原产地原则”,以防止其他国家利用墨西哥向美国和加拿大市场实行渗透。协定规定,只有“北美商品”才能享受成员国之间的免税待遇。所谓“北美商品”是指“北美成分”达到规定比例的商品。如小汽车和轻型客车,“北美成分”必须达到62.5%才算“北美产品”;纺织品需从棉纱开始,服装从纤维品开始,都是北美制造的,才能享受关税优惠。

 

此外,协定还向三国提供了比任何其他双边或多边协定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并首次在贸易协定中加入了环境保护的条款。这些对于不参加这类合作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构成进入北美市场的

障碍

 

北美自由贸易区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首先,它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区域集团化趋势更加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美国即使不同加拿大和墨西哥缔结自由贸易协定,无疑也是未来世界中重要的一极,但缔结协定会带来以下变化:它使未来世界中的“多极”在更大程度上以区域集团的形式表现出来。美国和加拿大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后,北美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区域集团化倾向。墨西哥的情况则不同,墨西哥和美加贸易的自由化程度都远远地低于美加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他参加北美自由贸易区一方面向世界表示整个北美地区将组成一个统一的自由贸易区,另一方面三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必然会进一步发展,使这一地区内部经济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三国协定达成后,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当天就发表声明。他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实施三年来,加拿大已经吸引了151亿加元新的直接投资,比协定前的三年增加50%;1991年对美出口也比协定前的1988年增加57亿加元,三国自由贸易协定将使加拿大和美墨的经济关系进一步发展。

    其次,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会加强以美国为核心的这一极的力量。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体化和区域合作的发展将促进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参加区域经济集团无论对于墨西哥还是美国、加拿大,都是既有利,又有弊;既有得,又有失。因此,对于这一协定的签订,在三国内部都是既有赞成、又有反对的意见。墨西哥是三国中经济力量最薄弱的一方,开放边境后必然会使一部分企业由于缺乏竞争力而迅速倒闭,从而导致工人失业;美国也会把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迁入墨西哥。墨西哥金融危机更证实了,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给墨经济带来的消极的一面。但即使对于实力最强的美国来说,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也是既有得的一面,又有失的一面。墨西哥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劳大大量进硅国,也会引起一部分企业倒闭和部分地区、产业失业人数增加。墨西哥金融危机是引发这次美元危机,使美元对日元、德国马克汇率暴跌的重要原因。但无论对三国中的哪一个国家,都会由于减免贸易壁垒而使各自的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估计,由于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年增长率将提高0.5%。这是一方面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无论是美国还是加拿大、墨西哥,协定生效后都在采取措施,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墨西哥负责北美自由贸易谈判的贸易和工业发展部长塞拉说:“必须高质量、高水平地工作,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大国之间站住脚。”自由贸易协定对三国经济的这种促进作用,是更为根本的,它比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更为重要。第三,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由于墨西哥的参加而导致世界上出现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它将对南北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基西哥参加北美经济集团后,经济得到更快发展。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一项研究表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将使墨西哥的经济增俘率大大地超过美国和加拿大的经济增长率,结果会缩小它和美加之间的差距。90年代,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南北之间的差距有缩小的可能。第四,北美形成经济集团后,世界范围内大国之间的协调会发展;大国之间的争夺,因为和集团化结合到一起,所以将在更大范围内、更多间题上因投入更多力量而变得更尖锐。第五,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将对亚洲地区产生深刻影响。

【步步发展的亚太经合组织】

背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各国和地区的对外开放经济政策和经济迅速发展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了条件。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展,国际收支条件的改善,缓解亚太地区南北之间的矛盾,为亚太经济合作创造了条件。欧共体统一市场和美加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刺激了亚太向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向发展。

过程: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1989年1月,是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提出“汉城倡议”,建议召开亚太国家部长及会议,讨论加强经济合作问题.经与有关国家协商,1989年11月,澳、美、日、韩、新西兰、加拿大及东盟六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1991年11月在汉城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汉城宣言>确立了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为“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间贸易壁垒”.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本区域国家和地区加强多边经济联系和交流合作的重要组织之一.是继欧洲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产生的又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它的成员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口和贸易量都占世界一半左右.

1993年1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秘书处在新加坡正式建立.是APEC的服务性执行机构,最高职务为执行主任,由每年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东道主指派.

亚太经合组织的组织机构有: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部长级会议,高级官员会议,专题工作组及各委员会.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于1993年11月首次在美国西雅图召开,以后每年召开一次,在各成员间轮流举行,由各成员领导人出席(中国台湾只能派出主管经济事务的官员出席)。迄今为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已经举行过七次,先后通过了《经济展望声明》、《茂物宣言》、《大阪宣言》、《马尼拉行动计划》、《联系大家庭》、《吉隆坡宣言》、《走向21世纪的亚太经合组织科技产业合作议程》、《吉隆坡技能开发行动计划》和《奥克兰挑战》等文件。

影响:亚太经合组织的主要活动,为各成员提供区域经济,科技,贸易和发展等方面多边合作的机会,交流各成员在这些领域内的经验,促进本区域的共同发展.它从产生、发展及运作模式均区别于欧盟和NAFTA,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适应了APEC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经济运行模式。

中国加入APEC的情况:

1991年11月,中国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3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会上发了言,并就促进亚太经合组织内部及区域间的合作提出5点建议。会后发表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经济展望声明》,认为开放式的多边贸易体系是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石,重申支持亚太经合组织作为一个致力于给本地区带来经济实惠的论坛式组织而继续发展。

1994年印尼茂物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上,江泽民主席就开展APEC经济合作阐述了我国政府的基本立场,即"相互尊重、协商一致;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相互开放、不搞排他;广泛合作、互利互惠;缩小差距、共同繁荣"。

1995年日本大阪第三次领导人会议上,江主席进一步阐述了我国政府的五点主张:(1)要把世界和亚太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为开放合作的根本目标;(2)要为发展中成员经济持续增长创造有利外部条件;(3)要坚持自主自愿原则;(4)要尊重差别,恰当把握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合理速度;(5)要坚持贸易投资自由化与经济技术合作并重的方针。

1996年,第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菲律宾苏比克举行。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落实根据亚太经合组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时间表所制定的单边行动计划和集体行动计划,讨论加强成员间的经济技术合作问题。会议批准了部长级会议通过的《亚太经合组织经济技术合作原则框架宣言》。

1997年,第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加拿大的温哥华举行。会议是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举行的。会议期间,各成员领导人和代表们就贸易投资自由化、经济技术合作以及东南亚最近发生的金融危机等议题展开了讨论。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会上作了主旨发言,就贸易投资自由化、经济技术合作以及亚太金融市场形势阐述了中国的立场,并建议制定《走向二十一世纪的科技产业合作议程》。

1998年,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举行。会议是在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力争早日恢复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克服金融危机、恢复经济增长、改善国际金融体制、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加强经济和科技合作等。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会上发表了讲话,宣布中国政府专门拨款1000万美元,设立“中国亚太经合组织科技产业合作基金”,用于资助中国同其他成员在科技产业等领域的合作。为促进企业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中国还成立了“亚太经合组织中国企业联席会议”。

1999年,第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新西兰奥克兰举行。各成员领导人就进一步推进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亚太经合组织如何为即将启动的新一轮全球贸易谈判作贡献以及亚太经合组织的未来走向等问题展开讨论。

2000年、,第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举行。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该组织其他19个成员的领导人或代表出席了会议。

2001年,江泽民主席以会议东道主的身份第一个发表了讲话。会议通过了《领导人宣言》和《经新济行动议程》。

2003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对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三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胡锦涛主席出席了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本课的重点:通过了解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本课的难点:中国积极参与世界区域经济组织的意义。

 

三、问题解答

【思考提示】

说一说】中国与东盟交往的情况。

东盟国家是我友好近邻,我国已同东盟所有成员建立外交关系,并于1996年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近几年来,我国同东盟关系顺利发展,高层往来频繁,政治关系日益密切。1997年12月,江泽民主席出席东盟-中、日、韩首脑非正式会议,并与东盟国家领导人进行了单独会议。双方发表了《中国-东盟首脑会议联合声明》,确定了中国-东盟面向21世纪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方向和指导原则。1998年12月,胡锦涛副主席出席在河内举行的第二次中国-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999年11月,2000年11月和2001年11月,朱镕基总理出席了在菲律宾举行的第三次、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和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

中国与东盟之间高层政治往来频繁。2001年来访的东盟国家政要有: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苏丹·萨拉胡丁(4月24-29日)、总理马哈蒂尔(2月26-27日、10月20-21日)、泰国诗琳通公主(2月、8月)、总理塔信(8月27-29日)、柬埔寨参议院主席谢辛(3月)、菲律宾总统阿罗约(10月29-31日)、老挝副总理兼外长宋沙瓦·凌沙瓦(4月16-24日)、文莱苏丹哈桑纳尔·博尔基亚(5月15日)、新加坡总统纳丹(9月12-21日)、资政李光耀(6月7-12日)、越共中央总书记农德孟(11月30-12月4日)、国会副主席梅叔麟、武庭炬(7月、8月)、副总理阮功丹、阮孟琴(10月、11月)。2001年,中方领导人出访东盟的主要有: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缅甸(12月12-15日),李鹏委员长访问柬埔寨(5月18-27日)、文莱(5月21-23日)、越南(9月7-10日),朱镕基总理访问泰国(5月18-22日)、印尼(11月7-11日),李瑞环政协主席访问新加坡(11月18-23日),胡锦涛副主席访问越南(4月19-22日)。此外,江泽民主席会见了来华出席APEC会议的新、马、泰、菲、文、印尼六国领导人。

2001年,我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为416.2亿美元,同比增长5.3%。其中我出口183.9亿美元,增长6.9%;进口232.3亿美元,增长4.7%。贸易逆差48亿美元,增长0.1%。东盟与我互为第5大和第6大贸易伙伴。

议一议】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相比有哪些不同点?

提示:时间上欧盟早于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成员主要来自是发达国家,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性质上欧盟既是政治也是经济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经济组织;欧盟的组织较为严密,北美自由贸易区较为松散。

查一查】2001年APEC非正式领导会议在中国上海召开的情况。

2001APEC年会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 促进共同繁荣 ”

2001APEC年会宗旨:APEC是亚太地区级别最高、影响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承办2001年APEC会议是我国在新世纪伊始的一次重大外交活动,它给我国在新世纪巩固和发展与APEC各成员的关系,加深与它们的经贸往来与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承办此次会议,还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向前发展,并使之成为我国向全世界展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的一个重要窗口。 

2001APEC年会议题 :加强能力建设,开拓未来发展机遇,使各成员从全球化和新经济中受益。 促进贸易与投资,推动建立更加合理的边贸易体制。 为亚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

中国举办2001年APEC年会的意义:中国作为这次会议的主办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机会,从APEC的健康发展和中国自身利益出发,提出会议的主题和议题,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推进APEC的进程,促进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向亚太展示中国,也让中国更了解亚太,把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推上一个更高的水平。 利用东道国的便利,让与APEC开放领域相关的国内各部门、行业充分了解情况,更好地制定自己的战略和政策。 上海作为中国濒临太平洋的国际港口都市,是中国的经济、贸易、金融中心,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具有各方面良好的条件,代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中国政府选择上海举办2001年APEC年会,可以更好地对外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形象和经济发展水平,便于开展中外经济技术合作,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上海更可以利用此次机会,对外展示和宣传自己,进一步提高城市水准, 改善投资环境;抓住会议带来的可观商机,推动对外经济合作,让经济界、企业界从中获益,使上海的经济发展跨上一个新台阶。 

自我测评

1.你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在动因有哪些?

提示;首先,经济全球化,但同一区域的国家更易密切合作。其次,各国竞争加强,为增强本国实力需要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最后,国力强大的西方大国也倾向于建立本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2.课文中所列举的区域经济组织外,你还知道其他的吗?请具体介绍一个区域经济组织给大家。 例如:南亚区域合作联盟、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东南非共同市场、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等。

阅读与思考

⑴材料1、2、3说明了什么?

提示: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向区域集团化发展。

⑵材料4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哪种趋势?

提示:经济全球化

⑶材料3中,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对亚太经济有何影响?

提示: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使这一地区的合作有了美好的前景。没有中国的参加,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3)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知识与能力】

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基本史实,分析其影响。

简述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概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文和查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历程等,了解“从GATT到WTO”的过程,围绕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必要性并对中国加入WTO的利与弊等问题展开讨论。

开展课堂讨论或辩论: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如何解决经济全球化出现的问题?从多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责任感。

通过了解经济区域集团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现实生活中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分析

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前提,而20世纪则是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世纪。尤其是20世纪末以来,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和全球化的过程持续发展,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程度进一步加强的同时,国际竞争也空前加剧。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已跨越了民族国家的鸿沟,开始了全方位的交流与沟通。全人类也将为解决诸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而全面合作,为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美好的“地球村”而努力。发展中的中国正在积极顺应并加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加入世贸组织就是其中的重要步骤之一。

 

【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

本目主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二是“世界贸易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是第二次大战后世界出现的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体现缔约国间权利及义务关系的体制,体现了自由贸易的精神。世界贸易组织是克服了关贸总协定的缺点,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1. 关贸总协定

概况: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on Tariff and Trade,GATT),简称关贸总协定或总协定,是在美国策动下由23个国家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正式生效的关于调整缔约方对外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关系方面的相互权利、义务的国际多边协定。关贸总协定是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国际性多边协定,也是国际多边贸易谈判和解决争端的场所。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一起,构成了当代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关贸总协定成立之初,只是一项调整和规范缔约方之间关税水平和贸易关系的临时性多边协议,后来由于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总协定,并连续举行了多轮全球性的贸易谈判,关贸总协定于是就成为各缔约方在贸易政策方面制订共同遵守的原则与规则、促进国际贸易的一项唯一的多边贸易协定,并且成为与联合国有着密切关系的国际机构。因此,人们通常所说的关贸总协定便具有双重的涵义:一方面它既是一整套关于关税和贸易措施的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规,另一方面它又是进行多边贸易谈判和调解贸易争端的国际机构。

成立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国际政治学家及经济学家认为30年代的那种以邻为壑的政策带来了各国经济和政治上的损失,两次大战间隙期间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导致了经济灾难,也带来了国际性战争。国家间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建立一个开放的贸易体系。战争结束后,必须创造出反对经济民族主义和减少贸易管制性限制的国际机制。 40年代末冷战的爆发促使市场经济国家对国际经济管理达成共识:创建并维持一个相对自由的经济体系,并从金融、投资、贸易三个方面重建国际经济秩序。这就要求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金融体系,减少贸易和资本移动的壁垒。一旦壁垒消除,稳定的货币体系建成,各国就会具有一个能够保证国家安定与经济增长的有利环境。因此,该体系的成员国必须通过排除贸易与资本移动的壁垒和创建一个稳定的金融体系来管理经济体系。1944年7月,美国、英国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讨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问题,建立了以稳定国际金融、间接促进世界贸易发展为目标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按美国的设想,拟设立一个处理国际贸易与关税的专门组织,以铲除贸易限制和关税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

    1945年11月,美国提出了一个计划,缔结一个制约和减少国际贸易限制的多边公约,以补充布雷顿森林会议决议。该方案被称为“扩大世界贸易与就业方案”,或称“国际贸易与就业会议考虑方案”。该方案将确定国际贸易所有方面的各项规则,包括关税、优惠、数量限制、补贴、国营贸易企业、国际商品协定等;公约规定还将成立国际贸易组织(International Trade Organization),作为贸易领域中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相对应的组织。

建立过程:

自从罗斯福实行“新政”之后,美国吸取了在关税政策上的经验和教训,日益认识到在美国处于世界经济首要地位的情况下,高关税政策不利于国内的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扩张。因此,在第2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之前,美国就在盟国中竭力倡议建立国际贸易组织,签订多边协议来相互削减关税,促使世界贸易自由化。而战争对各国带来的深重灾难也深刻地教育了许多原先在国际贸易方面持保守态度的国家,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各国在大战结束之前就开始讨论面临的复杂的国际经济问题,并且酝酿建立一些重要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和协调机构,包括成立一个比较广泛的国际贸易组织,以加强各国之间贸易和货币关系的协调,推动国际贸易和货币金融合作,促进战后的经济振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首先提出了“贸易自由化”的口号,主动倡议建立一个以实现贸易自由化为目标的国际贸易组织,把它作为与国际货币基金、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并重的,专门协调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第3个国际性的组织机构。1946年2月,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开始筹建该组织,并于1947年4月在日内瓦举行的第2次筹备会议上通过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草案。在这次会议上,为了尽快进行关税减让谈判,参加会议的代表根据这项草案的有关关税的条文汇编成一个文件,即称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并经过谈判达成了一项“临时适用议定书”,作为总协定的组成部分,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由23个国家签署,并于1948年1月1日临时生效。

宗旨和作用: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各缔约国本着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障实际收入有效需求大量而稳定地增长,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生产和交换,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来处理它们在贸易和经济发展上的相互关系,彼此减让关税,取消其他贸易壁垒和消除国际贸易上的差别待遇。关贸总协定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1)为多边的减让关税提供谈判机会; (2)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歧视待遇提供申诉的讲台;(3)为消除不合理的非关税壁垒提供磋商的场所; (4)为各种“无形贸易”(劳务贸易等)探讨合理的原则、规则和框架; (5)为处理国际贸易纠纷提供公平的国际调解和必要的联合行动; (6)提供国际贸易方面的各种情报和资料,增进了解各国经济、贸易和金融情况,以提高“透明度”,有助于各缔约国政府制订贸易政策时作为决策的依据。

影响:尽管关贸总协定作为临时性协议而实施,在国际贸易组织没有得以正式成立前,关贸总协定在国际上提供了一套调整国际贸易关系的规划和程序,并对其缔约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作了具体规定。在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几经修订和充实,演变成为一个事实上的经济贸易组织。关贸总协定从关贸总协定开始实施至90年代初,缔约方已由最初的23个增至125个,其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90%以上。几十年来,关贸总协定制订的一整套有关国际贸易的原则和规章,已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承认,并大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它也被称之为“经济联合国”。

2. 世界贸易组织

建立的原因:由于国际经济贸易形势不断地发展,关贸总协定属于一项临时性国际贸易措施和政策,其法律地位、职能范围、管辖内容以及运行机制都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因此关贸总协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难以进一步扩展,各缔约国便纷纷要求、不断呼吁要建立一种正式的世界贸易组织,来取代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关贸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与目标: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根据该组织签署的协议《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序言部分,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作了明确的规定:(1)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步地提高实际收人和有效需求;(2)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国应当努力促进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并且有责任保护和维护环境,应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4)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份额和利益。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在其序言部分写道:“为了保持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和进一步完成关贸总协定的目标,发展一个综合性的、更加有活力的、持久的多边贸易制度”而达成协乞因此,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之后,继承了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并在其所管辖的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以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等新的领域中予以适用并加以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多边主义,这原本是关贸总协定的一个基本原则,但由于东京回合达成的协议采取了自行选择签署参加的做法,阻碍了这项原则的实施也贯彻。世界贸易组织要求缔约方必须无选择地以“一揽子”方式签署参加其管辖的《乌拉圭回合最后文件》,这才重振了多边主义。    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原则,也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除了继续实行“非互惠原则”并体现“授权条款”的精神外,还在如下几个方面给予了一定的优惠待遇:(1)允许发展中国家用较长的时间履行义务,或有较长的过渡期;(2)允许发展中国家在履行义务时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世界贸易组织的保障措施协议规定:成员方对某项进口商品过去已经使用过保障措施,为实行进口数量的限制,必须相隔一定时期才能再度采用。对发达国家来说,“指与上次来用过的相隔时间对等,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则给予一定的灵活性,即相隔时间等于上次采用过的时间的一半,但至少必须相隔2年;(3)规定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以便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履行义务。此外,世界贸易组织还充分考虑到经济转型国家的复杂的内部、外部条件,对这些国家加人该组织给予鼓励并承诺给予灵活处理。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意义: 

有利于世界大贸易的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将使传统的贸易政策改观;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加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立并取代关贸总协定,并非只是名义上的变化,而是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它体现了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愿望:建立一个强大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经济贸易体制,在国际经济领域发挥主导作用。(2)它标志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时代。从GATT到WID,使世界从此拥有了一套范围更广、效力更大和更为完备的多边贸易规则,这必将大大增加世界贸易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并为建立和巩固国际经济新秩序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巨大增长,并为各成员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投资机会和更高的福利水平。   

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复关”的历程:中国是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创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台湾当局非法窃据中国席位。1984年4月,中国取得了总协定观察员地位。1986年7月,中国向总协定正式提出恢复 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从此开始了“复关”的漫漫征程。1986年9月,中国开始全面参与了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1987年3月,关贸总协定设立中国工作组,并于同年10月举行了工作组第一次会议。至1992年10月第11次会议时,中国工作组已基本结束了对中国经贸体制的审议,并进入了有关中国复关议定书内容的实质性谈判。1994年4月中国签署了乌拉圭回合最后文件和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签署这两个文件是中国复关的必备条件之一。同年11月,中国提出在年底完成复关的实质性谈判,并成为定于1995年1月1日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创始成员的要求。由于美国等少数缔约方缺乏诚意、蓄意阻挠、漫天要价,在12月份召开的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第19次会议上,未能就中国成为世贸组织创始成员问题达成协议。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并在一年的过渡期后完全取代关贸总协定。同年5月,中断了近5个月的中国复关谈判在日内瓦恢复进行。7月,世贸组织决定接纳中国为该组织的观察员。11月,中国政府照会世贸组织总干事鲁杰罗,把中国复关工作组更名为中国“入世”工作组。中国“复关”谈判变成“入世”谈判。1997年5月,在日内瓦举行的第4次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工作组会议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中关于非歧视原则和司法审议两项主要条款达成协议。同年8月,新西兰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双边协议的国家。同年中国还与韩国、匈牙利、捷克等国签署了入世双边协议。1998年4月,中国在第7次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工作组会议上提出的一揽子降低关税的方案受到工作组成员的普遍欢迎。经过艰难曲折的谈判,1999年11月,中美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2000年5月,中国与欧盟代表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2001年6月,美国和欧盟先后与中国就中国入世多边谈判的遗留问题达成全面共识,第16次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会议就多边谈判中遗留的12个主要问题达成全面共识。7月,第17次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会议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法律文件及其附件和工作组报告书进行了磋商,并最终完成了这些法律文件的起草工作。2001年9月,中国和墨西哥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双边协议。至此,中国完成了与世贸组织成员的所有双边市场准入谈判。世贸组织计划于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第4次部长级会议,会议将就中国入世进行表决。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突破国家的界限】

本目主要讲述了两大问题:一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及其影响;二是,经济全球化主要特征及迅速发展的原因。

1.“布雷顿森林体系”

建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企图取代英国,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二战后,各国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经济在战争中遭到重创,实力大为削弱。相反,美国经济实力却急剧增长,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从1941年3月11 日到1945年12月1日,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500多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⑴。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⑵。这为美元霸权地位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美国统治集团认为,英国特惠制和英镑区是战后妨碍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主要障碍之一,因而美国主张“在很短的一个过渡阶段之后,不允许保护关税、贸易限额,以及诸如竞争性货币贬值、多种汇价、双边清算协定、限制货币自由流通措施等各种形式的金融壁垒存在下去”⑶。但当时英国在货币金融领域里还有一定实力,英镑仍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之一,国际贸易40%左右是用英镑结算,特惠制与英镑区依旧存在,英国在世界上还保持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1943年,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和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分别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计划。“怀特计划”是从当时美国拥有大量的黄金储备出发,强调黄金的作用,并竭力主张取消外汇管制和各国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以便于美国对外进行贸易扩张和资本输出。它主张在战后设立一个国际稳定基金组织,基金组织发行一种国际货币,各国货币与之保持固定比价。基金组织的任务主要是稳定汇率,实际上这是为美国输出过剩资本、控制和掠夺其他国家服务的。“凯恩斯计划”是从当时英国黄金储备缺乏的困境出发,尽力贬低黄金作用,主张建立一个世界性中央银行,称“国际清算联盟”,各国的债权、债务通过它的存款帐户转帐进行清算。

两个方案反映了美、英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争夺世界金融霸权的目的。从1943年9月到1944年4月,美、英两国政府代表团在国际货币计划问题上展开了激烈争论。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来,从而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第二,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黄金本位制。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

历史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是有其历史作用的,它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固定汇率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之一,但它不同于金本位下汇率的相对稳定。在典型的金本位下,金币不仅本身具有一定的含金量,可以自由铸造,而且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所以汇价的波动受到黄金点制约,波动界限是狭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通货膨胀严重,金市的自由兑换和黄金的自由移动受到阻碍,金本位制陷入严重危机。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了货币制度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崩溃,使世界的货币金融关系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它是世界货币体系的第一次危机。各国先后组成了相互对立的货币集团,加强外汇管制,实行外汇倾销,进行激烈的货币战,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呈现出一片混乱局面。而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又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混乱局面暂时得以稳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美国以其丰富的黄金储备为背景,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同时,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这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据统计,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⑷;世界出口贸易年平均增长率,1948—1976年为7.7%,而战前的1913—1938年,平均每年只增长0.7%⑸。基金组织要求成员国取消外汇管制,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因为它可以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在实务中减少许多干扰或障碍。

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后,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基金组织提供的短期贷款暂时缓和了国际收支危机。战后初期,许多国家由于黄金外汇储备枯竭,纷纷实行货币贬值,造成国际收支困难,而基金组织的贷款不同程度地解决了这一难题。1947-1969年,基金组织贷款总额为202亿特别提款权⑹。但是基金组织在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前期,贷款活动范围是有限的,主要是在地区上(如欧洲支付联盟)取得的。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由于在减少限制方面有了较快发展,许多国家国际支付地位的加强,也促进了支付办法上的稳步自由化,基金组织的贷款业务迅速增加,重点也由欧洲转至亚、非、拉第三世界。另一方面,世界银行提供和组织的长期贷款和投资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会员国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世界银行成立初期,贷款也主要集中于欧洲国家,总数约5亿美元⑺。后来,世界银行的贷款方向主要转向发展中国家,以解决开发资金的需要。此外,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提供技术援助,建立国际经济货币的研究资料及交换资料情报等方面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2.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其一,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随着更多的国家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并逐步与国际接轨,出现了世界各国均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局面。同时,在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推动下,各成员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大幅下降,为商品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机构、保险结构等服务性结构参与国际贸易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其二,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科技发展历来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源泉。近年来,科技的不断发展,不仅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领域,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快捷、便利的现代化手段。随着信息技的高速发展和大规模应用,经济信息得以广泛传播、资本的跨国流动速度大大加快,商品交易日益网络化、全球化。

其三,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人发展的催化剂。随着科技的进步,国际金融机构更加现代化,相互联系更为紧密,国际资金融通速度随之加快,国际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强。  

其四,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跨国公司为获取超额利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企业内部分工,形成国际生产和营销网络,使一国的生产与多国的生产紧密相联。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济  活动,带动了贸易、资本、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国际化,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其五,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冷战之后,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与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各国均利用难得的和平年代大力发展经济,以增强综合国力作为战略重点,经济因素在国家关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许多国家把经济安全提到了战略高度。商业竟争手段也不断创新,国家之间正形成一种新的互动机制,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其六,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不甘落后的非洲】

本目主要讲述非洲的一体化进程——从非洲统一组织到非洲联盟。非洲一体化相对其它地区而言,起步较晚,成效不明显,但一体进程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非洲走向合作的背景:20世纪60年代前后,大部分非洲国家相继获得了独立,独立后的非洲国家都致力于稳定政局、发展民族经济。但许多国家国内市场狭小,资金和技术严重短缺,因而发展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占主导地位、国际经济秩序极不合理的条件下,为此一些非洲国家根据发展经济的共同利益,建立起许多经济合作组织,但是他们的规模比较小,合作的内容也不丰富。

非洲统一组织:第一,成立日期:1963年5月22日~26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非洲独立国家首脑会议。会议于5月25日通过了《非洲统一组织宪章》,决定成立非洲统一组织(简称非统组织或非统)。第二,宗旨:促进非洲国家有统一与团结,协调并加强非洲国家之间政治、外交、文教、卫生、科技、防务和安全等方面的合作,努力改善非洲各国人民的生活,保卫他们的主权、领土完整与独立,从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在对联合国宪章给予应有的尊重情况下促进国际合作。第三,成员至1998年为止共有53个。第四,主要活动:截至1999年7月,共如开了35届首脑会议。其中推动非洲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会议有1973年第10届非统会议、1980年在尼日利亚首都召开的非洲经济问题特别首脑会议、1997年第33届非统会议、1999年第35届非统会议、2000年非统特别首脑会议和2001年非统特别首脑会议等。通过这些会议以及各国的努力合作,非统组织在维护地区稳定,促进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积极致力于维护非洲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为早日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非洲的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

非洲联盟:第一,成立原因及时间: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发展,加快非洲共同进步。非洲的合作需要上新的台阶。2001年第5届非统特别首脑会议宣布非洲联盟成立,2002年,非洲联盟第一届首脑会议召开,并举行了非盟正式成立仪式,从而宣告“非统”的结束和“非盟”的启动。第二,性质与任务:非洲联盟一个重要国家间联盟,是集政治、经济、军事等为一体的政治实体。非洲联盟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和促进非洲大陆的和平、稳定,推行改革与减贫战略,实现非洲的发展与复兴。第三,主要活动:至2004年7月非盟首脑会议共举行了三届。在短短的几年间,非洲联盟在在加强安全合作、维护地区稳定、推动经济一体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例如,2002年7月非统首脑会议通过了旨在使非洲全面复兴的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非洲联盟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非洲的资源、人力、资金和技术配置,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快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以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这同时非洲联盟加快与世界其它组织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以维护自身利益。

非洲的一体化进程面临着种种挑战与考验:殖民统治者长期剥削、掠夺造成的贫困落后状况和单一经济结构尚未根本改变;帝国主义瓜分非洲遗留下来的边界纠纷和部族矛盾,严重地影响了非洲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外部势力的干涉使非洲不少地区陷入战乱;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和某些发达国家转嫁经济危机,加剧了非洲经济困难等等。

 

 

【为了世界的发展】

本目主要讲述的是阻碍全球经济发展的因素及相应的对策。

阻碍全球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原因

第一,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由于这些国家拥有世界上四分之三的生产力,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影响着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发展中的国家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影响了经济全球的进程。

第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并日益突出,成为影响人类的根本利益,直接涉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些全球性的共同问题已远非几个国家或1个地区所能解决,需全人类共同行动才能走出困境。全球问题的出现有多方面军的原因:首先 同科技与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有关。科技革命引起的产业革命,一方面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带来的废气、废水、废渣污染了环境,特别是利用现代化科技对森林、土地、水源等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其次,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迫使发展中国家只能靠出口自然资源来谋取生路。

第三,频繁的战争和核武器试验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措施  

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各成员国应采取措施减少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一,建立公正的国际贸易秩序,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其二,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地区性合作。宣言呼吁发达国家屏弃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消除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各国应公平地分配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同时分担为实现全球化所付出的代价。发达国家要承担应有的义务和责任,进一步开放市场,取消贸易壁垒,切实履行在增加资金和技术援助、减免债务等方面的承诺。其三,世界不同文明和不同发展模式应互相交流和借鉴,求同存异、扩大合作,保持经济和社会平衡发展。各国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和磋商,探讨形成具体的措施和机制,落实国际社会在发展合作方面达成的共识。

重点:经济全球发展的趋势

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全球化的影响?

三、问题解答

【思考提示】

各抒已见: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的影响。

提示  可从多角度分析。例如,对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等方面的影响。

议一议:结合时事,你认为非洲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提示  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技术和人才短缺,市场体系不完善,投资和储蓄率低,外债负担沉重;地区冲突不断;大国干涉等等。

谈一谈:如何正确面对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提示  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政治新秩序等。

自我测评

1.写一份“申请资金援助报告”给世界银行集团,以此来解决你身边的某一问题。

提示  略

2.写一份呼吁保护地球环境的倡议书或做一份反映环境问题的海报,以宣扬环境保护意识。

提示  略

阅读与思考

请回答:材料4反映了什么问题?请结合上面材料和所学过的知识简要评价材料3的观点。

提示  反映问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贫富分化日趋严重。评价: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全球性技术,占据主导地位,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抗拒。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