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意识形态方面的变革
经济领域强调物质利益原则,政治领域提出全民国家、全民党,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三和两全)理论。在文学艺术领域提供现实主义,在苏联社会所处发展阶段问题上进一步发挥了斯大林关于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并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看法,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不切实际的宣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并在新的党纲中把超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作了详尽的和具体的规划。
第四,对外关系的调整和改革
考虑到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对外政策强调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原则是苏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总路线。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虽存在分歧和对抗,但并不影响二者间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
3.对改革的评价:
赫鲁晓夫执政10年间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对外关系方面的改革绝非他个人一时心血来潮,而是苏联旧的高度集权体制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发展推动促成的;赫鲁晓夫的改革在国际共运史上第一次揭开了苏联旧体制矛盾和弊端的盖子,改变了旧体制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一些方面,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对国际共运有巨大影响。认识到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苏联模式也存在需要改革的矛盾和弊端。
总的说来, 赫鲁晓夫的经济体制改革, 在冲击旧有模式方面的勇气上具有开创性, 兼有成功和挫折, 经验和教训, 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斯大林时期的某些偏差, 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修正主义的异端, 也不应视为划时代的创举。
赫鲁晓夫揭露斯大林的错误对于解放思想, 突破斯大林模式起着积极作用, 但是在揭露方式上的缺陷对于国际共运的混乱和分裂带来了严重影响。还要提到赫鲁晓夫的唯意志论的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发展阶段观对经济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1959年, 他在苏共21大提出“苏联已进入了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时期”;1961年在苏共22大上又称苏联已经变成“全民的国家”, 苏共已成为“全民的党”, 并规定在1961-1970年十年内, “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在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迫从黑海之滨的休养地赶回莫斯科,参加当天召开的苏共中央主席团非常会议,在会上他受到激烈的指责,并要求他辞职。赫鲁晓夫拒绝辞职并力争召开中央全会来挽回局面,在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遭失败,全会一致决定解除赫鲁晓夫第一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职务,同时推举勃列日涅夫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从此开始了历时18年的勃氏统治时期。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继续推行赫鲁晓夫时期开始的新经济改革的试验, 1965年9月,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的决议, 决定在国民经济中分期分批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从1966年开始正式推行, 原计划在三年内基本完成, 实际上到70年代初才基本完成这项变革。
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①在不改变集中管理体制的前提下, 扩大企业经济管理自主权; ②在保持行政管理方法为主的前提下, 突出经济方法, 加强经济杠杆的作用;③在保障国家经济利益的前提下, 兼顾企业和职工的利益;④以利润为中心, 加强经济刺激。
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①纠正赫鲁晓夫改革的地区管理原则, 恢复部门管理, 适当兼顾地区管理原则; ②减少下达给企业的计划经济指标, 注意在计划工作中运用价值规律;③扩大企业经营的主权, 在利润、价格、奖金、信贷上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包括建立企业经济刺激基金, 调整工业品的批发价格, 实行生产基金付费制, 实行有差别的利率政策等。
到了70年代, 苏联开始推行以集约经营为核心经济发展战略, 实行以建立联合公司为核心工业管理体制改革。这些联合公司包括生产联合公司、科研生产联合公司、工业联合公司等。1979年7月, 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又通过了《关于改进计划工作和加强经济机制,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的作用》的决议。规定了新的措施:①改革计划体系, 建立长期(10-20年)、中期(5年)和短期(1年)相结合的计划体制;②改革经济核算, 加强物质刺激; ③用经济方法管理科技, 科研成果实行有偿使用制, 建立统一的科研发展基金。这些措施, 实际上是1965年改革的继续、修正和补充。在工业改革全面推行后不久, 在农业领域也进行了改革, 主要措施是: ①把富裕水平作为评估农场和农庄活动的基础,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提高农产品价格;③免除农庄对国家债务;④取消对个人副业的限制;⑤对农庄成员实行优抚赡养制。
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是:①市场由国家计划来调节, 国家计划无所不包; ②国家所有制是今后唯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 集体所有制应向国家所有制过渡, 不能独立发展个体所有制, 限制存在私有制经济; ③管理方法以行政方法为主, 经济方法为辅,企业自主权限于国家指令性范围内;④生产资料原则上不是商品。
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总体来说是苏联改革进程的逆转。政治体制上恢复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强调党的核心领导地位,经济体制的改革趋于停滞、排斥市场调节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旧的行政管理方法大部分恢复。意识形态方面强调科学评价估计社会主义,纠正赫鲁晓夫1961年在苏共二十二大宣布的“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理论,1967年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理论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是分阶段的,实现社会主义的进程分为过渡阶段、基本建成阶段和建成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简称建成论)。对外政策方面由缓和走向扩张。1965~1975年以缓和为主,先后改善了同美、英、法、西德、意等西方国家的关系。与此同时,增加军费开支,加强国防科研投入,加速与美的军备竞赛。在军事实力上争得与美平起平坐的地位,1975年起以推行扩张型的进攻战略为重点。对东欧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则提出有限主权论,社会主义大家庭并以家长自居。
总之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国家政局较稳,军事实力有较大发展,取得了与美国的战略均势,但也存在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