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岳麓版教科书高一历史模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早
最新热门    
 
人民版教材: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时间:2009-10-18 17:28:53  来源:人民版
 

人民版教材: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四川省宜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杨  杰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本专题主要叙述罗斯福新政及其影响和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分四课时授课。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的局面和国内外有利的条件使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繁荣掩盖了潜伏的危机,助长了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更加放纵资本的为所欲为,最终导致了1929—1933年大危机。这次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各国政治和国际关系也面临严重危机。这次大危机是生产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发展的结果,也是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潜在经济危机和自由放任政策恶性发展的产物。

为摆脱危机,寻求出路,各国统治阶级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通过国家干预来减缓和摆脱危机的做法,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缓和了经济危机、调整了阶级关系,而且还通过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方式,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由此,垄断资本主义统治方法开始步入新的时期。

二战后半个世纪内,美国历届政府尽管在不同经济理论指导下采取和实施了不同的经济政策,但均表现为不同重点和形式的“国家干预”,以此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使美国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从这一点上可以反映新政在美国的继承和发展。

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在战后的经济重建和发展中进行的改革各具特色。无论是英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法国的混合经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还是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建立都反映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发展。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干预已经不可逆转地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所不可或缺的内在机制之一。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讲解、分析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影响,揭示资本主义世界的固有矛盾和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端;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作用的认识、了解以及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历史演变的解剖,揭示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政策终结的历史必然性,单靠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挽救危机是办不到的,必须借助另一只“看得见的手”——国家干预才能缓解危机、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美国发展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大国,得益于国家干预、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和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结合对西欧和日本各国战后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进一步揭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变化、发展的共性。当代资本主义的高度发达除吸收和利用新科技革命的成果外,更主要取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巨大调节和改良功能。当代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齐全、比较成熟的体制和做法,而且,调节的范围已扩展至经济与社会的各个领域。

教师应根据每课的重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多维度,多层面地考虑问题。教师要善于宏观把握近一个世纪来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各个阶段特征,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历史现象和当代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作用。要深刻揭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所推行的改革的实质,从而认识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在经济、社会生活和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建立起相应的制度、体系或机制并推动资本主义新的发展,但是,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灭固有的基本矛盾。此外,还应有意识地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若干问题,作一些有益的比较。

本专题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作用

2、战后美国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及历届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

3、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运行模式的特点

难点: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

 

一、“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   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认识经济危机对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了解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繁荣的原因及其与美国政府“自由放任”政策的关系;认识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必然性和深刻影响;认识自由市场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失败。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结合一战前后的历史,整体把握该时期资本主义世界格局的变化,认识美国垄断资本对国家政权的影响,把握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进而发现繁荣背后潜伏的危机,辩证地认识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爆发在于其固有矛盾的存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供、展示有关统计数据,利用反映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影像作品或图片图画生动再现当时情景;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展开互动式讨论;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经济危机对美国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打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2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和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影响的学习、了解和分析,知道科技创新、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与适应的经济政策是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保证;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其自身矛盾之间的关系。

 

(二)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所述“自由放任”的美国,着重从美国共和党执政的20年代推行自由放任政策介绍和分析入手,反映美国国家政权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奉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的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放弃调节生产的计划。这个政策在相对稳定时期也曾对经济发展起过一定作用,但是,经济危机的爆发却又是其恶性发展的产物。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使美国经济遭到严重损失,经济危机还引起深刻的政治危机,不仅如此,危机迅速蔓延到资本主义世界,动摇着资本主义统治。

【自由放任的危机】

这一目主要讲了两个问题

1、 自由放任政策:从1921年哈定上台到柯立芝在任(1923.3—1929.3)和胡佛总统前期,是共和党的十年。哈定上台提出“恢复常态”,即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联邦政府采取的改组机构,调整生产、扩充军备、协调运输等措施将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体现政府对经济事务的干预,实行一定程度的经济计划化的作法,推出“减少政府干预,增加政府效率”纲领,他的继任者柯立芝提出“美国人的事业就是做生意”,提出美国的基本原则是不干涉大企业经济,“我倾向于减少而不是扩大(联邦)政府对人民的企业活动所施加的约束和控制”,胡佛的就职演说中提出“美国已经达到了历史上最舒适的程度”,表明要继续奉行前任的政策。总之,20年代美国历届政府都采取不干预经济、放弃调节生产的计划。所以,这十年又称为“自由放任”的十年。美国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是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的产物。哈定任命了大批垄断资本家担任政府职位,他的国务卿休斯是美孚石油公司代理人,陆军部长魏克斯曾任波士顿证券交易所经理,财政部长是大财阀梅隆。在20年代的美国,梅隆、洛克菲勒、道威斯、摩根等大财阀被视为圣贤。所以,自由放任政策也就充分代表了垄断资本家的利益,对垄断的兼并行为不做任何阻止,甚至推波助澜。

2、              经济繁荣背后潜伏的危机: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繁荣局面。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均达到了创纪录的新水平。1919年国民生产总值为742亿美元(按1929年美元价格计算),1929年达到1,031亿美元,1920—1929年工业总产值大约增长了53%,到1929年,美国已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比重的48.5%。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汽车制造、电器、建筑行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带动其它工业以及服务行业迅速增长。此时期,美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都大幅度增加,1919年在国外投资70亿美元,1929年达到了172亿美元,1922—1929年间,对外商品输出从39.7亿美元增加到51.6亿美元。

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一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它从战前欠外债30亿美元到战后拥有协约国债务100亿美元,并且掌握世界黄金储备的40%以上,华尔街已成为世界另一个金融中心,同时期,美国的竞争对手尚未恢复元气且大量缺少资金。这些都造成了美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其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相对稳定局面,这也给美国创造了较好的发展环境;其三,国内刺激经济繁荣的因素发挥着作用。如技术革新和机器设备更新刺激生产发展。自动化和半自动化机器广泛运用、发明和创造空前活跃,生产合理化运动如泰勒制和福特生产线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用分期付款的方法刺激了消费市场的活跃;此外,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鼓励企业自由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经济繁荣背后潜伏着危机:首先,垄断的进一步集中和扩大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少数垄断组织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垄断资本家攫取高额利润,造成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1926年统计,占1/10人口的资本家拥有全国财富的9/10,而广大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1929年,约60%的美国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活。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了市场的相对狭小。其次,部分工业不景气和长期农业慢性危机使美国经济呈现畸形发展,导致经常性失业大军的存在,也连锁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第三,分期付款、银行信贷和股票投机活动猖狂都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分期付款目的在于刺激消费,却掩盖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造成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使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货币和信贷系统面临崩溃。加之,欧洲各国经济先后恢复,美国国外商品和资本市场的绝对优势丧失,也影响了国内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美国政府推行的自由放任政策放纵了资本的为所欲为,使市场规则遭到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受阻、市场失灵。具体表现为盲目的生产、无序的竞争,狂热的股票投机、过度的贫富悬殊。各种危机因素不断积累时,政府却对其视若罔闻,任其发展。柯立芝就职时说“从来没有一个美国的国会开会时曾经看过比今天更为可意的景象了”,许多政治家和学者甚至称美国已进入“永久繁荣”阶段。因此,自由放任加剧了危机的严重程度。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这一目主要讲了两个问题

1、 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对美国的打击: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是以美国股市崩溃而引发的一场金融、工业、农业和政治的全面性危机。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抛售了股票近1300万股。股价下跌的速度快得连自动记录机都跟不上,花旗银行、大通银行等银行筹划组织了一个2.4亿美元的购进集团也无法抑制跌势。人们称这一天为“黑色星期四”。10月29日,一天内股票抛出量高达1650万股,《商业及财政记事报》称“本周发生了世界上从未有过的股票市场灾难”。到年底,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各种股票价值总共下跌了450亿美元,股票市场全面崩溃。到1932年6月,纽约股票价格指数降至最低点34点;股票价格平均每股由365美元下跌到81美元。由于跌价引起的证券贬值总额达到840亿美元,超过1928年的国民收入总额。巨大的股灾与金融货币和信用危机引起大批银行倒闭,1933年全国18569家银行为应付提款,不得不抛出抵押品和证券,损失惨重。1929—1933年共有10500家银行破产,占全国的49%,金融业处于休克状态,上百万美国人的多年积蓄荡然无存。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美国的工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到1932年,工业生产指数与1929年相比,下降了46.2%,机床制造业下降了80.0%,生铁下降了79.4%,钢铁下降了75.8%,汽车下降了74.6%,采煤下降了40.9%。最严重时汽车业开工率只有5%、钢铁业只有15%。危机期间企业倒闭了13万家以上,失业工人数到1933年达到1700万人,失业率24.9%。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交织影响,1932年农产品产量比1929年增加,但价格指数却从100降为44。农民总收下降了57%,比1914年水平还低。农产品总值1929年为119亿美元,1932年为53亿美元,谷物总产值1929年为12.8亿美元。1932年仅为3.91亿美元。农业生产严重过剩还引起生产力的大倒退和大破坏,由于缺油而用马拉犁代替拖拉机,由于工资低而用手工劳动取代机器操作。农田使用化肥锐减,农机无法更新,农田管理质量下降。一车小麦售价只够买一双4美元的皮鞋,还需交5.5美元的税,所以谷物用作燃料到处可见,因为比用柴合算。棉花价格大跌至1932年的每镑5.4美分,难怪有1/4棉花烂在棉田里。一只羊售价一美元,而运费却要1.1美元,很多牲畜因此被活埋或杀死在山沟里。许多牛奶倒进了密西西比河。

危机期间,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急剧下降。进口由1929年的43.99亿美元下降到1932年的13.22亿美元,出口由同期的52.4亿美元下降为16.11亿美元,进出口都下降了70%,在国外的投资几乎完全停止。

危机使美国国民收入由1929年的873.55亿美元下降至1933年的395.84亿美元,减少了54.69%。中产阶级的地位一落千丈,工人工资下降40%,许多技术人员找不到工作,东北部名牌大学2万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许多大学和中学被迫停办,不少适龄青年推迟婚期。千百万人陷于饥寒交迫的窘境。1932年,《幸福》杂志估计全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另有1100万户农村人口未计算在内),他们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许多人活活饿死,更多的人因为像牲畜一样生活,才免于死亡。在有些州,人们吃野草根、蒲公英、紫罗兰叶等,城市贫民依靠垃圾桶或垃圾场找寻食物。

经济危机导致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加剧政治危机。1930年3月6日,有125万人参加了大示威,1931年春起,进步组织多次举行了向各州首府的饥饿进军。1932年春夏,爆发了退伍军人向华盛顿进军的政治运动并发展成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椐统计1929—1932年全国各地罢工达2700次,在反饥饿示威运动中,一些示威群众甚至冲击政府或议会大厦,俄亥俄州的示威者喊出了“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农村中的抗议浪潮也高涨起来,1932年3月,在米洛·雷诺为首的农民罢工协会的领导下,艾奥瓦州苏城爆发了奶农的反抗斗争;在康斯尔布拉夫斯镇,1000名武装农民围攻监狱。各地农民还掀起了反抗取消抵押赎取权和拍卖他们的农场、房屋运动。1933年1月底,全国农民协会主席约翰·A·辛普森对参议院农业委员会说“规模最大、最美好的革命,现在已经在全国各地露头了”。全国性政治危机的发展,使美国人普遍对现有社会制度丧失信心,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世界末日已经来到。”1933年1月,前总统柯立芝在临死前几天说:“在其他萧条时期,总是可以看到一些可靠的东西,你可以寄希望于它们。但是,当我环视四周,我看不到任何让位于希望的东西。看不到任何有希望的人。”

2、 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美国的经济危机很快蔓延到加拿大、日本和西欧各国,形成全面的、深刻的、漫长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危机期间,股票价格指数下降幅度德国为32%,日本为45%,黄金储备减少,银行挤兑存款风潮引起国际货币体系和传统金本位制遭遇挑战。1931年9月21日,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禁止黄金出口,英镑贬值近1/3。1931年11月,日本放弃金本位,56个国家先后宣布货币贬值,导致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国际支付普遍停止,世界贸易萎缩,总额减少2/3,各国工业生产大幅下降,1932年与1929年相比,德国下降40.2%,日本下降37.4%,意大利下降33.2%,法国下降31.9%,英国下降20%,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大约倒退了20年。各国的失业率普遍达到30%。危机还蔓延至谷物业、畜牧业、林业和技术作物等农业各部门,引起生产力的倒退和破坏。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肥沃的田地变为风卷土扬的沙漠,工厂悄无声息地空关着”的景象。各国失业人数达到创纪录的水平,1933年,德国800万人,英国400万人。国民收入急剧减少,英国减少了14.61%,法国减少了30%,德国减少了40.4%。1934年,资本主义国家有240多万人死于饥饿。

为了摆脱危机,西方各国政府采取转稼危机以邻为壑的“自保”政策,大打关税战,倾销战、市场战和货币战,使危机更加严重恶化,1930年6月17日,美国总统胡佛签署了美国国会通过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提高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品的关税率,整个关税的平均税率由33%提高到40%,结果导致德、意、加、西等国以牙还牙,纷纷高筑关税壁垒。1933年6月至7月,在伦敦召开了有64国政府代表参加的国际经济会议,美国要求各国现行关税普遍降低10%,以此达到其加强出口商品竞争能力,摆脱生产过剩的危机。实行低关税的英国率先反对,主张各国都将关税降低到均等的水平,而法、德、日等国原则上不同意降低,因此会议结束时这一问题也未达成协议。会议讨论了另一个关于国际货币的汇率稳定问题,特别是美元汇率稳定问题,英、法、意担心美元持续贬值有利于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倾销而力主美元稳定,显然这违背了美国意愿,所以此问题也未能达成一致。激烈的经济战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萧条阶段被延长。

伴随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也在资本主义各国加剧。反饥饿斗争、工人罢工运动此起彼伏,在英国还爆发了水兵暴动,西班牙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意大利和日本的阶级对抗形势紧张。此外,不少国家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

 

杯水车薪

此目主要介绍经济危机到来之时,胡佛仍然奉行美国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否认改革和调整的必要,结果,使美国经济掉入“沟底”。1932年他连选总统,他采取的两大措施虽然不完全是典型的自由放任,但也不是大规模的国家干预的开始,它是一种基本上不脱离自由放任原则,而鼓励地方团体积极干预的尝试。这些措施终究对缓解危机无济于事。这表明美国传统经济理论的严重危机,要挽救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必须改弦易辙。美国人在期待希望和“救星”的出现。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2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

2、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危机

难点: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根源、影响

 

(三)   问题解答

【思考】

自由放任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答:(1)一战后,由战时经济转向平时经济时,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府通过减税、减少公共开支,支持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推行保护商业政策,不干预资本家活动、对企业活动减少约束和控制等鼓励企业自由发展。

(2)自由放任政策体现垄断资本家的愿望,推行自由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单靠市场机制调节,放弃政府干预和调节生产的计划,导致垄断的恶性膨胀,资本为所欲为,盲目生产、无序竞争,最终使市场失灵,经济运行受阻,这个政策对于美国潜在的危机未起遏制作用,反而推波助澜加剧了危机的严重程度。

【谈一谈】

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

提示:(1)马克思曾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0世纪来,尤其是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GDP总量以算术级数的速度增长,生产力的大飞跃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解放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方面较落后的统治制度而言,推动了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大发展。

(2)结合1929—1933年经济危机情况和历史学家梅尔文·杜博夫斯基,以及农民同盟领袖辛普森的谈话,可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着的弊端,特别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不可避免地潜伏着经济、政治危机。斯大林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固有矛盾的产物,它不仅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萧条,还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制度被推到崩溃的边缘。

尽管当代资本主义通过各种改革和调整,加强自我调节从而大大减弱经济和社会危机的破坏性,缓和阶级和社会矛盾,但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克服就注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必将成为不争的事实。

【思考提示】

胡佛的经济政策有何特点?

提示:胡佛的经济政策始终带有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特点。他否认危机的严重性,确信市场调节的功能,坚守自由放任政策。他宣称“美国的经济是建立在稳固和繁荣的基础上的。”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改革和调整。尽管他也采取了局部的反危机措施,但仍然是在自由放任原则下推行的。他的反危机措施的核心是坚持推行自愿联合政策,最重要的措施是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并通过紧急救济法与工程建设法使复兴金融公司的借贷能力增加到33亿美元,职能扩大到有权借贷给各州救济失业的机构和自负盈亏的公共工程,试图以此来挽救银行、铁路、建筑与贷款公司及其它金融机构。但他却坚持“在政府参与下,私人和公共团体合作”,所以要求工商界和劳工组织自愿联合起来,共同维持生产和投资,他说“经济不景气的问题绝不是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经济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的。这两方面的合作可以加速复元的过程并且减少不利的副作用。”

1932年11月,他在竞选演说中列举的21项反危机措施也仍然号召地方政府和私人公司与联邦政府共同联合,始终坚持“我们要通过严格减少政府开支和增加税收,直到我们达到预算平衡为止,以使美国政府的信用坚不可摧”。因此,他实行的依然是通货紧缩政策,反对联邦政府大规模救济。结果到1932年底,复兴金融公司只贷出3000万美元的救济款。

胡佛采取的这些措施虽然已不是原来严格意义上的传统自由放任政策,对于减轻危机恶果也的确起过一定作用,但是他依然是把自由竞争、自由调节、自由放任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并未摆脱自由放任的旧模式。所以,这些措施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读一读】

谈谈你对美国民谣的理解。

提示:它反映了大危机时期美国生产力大倒退、大破坏、经济凋敝、社会萧条、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美国面临崩溃的情况。

注:安德鲁·梅隆是美国20年代三任总统的财政部长;

胡佛总统任期内危机爆发并进一步恶化。

华尔街是纽约股票交易所所在地,也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经济大危机以华尔街股票市场狂泻宣告爆发。

【自我测评】

1、经济危机对美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1)金融货币和信用危机。

(2)工农业生产的巨大损失和倒退。

(3)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急剧下降。

(4)国民收入减少,贫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

(5)美国社会出现全面危机。

详见前述内容。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提示:(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2)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危机的严重程度。

3、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

提示:(1)对美国的影响(参见第1题)。

(2)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参见前述有关内容)。

【阅读与思考】

作者从以下几方面揭示了美国大经济危机的原因:

(1)    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联邦政府代表和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助长资本为所欲为。

(2)    垄断资本控制国民经济,操纵市场和价格,使市场规则遭破坏,经济正常运行受阻。

(3)    贫富悬殊加大,阶级对立日益尖锐。

(4)    狂热的股票投机导致股市崩溃,金融体系瓦解,最终掀起大危机。

 

 

二  “新政”革命

 

一、       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列举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当选总统的背景,培养学生“时势造英雄”的唯物史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政”革命的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关系的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实干家罗斯福”的学习以及对“新政”革命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教师提供的相关史料及自己已有的知识,找出问题,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进一步学会使用比较法(如胡佛与罗斯福,自由放任与新政等)、阅读法(教材、史料、图片等)、讨论法(你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想象法等方法学习探究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辅助教学工具或采用多媒体教学,尽可能地与学生一道在课堂上重现“‘新政’革命”这一阶段的历史。

作业:要求学生收集罗斯福及“‘新政’革命”的相关史料;对罗斯福及“‘新政’革命”进行评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罗斯福这一历史伟人的进一步学习,培养学生直面人生、直面社会,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使学生从身残志坚的罗斯福总统对美国发展做出伟大贡献的经历中吸取精神力量,培养学生力争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培养学生对远大理想的追求永不放弃的优秀品质。

通过对“‘新政’革命”的学习,明白它虽然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的,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但“新政”革命对促进美国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发展、对稳定美国资本主义秩序、避免美国直接走上法西斯化道路以及后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其他国家的推广和发展等诸多方面,对美国、对资本主义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科学态度。

 

二、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包括三个子目,分别介绍了罗斯福及其“新政”革命的实施、“新政”革命的主要措施、作用等内容,展示了遭受经济危机打击最为严重的美国政府,在罗斯福总统的领导下,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大刀阔斧地进行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使美国经济从一片萧条中复苏并进入再度繁荣的历史。

实干家罗斯福

本目主要展现了实干家罗斯福的风采及“新政”革命的实施:

富兰克林·罗斯福(1882-1945)出生于纽约一个叫海德公园的小镇上的一个百万富翁的家庭。西奥多·罗斯福是其堂兄,其妻是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女。在著名的格罗顿公学毕业后,就读于哈佛大学,四年后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参加律师考试合格后辍学。1910年,当选纽约的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助理部长,以卓越的行政管理者著称。战后,主张加人国际联盟。39岁时,患脊髓灰白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痊愈后,他拄着双拐继续参加政治活动。1928年,当选纽约州州长。当经济危机袭来时,身为纽约州州长的罗斯福在纽约州实行社会救济,并且采用政府举办公共工程的办法来增加就业,为人民创造就业机会,赢得人民的支持。在1932年4月的一次全国联播节目中,人们听到他热情、洪亮、充满信心的声音,他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时,他又说。“我为你们和我自己在这里表示决心,要为美国人民举办新政”。1933年3月4日,发表“只有恐惧本身才是我们感到恐惧的东西”的著名就职演说,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那时,50岁的他,宽肩膀、大个子、两腿瘫痪,华发稀疏,嘴边拖着两条长长的皱纹,有着惊人的自信心和记忆力,热心改革。罗斯福上任第二天,就开始推行“新政”,果断放弃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启用“智囊团”和他一道探索并实行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的“新政”试验——即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探索,在一百天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立法活动,同时利用著名的“炉边谈话”,每次都以“我的朋友们”开头,亲切、轻松、及时地把大政方针告诉人民,争取人民的支持。罗斯福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面对危机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就任总统的第一年,就成为最受欢迎的总统;又因在新政中表现出善于审时度势,见机行事,既能迂回前进,又敢于大胆突破的作风,被誉为“狮子”和“狐狸”。

施行新政

本目介绍了“新政”的阶段划分、“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对新政的总体评价等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新政的阶段划分:第一阶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直接目的是通过国家干预来结束经济混乱状态,稳定人心,摆脱危机,大量的立法出自“百日新政”期间;第二阶段:1935年到1939年,在取得初步效果后,逐步发展成为具有改革意义的一系列金融、工业、农业和劳工政策,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二、新政的主要内容:

1.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罗斯福就职总统时,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纽约股票与商品市场关闭,天空一片灰色,犹如“战时的围城”。罗斯福上台的第三天,下令全国银行停业,一律休假4天,进行整顿。3月9日,73届国会特别会议在罗斯福的要求下召开,会议进行的一百天中,提出了一系列法令,大致包括了“新政”革命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关金融的立法占1/3,而金融的立法中最重要的就是3月9日通过的《紧急银行法》,它宣布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授权联邦银行增发钞票以解救货币饥荒,并成立联邦储备银行加强国家对银行的管理和控制。通过一系列措施后,罗斯福就任不到11天,全国3/4的银行重新开业,股票价格上涨15%,金融恐慌基本结束。到4月,存回银行的存款已达10亿美元。不到一年,存款增加10亿~20亿美元。银行信誉的恢复,促进了金融系统的正常运作,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保障。

2.恢复工农业生产:

1933年5月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了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规定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鼓励农民压缩产量,限制农业生产。农业方面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减少生产过剩和提高农民的收入:(1)棉花买卖选择方法。种棉人将种植面积减少30%,可以买进等于减产量的棉花,若棉价上涨,这部分买进的棉花可以卖出。(2)政府对暂不耕种的地亩给予奖金。(3)订立销售合同法。后来,又对不按计划的耕种和饲养课以重税。1933年,控制全国棉花种植面积73%的100万个棉农,将棉花种植面积减至不到1000万英亩,使未来收成减少440万包左右,政府为此付出1亿多美元的补偿。同时,该法出台后,大量农作物和农产品被销毁,以克服生产过剩,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这对保证农民利益,对农业的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很具讽刺意义的是,此间有千百万贫困的美国人在忍饥挨饿受冻,挣扎在贫困线上。

1933年6月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来执行该法。该法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规则,给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最长工时和最低工资,该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的监督之下,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纳入到有控制的轨道,减少盲目生产,达到恢复工业生产的目的。并使国家干预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以避免盲目竞争,缓和阶级矛盾。1935年,工业复兴法被最高法院宣布违宪而取消。

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

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紧急联邦救济署负责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到1935年底,共拨款30亿美元,帮助各州进行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同时,政府大力举办公共工程。罗斯福刚就职就通过国会制定法令,授权总统雇用青年人从事造林、防洪和其他市政工程建设,每人月工资30美元,其中22元寄往家中,由陆军部提供粮食、服装等。第一年就有30万人参加。1933年4月开始工作的民间资源保护队,到1942年结束时,共吸收了275万名18~25岁的失业青年从事造林、土壤保持、筑路等工作,开辟了数万英亩的国有林区和公园。全国工业复兴总署成立后,又设市政工程总署,拨款33亿元发展公共工程。1935年,又成立工程计划署,统一计划,耗资约105亿元,建筑了12.2万幢公用房屋、103万千米新路、7.7万座桥梁、285个新机场、3万多千米下水道和公园、游戏场、水库、医院、校舍、运动场等公共工程。这项工作,在1938年为380万工人提供了就业机会,约占失业人数的1/3。为了治理水患频繁的田纳西河,提供就业机会,1933年开始了著名的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中,政府修建16条水坝和众多的发电厂。这一系列工程保护了农业,提供了大量电力和众多的就业机会,使整个田纳西河流域由贫瘠、落后的地区变成富庶的地区,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众多庞大的公共工程建设一直延续到美国加入二战,对缓解失业起到重要作用,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战胜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

4.保护劳工权利。1935年的《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的权利,根据该法成立了劳工关系委员会,其中劳资代表各占一半;1938年又颁布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长工时,禁止雇佣16岁以下的童工。这些法案的出台,既是美国工人运动赢得的一个空前胜利,也是罗斯福为缓和劳资矛盾而作出的一项断然改革。

    5.建立社会保障。1935年《社会保险法》通过,规定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到1939年,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养老金和对妇女儿童、病残者的救济制度逐步形成。它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美国早日摆脱危机。

   本目的最后一段,从四个方面对新政作了一个简要性的评价:1.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局部调整和改变了美国的自由企业制度,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进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改善了中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矛盾,恢复了美国人对国家制度的信心;3.为美国找到了一条通过国家直接干预来摆脱经济危机的出路,延长了美国资本主义的生命;4.对战后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政策,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改革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度过难关

本目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新政”革命下,美国度过经济危机的难关,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并最终进入繁荣发展阶段的大体情况:

1933至1936年间,美国经济开始恢复元气,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1935至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人均收入水平基本恢复到大危机爆发前的水平,社会经济在曲折中发展:1937~1938年的经济衰退,1939年美国经济重新回升;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彻底摆脱危机。到二战结束时,全世界大部分的生产能力和财富都集中到了美国,在这个基础上,美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繁荣发展阶段。

【教学重点】实干家罗斯福 、“新政”革命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对“新政”革命的评价。

三、       问题解答

阅读与思考】:P7这段演说词展现了罗斯福总统怎样的人格风采?

答案提示:展现了罗斯福总统敢于直面困难(大危机),坦率、果敢,信念坚定、无所畏惧,勇于战胜自我的优秀领导人的人格风采。

思考题】:P7罗斯福的“试验”是指什么?

    要点提示: 是指罗斯福总统为了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挽救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活动、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思考题】:新政“新”在哪里?

要点提示: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与以前的资本主义统治政策相比,“新”在它抛弃了美国信奉的传统的经济政策——“自由放任”政策(即确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认为即使出现危机,“自由放任”政策也一定能使国家安然渡过。)而运用政权的力量全面对国家经济加强干预,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想一想】:新政对恢复经济的效果究竟有哪些?

要点提示如下:

罗斯福新政使经济危机得到缓和,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通过国家整顿,完善管理银行、信贷和货币的制度,限制了金融资本的某些极端行为,克服了金融危机;刺激了工农业的复兴;联邦政府举办救济事业和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制定与实施联邦劳工立法,允许适当提高劳工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缓和了社会矛盾;国家组织科学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变革,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自我测评

1.你认为罗斯福新政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要点提示如下:从实质上看,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推动了生产力的恢复,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但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从现实影响上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美国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通过罗斯福新政,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地、大规模地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已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家了。 

2.新政有哪些内容?

答:略:(参见教材相应内容)

阅读与思考

从这段演说辞中,你看到了什么?

答:此为开放性思考题,答案提示:

答:看到了:一、美国社会当时存在的一系列社会问题:1. 美国的社会矛盾再一次尖锐,民主政治再一次受到考验。2.数千万美国公民生活在困苦之中,家庭灾难笼罩着他们。3.数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及其子女利益的机会。4.失业严重、购买力低下。5.广大人民营养不良等。

二、看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优秀的政治品质:1.敏锐的观察力。2.高超的演讲艺术。3.敢于直面社会问题。4.主张实行社会救济等。

三、看到了“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六、史学动态

(一)、新政的分期

 

史学界对新政的分期存在着较大歧异。归纳起约有四种:

1.两次“新政”说:将新政分为“第一次新政”和 “第二次新政”,如刘绪贻等翻译的阿塞·林克等著的《一九00年以来的美国史》就是如此。

2.两个阶段说:将新政分为初期(第一阶段)和后期(第二阶段),如吴于廑和齐世荣编写的世界史教材(现代史部分)就是采取这种分法。第一、二种分法,异曲同工,只是称谓不同,两者均以 1935年为界划分新政,认为1935年以前是针对危机采取的应急措施如1933年的《紧急银行法》而1935年以后才是对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制定政策.如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

3.三个阶段说:将新政分为三个阶段,但分法不一。如胡国成认为:新政从1933年3月~1935年5月最高法院宣布《工业复兴法》违宪为新政的第一阶段。此阶段新政得到了企业界的支持而获得了部分成功。第二阶段是 1935年 6月~1938年 5月。此阶段各企业由于经济形势好转而反对新政,罗斯福依靠人民大众,把新政推向了顶点。第三阶段是1938年5月~1941年3月。政府缓和了改革措施,企业政府再度合作,同时新政向战时经济体制过渡。

4.未分阶段说:此方法是根据新政各项措施的性质和在新政实施过程中的连续性,加以综合叙述和分析,如邓蜀生在《罗斯福“新政”评述》一文中就未分阶段。

 

   (二)、 关于新政的性质和评价

 

从80年代开始,随着国内参考资料的丰富和学者们思想意识的逐渐解放,理性思维明显增强,对新政的性质和评价问题倾向于功过参半地评价,即:罗斯福新政是“为了挽救资本主义制度所采取的改良主义性质的经济、社会政策措施。”近年来多数学者充分认识到新政的积极作用是主流,如,黄安年认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刘绪贻说:“罗斯福‘新政’是根据当时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采用资产阶级改良的办法,或者说,用国家于预经济生活的办法代替传统的放任主义政策,将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地,大规模地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等。

 

(三)关于“新政”革命的历史作用

 

对新政的历史作用的评价也曾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对其进步意义评价甚少。近年来的研究则从经济、政治、外交等不同角度,多方位地揭示其进步意义,概括各家之言,大体如下:

1经济危机得到缓和,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通过国家整顿,完善管理银行、信贷和货币的制度,克服了金融危机,限制了金融资本的某些极端行为;刺激了工农业的复兴;联邦政府举办救济事业和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制定与实施联邦劳工法,允许适当提高劳工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国家组织科学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变革。这些措施使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迅速的、大规模的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二战以后,美国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了。

2罗斯福新政扩大了总统权力,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持这种观点的有戴志先、吴于廑、齐世荣。罗斯福与最高法院的斗争中取得的实质性的胜利,开创了扩大总统权力的先河。邓蜀生在其文章中也论述道:“罗斯福与最高法院的斗争,不仅限于新政是否能贯彻,而且还涉及到行政权与司法权范围的斗争。”新政期间,在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上,甚至出现这种论调:“‘一个总统不能僭夺国会权力,但是他可以向国会借用部分权力,如果他能说服国会借给他的话’。”“新政的实施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为美国参加反法西斯阵营并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巩固的基础。”

3.罗斯福新政引起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推行“睦邻政策”,改善同拉美地区的关系;推行亲善政策,实现美苏关系正常化;改变“中立政策”支持各国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4.新政具有世界影响:“新政的众多立法非常强调联邦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为以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所效法……为资本主义在反经济危机时提供了一条非法西斯式的“福利国家”的道路,是民主制发展的一个典范。

 

 

三.美国对新政的继承和发展

(一)教学目标

【内容目标】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原因和表现,知道二战后美国重要的经济政策和重要历史人物,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和调整的过程,认识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机制的新特点。

认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是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主要原因,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不断变化和调整实际上是对新政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认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模式,深刻认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和90年代“新经济”的本质,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以及自己收集的有关材料,通过阅读(阅读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数字材料)获取信息,知道二战使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分析国家的调节和干预是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主要原因,理清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调整至90年代经济出现新特点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进而加深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政策变化调整的认识。

在此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丰富材料的同时,应注意探究式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启发性和互动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概念和美国这一时期重要的经济政策。教师要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二战后美国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战后不同历史阶段美国经济政策的不断变化调整的了解、探究和认识,知道美国是战后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调整实际上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形式和策略的变化。

认识美国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充满生机和活力,进一步认识美国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推动了经济的巨大发展。

深刻认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仍然没有背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周期性循环的规律,进一步认识美国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社会两极分化不断加剧,以此来认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

(二)教学内容分析

罗斯福新政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对美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课讲述二战及二战后各个历史时期美国对新政的继承和发展,推动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长期稳定持续高速发展。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世界占绝对优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达,此后各个历史时期针对经济发展的时代和情况的变化,对经济政策不断的加以调整和变化,实际上是对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的形式和策略的调整,开创了以不同的形式和策略实现国家全面干预经济而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教材首先介绍了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并分析了二战期间美国统管经济及战后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调节,促使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达。二战结束到60年代实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使美国于50年代初步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继续实行凯恩斯主义,实施紧缩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没有使美国经济走出“滞胀”困境;80年代实行反凯恩斯主义的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经济政策,实现了经济的复苏和连续增长;90年代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使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进入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经济”时代。

教材以“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断变化调整中的经济政策”、“美国的‘新经济’”三目,讲述了二战后美国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过程。

【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本目主要以四个层次讲述四个问题:

1.第一,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巩固新政成果的基础上,急剧扩张自己的经济实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巨大发展,战后初期,美国的经济实力在全球占绝对优势。第二,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份额,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美国土地和人口占世界6%,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工业生产总量1948年占53.4%(1938年34%),黄金储备1948年243.99亿美元占74.5%(1937年是127.9亿美元),冰箱洗衣机占85%,玉米占70%,等等。世界各国欠美国债务500多亿美元,美国大危机以来的长期萧条局面完全改观。正如一个英国外交大臣所说,美国“今天正处在拿破仑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地位。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掌握全世界财富的约30%,而今天,美国则掌握大约50%。”(托马斯·佩特森《美苏对抗》,美国霍金斯大学出版社,1973, P11) 第三,美国确立了战后世界经济的领导权。其标志是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领导地位,美国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牢牢的掌握在手中。

2.二战期间美国政府统管经济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巩固。二战期间,新政的体制和政策保留下来,为应付战争,联邦政府统管经济,建立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对主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全面的调节和管理,推动了战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兴建大批企业,保证战时经济的迅速增长。第二,巨额的国家资本的投资和采购,刺激了经济的迅速增长。1941—1945年,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英、苏等国供应了490亿美元的军用物资和粮食,大大刺激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三,庞大的“曼哈顿计划”,不仅巨额投资20亿美元之巨,更集中了19.9万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使美国拥有了空前的智力优势。二战期间美国经济高速增长,1940—1945年工业增长速度年均16.9%,1945年相比1939年工业生产能力扩大了约40%,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水平大大提高。

3.美国政府全面加强经济的调节和干预的表现。

第一,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主要原因是依靠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调节。表现在三个方面:① 政府利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② 鼓励出口,以大量出口刺激生产和消费,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③ 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第二,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程度远远高于西欧各国。美国政府干预经济不是实行国有化,而是依靠政府开支,大量军事订货,实行优惠税率提高有效需求,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以提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程度。第三,美国的经济体制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国家作为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总代表,总“资本家”,国家干预是以坚持私有制为前提的,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

4.50年代初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一,“黄金时期”是指50年代初美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增长的时期,到1969年结束;第二,“黄金时期”的表现,①1955—1968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4%,4%是高度繁荣的增长,1945—1961—1971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情况是,1350亿美元—5233亿美元—10634亿美元;② 工业生产速度1965年—1970年年均增长达18%;③ 1970年拥有的世界经济的各项指标(教材)。

 

【不断变化调整中的经济政策】

本目主要讲述了二战后四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策。贯穿一条主线,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调整,是对美国新政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形式和策略的变化。

1.二战结束到60年代末,美国政府施行“凯恩斯主义”干预经济。第一,凯恩斯主义的经济主张。是“有效需求决定论”,主张充分就业,刺激消费需求;运用货币政策,扩大投资需求,加强国家干预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第二,二战结束到60年代末,美国历届政府都继承新政传统,推行凯恩斯经济政策:①战后到50年代:杜鲁门政府通过《1946年就业法》,推动充分就业,实行廉价民用住宅计划,扩大保险范围,促进生产和消费,推动经济繁荣;艾森豪威尔政府沿袭和发展杜鲁门的社会经济政策,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范围,提高救济金额,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投资教育,支持农业价格政策,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②60年代:肯尼迪政府通过“新边疆政策”,对内实行经济改革,进一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约翰逊政府继续肯尼迪政府的事业,实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实行大规模财政赤字,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③二战后几次经济危机期间,政府干预调控经济体现的更加充分,危机发生,政府实行反危机的经济政策,以减轻危机的破坏,控制失业率,稳定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第三,这一时期政府干预经济的结果:①促使美国经济高速繁荣发展,出现了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②这种经济政策的问题,巨额财政赤字,严重的通货膨胀,并对70年代的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但这不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问题,而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运用产生的问题。

2.70年代到80年代初,面对经济“滞胀”,联邦政府继续运用凯恩斯主义干预经济。

第一,经济“滞胀”。①原因:中东石油危机的影响,引发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②表现:经济低速发展,通货膨胀,失业增加,加剧经济恶化。第二,70年代历届政府交替使用紧缩财政和赤字财政的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尼克松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福特政府继承尼克松的经济政策,卡特政府实行反经济“滞胀”政策。虽最终都收效甚微,却提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宝贵经验。第三,70年代联邦政府面对经济“滞胀”调节的失败,只说明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的环境情况发生了变化,国家干预经济的策略、经济政策的运用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3.80年代美国政府实行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经济理论。

第一,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理论。供应学派强调供应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应扩大供应而不是需求,只要供应充足,需求就会跟上,经济就会稳定增长;货币学派认为,影响经济的发展是货币量而不是需求,主张是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反对扩大政府开支、增加财政赤字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这两个学派为解决滞胀危机提供了新思路。第二,里根政府和布什政府实行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主张,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措施是:里根政府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医治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布什政府继承了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成效:1982年,经济开始复苏,逐渐走出经济“滞胀”的困境,并出现了1983—1989年连续6年的经济增长。第三,80年代末美国经济再次衰退。其原因是里根政府大规模增加国防开支,特别是“星球大战计划”的巨大投入,造成高赤字、高国债,严重阻碍了经济持续发展。第四,结论:说明面对国家的经济滞胀困境,联邦政府运用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理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有效的,这实际上是对新政经济政策的发展。

4.90年代克林顿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取得卓越成效。

第一,克林顿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的主张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第二,克林顿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措施。①是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②精简政府机构缩减开支,增加税收,鼓励消费,解决财政赤字;③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投资教育科技、社会保险、大力投资环境保护来解决就业问题;④推行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三,成效:克林顿对经济的调整,使美国出现了二战结束以来最长时间的经济繁荣。

 

【美国的“新经济”】

本目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1.90年代美国出现新一轮经济持续扩张和繁荣。

第一,美国新一轮经济持续扩张和繁荣的原因。克林顿政府消灭长期的巨大财政赤字,实现了预算平衡,改变了宏观经济的严重失衡,促使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良性互动,信息技术的推动。第二,新一轮经济持续扩张和繁荣时期。1991年—2000年,长达10年持续扩张和繁荣。是继二战以后50—70年代初的“黄金时期”、80年代连续6年经济增长之后的第三个新的经济增长期,创下了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新记录。第三,美国出现新一轮经济持续扩张和繁荣的表现。①持续保持经济发展的高增长率;②通货膨胀问题被解决;③巨额财政赤字消失,出现了50年代以来首次巨大的财政盈余;④失业率降到30年来的最低;⑤美国企业利润大增,市场繁荣,出口猛增,股市繁荣。

2.90年代美国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出现新特点

第一,“新”在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第二,“新”在冲破了凯恩斯主义“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不会同时出现”的理论,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第三,“新”在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用技术创新,用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增长伴随低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连动的关系。

3.美国“新经济”的本质。

第一,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垄断资本在国家中占支配地位,国家政权为垄断资本利益服务。第二,美国社会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第三,美国“新经济”没有背离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循环的规律,2001年又进入新一轮经济衰退期。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原因及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2) 二战后美国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及历届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

难点:(1)理解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等经济理论。

     (2) 美国“新经济”时代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刻变化。

(三)问题解答

【思考题】

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何发达?

答:提示:

①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联邦政府二战期间统管经济,战后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③“曼哈顿计划”美国聚集了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使美国拥有空前的智力优势;

④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拓展国际市场;

⑤依赖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侵略扩张的刺激,长期保持高额的军事开支,刺激了经济特别是与军事有关是工业的发展。

【想一想】

上表中的数字说明了什么?

答:①80年代初,美国开始了经济复苏,摆脱了70年代以来的经济滞胀困境;②1982年以后美国经济连续增长;③说明里根政府实行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理论的主张,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是有效的。

【思考题】

里根政府与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有哪些不同?

答:里根政府与克林顿政府以不同的经济政策、经济措施实现国家干预经济。其主要的不同是:

第一,奉行的经济理论不同。①里根政府实行振兴经济改革,实行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经济理论;②克林顿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

第二,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措施不同。

(1)里根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措施:①以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医治通货膨胀;②以用大规模减税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③以加大国防开支(1985年正式推出战略防御计划)来促进高科技、社会经济和国防力量,医治生产停滞。

(2)克林顿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措施:①是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②精简政府机构缩减开支,增加税收,鼓励消费解决财政赤字;③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投资教育科技、社会保险、大力投资环境保护来解决就业问题;④推行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促进经济的发展。

【思考题】

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出现哪些新特点?

答:新特点有:

① “新”在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

② “新”在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

③ “新”在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连动的关系。

【自我测评】

1.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的主张有何不同?

答:三个经济学派经济主张主要不同是:

①凯恩斯主义的经济主张是“有效需求决定论”,主张充分就业,刺激消费需求;运用货币政策,扩大投资需求,加强国家干预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②货币学派的经济主张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是货币供应量。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的干预经济;

③供应学派的经济主张是“供应决定论”,在供给和需求关系上,供给决定需求,供给创造需求,只要供应充足,需求就会跟上,整个社会经济就会出现稳定增长,主张减税刺激经济发展。

2.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何?

答:提示:

①克林顿政府实施的“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国家调节经济的机制更为灵活;

②科技革命掀起新高潮,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③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连动的关系,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④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美国企业区域结构调整,给美国带来区域优势和国际竞争的优势;

⑤二战结束以来经济长期稳定繁荣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

⑥有利的国际和国内良好的政治环境。

 

【材料阅读与思考】

为什么美国的财富总是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美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是谁?

答:提示:(教师可利用“历史问题注释”中提供的统计表,组织学生学习讨论)

(一)美国的财富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的原因:第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垄断资本控制国家政权,国家政权为垄断资本服务。第二,有推动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的“新”因素的原因:①以信息技术和因特网为驱动力的“新经济”,由于原本贫富的区别,决定了受教育程度的差别,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②飙升的股市,繁荣的股票市场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原本个人拥有的资本量和知识技能的差别决定了进入股市所获取的信息及股票收益能力的巨大不同;③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生产要素的国际化,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拉大了原有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

(二)美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是:垄断资本家。

(三)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美国的财富越来越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中给美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会带来的影响,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六)史学动态

●●黄安年著:《美国经济史论丛》(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的第三部分“教学与研究篇”提出研究美国历史的一些观点,也罗列了我国研究美国历史的历史著作。其中:

(一)提出历史研究中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注意的几个问题:①坚持实践的标准; ②生产力的标准;③坚持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等等。

(二)在“我国出版的美国史著译作150年”和“我国出版的美国问题中文著译作150年”中比较详细的介绍了有关研究美国历史的著作,教师们可根据需要有选择的查阅。

●●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达,战后经济长期持续稳定高速发展,90年代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并步入“新经济”时代,因此,近年我国史学届对美国二战以来历史的研究有许多重要成果出现,在一些问题上也颇有争论:

①关于二战后美国历届政府的经济政策是否是对罗斯福新政的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里根时代实行的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是反凯恩斯主义的,因而里根政府和布什政府的经济政策不是罗斯福新政的继承和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里根时期采用了反凯恩斯主义的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主张,虽与前任经济政策不同,但他不是背离新政,恰恰是从另外的角度调节和干预经济,而且战后历届政府都是继承和发展了新政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教材采用了后一种观点,我认为这是抓住了战后美国历届政府经济政策的本质。

②关于“美国的财富总是越来越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美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是谁,它给美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会带来的影响,以及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美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甚至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克服和解决这一问题吗”等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也很激烈。

 

 

四、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一)教学目标

【内容目标】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后西欧和日本的经济重建和发展道路;比较英、法、德、日的经济运作模式,培养学生运用归纳对比的方法,深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本课历史史实的分析、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以及平时积累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对比西欧和日本的经济运作模式,从而深化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料,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精心设计针对性、启发性和互动性强的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考虑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变化,深入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经济领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策的差异,认识到当今世界各国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各国可以相互借鉴。

(二)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介绍了战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的经济概况,西欧和日本的经济重建和发展之路虽然各具特色,但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不同程度上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促使经济复兴并持续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教材先后介绍了二战后英国、法国、西德、日本的经济,采用了相似的体例,按照以下顺序编排。当前经济运行模式的形成、‚经济运行模式的主要内容、ƒ经济运行模式的特征、„经济成就及地位。条理清晰,便于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形成完整的印象。

【英国的自由市场经济】

本目主要讲了四个问题。

1、经济模式的形成:第一、战后英国政党的执政概况: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此后到1979年,工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各为17年。两党在经济政策上都信奉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成为经济发展的调节手段,特点是国家干预不采用经济计划的方式,而采用经济政策进行调控。第二、工党的改革:⑴主要内容:企业国有化和福利国家制度。⑵措施:①政府把银行、电力、电讯、钢铁、煤矿、铁路以及城市公有事业等收归国有,目的是用国家的力量维护整个经济机制的正常运作,推动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增长。②政府加强了对财政、金融、贸易和部分生产领域的管理和控制,积极指导和调节经济发展。③政府还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改善人民生活,保证社会的稳定。⑶成效:工党的政策促进了战后初期英国经济的复兴。到1950年,英国经济增长率达到4%。第三、保守党的改革:⑴主要内容:①接受国有化的现实。②继续推行福利政策,但强调要加强自由市场经济,强调竞争的作用,减少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⑵成效:在50年代中期,英国国民生产总值居资本主义国家第2位。⑶英国经济地位的下降。①表现:1965年,英国被西德、法国、日本超过,退居资本主义世界第5位。②重要原因:国有化虽然有利于政府调节经济。但国有企业普遍缺乏竞争力,效率低下,使政府财政负担过重。第四、撒切尔夫人经济改革:⑴执政背景:70年代的英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陷入停滞。1979年5月起,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政府执政。⑵撒切尔夫人的主张:认为国家干预损害了企业的自由,又造成了政府入不敷出,导致经济滞涨和严重失业。放弃扩大政府开支、大搞福利,以刺激需求的凯恩斯主义,改行货币主义来治理经济问题。⑶推行 “撒切尔主义”的经济改革政策,调整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

2、经济模式的主要内容:(“撒切尔主义”的经济改革政策的内容):(1)国有企业私有化。撒切尔政府把16家国有化企业和国家企业以不同的形式私有化,让市场重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2)采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政府实行减税、紧缩银根,压缩政府开支来抑制通货膨胀,对付经济衰退。(3)削减社会福利,以减少财政赤字。这项改革涉及普通百姓的利益,因此比较谨慎。

3、经济模式的特征:由以前的国家过多干预向自由主义转变,国家资本比重下降,私人资本重新得到加强;经济计划程度下降,自由市场作用增大;国家干预减弱,自由竞争加强。 “多市场、少政府”的转变已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4、经济成就及地位: 撒切尔政府的货币主义经济政策效果明显:通货膨胀率由1979年的13.3%,降到1988年的4%;1986年经济增长率达到3%,高于同期的美、法、西德和日本;1987年起,财政赤字由亏转盈。由于经济政策的成功,撒切尔夫人连任三届首相。

 

【法国的混合经济】

本目主要讲了四个问题。

1、经济模式的形成:⑴确定发展方针。二战后,法国加大了政府干预的力度,以实现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经济发展的目标。1946年10月,法国第四共和国正式成立,共产党、社会党和人民共和党组成联合政府,开始联合执政。三党联合政府确定了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建设福利国家的发展方针。⑵混合经济模式形成。次年,共产党退出联合政府,第四共和国依然执行既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并逐渐形成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私人企业共存的混合经济模式。

2、经济模式特征:政府通过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并且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使计划达到预期目的。

3、经济模式主要内容:第一、扩大国有经济成分(1)大规模的国有化。战后,政府通过推广国有化运动,将大量企业国有化,使国有经济在法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法国国有企业涉及面广,而且占据国民经济的核心部门,不仅在能源、交通、通讯、原材料以及银行和保险等部门占有统治地位,而且还广泛分布于制造工业部门,以及电子、航空、信息处理等新兴工业部门,这是其他西方国家所没有的。到1982年,法国的煤气、铁路、邮政、电讯、电视广播等行业的国有化率为100%;电力、煤矿、航空、银行、烟草等行业的国有化率为90%;钢铁、造船等行业国有化率达到80%以上。许多国有企业规模庞大,实力雄厚,集中化程度高。1984年法国营业额最大10家公司中,国营企业占了9家。在美国《幸福》杂志公布的世界100家最大的工业排名中法国有9家,其中国有企业占了5家。大规模的国有化使法国经济发展具有浓厚的国家主导的色彩。⑵国有化企业的缺点:竞争力差,缺乏效率,难于参与国际合作。⑶国企的改革:8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发起了大规模私有化运动,改组国有企业,将大型国有企业私有化,这一趋势已不可逆转。第二,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对经济发展实行计划指导和调节。⑴表现:从1946年到1992年,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⑵计划的特点:指导性计划,其中规定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具有权威性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而且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第三,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4、经济成就及地位:法国的政府干预模式,不仅使法国成为西方国家中唯一实行有明确经济发展计划的国家,重要的是使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1951—1979年法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4%,超过西德、美国和英国。1990年法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8022美元,仅次于美、日、德。

【西德的社会市场经济】

本目主要讲了四个问题。

1、经济模式的形成:⑴经济改革的背景:联邦德国成立时,经济尚未完全恢复,政治上还不是一个拥有完整主权的国家,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复兴经济。⑵经济改革:与西欧其他国家不同,1949年上台的阿登纳政府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国有化改革,推行的经济改革主要是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建立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

2、经济模式的特征:政府保障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又以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来保障市场。将市场的自由竞争与社会的公平相结合,主张个性自由、讲究效率和社会公正。

3、经济模式的主要内容:第一、保护竞争秩序。⑴目的:政府为竞争创造条件和环境,对垄断行为进行限制。⑵措施:①政府颁布了《反对限制竞争法》、《反对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②制定了价格限制、利润限制、成本限制、确定产品质量和支付条件等一系列规定,防止滥用垄断地位,保护中小企业,使竞争能在公开的市场和价格的自由协定中有序进行。⑶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完全自由竞争产生的消极作用。第二: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⑴货币政策:①目标:西德政府致力于货币的稳定,用货币政策稳定经济,而不是用它来刺激经济。②措施:政府通过增减货币量来防止通货膨胀,使货币系统起到保证整个经济系统稳定的作用。为了货币的稳定,西德在经济恢复初期宁可忍受大量失业的压力。⑵财政政策:①措施: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政府不采用财政赤字的手段来解决就业问题,②成效:一直保持财政收支大体平衡。第三、政府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⑴政府颁布《企业法》、《公司法》、《共同决定法》等立法,让劳资双方自主决定收入分配,雇员参与企业的决策,以调动雇员积极性,减少劳资矛盾;⑵政府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公正和稳定。西德的社会保障制度耗资巨大,几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它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4、经济成就及地位:西德经济奇迹般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20世纪5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7%和9.5%,超过了美、英、法、意,仅次于日本。1951—1981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保持5.2%的速度持续发展。60年代中期,西德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三经济大国。70年代初,西德工农业总产值比1959年增长了近7倍,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民生产总值位居第三,贸易位居第二,黄金外汇储备位居第一,马克成为西方最坚挺的货币之一。70年代的欧美国家遭遇石油危机打击,经济发展受阻,西德却顺利度过了这场经济危机。1974年国民生产总值在历史上第一次超万亿马克大关,与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鲜明的对比。

【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

本目主要讲了四个问题。

1、经济模式的形成:⑴“统制经济体制”:战后初期,为了恢复和重建经济,日本政府实行“统制经济体制”,对国民经济进行高度统制。⑵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50年代中期之后,日本逐步确立起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掌握制定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保持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2、经济模式的特征:政府对经济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政治权利成了最大的经济资源,拥有权力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经济利益,是一种变了形的市场经济。

3、经济模式的主要内容(政府的主导作用):第一、实施产业政策(又称产业合理化政策)。促使资源流向有发展前途的产业。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和保护,对萧条的和衰退的产业进行调整和援助,并且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表现:(1)20世纪50年代初,政府提出了以结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目标的产业合理化政策。⑵50年代后期,制定了以培养出口产品和经济起飞为目标的产业振兴政策。⑶在高速增长期,提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政策。⑷石油危机后,政府大力鼓励发展节能技术和高科技产品,推动资本密集型产业。⑸1982年以后,由于日元升值和贸易摩擦加剧,政府采取结构调整措施,实行扩大内需战略。第二、制定经济计划以利益诱导企业决策和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经营环境。政府为使整个经济有序发展,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经济计划,其中有中长期经济计划、年度经济计划和国土开发、地区开发计划等等。政府经济计划的制定是通过由下而上的官民协商形式完成,对企业起着指导和引导的作用。第三、政府控制财政资金、财政投资信贷、民间信贷和货币供应,随时可以动用财政和金融政策实现政府调控经济。⑴财政政策:①政府对钢铁、汽车、造船也实行特别折旧;②给电力、海运、铁路以财政信贷;③对特定产业实行减免税;④对新兴产业、创汇企业进口设备给以补贴;⑤各种鼓励积累、抑制消费政策。⑵金融政策:出台提高企业还贷能力的政策,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等。

4、经济成就及地位:1950—1973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5%,远远超过其他工业国家。1952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仅为英国或法国的1/3强,到70年代后期,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已相当于英法两国的总和。这种速度,就连西欧发展火车头的西德也望尘莫及。1987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8万亿美元,占世界总产值的12%,约为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0%,相当于西德、英、法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超过了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进入90年代,尽管日本由于经济政策失误,出现“泡沫经济”,经济发展速度有较大幅度下降,但是日本作为经济强国的地位没有动摇。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战后的西欧和日本的经济模式的特征。

难点:英国的“撒切尔主义”经济改革

 

 

(三)问题解答

【思考提示】

撒切尔政府的政策与工党的政策有什么不同?

答:(1)工党的政策,主要内容是实行企业国有化和福利国家制度。经济政策上信奉凯恩斯主义。(2)撒切尔政府的政策为:①国有企业私有化②削减社会福利以减少财政赤字。放弃凯恩斯主义,改行货币主义来治理经济问题。

【思考题】

法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答:政府通过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并且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使计划达到预期目的。

思考题】日本经济成功的经验。

答:略。(参见教材相应内容)

【自我测评】

1、比较英、法、德、日的经济运行模式。

答:英、法、德、日的经济运行模式各具特色:英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法国的混合经济、西德的社会市场经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四国都根据自身的国情制定经济政策,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不同程度上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促进经济复兴,并持续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2、日本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答:第一、实施产业政策(又称产业合理化政策)。第二、制定经济计划以利益诱导企业决策和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经营环境。第三、政府控制财政资金、财政投资信贷、民间信贷和货币供应,随时可以动用财政和金融政策实现政府调控经济。

【阅读与思考】

1、两张表格中的数字反映了什么?

答: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但经济发展不平衡,日本与西德的增长速度最快,70年代开始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滞胀”时期。

2、对比两张表格你从中可以看出那些结论?

答:大多数国家工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成正比,说明工业化国家工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很明显。英国工业增长率较高,但经济增长率较低,说明战后英国的国有企业普遍效率低下,因而工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显著。

 (六)史学动态

【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是区分经济模式的基本标准】
  发达国家经济运行的模式:大多是在二战以后逐步形成的。战后以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广泛调节为主要特征的凯恩斯主义的问世,不仅导致了西方经济学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而且由此形成了以美、德、日为代表的各类经济模式。
  对于战后形成的市场经济模式,人们有各种不同的划分标准,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称谓。最通常的是把发达国家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即美国、德国和日本模式。有人认为,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很相近,美英应该算作同一种类型;也有的学者将它们分为“四类”,认为除了以美、德、日为代表的这三种模式外,瑞典或北欧模式也可作为一种模式类型。当然,还可以有多种划分。尽管经济模式有各种划分,但是从战后各类经济模式的构成特点以及人们对经济模式的划分来看,怎样处理国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或者说,国家或是市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扮演何种角色,实际上成为划分和评定经济模式的一个基本标准。比较典型的是,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低,经济的自由度相对比较高,它就被广泛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日本在经济起飞阶段,政府的产业政策始终指导和促进经济发展,人们就称其为“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西方的一些学者也有持同样看法的,诸如法国经济学家米歇尔·阿尔贝在《两种资本主义之战》一书中就指出,当前西方社会出现了“新美国模式”和“莱茵模式”两种资本主义。前者以美英国家为代表,后者则以德、日、北欧等国为代表〔《台湾日报》1995年11月29日〕。这里, 他所说的新美国模式并不“新”,因为它的“经济自由度高”、“个人功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始终如一的,而“莱茵模式”的共性是“注重社会的相对平等”、“国家注重集体成果和长远利益”等。日本的一些研究机构也提出类似的观点,认为战后世界经济所走的是两条道路,即“福利国家道路和以自由化为中心的道路”〔 〔日〕《工业新闻》1996年4月3日〕。我们看到,世界银行在对东亚经济发展动因进行评价时,将主张促进市场效率的观点称为“亲善市场论”,而把认为政府干预起作用的观点称为“国家推动发展论”〔 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因此, 在现实经济中,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或是国家(政府)的作用更大,或是市场的力量更强,这两种力量所起的作用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是不等同的。
  实际上,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各国政府都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没有政府干预的纯粹自由市场经济并不存在。因此很多学者认为,现代市场经济都是“混合经济”,政府的职能只是在于纠正市场的不足和缺陷。所谓“混合经济”,无非是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混合或者融合。事实上,各国经济模式的构成显示:在不同国家,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方式和程度、国营或公营经济的比重、经济决策机制等都不尽相同,由此而形成的政府与市场各自管辖的范畴也不尽相同。所以,即使是“混合经济模式”,国家与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功能作用恰恰有着很大的区别。
  因此,国家与市场在经济中的管辖范畴,将是我们划分经济模式的依据。第一种类型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市场机制的充分调节始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因,政府的作用被限定在最小范围,市场功效得到充分展现和发挥。第二种类型则以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最富代表性,它的基本特征在于: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成分远远大于市场的调节,有人用“官民一体”、“政企一家”等类似的词语形容日本模式,则是因为在这样的模式中,政府对经济发展、产业政策、资本投资、财政、金融、贸易、就业甚至消费等的“调”与“控”的作用十分明显。至于以“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而著称的德国或欧洲模式,则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特征兼而有之,但又与它们有着具体的差异。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西方各国的经济模式已经表现出了“成熟化”的倾向,有些国家的经济模式已经走到了它的顶点,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而任何体制模式的调整与改革,无非有两种取向:或者向放宽国家政府管制的进一步市场化方向演变,或者向强化国家政府对经济的管制方向变化。

 

进一步阅读建议

 

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金重远主编《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刘绪贻主编《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史论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黄安年主编《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黄安年主编《二十世纪美国史》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6、段炳麟主编《世界当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7、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1945—1991》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C·E·布莱克,E·C·赫尔姆赖克《二十世纪欧洲史》  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9、王觉非主编《欧洲五百年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