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岳麓版教科书高一历史模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早
最新热门    
 
人民版教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二

时间:2009-10-18 17:28:55  来源:人民版
 

 人民版教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二

(五)历史问题注释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讨论和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讨论和重新确立了党的政治路线。重申了毛泽东1957年作出的我国“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的正确论断,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指出,党在新时期政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进一步发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并且立即动员起来,鼓足干劲,群策群力,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进行新的长征。全会讨论和重新确立了党的组织路线。着重提出了健全党规党法和民主集中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任务,加强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全会讨论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和以前遗留下来的某些历史问题。全会决定撤销中央发出的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审查和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所作的错误结论,肯定了他们对党和人民的贡献。并强调平反冤假错案的任务还要抓紧完成。全会还讨论了经济建设问题,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草案)》下发讨论试行,提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原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功绩,就在于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起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兴起的起点。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不能脱离生产力的具体条件搞“穷过渡”,一定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一定要执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方针,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全会还决定采取25项具体政策措施,扩大生产队的经营管理权,允许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全会的政策措施,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1979年1月,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队18个农民搞起了大包干,率先敲响了农村改革的鼓点。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迄今大致经历了两步。(一)推行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议,着重讨论了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把第一步改革推向高潮,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普遍兴起,到1982年底农民经过比较选择,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成为主要形式。1983年1月,党中央第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下发,明确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农户或小组同集体保持承包关系,由集体统一管理和使用土地、大型农机具和水利设施,接受国家的计划指导,有一定的公共提留,统一安排烈、军属和困难户的生活,并在统一规划下进行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生产责任制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小段包工,定额付酬,一类是包工包产,联产计酬(可包干到户)。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对集体经济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不是所有制的改变,适应中国农村目前生产力水平。(二)调整产业结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步,是决定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商品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步骤,也是决定农业生产大发展的一步。198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改革农业经济结构,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1985年初,党中央又发出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农村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开始了全面调整。全国有六千多万农民从农业转向乡镇企业、社办企业中。1985年底,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品出售总额1 751亿元,首次超过农副产品出售总额的1 680亿元。农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也逐步缩小,前景无限广阔。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0年1月,国务院财经委员会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小组讨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7月,国务院批准湖北省沙市为我国第一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1984年10月,中共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增强企业活力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必须解决好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第一,必须确立国家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第二,必须确立职工和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政企职责分开,实行厂长负责制;实行利改税,调动企业积极性;改革多渠道、多环节的商业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活流通;实行中心城市管理企业和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按经济规律办事;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和政策等。这些措施的采取,打破了我国原有的城市僵化的经济体制,开始向充满活力的经济体制转化,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经济特区】

一九七九年七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一九八0年五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当年八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些经济特区相继兴建。一九八四年邓小平考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予以优惠和方便;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一九八五年以前,四个经济特区主要进行以创建投资环境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从一九八六年起,致力于发展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农牧渔和旅游业并举的外向型经济。一九八八年四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决议,批准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实行更加灵活开放的经济政策。我国现有的五个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作用。

上海宝山钢铁公司

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位于上海市宝山县,占地12平方千米。197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建设。总体设计委托日本新日本钢铁公司承包,具有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先进水平。一期工程年产粗钢312万吨,投资128.77亿元,其中用外汇27.8亿美元,设备基本上为引进(国产设备占12%),已于1985年9月建成投产。二期工程投资172.4亿元,其中拟用外汇20亿美元,只引进部分设备。二期工程投产后,宝钢将形成年产铁650万吨、钢671万吨、热轧板400万吨、冷轧板210万吨和无缝钢管5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建成后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巴西等国进口,煤和石灰石等原料由国内提供。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中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1970年12月25日,经毛泽东同意,中央批准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1971年主体工程仓促上马,由于勘探设计不足和重大技术问题未解决,1972年底暂停施工。1975年4月,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正式提出修正方案。葛洲坝是一个江心岛,位于长江三峡出口处南津关至宜昌间的江道中。葛洲坝和西坝两个江心岛,将河床分为大江、二江、三江三支汊道。葛洲坝水利枢纽是在葛洲坝横切长江而建立的一项综合利用长江水利资源的工程。主要工程由拦河坝、发电站、船闸、泄洪闸、冲沙闸和鱼道等建筑物组成。它的截流工程和船闸具有世界水平。大坝全长2 561米,高70米。设有三座船闸,其中一、二号船闸可通过万吨客货轮和大型船队,是目前世界上的大船闸之一。两座水电站装机总容量为271.5万千瓦时,年发电量约139亿度,相当于1949年全国总发电量的三倍多。1981年1月大江截流成功。1988年12月水电站全部建成,全部工程1989年竣工,投资总概算为48.48亿元。工程建成后,长江水位可抬高20米,对防洪、通航、发电有极大价值。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摘要)】

(本文系邓小平一九八四年六月三十日的重要讲话)

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这就又回到是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来了。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

  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除非打起世界战争。即使打世界战争,打完了还搞建设。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一九七九年十二月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来访时我同他首次谈到的。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这同你们相比还是低水平的,但对我们来说是雄心壮志。中国现在有十亿人口,到那时候十二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一万亿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关起门有两种,一种是对国外;还有一种是对国内,就是一个地区对另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对另外一个部门。两种关门都不行。我们提出要发展得快一点,太快不切合实际,要尽可能快一点,这就要求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积极性。我们是在一九七八年底制定这个方针的,几年功夫就见效了。不久前召开的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定,改革要从农村转到城市。城市改革不仅包括工业、商业,还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总之,我们内部要继续改革,对外进一步开放。

  我们开放了十四个沿海城市,都是大中城市。我们欢迎外资,也欢迎国外先进技术,管理也是一种技术。这些会不会冲击我们的社会主义呢?我看不会的。因为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吸收外国资金肯定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今天看来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补充。当然,这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带来的消极因素比起利用外资加速发展的积极效果,毕竟要小得多。危险有一点,不大。

如果说构想,这就是我们的构想。我们还要积累新经验,还会遇到新问题,然后提出新办法。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相信,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是走对了。走了五年半,发展得不错,速度超过了预期。这样发展下去,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现在可以告诉朋友们,我们的信心增加了。

 

■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知识与能力】

了解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重要作用,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其重要历史意义。

了解中共十五大关于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充分认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抓住苏东剧变、中共十四大、上海浦东开发、中共十五大等历史重大事件,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艰巨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组织学生搜集历史资料信息;学会社会调查,让学生完成调查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认识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共十五大关于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业全面推向前进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分析

 

◆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经过10年的发展后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历史性的跨越】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谈话和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是本节两个核心内容。其中,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谈话强调了6个主要观点:(1)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2)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3)关于判断事物的标准。三个“是否有利于”: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5)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关于发展问题。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讲话,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随后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作为主题。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本小节讲述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史实。主要内容是:(1)上海浦东开发;(2)开放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等5个沿江城市;(3)开放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等4个边境、沿海地区的省会城市;(4)开放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成都、贵阳、西安、兰州、西宁、银川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中国的对外开放地域已从经济特区通过沿海开放城市,进而扩大到沿边、沿江地带,直至内陆省会城市、地区。从而形成由沿海至内地、从东部到中部、西部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本小节主要讲述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内容。(1)从1997年到21世纪的前十年,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2)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这一时期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3)要抓住历史机遇,开拓前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并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4)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的新论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共十五大。

 

难点:

如何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后,国家进一步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92年3月,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出把开发上海浦东列为20世纪90年代经济建设的重点。浦东开发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这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城市,形成周边对外开放格局。同年8月,国务院批准放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等5个沿江城市;开放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等4个边境、沿海地区的省会城市;开放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成都、贵阳、西安、兰州、西宁、银川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此后几年,国家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中国的对外开放地域已从经济特区通过沿海开放城市,进而扩大到沿边、沿江地带,直至内陆省会城市、地区。从而形成由沿海至内地、从东部到中部、西部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试一试】

收集整理历史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提示:可到图书馆查阅报纸、刊物、书籍,可到当地博物馆、纪念馆搜集图片、声像资料,可进行社会调查,走访有关人物、企业、机关、研究部门搜集各种有效信息。

 

【自我测评】

1.邓小平视察南方时谈话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谈话强调了6个主要观点:(1)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2)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3)关于判断事物的标准。三个“是否有利于”: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5)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关于发展问题。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讲话,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在地图上标出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建立的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开放区。

提示:应标出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海南省等经济特区;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开发区;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等5个沿江城市;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等4个边境、沿海地区的省会城市;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成都、贵阳、西安、兰州、西宁、银川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

 

 

(六)历史问题注释

【“三步走”的战略构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和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怎样在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国情出发,纠正了长期以来在实现现代化问题上脱离国情、急于求成的倾向,对现代化建设作了重新规划,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战略构想。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战略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主要是确立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和“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了“小康”的概念。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小康目标作为党的行动纲领提了出来: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实现这个月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并作出了经济发展“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即到1990年为第一步,是打基础的阶段,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剩下的10年为起飞阶段,在新的基础上,使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在“分两步走”的基础上确立到建国一百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即到21世纪中叶,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目标,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时确认了邓小平提出分“三步走”战略构想,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三阶段是十三大以来。逐步提出了在21世纪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五大报告勾画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79年一200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5%,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速度之最,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1980年的6倍以上,超过原定20年翻两番的目标。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商品供应普遍短缺的状况根本改观。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调整,在农产品总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28.1%下降到15.9%,农业劳动者占就业者的比重由70%下降到50%以下,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传统产业得到提升。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经济总量的扩张伴随着增长质量的提高。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历史性的成就,开始走上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道路。
  (2)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新的历史时期,是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改革开放是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前进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已经进入新阶段。同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相适应;其他领域随改革也取得明显进展,各方面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健全。这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推进的一个重要标志,也为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重要保证。
  (3)人民生活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民收入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居于世界前列,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快的时期。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由改革开放初期的57.5%和67.7%下降到2000年的39.2%和 49.1%。群众消费由追求基本生活资料数量的满足发展到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结构从以农产品消费为特点的温饱型进入以工业品消费为特点的小康型。城乡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2.5亿农村贫困人口中有85%以上已经脱贫,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0.7%降到3%。据国家统计局课题研究组对小康进程的综合评价,20世纪末在全国总体平均生活水平跨入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有3/4的居民初步过上小康生活。也就是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将目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的、内容比较全面丰富、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具体地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针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经济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次大会作出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
    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会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抓紧制定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大会一致认为,现在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既有挑战,更有机遇,是加快发展、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好时机,要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同时提出,九十年代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应该从原定平均每年增长6%,调整为8—9%;到二十世纪末,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大会在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后,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大会规定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指出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速健康发展,是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为此,一定要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开拓前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并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大会还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论断,是党在社会主义理论问题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摘要)】

(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讨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重大问题,并作出如下决定。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略) 
  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4)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5)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6)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7)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授权监管的国有资本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完善授权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等的监管制度。 
  (8)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股东会决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行使用人权,并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企业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并适应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改进发挥作用的方式,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职权,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并同市场化选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机制相结合。中央和地方党委要加强和改进对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领导班子的管理。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继续推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创造企业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 
  (9)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继续推进和完善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的改革重组。加快推进铁道、邮政和城市公用事业等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对自然垄断业务要进行有效监管。 
     四、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 
  (10)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流转办法,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征地时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途管制,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 
  (11)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推进制度创新,增强服务功能。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供销社改革,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放开粮食收购市场,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国家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主要用于农村。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12)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和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完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各项政策,取消农业特产税,加快推进县乡机构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在完成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农业税率,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13)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大力发展县城经济,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
    五、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14)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强化市场的统一性,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 
  (15)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积极拓展债券市场,完善和规范发行程序,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建立统一互联的证券市场,完善交易、登记和结算体系。加快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产权交易。积极发展财产、人身保险和再保险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 
  (16)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