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岳麓版教科书高一历史模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早
最新热门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古代政治之变局

时间:2009-10-18 17:29:16  来源:人民版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古代政治之变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王朝兴亡盛衰的大体次序,熟悉其中最重要的历史阶段的政治特征,以及杰出政治人物的历史表现。
了解历代王朝更替的主要形式。
通过对若干次王朝衰落期间政治动乱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和理解历史上政治力量盛衰演变的能力。
通过对历代政治变局的分析,锻炼对长时段的历史现象和历史特征进行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教科书的内容以及教师课堂讲授提供的线索,积极思考,探寻政治形势演换的历史条件,历史过程和历史影响,从而对其中体现的历史规律有所理解。
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的大体脉络,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选取课外相关资料(除历史记载外,还应当重视文学史和艺术史的有关资料),多方位、多角度地考察历史。
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如调查当地古代农民战争的历史遗存等,使学生获得教科书以外的知识,深化对于本内容教学主题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内容的学习,了解历代社会的忧患、民众的疾苦,重视不是从帝王将相的视角,而是从普通百姓的视角观察当时的政治史。对于历代王朝的成败得失,锻炼用现代政治理念进行分析的能力。同时又应当看到当时的具体条件,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客观的评判。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古代政治史显示出一个个王朝带有重复性特征的盛与衰的演变过程。新的政治力量的崛起,建立起新的王朝,又出现同样的循环反复。本学习内容分析了历史上的这一现象,以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了解历史上“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的要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优劣,通过对这种过程的了解,也可以得到比较真切的认识。
●教材回顾了中国古代王朝相继兴亡的历史,指出在王朝衰亡过程中共有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大趋势进行思考,逐步掌握分析较长时段的历史特征以及探索历史规律的能力。
【百代兴亡】
本节讲述自秦代到清代数十个王朝反复呈现盛衰、治乱、兴亡的周期性的政治现象,引导学生重视讨论其中可以提供给今人的经验教训。中国古代政论家总结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道理,体现出民心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政治舆论】 
本节的内容告诉我们,中国古代的政治舆论虽然往往取曲折的方式,仍可以真切地表达民情和民意。历史上的民谣、民谚、民间笑话,都是值得重视的舆论形式。专制主义王朝多采取压制批评性政治舆论的政策,然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种制度的弊病常常导致更严重的政治危局。
【古代王朝的危局和对策】 
本节指出历代王朝往往共同面临的政治危局,有政争、外侵、天灾、民变等基本类型。在政治危局已经显现之后,制度和政策如果不适宜于当时的形势,往往可以导致政权的崩溃和社会的灾难。能够使政治局势转危为安的正确的选择,是实行政策的调整和制度的改革。
【农民暴动】
本节总结了许多代王朝为农民暴动所推翻的事实,分析了这一历史现象的意义。教材的内容说明农民暴动之所以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因,也指出了农民暴动本身导致的社会大动乱,在摧毁原有政治秩序的同时,也直接造成文化的凋残和经济的倒退。
●本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历代专制主义王朝的政治共性,了解历朝盛衰的共同规律。难点:历朝衰亡的道路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要说明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需要进行较深层次的思考和概括性的分析。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在你的记忆中,中国古代有哪些力图挽回政治危局的改革家?
答案提示:王莽,王安石,张居正,康有为等。
【议一议】
有人认为,只有历史上的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也有人认为,农民战争并不能改变中国古代传统政治体制的专制主义的性质,推进历史发展的,是生产方式的进步。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也可以提出自己新的观点。
答案提示:在专制主义王朝统治的末期爆发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往往是腐败政治激起的社会反抗。就争取生存权利,反抗黑暗统治的意义来说,无疑是应当肯定的。战乱之后建立的新的王朝,往往会调整阶级关系,注意政策的合理度,努力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国家对民众的控制有所削弱,这些都是社会取得进步的条件。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农民暴动可以直接造成对当时经济、文化的破坏,农民暴动能够沉重地打击黑暗的政治势力,却不能从根本上摧毁旧的政治体制。即使是农民军建立的政权,依然是前一代王朝的政治复制品。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因素的合力,其中,生产关系的变化是特别重要的。
【自我测评】
中国古代王朝中,有哪些是因为农民暴动而崩溃的?
答:在统一王朝中,有秦王朝,新莽王朝,隋王朝,元王朝,明王朝等。

【阅读与思考】
《三字经》写道: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国祚废。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七世,至崇祯。权阉肆,寇如林,至李闯,神器焚。清太祖,应景命,靖四方,克大定。廿一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其中说到了多少个王朝?怎样理解历代王朝更替的原因?
答案提示:其中说到了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秦、西汉、新莽、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宋、齐、梁、陈、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辽、金、南宋、元、明、淸等36个王朝。传统政治理论以“天命”解释“治乱”、“兴衰”的原因,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分析历代王朝的更替,应当从经济形态的变化和政治关系的变化寻找原因。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了解学生对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的把握能力和对不同历史阶段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评价方法】
观察法。
【评价过程】
进行课堂提问,组织课堂讨论,可以不限于具体的朝代,选择宏观或中观的题目,考察学生掌握总体历史知识的程度以及进行长时段历史分析的能力。
比如,可以进行这样的讨论:
历代王朝的政治危局有哪几种主要类型?
答:①政争,就是统治阶层内部的政治争斗。例如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的争斗,士大夫集团的党争等。历代王朝形成政治危局的政争,比较常见的有皇族成员争夺帝位,朝臣朋党相互倾轧,割据势力威胁中央,军阀集团发动政变等。由于在专制时代,把握帝权即意味着占有一切,皇族集团中的成员夺取最高权力的斗争,往往异常残酷激烈。地方割据势力侵害中央权力,甚至发动武装叛乱的情形,也屡屡导致严重的政治危机。军阀集团发动政变,是中国古代相当普遍的政权转移形式。南朝宋、齐、梁、陈立国,都是以军事势力逼前朝皇帝禅让,夺取政权。可能正因为如此,南朝开国君主,除齐高帝萧道成外,都称“武帝”。军人政变取得天下的最典型的史例,当然是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故事。②外侵,即外部政治力量的冲击。例如西夏、辽、金对北宋政权的政治压迫,满族对明王朝的压迫等。许多时期,专制主义王朝所面临的主要政治危局,是因外敌入侵所导致的。比如,北宋王朝在辽、金、西夏军事威胁的压力下长期不能自振,最终在金军的进攻下覆灭。南宋王朝也为蒙古所灭。不过,纵观历史,因外敌入侵而终于灭亡的政权其实并不很多。1840年以后,清王朝所面临的外强威胁空前严重,这是当时世界形势的演变所决定的,与其他历史时期外侵导致政治危局的情形有所不同。③天灾,即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于以农耕为基本经济形式的社会来说,自然灾害是十分严重的威胁。专制王朝的经济基础主要在于农业。天灾造成的大面积农田歉收,不仅使政府断绝财政来源,因灾害导致的民众流移对于政局的稳定更造成严重的威胁。④民变,即由民众反抗激起的社会动乱。如秦末农民暴动,王莽统治时期的绿林、赤眉起义等。民众暴动,是政治危局中最为严重的形式。规模较大的民变,在执政集团行政调节能力低下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政权的迅速崩溃。王莽统治末年,因为社会矛盾的普遍激化而引起的民众起义迅速蔓延扩展,震动全国,形成了导致新朝政权走向崩溃的社会洪流。在奋起反抗新莽政权的绿林军和赤眉军的强大的军事威势下,新莽王朝灭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爆发也对汉王朝的统治形成严重的威胁。后来历代王朝中,直接为民众暴动所推翻的,有隋王朝、元王朝、明王朝等。上述历朝政治危局的基本类型,其实有时有相互交叉的表现。例如天灾和民变的合力,往往成为许多王朝覆灭的原因。而民变的爆发,有时又是以天灾作为直接起因的。除了以上诸因素之外,统治阶级上层的极度腐败是尤其值得总结的历史教训。
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举出更多的实例。
【评价总结】
教师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观察,如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书面作业等,实行综合判断,作出切合实际的评价总结。评价总结的结果,有必要以适宜的方式告知学生,以有所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