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温州历史教育博客:洪万钿老师的案例

时间:2009-10-18 17:04:10  来源:洪万钿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之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学设计

 

瑞安市第五中学   洪万钿

电子邮箱:hongwantian@163.com

 

 

温州历史教育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678/index.shtml

 


【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主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历史学科指导意见》及《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标准》为依据。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学生通过了解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三个环节层层深入逐步落实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有如下两个方面:

1、情境教学:历史教学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通过营造情境让学生去了解遥远的史实,去理解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形成新知,即感悟历史。故本课的主体设计思路旨在体现新课程的情境教学新理念,具体做法是让学生以模拟参观四个历史展览馆的形式(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馆、甲午战争纪念地、反割台斗争纪念馆和天津的义和团运动纪念馆)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让四组学生每组推荐一位学生当导游,负责介绍一个纪念馆并负责回答其他组“游客”们的提问,该组的其他成员作为助理导游合作完成对这一景点的参观。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本课教学设计的第二个特色是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解决困惑,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课堂活起来。

【教材分析】

一、专题整体分析:

1、主要内容:本专题讲述的是列强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内容包括近代前期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日军侵华的罪行和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主要史实。

2、本专题主要有两条线索:

①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形成和加深;

②中国军民的抗争和救国探索。

3、课程标准内容

①.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②.列举侵华日军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4、新老教材比较

老教材按历史时间先后顺序大约用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的大半本穿插着介绍了列强的侵华史和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新教材把列强的侵华史和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放在一个单元中进行教学。老教材的体系时序性较强,但不利于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构建,新教材的体例便于将中国历史置身于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阐述,有益于学生宏观把握历史发展脉络,但学生的通史意识较差,史实缺乏,因此掌握起来难度非常大。

二、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课题为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这也是本专题中的一条核心主线。从内容上讲,主要讲述的是1840年到1900年之间的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典型事件。教材中涉及到:“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学习本课时,我们应该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来探讨。面对着列强的侵略,无论是政府官兵,还是普通百姓,尽管他们的斗争的形式不同,手段不一,或自发或有组织,但他们都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而英勇抵抗外来侵略。教师在授课时特别要注意以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这种民族精神,以便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左宗堂收复新疆”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学情分析】

本课时的内容在初中《历史与社会》中,只是在下册第六单元第二框《悲壮的抗争》中以小字和图片介绍致远号和反割台斗争这两个知识点,其余的三个知识点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和义和团运动在初中均无涉及。初中社会的学情导致初中毕业生普遍缺乏以通史为主体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等。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的欠缺已经是高一新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本课内容跨度大,信息量大、专题性强,学生对通史的感知程度不够,学习这样的大专题实属不易,所以教学中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概括,然后解决能力的培养问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问题。

【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概述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和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

2、善于发现中国近代史中关于抗敌御侮的相关事例,总结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是列强未能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1、学生要将中国军民的斗争上升到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高度,才能理解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抗争、以天下为己任的强大动力。

2、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视频、图片素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讨,采用多种方法收集相关信息,去感悟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和活动,深刻理解维护国家主权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国家兴亡、我的责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为国家富强而发奋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心态。

 

三、会考要求

 

▲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①三元里抗英

②黄海海战

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a

a

b

 

b

a

c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依据:①从斗争的内容看,反割台斗争既包括政府军队的自愿抗战,又包括台湾人民的自发的斗争,反映中国军民维护主权的主题。②从斗争持续的时间看,反割台斗争是所有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中历时最长的,最能表现中国近代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③从历史渊源看,从古代台湾人民反对荷兰殖民开始,到近代台湾两次反日侵略,台湾的历史时常与反侵略联系在一起,也体现了台湾战略位置的重要性。④从现实情况看,反对国际霸权势力对中国内政的干涉,维护国家主权,争取早日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也是历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⑤从考试要求看,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是会考重点要求的知识条目。)

2、难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说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新教材教学中作为历史教学德育功能落实的核心环节被认为是历史教学的灵魂,从教师的层面看,现实情况是这一环节常因为教师的忽视或空头说教而无法真正落实;而从学生的层面看,常因为缺少史实的积累或体验感悟历史的能力而无法有效地领会。因此克服这些因素,真正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润物无声的情境中并非易事)。

【课前准备】

1、学生学习准备:课前一周,把全班同学以四个自然小组分组,选出组长。给每个同学分配任务,分别负责“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反割台斗争”和“义和团运动”的资料整理工作,包括事件背景,史实,影响,还需要找一些与该事件相关的图片或影音资料。每组选一个担任导游员负责课堂讲解,其他同学帮助收集资料,出点子,大家协同合作。

2、教师教学准备:做好教学设计和相关的PPT;布置好相应的学生任务分工。

提供学生相关的历史网站

www.baidu.com

www.zxxk.com

www.kjcenter.net

www.zxlszy.com

提供学生如下相关资料:①《历史教学》月刊 天津古籍出版社   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一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出版社以及相关图片(如本设计中的部分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①在讲台放置四张导游小桌及用具②按平时课堂习惯安排4人小组合作学习、组织讨论,一生记录,代表发言。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实物投影、PPT、系列图片、《火烧圆明园》和《黄海海战》小视频、导游员小喇叭、导游员座位等

 

 

 

 

【教学流程】

理解历史: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导入新课:

援引历史影视资料片段,再现历史场景
 
了解历史:各导游员介绍各纪念馆
 
课前准备:四组学生分组合作准备一个展览馆的相关信息
 
 
 

感悟历史:

走进史家论坛,形成见解
 
思维拓展:巩固练习若干,并评价得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火烧圆明园》片断,提问:

①    英法侵略者的这一暴行发生在什么事件之中?

②    西方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面对民族危机的步步加深,华夏儿女为挽救民族危亡、维护国家主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让我们一起去探究血火纷飞的近代风云。

二、了解历史,理解历史

请四位导游员上来在讲台依次就座,

1、师: 先请“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馆”的导游员带领我们去参观英雄的三元里。

学生: 甲导游员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影音,图片,或文字材料,简介三元里抗英的背景,过程,结果,等

 (三元里人民纪念碑)

演示完毕后,由本组学生进行补充。

(意图:通过课前准备和介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知历史)

—史料链接—:……我等所以奋不顾身,困义律于北门,斩伯麦于南岸。汝等逆党,试思此际若非我府尊为尔解围,各逆其能保首领下船乎?……是以饱德之义士佥助兵粮,荷锄之农夫操戈御敌,纠壮勇数十万,何怕英逆之义律不可剪除?水战陆战兼能,岂怕夷船坚厚?务使鬼子无只身存留,鬼船无片帆回国。尔等不避,不日交战。为此特示。

                            ──《三元里等乡痛骂鬼子词》

设问:①从材料中你归纳出三元里抗英斗争从发生看,有什么特点?你的依据何在?

②参观完三元里抗英纪念馆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感受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英勇气概和爱国精神)

(组织讨论,认真记录,代表发言)

(意图:通过史料链接,既理解三元里抗英特点和意义,又能论从史出培

养学生读史能力)

2、师:第二位导游员将要带我们出哪里呢?

学生:乙导游员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影音,图片,或文字材料,(部分资料可以老师事先供给乙导游员演示和介绍完毕后,

播放视频《黄海海战》并补充材料

 

材料:当年的北洋舰队亚洲排第一,世界排第八,更有着远东绝无仅有的排水量七千多吨、300多毫米主炮的铁甲巨舰——定远、镇远(要知道,之后整整一百年,中国再也没有过如此的巨舰,直到买了俄罗斯的现代级驱逐舰才算勉强追平)。...... 结果呢,不可思议!海陆军无一胜绩,威海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丢掉了朝鲜、台湾,并赔了两亿三千万两白银!那可是日本六年的国民收入呀,那笔钱足够把全世界的铁甲舰都买回来了!

                                      —— ——《再论中国和日本》

问题探究:

①    根据视频结合课文知识回答,在黄海海战中涌现出了哪些可歌可泣的英雄?

②北洋水师与日军力量并不悬殊,然而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的原因何在呢?(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代表发言)

学生讨论后回答:日本的强大和侵略的野心;清政府的腐败;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军事指挥的失策……

教师归纳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帝国无法抗衡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

3、导游员丙呈现并以此介绍反割台斗争的简况:

 春     愁

                           

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导游员丙有感情地朗诵,

然后作如下设问

①材料中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

1895年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

②阅读课文回答,在反割台斗争中两岸涌现出哪些英雄人物

丘逢甲,徐骧,刘永福等

③反割台斗争反映爱国军民怎样的精神情操?“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为维护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

对台湾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之情。

—史料链接—

材料一:在京会试举人发起“公车上书”,学子们一个个泪流满面,慷慨激昂,疾呼:台湾是祖国的门户,连地千里,山海险峻,物产饶绝海外,岂可“一矢未加,而以千余里地之岩疆,千余万之苍黎”、拱手让与侵略者,要求“严饬李鸿章订正和款,勿割台湾”。

材料二:当割台的噩耗传到台湾,全岛为之震栗,“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人们奔走相告,游行集会,鸣锣罢市,愤怒抗议卖国罪行,他们发出檄文“如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

材料三:黄遵宪悲愤地写下了《台湾行》:“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真实描写了台湾人民暂时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亡秦者谁三户楚,何况闽粤百万户!成败利钝非所睹,人人效死誓死拒,万众一心谁敢侮?”,

读史感悟:《马关条约》日本割台,为何会引起两岸人们如此大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老师设问,学习小组讨论,记录,代表发言,其他学生学会倾听)

(本环节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史料的链接,既加深学生对反割台斗争史实的掌握,同时培养学生读史思考的能力,又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而英勇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理解维护国家主权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国家兴亡、我的责任”的社会责任感)

 

 

 

4、教师让第四位导游员多媒体FLASH演示、讲述义和团运动的过程并呈现下列图片和材料: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问题探究一:

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材料与课文并思考、回答)

 

教师展示以下资料:

史料一: 

材料二:“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斯萧然。……洋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

                                            ——义和团揭帖

材料三 中国民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问题探究二:试分析义和团运动在近代人民反侵略斗争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归纳,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要点: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列强侵略势力,避免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显示中国人民反侵略的信心和决心,鼓舞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志。

三、感悟历史:

教师出示材料:“三元里前声若蕾,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张维屏《三元里》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  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台民布告》

自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以来,泱泱中华被列强集体侵略掠夺、任人欺辱,中华民族备受凌辱... ...  但是仍然没有被列强完全征服,没有沦为殖民地,反而不断抗争,不断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探索。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华民族正大步行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学生阅读材料,畅所欲言,谈谈学习体会。

(设计意图: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让学生再次体会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培养他们民族自豪感。同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并且学会倾听,在对历史问题的思考中找到现实的归宿——新一代人在21世纪中华民族的崛起过程中所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堂小结】

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这正是近代中国没有完全沦亡的原因,这些先烈们在面临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做到了“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 

 
【知识结构】

 


【作业设计】

(说明:此处设计的作业务必制成PPT或以试卷形式印发,以便根据课堂时间灵活处理,如果时间不够可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

一、选择题

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社会各阶层都曾进行了英勇的抵抗,谱写了抗争的壮丽诗篇,据此回答1—2题:

1.最能反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特点的是    (    )

A.保卫了家园          B.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决心

C.沉重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D.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2.下列关于台湾人民反对日本割占台湾斗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台湾人民发布檄文,誓与台湾共存亡  B.各族人民组织义军,与黑旗军共同伏击日军

C.斗争得到东南沿海军民的大力支持   D.表现了台湾人民不愿脱离祖国的强烈爱国之情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人民一次大规模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武装斗争,据此回答3—4题:

3.义和团运动是下列哪一矛盾的必然产物(    )

A.阶级矛盾                  B.宗教矛盾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D.民族矛盾

4.义和团运动的直接作用是(     )

A.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B.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C.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D.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台湾问题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清末台湾诗人、保台爱国英雄)

 

材料二:中国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都应坚决反对。  

 ——1995年《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继续奋斗》

    材料三: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这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时报》载文《读近代史感悟——兼谈中国统一》

 

 回答下列问题:

(1)“往事惊心泪欲潸”: 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件史事?当时台湾人民兴起了什么斗争?

(2)温家宝总理引用这首诗答记者,表达了中国人民的什么愿望?

(3)根据材料二,谈谈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是什么?

(4)为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中共领导人创造性的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该方案有何成功的实践?

(5)依据三段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台湾问题的认识。

 

 

 

参考答案及设计意图说明:

一、选择题

1.D   2. C   3.D   4.C 

 

(设计意图:选择题部分侧重对本课基础知识的落实)

 

二、非选择题

5.

(1)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2)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3)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或“一中一台”意图。

(4)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

(5)认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努力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放弃使用武力;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台湾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我们和平统一祖国的进程,也从根本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言之成理即可)。

 

(设计意图:从形式来看,此题设计有一定的梯度,既考查史实又考查认识;从内容来看,此题涉及近现代史反割台斗争和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两个知识点,时代感较强。而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指导意见》中的重点又是《会考标准》中的重点,引用此题旨在突出和巩固重点知识,同时通过对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历史思维。)

【问题研讨】

1、本课内容知识容量极大,把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放在一节课完成,而且知识之间的联系不甚密切,对于缺乏通史意识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实在不易。备课过程中我努力将四个联系不很密切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既想让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又想引发学生兴趣,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值得期待。

2、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本课设计时考虑较多的问题,但由于时间较紧,备课设计时,留给学生的时间相对仓促。怎样才能在课堂上既给学生充足的课堂探究实践又能在短时间内落实大容量的知识目标?这一矛盾是备课过程中的一大困惑。

【资源链接】

参考书目:

1、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及参考资料,人民出版社出版。

2、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  创新能力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美]费正清等编《剑桥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岳麓书社出版。

5、戚其章主编《甲午战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