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邓卫忠:历史教学要下里
邓卫忠、孙海文:我博写
邓卫忠:另类历史,别样
邓卫忠:《太平天国运动
邓卫忠:我的历史教学叙
邓卫忠:我的历史教育叙
邓卫忠:我的历史教育叙
邓卫忠:我的历史教育叙
邓卫忠:美苏争锋教学设
邓卫忠:走向多极化教学
最新热门    
 
邓卫忠:专制晚期政治形态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4:13  来源:本站
 

邓卫忠:“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学设计

 

 

http://blog.cersp.com/userlog21/132634/archives/2007/566123.shtml

 

【学情分析】:当代的中学生处在信息化时代,他们接受知识的渠道是多元的,这也就决定了他们比以前的学生有更宽广的知识面,本课很多内容比如废丞相,内阁制度,宦官专权在影视剧中都有反映,学生也会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但影视剧与真正的历史是有一定差异的,这一点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指出,另外,高一学生思维更多还停留在感性层面上,通过历史课堂,要逐步建立起学生的理性思维结构。

【教材分析】:本课在教材中承上启下,纵横交错,既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总结,又为第二专题作好铺垫,要充分开发与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吃透教材,突破疑难,力求讲得到位与连贯。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概括史实与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具体史料的分析,使学生在阅读、分析、比较、概括中去探究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掌握自主性与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能够积极探索解决规律性问题的途径。并能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用“大历史”的眼光即在世界历史大背景下看待问题。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的进程的认识及客观全面的评价,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的积弊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自觉正确分析历史现象与历史人物,尤其是对明太祖、雍正帝、康熙帝和乾隆帝的认识。逐步树立民主反对专制的信念,提升现代公民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内阁制度的形成;军机处;专制时代晚期政体特点。君主专制制度的评价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的阻碍。中西方政体比较。

【探究方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视剧《宰相刘罗锅》主题曲《清宫调》,设问:1、这是哪一首影视剧的主题曲?2、指出该剧与历史事实不符的一处。(学生如果预习了,能轻松指出明已废除丞相,因此清朝时称刘墉为丞相是影视剧编剧方面的一个小失误)。通过上述两问,自然导入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一目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明)

1、明太祖: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1)原因

展示材料: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了宋朝,宰相大臣就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准备有特别的护膝。

设问:(1)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列举从汉至宋,相权不断被削弱的史实。

师生互动,教师归纳,指出丞相权力逐步在下降。

 

展示材料:材料一: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不敢相压。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1376年,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三司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那时,掌握实权的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同时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结合材料,请学生思考:(1)明太祖所言罢相的理由有哪些?其罢相后所设机构有何特点?

(2)让学生试着建构明中央政府改制前后架构图,并从中选出合理的示范作进一步的评析。

(3)认识评价:引导学生从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去思考。

积极方面: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消极方面,结合课本正文材料引导学生得出丛杂的政务集中于皇帝一人之身,皇帝不但精力不够,才能和经验也难以胜任,这必然导致积压、失察、拖拉、草率等不良结果,最关键的是影响办事效率。由此引入下一个知识点。

2、明成祖设立内阁制

展示材料:明太祖与奏章(2005上海试题)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设问:(1)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为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作了哪些改革?

答案: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2)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答案:殿阁大学士

 

 

(3)这则材料反应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师生互动,归纳内阁制度形成的过程:

(1)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2)明成祖(永乐帝朱棣)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正式设立内阁制。

(3)后来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日益提高。

展示材料:

材料一、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摘自《皇明大政记》

材料二、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授之西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权(宦官)也。

阅读材料,

结合课本知识组织学生探讨:内阁有何权力?与丞相的地位与权力相比有何不同?

进一步探讨:内阁的设立带来什么弊端?

以上两个问题学生结合课本和材料都能归纳出来。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会一落千丈。

列表格归纳:

宰相制度与内阁制度的比较

 

 

宰相制度

内阁制度

相同点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不同点

地位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职权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对皇权的作用

制约皇权

 

加强皇权

 

课外延伸一:说说你所了解的有关明朝宦官专权的人物和史实?(学生可从语文知识和课外阅读中讲到魏忠贤和东林党等史实。)

课延伸二: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的区别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二)军机处的设立(清)

1、问题探究:

材料一:乾隆自述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展示康熙帝的印章“为君难”和“兢兢业业”,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思考:

材料二: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撰拟。是时南书房最为亲切地,如唐翰林学士掌内制。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各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乾隆初年,今上特命改建瓦屋,然拟旨犹军机大臣之事。──赵翼《檐曝杂记》卷1《军机处》

(1)军机处设立于何时?设立军机处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2)军机处的职权如何?从中说明了什么?(可强调说明:军机处不是“决策”机构,它只是将皇帝的旨意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

(3)如何认识军机处设立的作用、影响。(a、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b、加强了皇权,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c、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因为加强君主专制再无更好的选择了。)

2、密折制

其实就是告密,学生阅读归纳出其内容及作用。

所谓奏折,系臣工所上之报告……此类奏折臣下缄封直达御前,天子亲拆亲阅,旁人不得与闻……故可称之为奏折政治。             ——佐伯富

雍正时期密折政治的运行,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之举,因直至康熙,密折尚未制度化;而乾隆以降,密折形同题本,且硃批单调乏味,不能与雍正期相比。                     ——杨启樵

3、总体评价认识军机处和密折制(结合课本从两方面去分析)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展示图片册封班禅和土尔扈特部回归相关资料,学生阅读课本归纳:

康乾时代最大的贡献应是开疆拓土,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清政府处理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清中央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什么?有何职权和作用?

2、改土归流

(1)原因:土司世袭,形成割据,不利中央集权

(2)含义:结合课本“知识链接”加以分析

(3)概况(略)

(4)意义: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请同学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况:在我们的班集体中,班长集记录考勤、收发作业、传达指令、掌管班费开支等各项事务于一身,这容易带来什么影响?

(生)权力过分集中,以班长一人之力无法胜任,精力消耗过大而累垮;容易独断专行,决策草率,其他人意见大。(师)一个几十人的班集体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一个有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口的大国,其事务集中于君主个人手中,更是弊端无穷。这种情况在我国明清时期表现得十分明显。

学生讨论思考:怎样认识君主专制制度?(或如何评价君主专制制度?)

孟德斯鸠说:“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明代废宰相,这是皇帝集权发展的必然趋势;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皇帝已经完全抛开政府,霸占了整个国家,专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在分析这个问题时,要学生掌握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评价一个历史事情或一个历史人物,要把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并且能一分为二地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对其评价。

参考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①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②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政治统治的腐败、兵役徭役的无度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因此对于每个朝代或不同帝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必须作正反两方面的分析与比较,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其危害尤为严重。

单元小结:归纳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历程。

师生互动,归纳如下:

夏商周: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

两汉:中央(内外朝制度),地方(郡国制度)

隋唐:中央(三省六部制),地方(隋是州县,唐是道州县)

宋:中央(二府三司三衙),地方(路州县)

元:中央(一省二院),地方(行省制度)

明: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清:设军机处

【课后反思】

本课有许多鲜活的故事及影视材料,在上课时穿插讲解,学生兴趣很高,由于是古代史的最后两个朝代,很多内容在这里要作一个小结,因而知识系统性很强,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效果不错。

三、作业

(一)选择题

1、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的根本目的是       

A.健全中央职能     B.厉行思想控制             

C.监视官吏百姓     D.强化君主专制

2、《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面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朱元璋                     

A.要抑制清除权臣,加强皇权        B.解除地方割据           

C.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D.改革官制

 

3、君主专制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阶级集团内部争夺激烈     D.严重阻碍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

 

4、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       

A.封建专制制度的需要      B.相权威胁皇权         

 C.国家统一的需要          D.君臣相互制约

5、清朝加强皇权的主要措施是              

A.增设军机处  B.废除丞相    C.大兴文字狱   D.设立理藩院

 

6、对军机处这一机构职能的理解,正确的是     

A.相当于秦朝的丞相            B.主要职能是军事指挥调动的机构

C.是替代宰相职能的工作班子    D.是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

 

7、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设军机处,表明    

A.皇权与相权矛盾加深    B.皇权日益强化

C.皇权与相权矛盾缓和    D.相权战胜皇权

 

8、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A.决定清朝的国家大事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9、清朝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基本上完成于  

 A.顺治帝时    B.康熙帝时    C.雍正帝     D.乾隆帝时

 

 

 

(二)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史稿·军机处》

材料三: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间……(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者,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军机大臣)亦只供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军机处设置的原因、特点和职能的演变过程,评述其实质及影响。

参考答案:

原因: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1分)

特点: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2分)

演变: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2分)

实质:军机大臣只能传达皇帝旨意给中央部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是皇帝行使权力的机要部门。(3分)

影响:使皇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2分)

(三)课后学习探究:举行一次辩论,你认为君主专制制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利: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抵御外来侵略。兴办重大工程,抵御自然灾荒,适应小农经济发展需要,维护封建地主利益.

弊:在西方已建立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政体之时,清朝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皇帝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使决策难免出现失误,也使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妨碍社会进步,给落后于西方埋下隐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