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教苑凤仙:历史教学培养
教苑凤仙博客:历史教学
凤仙:讲述我与《中史参
黄凤仙:从科学社会主义
教苑凤仙:中国近现代社
最新热门    
 
教苑凤仙:两极世界的形成

时间:2009-10-18 17:04:43  来源:教苑凤仙
 

 

 

教苑凤仙老师的历史博客http://blog.cersp.com/userlog/24369/archives/2007/452045.shtml

【教学目标】

 

1、  掌握重要概念:“冷战”、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古巴导弹危机等。

 

2、  了解“冷战”局面的形成,认识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决定的。

 

3、  概括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和苏联的反击措施,培养学生运用归纳比较的方法深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4、  通过对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了解和分析,认识美苏“冷战”造成了二战后初期世界的动荡不安。理解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及多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高学生对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和责任感。

 

5、  了解“冷战”局面的形成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重大影响,通过补充阅读材料和加强对课文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方式】

 

1、  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课文最后的“历史纵横”可以提前放到“冷战”的概念分析里讲,让学生更好理解即使在“冷战”期间也存在局部的“热战”;“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这一子目的内容可以提前放在“冷战”形成的背景里略讲。它的详讲,可以放到前一章第三课“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一课里进行。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后苏联实力增强与政治威望提高、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等历史材料,或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探究。

 

整合教材内容如下:

 

教学内容

结构知识

       教材内容和引入资料

一、概念剖析

什么是“冷战”(Coldward)

“冷战”的概念   课文最后的“历史纵横”

二、“冷战”形成的背景

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雅尔塔会议  雅尔塔会议上的三巨头(图片

2、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

引入资料: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

和美国称霸全球的野心

3、战后苏联实力增强,政治威望提高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课文地图  引入资料:战后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

三、美国的“冷战”政策

 

1、政治——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图片)  杜鲁门主义

2、经济——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  引入资料:马歇尔计划

3、军事——北大西洋公约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资料回放  课文插图

四、苏联的反击措施

1、政治——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引入资料: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2、经济——经互会

经互会

3、军事——华沙条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引入图片: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地图

五、“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1、德国的分裂

德国的分裂  课文插图  学思之窗

引入图片:德国分裂图

2、朝鲜的分裂

朝鲜的分裂  引入图片:朝鲜分裂图

3、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2、  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建议布置预习思考题:

 

(1)找出重要概念。(2)美国的“冷战”政策有哪些?(3)苏联采取了哪些反击措施?(4)“冷战”下的国际关系如何?(预习思考题无须用本子专门写下来,能在课本上找到的,只需画在书上就行;需要归纳的可写简要提纲。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阅读思考的自学习惯。预习思考题的难度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一般以了解课文知识、突出重点知识为主,跨度不宜太大。)

 

3、  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例如,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的,就让学生自己阅读找到答案。

 

4、  注重创设情景,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互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

 

5、  围绕主题补充或重新整合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例如引入资料: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美国称霸全球的野心、战后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和用计算机演示“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地图”等,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冷战”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认识到历史资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进而懂得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原始材料和时政资料。

 

 

【教学构想】

 

(注:如果教学对象基础好,自学能力强,并能自觉做好预习思考题的,可省略讲各教学内容的①)

 

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预期效果

1、概念剖析:什么是“冷战”

①让学生讲出课本上的解释,并指出“冷战”开始发生的时间、对象、手段、目的、标志等。②启发思考为什么要称之为“冷战”?“冷战”的实质是什么?在“冷战”期间是不是就一定没有武力对抗?③指导学生阅读180页的“历史纵横”,了解美国的侵越战争。④归纳得出对“冷战”的认识。参考【背景资料2】

①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具体细致地注意到了“冷战”的相关知识。②通过阅读“历史纵横”,了解在“冷战”期间,在亚洲存在局部的“热战”。但不因此改变“冷战”。③经过分析归纳,进一步了解“冷战”的实质,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经过指导思考分析,加深学生对“冷战”这一概念更全面的理解和更牢固的记忆。

2、“冷战”形成的背景

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雅尔塔体系的有关知识,并找出“冷战”形成的背景。教师引申说明雅尔塔体系的实质和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上的目标各异,导致双方无法继续合作。②小组讨论:美国为什么会提出“冷战”政策。参考【背景资料3】③引入资料:“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美国称霸全球的野心”和“战后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与政治威望空前提高”。 见【背景资料4、5、6】

①通过阅读课文,思考问题,了解雅尔塔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实质和影响。②能找出课文提到的三点背景。③通过小组讨论和分析补充材料,了解两国军事力量抗衡的态势,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及其本质。

通过对补充材料的分析及教师的层层设问,使学生充分理解美国与苏联对抗的本质原因。同时学会通过历史资料认识历史。

3、美国的“冷战”政策

 

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各有什么表现。②让学生指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各指的是什么?其目的和实质又是什么?③引入资料:“马歇尔计划”。引导学生思考“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参考【背景资料8、9】④用计算机演示“北约国家及北约组织现阶段基本框架示意图”,提问:地图上可以看到希腊、土耳其并非是大西洋沿岸国家,为什么被吸收入北约组织?(美国出于战略考虑,为包围苏联)

①通过阅读思考,找到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②掌握“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的有关知识。③通过分析引入资料,进一步理解马歇尔计划的实质。④通过计算机演示示意图,更加全面地了解美国在全球对苏联进行军事遏制的情况,理解北大西洋公约的实质。

了解美国“冷战”政策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学习运用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原理分析马歇尔计划。

4、苏联的反击措施

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苏联采取哪些相应的反击措施,并完成“美苏对抗表”。②教师补充在政治上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简单情况。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经互会、华约建立的有关知识。④用计算机演示“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地图”,提问华约组织包括哪些国家?为什么没有南斯拉夫?它为什么在1991年解散?⑤教师引申说明,苏联在对抗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时所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军事同盟和组织中也渗透了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东欧各国的政治、经济控制。

①掌握苏联针对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采取了全面的抗衡措施。②通过归纳对比,全面了解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资本主义阵营全方位的抗衡,③认识苏联也存在像美国控制西欧国家一样控制其它社会主义国家。

了解苏联的反击措施,掌握相关知识。学习运用归纳对比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

5、 “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德国、朝鲜分裂的原因、时间、和影响。②利用课文提供的图片和补充两国的分裂图,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充分感受“冷战”带给普通百姓的国家分裂和骨肉分离的结果。③补充后来德国统一和当今韩朝在走向统一的道路上不断迈进的情况。④适当补充古巴导弹危机产生的背景,美苏双方在处理整个事件过程中的各种手段和由此引发的对人类和平与世界前途的思考。

①从文字和空间上掌握德国、朝鲜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的史实。②感受美苏两国的对抗给两国人民造成危害以及对世界和平造成的威胁。

认识德国、朝鲜的分裂都是“冷战”的产物。学会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理解当今问题。

6、小结

设问“冷战”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冷战”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冷战”下的国际关系如何?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和阅读课文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深化实现教学目的。

7、探究:“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设问:“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有哪些重大的影响?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从其对西欧、东欧、世界和平与科技发展等方面谈谈对问题的认识。参考【背景资料11】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上网、到图书馆等查找资料,或通过讨论,总结推理得出自己的认识。

通过探究,延伸本课的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教学设计说明】

 

1、  本课教学设计思路是:“冷战”概念剖析——“冷战”形成的历史背景——美国的“冷战”政策——苏联的反击措施——“冷战”下的国际关系。通过整合课文内容,以“冷战”为主线思路来串讲,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本课的脉络更加清晰。

 

2、  对教材内容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形成知识脉络。

 

3、  依纲据本,适当补充典型事例和有关材料,在充分掌握历史事实等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分析,提高对史实的理性认识,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  以指导阅读为基础,思考议论为过程,教师归纳小结为升华,实行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双边活动。

 

5、  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背景资料】

 

1、“冷战”的起源

 

“冷战”政策的奠基人是乔治·凯南,原是美驻苏大使馆代办。他于1946年2月从莫斯科向国务院发出了八千字的“长电”,详细阐明美对苏政策的理论基础。1947年7月,他回国后任国务院政策设计室主任,以×的署名在《外交季刊》上发表了“苏联行为根源”一文,进一步阐发了“长电”的内容。凯南的主要观点:一是必须在政治上把苏联看作对手。二是美国必须拥有足够的武力并准备使用武力而且还要用“消除非共产主义世界中所存在的大片较弱和脆弱的地区的方法”来遏制苏联。凯南的理论后来被称为“遏制政策”,被视为为杜鲁门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2、“冷战”

 

相对于战争行动而定义的。它具体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武力为后盾,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力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和对抗形式,以“遏制”共产主义。可以归纳为:表面“冷”——没有硝烟炮火、枪林雨弹的直接行动;实质“战”——为维护各自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而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激烈的对抗和较量。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西方冷战结束。

 

3、美国为什么会提出“冷战”政策?

 

①美国大发战争横财,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增;②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③杜鲁门政府认为强大的苏联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强调要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④二战刚刚结束,人民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4、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

 

二战结束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它的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黄金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的2/3。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军队人数最多,时达1200多万,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海军力量强大。它在56个国家驻有军队,拥有海外484个军事基地。它还是1949年以前独家垄断着原子弹的生产。

 

5、美国称霸全球的野心

 

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称。“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美国前总统胡佛也说:目前,我们,只有我们,掌握原子弹,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

 

6、战后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与政治威望空前提高。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据统计,1945年,苏联以陆军为主体的武装力量已达到1140多万,军事工业仅次于美国,仅作战飞机的年产量就达4万架。在战争中,苏联还扩展了疆土,解放了大片东欧领土。在苏联的帮助和影响下,一些东欧和亚洲的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它的影响随着战争越过国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根据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的协议,苏联控制了东欧等广大地区。战后初期,苏军驻扎在东欧、南欧、中国东北、朝鲜北部等广大地区。苏联成为惟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7、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还说“自由制度是崩溃和独立地位的丧失,不但对这些国家,并且对全世界都具有灾难性。”他要求国会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杜鲁门讲的“自由国家人民”实际是各国反动政权。他讲的“少数武装分子”实际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他讲的“外来压力”实际主要指社会主义苏联。这就是人们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政策,它意味着美国公开声称要干涉世界各国内政。杜鲁门主义被看作美国“冷战”政策执行的开始。美国国会支持这种政策,决定向希腊、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援助。其结果是:希腊革命被扼杀,西欧刮起一股反共逆流,许多国家的共产党被排挤出政府。

 

8、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又称为欧洲复兴计划,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8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1947年至1950年,接受该计划的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增加,防止了革命的爆发。由于美国提供的不是现金而是信贷,这些信贷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商品,从而使美国在战后避免了经济的危机。有利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

 

9、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为隐蔽的更为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但手段各有特色。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运用。

 

 

 

10、柏林墙的建立

 

在柏林一分为二以后,到1961年建筑柏林墙之前,东西柏林之间和西柏林与民主德国的其他地区之间的边界,一直是开放的。西柏林边界共长154千米,其中45千米同东柏林相连。边界上既无安全设施,也没有检查站。根据联邦德国公布的数字,从1949年到1961年8月,民主德国有一百多万人从这条边界线逃往联邦德国。外逃人员几乎涉及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大量人员,特别是科技人才的外流,给民主德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1961年8月,民主德国政府对西柏林边界实行了封锁,架设起铁丝网,并开设了13个过境点。9月,一道高约3.5米的水泥石头墙开始破土动工。到1989年10月,已形成全长近154千米,高3.5-4.2米的柏林墙。这就是举世闻名柏林墙。它成为德国和欧洲分裂的标志、东西方冷战的象征。

 

11、两极对峙格局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1)“冷战”关系成为国际关系的重中之重,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3)美苏为争夺势力范围,破坏世界和平,爆发了局部“热战”,使世界长期得不到安宁。

 

(4)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核恐怖平衡)。

 

12、两极格局

 

(一)   概念

(1)格局:是指各种力量对比与组合的结构。

(2)世界格局:就是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一种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3)两极格局: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

 

(二)两极格局的特点

(1)政治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势不两立。

(2)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两种类型的经济并行发展,交往较少。

(3)军事上:全面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两大集团强烈对抗。

(4)意识形成上: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两大阵营内部一元结构、一个中心;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

 

单元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1、下列对雅尔塔体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依此美国取得了世界霸权的地位    B.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C.是美苏两国实力均衡的重要表现    D.在会议的最基本原则基础上建立

2、冷战局面的形成是由于

①美国试图称霸世界 ② 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增强 ③ 欧亚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④美苏展开核军备竞赛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3、二战后东西方长达近半个世纪对峙实质是

A.两种文化传统的竞争         B.两种政治势力的争夺 

C.两种军事力量的较量        D. 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4、马歇尔计划远不止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这一说法的依据是

①它使受援国度过了经济困难           ②它把受援国纳入了美国势力范围 

③它使受援国成为美国的商品输出市场   ④它使受援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都受美国控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东欧国家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①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斗争  ②社会主义苏联强有力的帮助  

③纳粹法西斯德国的惨败  ④ 各国反对势力的瓦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柏林墙的修筑从根本上说是:

A.柏林危机的产物            B.美苏冷战的产物  

C.东西德对峙的产物         D.东德封闭边境的产物

                 

             1                                                       2

7、图1反映的事件中,美国的应急措施是:

A.加紧制造洲际导弹 B.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   C.对古巴进行军事入侵  D.抛出“星球大战

8、探究:(2004年烟台高三诊断性测试)读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二战后德国与朝鲜半岛分裂的背景和过程有何相似之处?

(2)在近现代史上,德意志民族先后两次从分裂走向统一。简要说明其统一方式的不同特点及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3)用史实说明韩朝两国是怎样在走向统一的道路上不断迈进的?反映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什么趋势?

 

 

 

参考答案:

(1)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德国和朝鲜都被美苏等大国分区占领;在美苏冷战的影响下,两国都分裂成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

(2)方式:第一次是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实现了统一;第二次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统一。

原因:第一次:19世纪中期,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结束政治上的分裂,普鲁士担负起完成统一的历史任务,卑斯麦推行“铁血政策“,完成统一。

第二次: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主德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两德之间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消失。

3)迈进:从20世纪80年代起,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开始对话,经济往来增多。2000年6月,南北领导人举行会晤,发表共同宣言,推动了统一的进程。

趋势:世界形势趋向缓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