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教苑凤仙:历史教学培养
教苑凤仙博客:历史教学
凤仙:讲述我与《中史参
黄凤仙:从科学社会主义
教苑凤仙:两极世界的形
最新热门    
 
教苑凤仙: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间:2009-10-18 17:05:13  来源:教苑凤仙
 

一、单元分析

 

(一)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课程目标:

目标一:指导学生通过采访年长者、阅读书报、上网浏览有关信息等方式分小组分别从衣食住行、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播媒体等方面收集反映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实物、图片、文字、音像等资料,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等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的史实。

目标二: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铁路交通、通讯工具、三大媒介、网络媒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目标三: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外来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去探讨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认识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

目标四:指导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反映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等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目标五: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认识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变迁,树立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观念;让学生联系现实情况指出当今社会在衣食住行、交通、和大众传媒等方面还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理解只有走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生活才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启发学生对移风易俗,改善人们生活方式提出积极性的建议,培养的学生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核心知识与核心思想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衣食住行、习俗风尚、交通工具、邮电通讯、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清晰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可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显著变化,从而加深对近现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认识。并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实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改革开放,尤其是把关系民生的社会领域改革提速,才能使中国人民的生活富裕起来。

 

(三)重点问题理解

  

 1、 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表现为:(1)外界因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商店、银行等,租界里的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2)政治: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3)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为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4)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2、近代交通、通讯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使中国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经济向前发展。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3、大众传媒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

    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修养。其间的广告引导人们的消费。

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把整个地球构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它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4、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西方的一切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野蛮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另一方面,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旦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四)专题线索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①衣:近代“断发易服”,改穿西装;现代服装五彩缤纷,款式多样。②食:近代引进西餐;现代政府启动“菜篮子工程”,各地的餐饮业飞速发展。③住:由平房转变为楼房,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大大改善了人民的居住环境。④风俗:解放妇女:戊戌变法时期,就开始主张废止妇女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婚丧仪式:由铺张繁琐愚昧变为简约文                   明。社交礼仪:握手、鞠躬取代“老爷”、“大人”。历法节日:近代改用阳历,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交通工具的发展

①轮船运输: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了列强垄断的局面。开始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②铁路运输: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③公路运输: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④航空运输: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了我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         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通讯工具的进步

 

①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到甲午战争前夕,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②无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③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④传真机:20世纪90年代起,机关、企业开始用传真机,发送信件、图文。⑤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大众传媒的变迁

①报刊业: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此后出现中国人自办的报纸。不同时期有起重要作用的报纸,如: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的《新青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中华》、《新华日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民日报》

等。②影视业:电影《定军山》的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歌女红牡丹》的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1958年,         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③“第四媒介”:报纸、广播 、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第四媒介”指的是互联网它集前三者的优势于一身。1994年,我国正式加入互联网。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①衣:近代“断发易服”,改穿西装;现代服装五彩缤纷,款式多样。②食:近代引进西餐;现代政府启动“菜篮子工程”,各地的餐饮业飞速发展。③住:由平房转变为楼房,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大大改善了人民的居住环境。④风俗:解放妇女:戊戌变法时期,就开始主张废止妇女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婚丧仪式:由铺张繁琐愚昧变为简约文                   明。社交礼仪:握手、鞠躬取代“老爷”、“大人”。历法节日:近代改用阳历,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交通工具的发展
 ①轮船运输: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了列强垄断的局面。开始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②铁路运输: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③公路运输: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④航空运输: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了我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         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通讯工具的进步

 
 ①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到甲午战争前夕,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②无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③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④传真机:20世纪90年代起,机关、企业开始用传真机,发送信件、图文。⑤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大众传媒的变迁
 ①报刊业: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此后出现中国人自办的报纸。不同时期有起重要作用的报纸,如: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的《新青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中华》、《新华日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民日报》

等。②影视业:电影《定军山》的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歌女红牡丹》的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1958年,         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③“第四媒介”:报纸、广播 、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第四媒介”指的是互联网它集前三者的优势于一身。1994年,我国正式加入互联网。
 

另外,还可以以时间段来划分将三节课的内容整合。如下表(内容略)

原因、表现

 

 

时期

原因或背景

表     现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交通和通讯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变迁

1840—1860年

 

 

 

 

 

1860—1912年

 

 

 

 

 

1912—1949年

 

 

 

 

 

1949—1966年

 

 

 

 

 

1966—1978年

 

 

 

 

 

1978—现今

 

 

 

 


 

二、单元教学分析与设计

(一)教学建议:

本单元内容相对比较简单,而且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可以自由发挥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来学习。如:(1)可以分出衣、食、住、行、社会风俗、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迁、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人们娱乐方式的变化、中国报刊和影视事业的发展等小专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采访年长者、阅读书报、上网浏览有关信息等方式,收集反映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实物、图片、文字、音像等资料,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史实。并将收集成果以图文并茂的小报、调查报告、小论文、电子文稿等呈现,还可以为此举办专门的成果展,甚至可以评出一、二、三等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2)以“网络对青少年有益还是有害”“为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建议?”等展开讨论或举办辩论赛。(3)播放有关的影音资料,让学生谈感想。(4)可以一节一节地上,也可以三节打乱,以时间段(1840—1860年、1860—1912年、1912—1949年、1949—1966年、1966—1978年、1978—现今)整合来学习。

(二)注意事项:

1、不能简单停留在搞形式或只展示变化的层面,应该立足于历史的本身,重视挖掘变化背后的历史因素,并归纳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防止避免脱离史实,出现“误种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一点应引起教师的重视

2、由于本单元包含的内容涉及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时间跨度也比较大,讲授时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取代表性比较强的衣、行、报刊、影视等重点讲。

3、始终抓住现代化这个主题。

4、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做到讲述“有生活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引导学生感悟社会生活变化的艰辛,感受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树立热爱生活的乐观情感。

三、精题范例

 

1、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①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②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③重大的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的推动  ④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A.①②③     B.②近代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外界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内在驱动力等。四个知识点都符合题意。

【答案】D

 

2、维新运动期间,一位英国人到中国来。此时,他能够 :①到广州吃西餐、住洋楼②在上海阅读《时务报》 ③从唐山乘坐列车到胥各庄  ④到北京观看中国人拍的电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鸦片战争后,在广州已有吃西餐、住洋楼,《时务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是19世纪80年代初修筑的,而中国人拍电影是1905年才起步。

【答案】A

 

3、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 ①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②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③加快了生活的节奏 ④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四个知识点都符合题意。

【答案】 A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