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龙民:战争造就了美国
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
曾甫民:初中历史教学如
孙爱民:“节日”教学的
刘兴民:战后台湾中小学
周育民:中国近现代史纲
周育民:回应北京几位历
梁子民:学习历史和思考
魏恤民主持:你该如何向
魏恤民博客:台湾纪行
最新热门    
 
魏恤民:对两次工业革命教学的商榷

时间:2009-10-18 17:05:24  来源:魏恤民等
 

 

转载自历史博客“推荐博客”:魏恤民老师的历史博客

魏恤民发表于 2007-1-14 22:20:00
 
最近几天到深圳、东莞、广州三地几间学校听课,时间安排很紧,在听课及与老师们交流过程中感觉有些内容值得探讨,现仅就《两次工业革命》教学中有关问题整理并分析如下。

案例:关于两次工业革命的知识结构

老师在讲完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后,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关于两次工业革命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代表国家:英、法、美、德)-――进一步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对外扩展,如鸦片战争;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方面的影响,如俄国1861年改革等;三是思想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表现形式为垄断资本主义,代表国家美、德、英、法)―――进一步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六大帝国瓜分世界,世界市场正式形成;政治方面垄断集团干涉政治生活等;三是思想方面在19世纪80年代列宁主义诞生。

 

分析:

老师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的分析从教材等角度看,应该说是作了一番整理,并且很多参考资料也是如此处理,但有几点值得商榷:

1.按照师生整理的逻辑,如果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因是什么?可能会难到学生。

2.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资本主义国家扩张、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方面变革以及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略)。这种分析只看到历史发展的一个方面,事实上历史发展是很复杂的,因果关系也很复杂,我们不否认生产力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工业革命期间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互为促进,互为推动。座谈过程中有老师进一步谈到我们在教学中把历史唯物论公式化、机械化。在文革期间我们历史研究和教学搞的是唯意志论,后来提倡历史唯物史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历史研究过程中逐步采纳多元的历史发展观。

3.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列宁主义的产生与工业革命的关系问题:老师的表述至少有两点值得商榷:一是不完整,马克思主义是工业革命背景下产生的,但工业革命影响下产生的思想(或思潮)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一种,教材只有讲这个方面,老师应该指明;二是思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思想有超前性或落后性,思想与社会发展有同步与差异之别。
 
 

 

 

No.1 讨论:对《两次工业革命》教学中有关问题商榷 
曾鸣 发表评论于2007-1-15 9:57:00
 
看到这个案例,让我想起湛江会议聂幼犁教授讲的要提高教师在课改中的地位。我们现在大多数教师都停留在怎么巧妙地整合教材,而不能跳出教材去用自己的思想与智慧去表达自己的历史。当然,这需要提高学术功底,这需要教学智慧。---聂教授也讲到了这一点。


在我们这个时代,要人家很重视你历史就不正常,你再用自己都不能说服自己的东西去忽悠学生,那你就只能被人家歧视了。 
 

 

No.2 讨论:对《两次工业革命》教学中有关问题商榷 
袁步华 发表评论于2007-1-16 13:45:00
 
新课改给鄙人的感觉,好象是在浓雾天听着声音前进:听起来路在前方,但不知道走过去到底是阳光大道还是泥潭深渊。
只知“整合教材,而不能跳出教材去用自己的思想与智慧去表达自己的历史”,从理论上来说固然是个弊病,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弊病不合理论,却被实践所决定,又怎么能把问题的关键归因到教师的学术功底上?
鄙人对广东历史新课程的了解甚少,看了历史课网上的《“广东历史新课程交流研讨”汇报》一感觉即使是这次会议仍然是只谈上课,不谈评价。不知道走在前面的广东省在这方面取得了什么重大突破。 
 


 
No.3 讨论:对《两次工业革命》教学中有关问题商榷 
水稻 发表评论于2007-1-17 14:18:00
 
新课改的最大问题,我想,就是平常教学中依旧按照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学生记忆教材中的知识点作为教学重点,新课程不能有效的贯彻下去。新课程似乎不属于日常教学,而是之外的。 
 

 

 


 

No.4 讨论:对《两次工业革命》教学中有关问题商榷 
袁步华 发表评论于2007-1-17 18:16:00
 
恩……如果不记忆知识点,那么该做什么?现在鄙人所遭遇的重大问题是,学生连里面的知识点都没足够的能力去记忆 
 


 

No.5 讨论:对《两次工业革命》教学中有关问题商榷 
陈红(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1-17 19:10:00
 
魏老师:您好!


关于提到的工业革命的影响,我觉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经济方面:首先,工业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蓬蓬勃勃向前发展。虽然这个时期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但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收入却是与日俱增。在19世纪的100年中,英国人口增加了3倍,而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收入仍然增长了4倍 。随着物质产品的空前富足,一些过去只为贵族阶层所特有的奢侈品,如长袜、床单、水壶等因为批量生产及价格下降而成为大众消费品 。再有,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政治方面:工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旨在取代传统的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民主改革相继展开,西方民主制度得以逐步确立和健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这一系列革命与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方面: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人口分布及职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革命后,工厂制日益普及,需要的劳动力增多;交通工具的技术变革日新月异,为人口流动,原料和产品的流通,提供了快捷、安全的交通方式;市场不断扩大,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在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人们为了适应工业化的趋势,从乡村移居到城市。人口出现了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


文化方面:在工业革命的发展与需求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全球化的演进又导致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


以上是我的浅见,还请魏老师多指教!
njchenhong@126.com
 
 

 

 


 

No.6 讨论:对《两次工业革命》教学中有关问题商榷 
娜娜 发表评论于2007-1-18 11:24:00
 
魏老师的分析很深刻,也不复杂,比较好向学生解释说明。献一朵花先。有时候我们上课,怕讲太多太深了,学生无法理解,或者理解不透,所以会简单化、机械化、公式化地处理一些问题。对小问题没有深究的话,教师自己似懂非懂,学生更是非常不懂。但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只有少数喜好历史的人会提出问题共同探讨。我们在备课时应该多思考,想多一点,想深一点,再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讲述、巧妙的方式传达给学生。 
 


 

No.7 讨论:对《两次工业革命》教学中有关问题商榷 
许缨(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1-19 16:14:00
 
一位网友在我博客留言:“近来沉浸在《明朝的那些事儿》中不可自拔,常常看得呵呵傻笑,又时时掩卷暗自思索。明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向我们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同时又在不经意间将历史的观念灌输给了我们。历史其实很有趣啊!学生们好的那口子里面全都有,金戈铁马、阴谋爱情、恐怖滑稽、奇趣轶闻……无所不包,他是那么的鲜活(我们现在就在经历着历史),那么生动,有血有肉。只希望老师们在讲授历史时不要把这些血肉全都剥去,让历史只剩下一付骨架,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历史的真面目◎#¥%”。

他无意中说出了爱看历史人的真话!

怎么让历史“鲜活”起来?剔去血肉,只去建构以记忆为目的的知识“骨架”,揭示所谓的“真面目”?这样的教学是"真面目"还是“伪面目”?作为一位历史教师,我在其中钻营了好久,自己觉得憋闷,还继续拿着鞭子,吼着赶着,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还要让学生记忆备考?这就是我们的历史教育?!

什么才是历史的真味道?我有一些杂感,与各位同行商榷http://59.42.251.241:9010/xuying/article/821/633046983761718750.aspx


 

 


 No.8 讨论:对《两次工业革命》教学中有关问题商榷 
魏恤民 发表评论于2007-1-21 17:20:00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上海中学唐盛昌有一个观点:一是强调教学立意的升华;二是教学内容的精选;三是教学方法的优化。三环节顺序有主次之分,不能错位。……教学立意的升华,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内容本质的充分揭示,就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方法论层面上的一种提升,即举一反三;三是背景的完整刻画,结构的清晰显示。……方法和立意两者做得好应该是有机地统一,但立意与内容总是应该放在方法的前面。……只有学者型的教师才能从立意上考虑教学。 
 

 

 


 No.9 讨论:对《两次工业革命》教学中有关问题商榷 
水稻 发表评论于2007-1-22 13:23:00
 
呵呵,中学历史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啊! 
 

 

 No.10 讨论:对《两次工业革命》教学中有关问题商榷 
夕阳天使 发表评论于2007-1-23 22:01:00
 
老师能跳出历史教材,学生能跳出吗? 
 


 
No.11 讨论:对《两次工业革命》教学中有关问题商榷 
许缨(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1-24 17:20:00
 
“从立意上考虑教学”!很有见地!

何为“立意”?
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此立意是将帅指挥军队的目的。从写作来看,就是一篇文章的主题,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明确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我们在选材,布局,语言的选择,文章的深度,感情的倾向上才有方向性,我们才不至于打乱仗。所以,也有人说:"千古文章意为高。"足见立意的重要性。

如何立“意”?
对于立意来讲,不只是指明意义,还在于构建意义。从教学来看,要注重学科结构、学科方法、学科意识的研究和培育。

好的立意有明确的方向、鲜明的情感、深刻的思考、创新的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获得新的体验、认识和启示,甚至改变。


深刻的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能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思考出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能在一般人认识上再进一步,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那一点,并能给人以启示。思考的深刻需要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作仔细深入的思考,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深入的思考也不能随意引申,更不能无原则地提高和升华。它必须结合生活实际,要具体、真实、可靠。在提示本质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提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并总结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No.12 讨论:对《两次工业革命》教学中有关问题商榷 
许缨(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1-25 7:08:00
 
不好意思,有些地方表述可能不当,作些更正和补充,请大家批评指教:

何为“立意”?
从写作来看,就是一篇文章的主题,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明确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我们在选材,布局,语言的选择,文章的深度,感情的倾向上才有方向性,我们才不至于打乱仗。所以有人说:"千古文章意为高。"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足见立意的重要性。

如何立“意”?
对于立意来讲,不只是指明意义,还在于构建意义。从教学来看,要注重学科结构、学科方法、学科意识、内容本质的研究和培育,上海中学唐盛昌校长关于“教学立意的升华”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No.13 讨论:对《两次工业革命》教学中有关问题商榷 
青沙(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1-31 21:07:00
 
同意魏老师的分析角度。黄牧航教授有“理想与现实的博弈”。我想,理想的实现度还得依赖于现实的实践情况。这里,高考是指南针!不想看到这位老师的这种课堂,我想那还得看他能不能备考,能不能让学生上大学,上好的大学。这才是“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纯学术地谈课改,可能学生会为我们教师付学费。 
 

 

 No.14 讨论:对《两次工业革命》教学中有关问题商榷 
老魏的朋友(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2-21 8:20:00
 
今天上网看看老友的博客,由于对老魏同志讲到的那节课的整体布局不了解,故就这个话题只能妄言几句:


1、对于两次工业革命课标的最主要的要求是落实对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把握,这是一根主线或重点。从老魏介绍的知识体系来看,该老师还主要是用通史思维在分析本课。


2、世界市场的正式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促使世界市场更进一步的发展。这是人教版的观点。


3、列宁主义的形成与其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思想领域的体现,还不如说是俄国专制国情造成的革命理论。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欧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主流思想并不是对革命思想的认同,而是因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而主张的改良主义思想。列宁的革命思想只可能产生在民主政治落后,政治缺乏包容性和弹性的国家,并不具普遍意义,更不具备引导落后地区人民走向近代化的导向性的意义,这种思想不提也罢!


 


 No.15 讨论:对《两次工业革命》教学中有关问题商榷 
和风细雨 发表评论于2007-2-23 11:53:00
 
魏老师:你好!新课标不是要求我让学生多去理解,读懂历史吗?如果我们的老师什么都讲得直白了,新课标的意义将失去了.我们老师只是一个引路人而已.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