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秋水斜阳博客:07年第一
秋水斜阳:感谢鸦片战争
秋水斜阳博客:感觉很悲
秋雨斜阳:导言课教学设
推荐:秋雨斜阳老师的历
斜阳残照徽州梦
最新热门    
 
秋雨斜阳:人民版走向大一统秦汉政治教学过程

时间:2009-10-18 17:06:29  来源:秋雨斜阳
 

转自历史博客:秋雨斜阳 


『教学过程』『导入』
师:秦朝,也有很多人习惯称之为秦帝国。能被冠以帝国称号,可见其不同凡响。秦帝国以其恢宏磅礴的气势和震撼古今的举措闻名于世界,影响着中国历史,并从此使西方人以“秦”的名字称呼着中国与中国人。

请问同学,你知道秦朝有哪些开创性的丰功伟绩吗?你觉得秦的那一项功绩最伟大?

生:(统一天下,统一度量衡,施行郡县制 ……

师:说得很好,看来同学们对秦朝的历史还是比较了解的。秦朝这些丰功伟绩当中自然首推大一统。所以,学习秦朝历史,毫无疑问要从他的统一大业说起。

 

一、     秦的统一大业
1、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师:秦王嬴政十三岁(前246年)即位,二十二岁亲政,二十三岁开始试探性进攻,二十九岁正式展开灭亡六国的最后战争,到三十八岁完成统一。这是一个肩负历史重任的年轻人所走过的辉煌的人生历程。尤其是从二十九岁到三十八岁这十年之间,秦军在他的指挥之下,几乎每隔一年便灭一国亡一地,以“秋风扫落叶”形容秦军的攻势当是毫不夸张的。这十年间,秦军战绩简表如下:
  秦王政十七年 (公元前230年),灭韩。
  秦王政十八年 (公元前229年),攻赵,围赵都邯郸。
  秦王政十九年 (公元前228年),灭赵。
  秦王政二十年 (公元前227年),攻燕,破燕、代军于易水之西。
  秦王政二十一年 (公元前226年),取燕都蓟城。
  秦王政二十二年 (公元前225年),灭魏。
  秦王政二十三年 @公元前224年),攻楚。
  秦王政二十四年 (公元前223年),灭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 @公元前222年),灭燕国、代国。
  秦王政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灭齐国,统一中国。

注意秦灭六国的顺序,教材上的顺序和图册上的顺序不一样。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个曾经蒙昧落后的西方夷狄之国,据说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有“西行不入秦”的说法,这个曾经不起眼的西垂小国,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做出如此这般惊天动地的伟业呢?——秦统一六国的条件。

生:……

 

2、“海内归一”——开拓疆土、巩固边防
师:灭亡六国之后,内地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结束,秦王朝与周边民族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于是,秦始皇对“外”又开始了大规模的用兵,开塞固边。

请问同学们,为此,秦始皇采取了哪些行动?

(1)征服百越,统一岭南——修灵渠、设郡县

(2)驱除匈奴 巩固北边——长城、直道

(3)加强对“西南夷”的统治——五尺道

小结:

秦始皇消灭六国、安定边疆、扩充版图的军事行动,结束了数百年诸侯割据混战的混乱局面,不仅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幅员辽阔而又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而且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各个民族的团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多元一体格局,即文化多元多样,又以汉族汉文化为主体为核心。

 

 

『过渡』
问:灭了六国,又扩充了版图,是否意味着秦朝的统一重任就彻底完成了呢?为什么?

生:……

师:

秦灭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时代,又开疆拓土,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统一中国的重任。但是,这仅仅是形式上的统一,好比万里长征才迈出第一步。而真正要完成统一的重任还有更加艰巨的事情要做,这就是如何保存住和巩固住第一阶段军事斗争胜利的成果。这是一项比单纯军事进攻要困难得多的工作,搞不好就有可能前功尽弃,丧失胜利成果。这就是所谓“得天下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请问同学们,你觉得在军事统一后还有什么事情需要做?

生:……

统一以后,需要嬴政做的事情有如下一些:

政治上、经济上,在全国建立全面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六国旧贵族势力需进一步肃清;一系列统一的制度要尽快建立起来,该划一的划一,该取消的取消;全国的交通需要“联网”。

思想、文化上,文字需要统一,对统一不利的思想要清除掉。等等。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要巩固统一,还有如此繁杂的事情要做,可见其任务艰巨。秦王嬴政也是这样考虑的,而且他在考虑的时候有一个指导思想,或者说最终形成了一个指导思想,那就是通过各种手段达到集中中央统治权、集中王权的目的,从而来实现巩固统一的任务。

 

二、巩固统一新局面——建制集权
1、正名,制定皇帝称号。
 所谓“名正则言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一段精彩的文字:……

 

嬴政确定的这个名号就是自古未有的“皇帝”,并围绕着它确立了一系列制度。

先秦时期,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王”。 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业绩、自感功高盖世的嬴政,当然不愿意再与那些手下败将一样称“王”取荣,他决定选取一个新的足以显示其前无古人的功绩和至高无上地位的名号。
“如今要是名号不改,无法称颂我的成功,传之后世,希望你们议定出一个新的帝号。”(见 《史记·秦始皇本纪》) 臣等谨与博士商议的结果: ‘古时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冒死奏上尊号,请王称为 ‘泰皇’。”
众人想了半天,最终想出“泰皇”是最尊贵的。但是嬴政不满意称“泰皇”,在此基础上他自己发挥想像,决定:“去掉 ‘泰’字,加上‘皇’字,采用上古 ‘帝’位的名号,称为‘皇帝’。” (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嬴政集众人之智,创造出了“皇帝”一称。“皇帝”之称实际上就是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合称。秦始皇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功德无量,所以理应位极尊崇,至高无上。

“皇帝”一称的出现,不是简单的尊号的变更,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反映出神化君权的新的统治观念的出现,表明秦始皇不仅要做人间的最高统治者,而且还要做人间的神,将以前君王死后“配天”的传统“天命”观念,改变为“当今配天”---当今皇帝即是与天齐平的神。

“皇帝”这个尊号在中国一直延续到公元1911年,其后又在小范围内继续了数十年,前后长达二千一百年以上,而这种新的神权思想则在某种程度上一直延续至今,秦始皇对中国人的影响可见一斑

 
嬴政不仅发明了“皇帝”一称,而且还创造出了“太上皇”一称,他尊其“父”庄襄王异 (子楚)为太上皇,成为这一尊称之始。其意:“太上者,无上也。皇者,德大于帝。” (《史记索隐》)
  
嬴政还下令:“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嬴政做了一些前无古人的业绩,便认定江山永远姓嬴,对他来说有情可原,毕竟史无前例。他不知道,自他以后享有统一之荣的“家天下”,统治时间最长的乃是接替嬴姓而治的刘氏,但是西、东汉相加也不过仅历二十四帝、四百零六年,其中还包括名存实亡的时间。而最短的统一王朝,就是嬴政自己亲手缔造的秦王朝,只历二带、十五年。嬴政要是知道了这些,他会作何想法?

不管怎么说,嬴政发明了“皇帝”一词,从此人们称其为秦始皇。

 
注意:教材上有一说法值得商榷:秦始皇二十六年,似当作秦王政二十六年。

 

 

 
在确立“皇帝”之称的同时,秦始皇还规定了许多尊君、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制度和办法,使专制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比如:其一,废除谥法制度。其二,确立避讳和皇帝专享制度。这项制度以后成为定制,一直施行到清朝末年。其结果是为了避免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最终皇帝给百姓“让路”,皇帝,包括皇族只能找生僻字、冷僻字起名,使得后世子孙在学习历史时不得不借助字典才能准确无误地读出他们的名字。
  
皇帝专享制度包括,秦始皇自称为“朕”。还有玺印。秦始皇的服饰、车马等都有一套与众不同的制度。其三,制定尊君抑臣的朝仪。从朝仪中不仅可以让人体会出皇帝无上的威仪,而且还可以体会到无上的荣耀,难怪第一次使用时把刘邦乐得连称:“我到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小小的秦朝亭长 (刘邦曾任此职),哪里见过如此肃穆、威严的朝仪,但是秦始皇所想则不完全是要体会荣耀,他是要显示出自已的神圣威严,并使君臣之间的距离拉大,将臣下的地位贬抑得极低,以符合其皇帝即神的统治观念。
  
秦始皇所确立的这套尊君抑臣的朝仪制度,不仅为以后专制皇帝所继承,而且得到不断发展,皇帝与臣下的距离越来越大。唐以前大臣可以在皇帝面前就坐,宋时站起来,明清时则跪在地上,由此可见君权的不断发展和强化。这当是后话。

师:秦始皇造出皇帝称号,并围绕皇帝称号做出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样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同学们能不能体会出这位前无古人的始皇帝的良苦用心啊?

生:……

显示出皇帝“唯我独尊”的特殊地位。

 

过渡:秦始皇的用心不可谓不苦啊。天下“惟我独尊”,但光光把我看成老大还不行,还要把我看成“流落人间的天使”,我就是人间的神啊。

但是,同学们请想一想,光在名号上下功夫,就能让天下人心悦诚服或者不得不服了吗?

肯定不行。还要看他秦始皇的手段、政治统治手段如何。秦始皇的手段也的确高明,据说秦始皇曾至少八次离开他统治的中心地到各地巡视,前三次是在统一之前,后五次是在统一以后,时间最长可达数月之久。秦始皇出巡,除必须留守咸阳的大臣以外,几乎整个中央机关都跟随在他左右,随时执行他的命令。而在当时刚刚统一的形势下,他居然有如此的举动,可见他对自已的统治体系的放心程度。在秦始皇出巡期间,秦帝国统治集团内部不仅没有人胆敢篡权夺位,而且秦王朝的国家机器还能正常运转着。因此,不能不承认秦始皇确有领导才能,不能不承认秦王朝的制度体系确实完备。

那么秦始皇都有哪些手段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总结。

生:……

2、政治统治机构及其官职设置
⑴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分封之议”

阅读材料:

“诸侯初破,燕、齐、荆等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见 《史记·秦始皇本纪》)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之便。”

 (见 《史记·秦始皇本纪》)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见 《史记·秦始皇本纪》)

问:1、根据课文内容判断,这三段文字,应分别出自何人之口?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各自的主张是什么?最后争论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2、何为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区别?

根据二三两段文字总结施行郡县制的原因;——这第二问似乎可以在讨论第三问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可作为课后作业。

 

3、你觉得第一段文字的观点有道理吗?

请同学们以局外人的身份(所谓“旁观者清”嘛),用今人的眼光再来衡量比较一下,在当时究竟该施行哪一种制度?分封还是郡县?或者两个都不要,或者两个都要?(要衡量孰优孰劣,我们就得要弄明白他们各自的优缺点,还要考察当时的实际形势需要什么。)

分封制的弊端: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不利于中央集权制统治

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国君,除了向周天子尽一些义务外,在自己的领地之内拥有绝对的权力,如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和司法权等等,中央都不能干涉,如此高度的自治,久而久之必出乱子。而且在各个诸侯国内部,也是照搬这样的统治格局。诸侯国君将自己统治下的土地向下分封给卿大夫,让他们在各自的领地内也享有较高的自治权。所以,在诸侯国内部,也存在着卿大夫的势力强大起来后,不服从诸侯的问题,春秋战国时代的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的故事就是卿大夫夺取政权的最好实例。

而郡县制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的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郡县制。

郡县的划分设立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郡县制下的机构设置及官员设置:……

 

 

这样,在地方上秦王朝也建立起一套系统而严密的封建政权机构,使中央政府的权力通过这套地方组织一直贯彻到什伍,而整个官僚机构的最高统治权则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因为与分封制不同的是,郡县制下的各级官吏都必须由国君来任命,他们吃皇家粮,拿皇家俸,效忠皇帝,成为代表秦始皇治理国家和镇守一方的私家“奴仆”。直接听命于国君;中央管理着地方的一切,而不像分封制下各诸侯国国君是不必倚仗皇室生存的,享有高度的自主权力和极大的独立性。

郡县制比分封制更能适应变化了的形势(?),是一种比分封制更加先进的统治原则,符合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则。

那么这种新生的先进的郡县制是否就没有缺点没有局限性?没有它应付不了的情况吗?

郡县制的推行,虽然能够避免分封诸侯所带来的相互攻伐、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的出现,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秦始皇、李斯等人的失误就在于他们没有考虑当时的社会条件:毕竟秦王朝还不像以后封建王朝那样发达,交通不发达,像燕地、齐地和原楚国的旧地,都是距离咸阳极远的地万,在古代那种交通不便的时代,要想牢固控制这些地区,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时它刚刚结束长达五百余年的分裂历史。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分裂,人们的心思早就“野”了,他们既希望统一,又对统一极不适应;另外还有许多人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反对统一,破坏统一局面,比如这些地区都是对秦的统一怀有极强敌意的诸侯国的旧地。

看来分封制有弊端,郡县制也有它的局限性。王绾的观点不无道理啊。

既然两种制度都有无法克服的缺点,那该怎么办呢?

实行郡国并行制,比如西汉初年就是这么做的。在郡县制管不了的地方,先行封国制,等人心稳定了再行郡县制。

 

过渡:圆满解决了秦朝的地方行政管理,我们再来看看秦朝的中央统治。

 

⑵中央——三公九卿制
 

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秦王朝的政治统治机构分为中央和地方郡、县三级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是秦始皇根据以前秦的官制,经过调整、改进和扩充而建立起来的一套比较完备且颇有工作效率的官僚机构。
  

“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位高级官吏。在众臣当中他们地位最高,权力最重,是辅助皇帝进行统治的左右手。其中,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掌承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公卿表》),负责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秦始皇时,王绾、李斯等先后任丞相。太尉为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统领全国军队,但只有带兵权,而无调兵权和发兵权。(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由此笔者认为,也许秦之“三公”或指左、右丞相和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图籍奏章和监察百官。“三公”之间互不统属,均直接对皇帝负责。
  

“三公”之下为“九卿”。“九卿”并非仅九个官职,而是除“三公”以外,所有中央官职的统称,主要有:
  奉常,掌宗庙礼仪等祭祖活动;
  郎中令,掌宫殿及皇帝左右的警卫;
  卫尉,掌皇宫及宫门的警卫;
  太仆,掌宫廷车马;
  廷尉,掌刑罚,为全国最高司法长官;
  典客,掌周边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
  宗正,掌皇室宗族事务;
  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
  少府,掌皇室钱税收入和官府手工业;
  中尉,掌京师咸阳的保卫与治安。
  将作少府,掌宫室的土木建筑;
  詹事,掌皇后、太子的家事;
  典属国(亦称“属邦”),掌内服的少数民族事务:
  主爵中尉,掌列侯事务;另外,还有“大内”、“少内”、“将行”等等,其地位、职权尚需进一步研究。
  在秦廷中,还有一些“掌通古今”(《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的“博士”,人数多达数十人。他们有些是以前秦国的客卿,有些是六国的“文化人”,没有实职,但为皇帝的近臣,地位极高,可以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与制定,对秦朝的政治有一定影响。

(——这部分内容比较繁杂,重点讲解三公。九卿等,以及郡县各级的官僚略讲,可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制作表格。)

 

秦始皇所创建的这套中央官僚机构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分工严密,权力集中。官吏各司其职,各守一摊,职责明确。主要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二是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其中至少有五六个官职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三公九卿”制的创立,奠定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基础,同时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建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小结:

秦帝国的官僚机构组织是十分严密的。
  秦始皇所建立的这套官僚体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它不仅在全国确立起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且保证了统一局面的发展与巩固。

 

 

 

过渡:

我们了解秦始皇在政治上作出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我们也都知道秦始皇在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方面也做出了重大举措,对当时乃至后世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样功不可没。所有这些举措使地域广阔,文化多元的华夏大地真正实现了统一、融合、发展。

虽然秦始皇对中国文化作出过巨大贡献,但其过失也是不容忽视的。他既是伟人,也称得上暴君。这就是有关焚书坑儒的问题。

虽然焚书坑儒所起到的实际作用和其他重大举措不一样,但其本意出发点却是相同的,也是要加强统治,巩固秦王朝封建政权的统治,也是围绕集权问题展开的。

他是希望从思想文化的层面来实现统一。

 

3、思想文化专制——挟书律
焚书的起因经过:

焚书的恶果: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