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06年全国历史中考模拟试
06年全国中考历史综合训
06年全国中考历史综合训
2006年全国中考历史基础
2006年全国中考历史科模
2006年:全国中考历史试
06年全国初三历史中考创
2006年全国中考历史压轴
杜丽娴:奇葩争秀 各领
2006届高三全国大联考历
最新热门    
 
《全国大动乱》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7:25  来源:陈亚东
 

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历史教案

2003 至2004 学年度第2学期                                   

科目

历史

任课教师

陈亚东

任课班级

高一金融、工美

课时

序号

21

课题

7

1

日期

课型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全国大动乱》

2004/5

新课

大纲分析

 

大纲表述:“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抵制和斗争。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先后被粉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时期,我国的国民经济虽遭受巨大损失,但在某些方面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971年,我国在联合国恢复了合法席位。我国的外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就。”

大纲分析:大纲界定了文革的时间范围,性质,并揭示了文革时期的两条线索,对文革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的得失也给予了多方面的介绍。通观大纲的表述,难点在“领导者错误发动”。本节内容属于该单元前半部分。

学情分析

教学难

学习本节,预测学生的认知基础将呈现以下特征:

(1)从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的规律来看,由于文革这一历史事件本身非常复杂,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很难深刻的把握文革发动的原因等重大理论问题。而不理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理论出现了偏差,就很难理解文革的种种怪现象。如果不能很到位的理解理论错误,对文革种种怪现象的认识将停留在缺乏深度的近乎娱乐的层次,难以形成深刻的历史意识。对于文革发动的原因这个教学难点,需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从当前学生的关注热点看,一方面,学生对理论问题很难产生兴趣。另一方面,他们普遍对社会时政、国家的政治问题缺乏应有的敏感度和认知能力,对国事漠不关心是这几年的学生存在的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只能是兴趣入手,让学生先对知识感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但不做过高要求。从教学内容上看,学生对个人崇拜的感性认识很丰富,也比较关注;对自己父母当年经历的生活也有一定了解的内在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这些关注热点,合理引导。

(3)从学生的认知经验来源来说,学生初中阶段接触过文革的历史,但这种接触的根基不牢,质量不高,印象很浅。这个问题解决比较容易,不拟再述。另一方面,中国社会35岁以上的人都不同程度的感受过文革的冲击。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学生不可能不从方方面面感受到文革对当代中国的影响。这些认识来源,既散乱,又很难客观、全面,均属于知觉认识或前科学认识。这些前科学认识,有可能对理解教学内容产生干扰。但它毕竟是学生认识的一个起点,可利用其合理成分。但需要深思的是,文革虽然距今不远,但是那个时代已经从人们的视野中逐步消失。文革,作为一段疯狂的岁月,正在被人们有意或无意的淡忘。进入文革的历史情景,学生恐怕看到的将是一个他们非常难以理解的社会,这也的确说明了中国社会转型之迅疾与深刻。就文革这个问题来说,学生容易产生历史与现实是割裂的感觉。这里需要认真深入的挖掘文革同当代中国社会的关联,即文革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4)从学生的认知品质来看,学生认知能力基础较差,学习迁移能力较弱,这必将影响到他们对文革理论层面的学研。但学生对历史课普遍兴趣较高,尤其对感性知识具有强烈的兴趣,学习历史课的时候较少带有功利性心态。他们在对历史的情感、态度方面,并不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来得低。适当增加感性材料,以感性材料为线索和活动的重心,适当的在理论上点拨,精选理论材料,某些理论分析过程拟采用直接讲述的方式,在讲解中,增强理论的逻辑说服性。

综上,本课的教学难点:文革的发动原因;文革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路

一、“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开始

1.文化大革命的背景

2.“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3.“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二、“全面夺权”和二月抗争

1.“全面夺权”

2.二月抗争

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

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干部下放    

重点:“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全面发动;二月抗争。

难点:对有关“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以及全面发动的两个会议和两个文件的理解。(此处执教人对教参有不同处理意见,即:文革的发动原因;文革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执教人分析

(1)线索:本节急需的是梳理出一条学生可以理解的明晰的线索,从知识点的构成看,主要难度在第三个知识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如何与上文衔接;而本节的末尾如何做好下一节的铺垫,也是需要费思量的。经过认真分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本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合理”的步骤,如果说此前的一系列运动可归为“破”的话,那么从这个时候开始起文革的主导是“立”。这符合毛泽东的“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的思路。这条线索的发现,最大的启示就是本节的“魂”是一定要回答“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革”。只有对这个问题做出有效的回答,文革才有可能“见怪不怪”。(见附录1)

(2)重点和难点:文革的发动原因;文革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3)态度、价值观倾向:文革一课,容易上得不透——背景、原因分析不够深度;容易上得无情——没有情感,而尤其应该避免的是让学生仅仅得到一定的感性认识,进而只是娱乐性的哄笑满堂,这不是对历史的尊重;容易上得偏执——揪住一点,不及其余,如把文革讲成是政权斗争内幕史,或着重强调文革部分受害者的控诉等等。本课的情感基调应该是一个“悲”字,这是一场中华民族的悲剧,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悲剧,还是共和国领袖的个人悲剧。客观上说,如果不能把当时人们的心态准确恰当的还原,则无法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历史意识。

(4)教学策略

A.本课课前布置一份采访作业(见附录2),通过文革亲历者的口述,使学生增强对文革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些问题的设置目的也是围绕本课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接触这些问题,学生自然会产生文革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困惑,理论难点的“桥”就此铺设。

B.关于文革的发动原因,适宜采用师生共同分析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可能有的题,教师应事先做一定的预测,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发言保持一定的耐心,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发言欲望。

C.本节的教学,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可以重点补充两则文献材料,一则是在如何评价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之处;一处是在“如何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之处,这两则材料主要是使学生的思考更深入,更客观。

D.本节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升课堂学习效益。可以选择的教学素材有文革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文革时期的一些图片,一至两段历史记录片或影视作品,更关键的是,通过一些艺术的渲染,增强本课的“悲”情。

E.本节可以让学生接触一些历史实物,如文革时期的语录、报纸等

F.关于本节的详略处理之略的一面,宜粗不宜细,降低难度,除第一目的知识要点外其他都以“知道”为掌握程度。

G.由于本节做以上的处理,故如“林彪、江青等人的别有用心的利用”以及“刘少奇冤案”等知识要点移至下节,这是对教材的结构化处理。

 

 

知 

能 

 

l         通过向身边的文革亲历者进行采访,了解文革的一些史实,增强对文革的感知认识;同时将这些感知认识和初步思考记录下来

l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自己阅读教科书相关段落和思考,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了解文革发动的原因和文革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l         通过阅读教科书第一目的内容,掌握文革的导火线、文革的发动标志、文革的运动重点、文革的实际指挥部等知识要点

l         通过教师的讲述,知道“全面夺权”和“二月抗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以及干部下放这几个知识要点

 

 

 

过 

方 

l         在教师的支持下,完成实践性学习《采访文革亲历者》的作业,理解调查访问的基本步骤,并在课堂交流中体会其他同学的作业成果

l         通过与教师共同完成对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逐步深入的思考问题,并能记录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见解

l         通过阅读教科书“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发动”一目,可以归纳出其中的要点

态 

情 

价值观

l         体会文革是中华民族、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及共和国领袖的一场灾难和悲剧的这一认识

l         感受文革对当代中国文化教育的严重影响:它割裂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影响了一代人以至几代人的学习成长

l         初步理解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不能采用急风暴雨式的斗争方式解决的认识——文革实际上根本没有乱了敌人,实际上是乱了自己;并初步思考如何认识当前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现象和解决的原则

l         书面完成课前作业《采访文革亲历者》

l         再述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革

l         自己总结归纳文革的导火线、文革的发动目标、文革运动的重点和文革的实际指挥部等知识要点

l         (可选)讨论:文革会再次在中国发生吗?

 

 

 

 

板书设计

 

 

第7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

第一节    文革: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

一、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

二、文革的导火线和全面发动

1.  导火线: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2.  发动的标志:1966年夏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

3.  文革的实际指挥部:中央文革小组

三、“全面夺权”和二月抗争

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备注

1.电脑出现本课片头,在问答中点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2.请两位同学念自己的《采访文革亲历者》的作业

3.电脑展示学生作业普遍情况,尤其是最想了解文革历史的哪些内容

4.设疑

(1)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

(2)文化大革命,为什么叫“文化”大“革命”?

以上两个问题无需学生准确回答,仅是导入式提问

群体行为:关注、思考、回答

 

个别行为:念自己的作业,重点说文革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5’

1.电脑打出本章、本节标题

2.讲授本节第一个要点: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

实物出示文革时期一幅图片(孙悟空棒打邓小平),询问学生邓小平是何职务,这幅图意味着什么?(执政党的最高领导人对执政党的一线领导人及大部分党员的不信任,采取的一种领导“造反”的做法)

    电脑逐步推演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思路”。

提问1:执政党要是变质了,国家如果就此要变色,毛泽东能采取的做法是什么?

 

 

 

 

 

 

 

提问2:你怎样看待“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记笔记

 

 

 

 

 

 

 

 

 

 

 

可能回答:军队“政变”等,对此的答复是:这样能不能服人心?或者答复,毛认为有比军队更强大的力量,是什么?——人民群众

 

 

 

 

 

 

可能回答:

(1)对,这样挺好的——历史的经验表明这个理论的实践效果怎样?

(2)不对,这是完全错误的(历史已经证明了)——

能否具体谈谈它错在什么地方?如果再答不出,再提示“党变质”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等地方,让他们思考

(3)学生还可能会问:单靠群众运动就能解决问题吗?——不是的,毛在党内还有自己的同盟军,这个我们会做交代。

(4)学生可能还会问:毛是真心的在搞这个运动吗?——是真心的,中国最大的主义者被整死了

35’

 

 

 

 

 

 

 

 

 

 

 

 

 

 

 

 

 

 

 

 

 

 

 

 

 

 

    以上我们分析了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思路,它也是毛泽东晚年的重要一个理论。

而毛泽东在发动文化大革命之时就可能已经预见一些在常人眼里难以理解的事态发展倾向,但不管是好是坏,他认为为了共和国的长治久安,为了使一个崭新的社会成为现实,也为了几十年为之浴血奋斗的崇高理想,即使会被大部分人类所唾骂,毛泽东仍要坚持为之一搏。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毛泽东说,我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建立了人民共和国,一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但从文革的主流来看,(电脑出示材料)“这是在解决不好社会主义社会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的情况下对往昔的缅怀,是企图用过去在战争年代的成功经验解决大大不同于过去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新问题”。

这样,我们必须说:毛泽东所犯的错误毕竟一个伟人所犯的错误;但历史表明,文革终究是一场长期的历史浩劫,毛泽东同志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第二组知识要点:文革的发动

 

 

.

 

 

 

 

 

 

(1)1957年反右派斗争时提出中国存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剥削阶级”

设疑:“思想上的剥削阶级”和“经济上的剥削阶级”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一个人可以依靠他的思想来判定其是不是剥削阶级吗?

(2)庐山会议上提出党内有阶级斗争,进而在后来又提出党内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设疑:注意材料中

(3)

(5)学生可能还会问:毛自己也是执政党的一员,他怎么处理自己?或他把自己摆在了一个什么位置上?——毛把自己看成是真理的化身。

(6)学生还可能对什么是修正主义有困惑,做简要的解释。

(7)学生可能还会问:文革就是简单的发动群众搞造反么?有没有其他的目的?——有的,但这些是从属的,这本来是一种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分歧,政治权力的斗争属于派生部分。

(8)学生可能会问:党在当时真的变质了么?——不排除有官僚主义作风,不排除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毛的主要忧虑来自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同其他领导同志的分歧:毛追求单一的公有制,也就是纯而又纯的公有制。

上述问题学生不可能全部问出,一些重要的地方教师可以发问。

 

 

 

 

 

 

 

 

 

 

 

 

 

 

 

 

 

 

 

 

 

 

 

 

 

 

 

 

 

阅读教科书相关段落,自习文革的导火线、发动标志、运动重点、实际指挥部

 

4.略讲“全面夺权”和二月抗争

 

5.给学生出示文革实物:语录本等、电脑播放文革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

文革时期,形成了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高峰。列举早请示、晚汇报等。

 

6.讲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一目,引用如下一则材料表明观点:著名作家冯牧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段议论 “历史证明,生活的进程是不会按照人们的主观臆想和如意算盘而发展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为这场狂热的运动所付出的代价,是过于沉重了。上千万的纯真无瑕的青少年,在艰苦的劳动中和坎坷的遭际中,也许获得了某种有利于他们思想和体力成熟和发展的收益;但是,一个无可回避和无可补救的问题是:数以千万计的青少年(在他们当中肯定有许多人是富于才能和理想、甚至是在某方面才智过人的),却因而丧失了继续学习,继续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从而也就丧失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造潜力的机会。”

关注

 

 

 

 

 

 

 

 

略谈感想

 

小结

 

电脑逐步展示《全国大动乱线索图》,进行小结

提升本课的态度 、价值观认识(见小结语言)

 

 

与教师共同分析

 

 

 

 

2’

巩固练习

排列顺序(把本课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打乱顺序,让学生进行排列)

 

 

 

 

 

 

2’

作业

自行组织语言,再述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革?

 

 

 

 

1’

小结语言

学习了本课,同学们的心情可能是非常沉重的:是的,毛泽东同志错误的利用了人民群众对他的个人崇拜,独断专行,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即便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他还始终认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为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所必需的,是为了全中国的人民的,这是他的悲剧所在。而文革造成的我国的国民经济崩溃,文革期间的一大批优秀杰出的共产党员、老一辈革命家被打倒、批斗甚至被迫害致死,青年一代为此付出的太过沉重的代价,大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被毁坏,中华民族的美德尽失,这些损失都是难以估量的,其影响绝不仅限于这十年。这又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场悲剧,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悲剧,一场灾难啊!但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今天就到这里,下一课我们将会看到:毛泽东同志幻想的天下大治迟迟不能到来,文革的悲剧还在进行。但在悲剧之中,却也埋藏着另外一支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终于成为主流,结束了这场浩劫。

 

 

 

附录

1.  本课的线索

2.  课前作业

 

本课的线索

 

图1:毛泽东发动文革的思路

 

 

 

 

 

 

 

 

 

课前作业:《采访文革亲历者》


一、 采访对象
  自己的父辈、祖辈或其他亲属,可采访一位,也可以采访多位。

二、 采访内容
  1. 您对文革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请您说说事情大致经过。

 

 


  2. 您觉得文革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主要有什么?为什么?

 

 


  3. 文革给您(最)深刻的感触是什么?

 

 


三、 我(指同学自己)的采访感想

 

 


完成作业要求:
  1. 自己采访,自己记录,请同学不要让家长代写
  2. 采访内容如果比较长,页面空白处不够,可另附纸粘贴卷面之后
  3. 请同学们尽量把自己的意思表述清楚详细,写的不要太简要

:我(指同学自己)对文革这段历史有如下的内容想了解:

 

 

署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