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北师大版06年历史中考模
2006年中考历史综合模拟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中考历史模拟精选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重庆中考历史模拟
05-06学年上八年级历史
2006年珠海中考历史模拟
06年全国历史中考模拟试
06年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
最新热门    
 
06年全国中考历史综合训练题二

时间:2009-10-18 17:56:41  来源:佚名
 

2006年中考历史综合训练题(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对新航路的开辟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造船术的进步             B.天然地理知识的进步
C.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推动
2.美国独立战争与英国资产阶段革命相比,最大的特点是             (    )
A.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革命过程中未出现反复
C.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殖民统治       D.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3.日本明治维新在经济方面的内容中没有                           (    )
A.允许土地买卖  B.引进西方技术C.鼓励发展工业  D.提倡“文明开化”
4.“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列宁的这句话反映了(  )
    A.英国圈地运动中出现了“羊吃人”的悲剧
B.美国内战后解放的黑人奴隶的处境
C.日本明治维新后农民纷纷破产
D.俄国废除农奴制后农民一贫如洗
5.某历史网站讨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正确答案应是       (    )
    A.重新确定一战后欧洲统治秩序的体系   B.维护世界主权独立的体系
C.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体系           D.维护世界和平的体系
6.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目的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整     B.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C.新政的实施使美国度过了危机    D.为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7.美国“冷战”政策的矛头指向                                   (    )
    A.欧共体   B.越南、朝鲜   C.第三世界   D.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8.下列各项中,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直接密切相关的是                 (    )
A.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B.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C.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崛起      D.海湾战争
9.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其媒介是                   (    )
A.炮舰     B.军队    C.物美价廉的商品   D.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0.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政策经历了一个由削弱到放宽惩罚的变化,主要原因是(   )
    A.中国革命的胜利  B.朝鲜战争的爆发 C.日本实力的增长 D.美占领军改变政策
1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
    A.打开中国市场                     B.扭转正当的贸易逆差   
C.扩大侵略权益                     D.报复中国拒绝修约
12.有关洋务运动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B.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C.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13.维新变法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有                         (    )
①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③传播西方科学技术掀起新高潮④彻底否定了封建的政治统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    )
A.拒绝和约签字 B.废除二十一条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5.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使我党总结出最突出的教训是                 (    )
A.必须建立人民军队              B.必须坚持武装斗争 
C.必须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    D.必须坚持革命的领导权
16.日本新版历史教科书把日本在20世纪对亚洲国家的侵略美化为“把亚洲人从欧美统治下解放出来。”以下侵华史实中能使这一谎言不攻自破的有      (    )
①挑起甲午战争,制造旅顺屠杀②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③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④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彻底废除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事件是           (    )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土地改革的完成
18.中国成立之初,美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的表现是                 (    )
    A.在亚太地区建立一系列军事基地,威胁中国的安全  
B.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C.武装侵略朝鲜,逼近中朝边境
D.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
19.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各种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     (    )
A.新中国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C.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一国两制”的构想为有关各方接受
20.下列党的会议涉及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有                       (    )
①“八?七”会议   ②遵义会议   ③七届二中全会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
A.①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②④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21.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首先在哪里取得胜利?试从革命政权和政治制度的建设上简要评述孙中山先生领导这次民主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奴役广大人民的命运,胜利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了,它的教训说明了什么?
22.近代史上,日本曾对中国发动过两次侵略战争,据此回答:
(1)这是哪两次战争,写出战争名称及爆发的开始时间。
(2)两次战争结果如何,其主要原因各是什么?
(3)根据两次战争的不同结果,谈谈你有何感想。

 

23.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革命的力量”,请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工业革命中在交通工具方面有哪些新的发明和创造。(各举两例)
(2)两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后果?
(3)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24.材料: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请回答:
(1)发表演说的美国总统是谁?他在什么背景下发表以上演说?

 

(2)针对材料中的困境,这位总统当时采取了哪些措施?

 


(3)如何评价这位总统的措施?

 

 

 

2006年中考历史综合训练题(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C  2.C  3.D   4.D   5.C    6.A    7.D   8.C  9.C 10.A 11.A  12.B  13.A  14.D  15.C  16.C  17.D  18.B   19.C   20.A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21.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胜利,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说明: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它不能领导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22.(1)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和1937年7月7日的全面侵华战争
(2)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主要原因是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国家的腐朽落后必将遭致欺辱,只有全民族团结统一,才能无往不胜,(意近即可)
23.(1)工业革命:汽船、火车;第二次科技革命,汽车、飞机
    (2)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使得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制度而巩固下来。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科技革命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24.(1)罗斯福,当时美国面临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困难。
 (2)措施,恢复银行信用,调整农业,整顿工业,开办公共工程。
(3)评价:新政实施后,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资本主义统治得到稳定,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没有得到消除。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