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2005学年济宁市中考历史
北师大版06年历史中考模
2005年中考历史材料解析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中考历史模拟精选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重庆中考历史模拟
05-06学年上八年级历史
2006年珠海中考历史模拟
06年全国历史中考模拟试
最新热门    
 
2006年中考历史综合模拟试题选

时间:2009-10-18 17:56:46  来源:佚名
 

2006年中考历史综合模拟试题

 
(满分50分,40分钟内完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第小题1.5分,共30分)                                         

1、夏朝被认为是中国文明社会的开始,主要依据是

A.夏朝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朝代          B.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阶级

C.实行了奴隶制和封建土地国有制      D.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

2、如果你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大臣,你可以遇到下列哪些事件的发生

①焚书坑儒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颁布“推恩令” 

④张骞出使西域  ⑤设置西域都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3、我国实行科举选官制度开始于

A.秦朝          B.东晋           C.隋朝        D.唐朝

4、下面古代政治清明的时期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开元盛世  ②贞观之治  ③光武中兴  ④开皇之治  ⑤文景之治 

A.⑤③④②①    B.④③⑤②①     C.③④⑤①②     D.①③②⑤④

5、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三次盛世局面出现的相同因素是

A.提倡节俭、减轻刑罚          B.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C.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实行了均田制的土地政策

6、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却不能让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主要因为

A.郑和不能航行到达美洲        B.郑和不能航行到达欧洲

C.郑和下西洋只有政治目的      D.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加强海外贸易

7、秦朝统一后,一位中原商人要用船把商品运到南海郡,其经过的河道顺序是

①珠江   ②长江   ③湘水   ④灵渠   ⑤漓水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①     C.②①③⑤④     D.④⑤①②③

8、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城门上题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闻尘偶记》)“三军败绩”指清政府在哪次战争中的失败?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9、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经历了三次巨变。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巨变的是

A.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B.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C.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D.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0. 辛亥革命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A.推翻了清王朝                    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建立了中华民国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1、红军长征途中越过了千山万水,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强渡大渡河  ②渡过金沙江  ③四渡赤水  ④翻过大雪山

A.③②①④    B.③④②①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12、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的《松花江上》,它写在

A.九·一八事变后            B.一·二八事变后     

C.七七事变后                   D.八·一三事变后

13、2004年3月,英国业余历史学家宣称郑和是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如果他的证据成立,全世界的历史书都要改写,因为目前大家公认的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海家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14、蒸汽机的使用,直接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下列交通工具因此而产生:

①汽船 ②汽车 ③火车机车 ④飞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下列事件的正确时间顺序是

①意大利最终完成统一    ②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③明治维新开始    ④美国内战结束

A.②④③①        B.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③      D.③④②①

16、一战后国际出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此体系表述正确的是

A.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B.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C.还不能完全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D.只有英法在外交中取得了胜利

17、经济全球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推动                 B.高新科技的发展

C.美苏争霸的结束                       D.世贸组织的作用

1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的共同点不包括

  A.采用暴力形式                      B.改变了原来的社会性质  

C.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D.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9、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新兴的工业部门不包括

A.汽车制造业      B.核工业      C.航空航天工业      D.计算机工业

20、第二次工业革命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深刻影响。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有所发展,其中美、德的发展步伐超过了英法

B.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其中美、英最为突出

C.垄断组织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D.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21、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多极化在不断发展。……在新的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没有形成前,一个超级大国、多个世界强国并存的“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引自《世界历史》第二册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远胜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引自《世界历史》第二册

材料三 美国在这一时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地注意基础科学的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聚集了力量。

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以补自身不足,仅二次大战后,美国引进人才达20多万人。

——摘自《大循环》

请回答:

(1)据材料三,归纳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主要原因?(3分)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为了成为世界霸主实行了哪些政策?(3分)
 

(3)从材料三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22、一些学者把中国近现代化过程总结为“一个序幕,三个阶段”,即鸦片战争是序幕,分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个阶段,中国近现代化历经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据此回答:

(1)三个阶段有什么共同点?(1分)
 

(2)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有何不同?(4分)

 

(3)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分别对中国社会的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4)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有何启示?(3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DBCAB    6—10:CBDCB    11—15:AACCA    16—20:CBCAB

二、材料解析题:

(1)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主要原因有:

①美国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机遇,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使经济跃居世界第一位。

②在一战、二战中,美国先“中立”,后参战,都成为战胜国,使美国既获得经济利益,又提高其国际地位。

③二战后,美国的军事、经济实力强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美国在二战后的主要政策是实行“冷战”。即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竞争就是人才竞争,科技无国界。

三、问答题:

答:(1)都向西方学习。

(2)内容的不同是:

①洋务运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组建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学生出国深造。但只是停留在学习西方物质文明的层面上。

    ②新文化运动倡导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民主科学,猛烈批判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儒家传统道德;发动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亦即四提倡、四反对)。已深化到学习西方精神文明这一层面上。

(3)这两次运动的影响分别是:

①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②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共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3)主要启示:

①不能单纯地照搬和模仿外国的模式,也不能单纯地固守传统,排斥变革。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③不能抛弃传统文化,否则精神文明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

(满分50分,40分钟内完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第小题1.5分,共30分)                                         

1、夏朝被认为是中国文明社会的开始,主要依据是

A.夏朝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朝代          B.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阶级

C.实行了奴隶制和封建土地国有制      D.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

2、如果你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大臣,你可以遇到下列哪些事件的发生

①焚书坑儒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颁布“推恩令” 

④张骞出使西域  ⑤设置西域都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3、我国实行科举选官制度开始于

A.秦朝          B.东晋           C.隋朝        D.唐朝

4、下面古代政治清明的时期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开元盛世  ②贞观之治  ③光武中兴  ④开皇之治  ⑤文景之治 

A.⑤③④②①    B.④③⑤②①     C.③④⑤①②     D.①③②⑤④

5、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三次盛世局面出现的相同因素是

A.提倡节俭、减轻刑罚          B.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C.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实行了均田制的土地政策

6、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却不能让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主要因为

A.郑和不能航行到达美洲        B.郑和不能航行到达欧洲

C.郑和下西洋只有政治目的      D.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加强海外贸易

7、秦朝统一后,一位中原商人要用船把商品运到南海郡,其经过的河道顺序是

①珠江   ②长江   ③湘水   ④灵渠   ⑤漓水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①     C.②①③⑤④     D.④⑤①②③

8、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城门上题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闻尘偶记》)“三军败绩”指清政府在哪次战争中的失败?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9、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经历了三次巨变。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巨变的是

A.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B.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C.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D.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0. 辛亥革命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A.推翻了清王朝                    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建立了中华民国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1、红军长征途中越过了千山万水,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强渡大渡河  ②渡过金沙江  ③四渡赤水  ④翻过大雪山

A.③②①④    B.③④②①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12、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的《松花江上》,它写在

A.九·一八事变后            B.一·二八事变后     

C.七七事变后                   D.八·一三事变后

13、2004年3月,英国业余历史学家宣称郑和是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如果他的证据成立,全世界的历史书都要改写,因为目前大家公认的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海家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14、蒸汽机的使用,直接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下列交通工具因此而产生:

①汽船 ②汽车 ③火车机车 ④飞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下列事件的正确时间顺序是

①意大利最终完成统一    ②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③明治维新开始    ④美国内战结束

A.②④③①        B.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③      D.③④②①

16、一战后国际出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此体系表述正确的是

A.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B.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C.还不能完全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D.只有英法在外交中取得了胜利

17、经济全球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推动                 B.高新科技的发展

C.美苏争霸的结束                       D.世贸组织的作用

1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的共同点不包括

  A.采用暴力形式                      B.改变了原来的社会性质  

C.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D.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9、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新兴的工业部门不包括

A.汽车制造业      B.核工业      C.航空航天工业      D.计算机工业

20、第二次工业革命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深刻影响。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有所发展,其中美、德的发展步伐超过了英法

B.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其中美、英最为突出

C.垄断组织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D.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21、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多极化在不断发展。……在新的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没有形成前,一个超级大国、多个世界强国并存的“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引自《世界历史》第二册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远胜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引自《世界历史》第二册

材料三 美国在这一时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地注意基础科学的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聚集了力量。

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以补自身不足,仅二次大战后,美国引进人才达20多万人。

——摘自《大循环》

请回答:

(1)据材料三,归纳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主要原因?(3分)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为了成为世界霸主实行了哪些政策?(3分)

 

 

(3)从材料三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22、一些学者把中国近现代化过程总结为“一个序幕,三个阶段”,即鸦片战争是序幕,分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个阶段,中国近现代化历经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据此回答:

(1)三个阶段有什么共同点?(1分)

 

(2)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有何不同?(4分)

 

 

(3)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分别对中国社会的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4)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有何启示?(3分)

 

 

 

参  考  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DBCAB    6—10:CBDCB    11—15:AACCA    16—20:CBCAB

二、材料解析题:

(1)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主要原因有:

①美国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机遇,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使经济跃居世界第一位。

②在一战、二战中,美国先“中立”,后参战,都成为战胜国,使美国既获得经济利益,又提高其国际地位。

③二战后,美国的军事、经济实力强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美国在二战后的主要政策是实行“冷战”。即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竞争就是人才竞争,科技无国界。

三、问答题:

答:(1)都向西方学习。

(2)内容的不同是:

①洋务运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组建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学生出国深造。但只是停留在学习西方物质文明的层面上。

    ②新文化运动倡导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民主科学,猛烈批判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儒家传统道德;发动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亦即四提倡、四反对)。已深化到学习西方精神文明这一层面上。

(3)这两次运动的影响分别是:

①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②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共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3)主要启示:

①不能单纯地照搬和模仿外国的模式,也不能单纯地固守传统,排斥变革。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③不能抛弃传统文化,否则精神文明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