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海南05年初中毕业考试试
吉林省实验区05年中考历
2005学年济宁市中考历史
2006年中考历史综合模拟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中考历史模拟精选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绍兴市05年初中升学考试
2006年重庆中考历史模拟
05-06学年上八年级历史
最新热门    
 
2005年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汇编

时间:2009-10-18 17:56:47  来源:佚名
 

2005年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汇编


(顺序略有颠倒,不影响阅读,请谅解) 


1、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鸦片)战争领导权掌握在腐朽的封建统治者手里,他们和本国的广大人民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他们不但不能利用在本土作战能够取得的有利条件。--….反而使对敌方本来不利的条件变成了有利的条件。…..在整个战争中一贯地没有坚定的方针,和战不定…..封建统治者既然没有决心反对侵略者,既然在抵抗侵略的战争中仍然纵兵继续扰民,当然它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主要是由于社会制度腐败和经济技术落后,社会制度腐败集中地反映为清政府和军队里投降派活动的猖獗,在他的强烈影响下道光帝缺乏抵抗的决心。------中国经济技术落后明显的表现在军队的装备上。                                                徐凤臣《中国近代史》


根据以上材料,归纳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


清政府腐败,和战不定,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


2、阅读下列材料:


1898年12月美国总统麦金莱递交我国咨文:“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件,美国并不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由于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由于我们国土有很长的太平洋海岸线,由于我们对远东的直接贸易日升月盛,我们有理由要求这方面的利益获得友好的待遇,我们的目的,是要用一切适当的、合乎美国传统的手段,来促进美国在该地区的巨大利益。


(1)       文中所提到的“正在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指什么?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


(2)       此后,美国在何时采取了什么“适当的、合乎美国传统的手段?采取这一手段的目的是什么?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与列强享有同等的侵略权益,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势力。


(3)       美国采取的这一手段产生了什么影响?


各帝国主义国家先后同意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一天天膨胀起来。


3、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革命六年之后俄国才有革命。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权威之帝国主义推翻,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诸多问题。这种革命,真实彻底的成功,皆因其方法良好之故。------中国之革命党经验不多,遂令反对派得尽其技,没有俄国那种好方法以防范反革命派,使其不能从中破坏。故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


(1)       材料中孙中山提到的“中国革命”指什么?


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


(2) 孙中山总结俄国革命的原因是什么?方法良好。


(3)孙中山对俄国革命成功,中国革命失败的原因分析的准确吗?为什么?


(4) 不正确。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辛亥革命的失败,不仅仅是“方法”问题中国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4、阅读下列材料: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而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上清帝第五书》


(1)这段材料出自谁之口?他是在什么背景下讲的?


康有为  德国强占胶州湾    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背景下。


(2)“瓜分豆剖,”“揭竿斩木”的意思暗指什么?


“瓜分豆剖”指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揭竿斩木”指农民起义。


(4)此次上书后,为呼吁救国,宣传变法,作者又采取了什么行动?


1898年,与梁启超在北京组织保国会,呼吁变法。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拳会蔓延,诛不胜诛,不如抚而用之,统以将帅,编入行伍,因其仇教之心,用作果敢之气。


材料二:“决计不将义和团剿除,以之抵御洋人,颇为有用。”“年力精壮者,即往招募成军。”


材料三:1900年9月7日,慈禧太后在太原发布上谕,宣称:“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拨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尽根除。”


(1)材料一、二中,请政府对义和团采取什么态度?为什么?


“抚而用之”即利用。


借义和团抵御帝国主义,同时达到削弱义和团的目的。


(2) 材料三中,请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由利用改为剿灭。因为利用义和团抵御帝国主义的目的没有达到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对其进行剿杀。


 
7、阅读下列材料:


此时统治中国的是封建军阀,不是资产阶级。军阀政府名为独立政府,其实事事听命于帝国主义列强,不绨是他们的经理人,财政交通工业几乎完全操于国际帝国主义之手,而资产阶级所占者仅仅是日用品及少部分,帝国主义利用其在华政治势力,妨碍中国工业之展,所以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中共“三大”决议案


(1)中共“三大”分析中国形式时,认为中国当前的主要敌人是谁?


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


(2)“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为了开展“国民革命运动”中共三大制定了什么政策?


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本党今天所提出的抗日救国的十大纲领,即是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具体的道路。”


材料二:“今天的抗战,中间包含着极大的危险性。这主要是由于国民党还不愿意发动全国人民参加抗战。相反地,他们把抗战看成指是政府的事,处处惧怕和限制人民参加运动,阻碍政府、军队同民众结合起来,不给人民以抗日救国的民主权利------。这种抗战可能取得局部的胜利,


然而决不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1)       上述决定出自哪次会议?洛川会议


(2)       根据材料归纳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各自推行怎样的抗战路线?结果如何?


路线: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结果:国民党正面战场丧失失地、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国土丧失;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建立了一个个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着敌人的后方。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讨袁宣言》


材料二:国会被毁------国体动摇,兴师讨贼----救我黔黎,以谋统一,以图应变。


-------非常国会议员通电


(1)       材料一中“一人冠冕”和“共和”各指什么?


前者指1915年12月袁世凯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后者指中华民国。


(2)       材料二中“国会被毁”“国体动摇”指的是什么?


指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破坏共和制度。


(3)       孙中山“拯吾民”和“救我黔黎”的斗争各是什么?


前者指护国运动,后者指护法运动。


10、材料一:中国现在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党……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             ——中共三大《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本党应当经常不断地对工人及一般劳动民众解释,中国人民要完全战胜帝国主义,只有推翻统治阶级,建立新的革命政权。


——1928年1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扩大会议决议》    


材料三: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指导。


——1937年5月31日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①     根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当时“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2分)


因为当时“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党”。


②     材料二“推翻统治阶级”是指什么?为什么要推翻它?(2分


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它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③     促使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合作到分裂到再次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后来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④以上变化说明在一定条件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关系是什么?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二:整个过渡时期存在着阶级矛盾;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斗争。忘记十几年来我党的这一条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就会走到斜路上去。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集的全国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5年1月)    


材料三: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是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报》1966年5月4日   


①     通过材料一内容分析,中共“八大”提出关于我国当时主要矛盾的论断的历史根据是什么 ?现实根据又是什么?(6分)


历史根据:符合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现实根据:由于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不仅消灭了资产阶级,也消灭了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要矛盾由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通过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分析,为什么将我国的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变为阶级矛盾?为 什么说是错误的?(4分)


由于党中央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再加上以后连续犯“左”倾错误,就提出阶级斗争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经过三大改造,中国最后一个剥削阶级——资产阶级已经不存在了,仍然以阶级斗争为主要矛盾就是错误的。


12、它是人民革命的建国纲领,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他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是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政府和全体人民的行动准则。


1)  材料中的大宪章指的是?   《共同纲领》


2)  当时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它的临时宪法的作用何时被取缔?1954年


13、.表一:1966年——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工业总产值

 国家财政总收入

 
1966年
 2534亿元
 558.7亿元
 
比上年增加
 17.3%

 24.4%

 
1967年
 2104.5亿元

 419.4亿元

 
比上年下降
 近10%

 25%

 
1968年
 2015.3亿元

 361.3亿元

 
比上年下降
 4.2%

 13.9%

 


表二: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产值

 3967亿元

 比上年增长9.2%

 
国家财政总收入

 809.7亿元

 比上年增长5.6%

 
国民收入

 2318亿元

 比上年增长8.3%

 

 

表三: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部分)

 


 总产值或收入

 比上年增长

 
工农业

 4504亿元

 11.9%

 
工业

 3219亿元

 15.1%

 
国家财政收入

 815.6亿元

 

 

回答:①比较表一、表二,你看出了什么,为什么?(4份)


-----①表一:1966—1968年国民经济状况部分统计显示出工业总产值和国家财政总收入普遍处于下降状态:其原因是“文革”动乱扩到经济领域。表二是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各项指标比上年有所增长;其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批极左思潮,着手恢复国民经济而取得的“文革”中的最好局面。


②      通过表一、表二、表三的比较,你又获得了什么?你有什么看法?(3分)


 ----②表三对比表一表二,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统 计 对比上年各项指标都处于增长趋势:其原因是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这说明邓小平同志的思路是正确的。


③三表和示意图比较,你再获得了什么?你有什么认识?(3分)


-----③表一是“文革”冲击,国民经济下降严重,图四是在“动乱十年”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还取得了一些成就,表 二、表三说明调整、整顿才有国民经济的生机。图四是在这种调整、整顿中获得的成就,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的根基没有动摇;只有安定的政治环境,经济就可以发展,否则反之。


 
11、阅读下列材料:

北平学生几千人举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高呼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游行队伍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镇压,学生同反动军警展开搏斗。

(1)       上述游行示威发生于何时?   1935年.

(2)       上述斗争后,学生采取了哪些行动?

他们组织了南下宣传团,到工厂、农村、士兵中宣传抗日救国,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3)       上述斗争有何影响?

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4)“一二九”时的学生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爱国主义精神。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密电

材料二:“平津危机!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只有实行全民族的抗战,才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中共抗日通电

(1)       根据材料一,当时日本军队在东北有何行动?蒋介石对日本寻衅采取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导致了什么后果?

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政策东北军10万多人撤入关内,不到半年,东三省全部沦于敌手。

(2)       根据材料二,当时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它表明了中共的什么态度?

卢沟桥事变坚决抗日的决心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

13、.阅读下列材料:

日本军一时不敢向前推进,把很大数量的军队停留下来,企图用以消灭那些游击队,但是,它却没有根本影响到那些游击队的发展,他们反而在山西、河北、察哈尔三省的边界上建立起了和日本军长期作战的根据地。现在这个根据地已经成为中国北方人民在日本军包围下和日本军继续战斗的最坚实的一个堡垒。

                                  -----安特尔《晋察冀边区视察记》

(1)       材料中提到的抗日根据地的名称是什么?它在各根据地中处于什么地位?

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 第一快敌后抗日根据地。

(2)  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方针是在什么会议上制定的?洛川会议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窃近者朝鲜之衅,日人内犯,致割地赔饷,此圣清二百年未有之大辱,天下臣民所发愤痛心者也。然辱国之事小,外国皆启凯亏,则瓜分之患大,割地之事小,边民皆不自保,则瓦解之患大,社稷之危未有若今日者。”

-               ------康有为上清帝第三书

材料二:“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漏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1)“盛清二百年未有之大辱”指的是什么?中国被迫同清政府签定《马关条约》

(2) 康有为是怎样看待中国当时的处境的?

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

(3)康有为上书的目的是什么?是否起到了作用?为什么?

目的是:请求光绪帝进行变法;

起到了;因为康有为的言词是光绪帝感动,光绪帝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

15、材料(一):“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材料(二):“核定全国地价,国家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

材料(三):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废除农民借地主富农的债务:

材料(四)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材料(五)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1、  材料一出自什么文献?《天朝田亩制度》

2、  材料二被概括为什么?反映了哪个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主要政策?

民权主义---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

3、  材料三是中国历史什么时期的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时期;

4、  材料四是哪一个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其目的如何?

抗日战争时期----为克服抗日战争的严重困难;

5、  材料五出自什么文献?反映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

《中国土地发大纲》----解放战争时期;

30、材料一:“地位高于六部,最初经管外交、通商、海关等事物,后来又扩展到经管修路、开矿、制造机械等事物,权力很大。”

材料二: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材料三:“为了需要,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人才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1、  材料一反映的事件是什么?总理衙门的建立;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个阶级哪一事件哪一方面的主张?从事件的结果分析你得到什么启示?

资产阶级维新派  戊戌变法    文化方面    资产阶级的救国方案性不同,无法挽救中国;

3、  材料三反映的哪一阶级什么事件的内容?

地主阶级洋务派      洋务运动;

 
31、材料一:“日军一夜之间占领了沈阳城,在沈阳残害中国人民。”

材料二:“无论日军军队伺候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三:“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实行全民族的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日本为什么要发动这一事件?

九一八事变      为了摆脱经济危机;

2、  材料二是谁发给谁的通电,是在哪次事件之后?

蒋介石发给张学良        九一八事变后;

3、  材料二反映出的是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结果怎样?之后日本又在东北采取什么行动?

不抵抗政策        东北三省沦陷敌手; 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4、  材料三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出的?反映了何党派怎样的主张?

七七事变后,日本向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形势下;

表明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的决心和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

32、材料: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却多次被占领或被割让,但经过中国人民不懈努力也曾两次回归。

1、  两次被长期占领的史实。

1624---荷兰        1895----日本《马关条约》;

2、  两次回归的时间及其标志?

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        1945----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

33、材料:“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中国。” 1、  此材料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材料被称作什么?

中共七大     党的政治路线

2、  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1945年4月---延安

3、  材料中“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时间?1945年8月15日

4、  会上确定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34、材料一:联军一路烧杀,不久占领北京,野蛮洗劫了北京城,他们还闯入北京西郊圆明园,大肆抢劫,放火焚毁了这座华美的皇家园林。

材料二:联军统帅瓦德西在报告中供认:“联军占领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之抢劫,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1、  两则材料中的“联军”分别指哪一联军?

(一)英法联军    (二)八国联军

2、  他们占领北京分别是在哪一年?当时逃跑的清朝统治者?

(一)1860年 --  咸丰;  (二) 1900年  ---  光绪;

3、  近代史上还有哪个国家也曾两次占领北京?日   本

4、读了两则材料后,你有何感想?

充分暴露了列强的侵略本质,同时也反映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35、俄国的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      上述材料出自何人之口?       李大钊

2)      他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有哪些?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3)在近代史上,他与陈独秀共同领导了哪两大运动?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4)后来他被哪一军阀所害?   张作霖

36、中国共产党……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制,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位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

(一)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打倒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三)   统一中国本部位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  这是中国共产党哪次会议的宣言?中共二大

2)  宣言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什么重大问题?

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  宣言中提到的中国共产党的“目的”和目前的“奋斗目标”各是什么?

目的是:建设共产主义;目标: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  


14、阅读材料:


材料(一)“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材料(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材料(三)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1)  上述材料出自何人之口?反映的是我国哪一个历史时期的事?


毛泽东(一)土地革命时期;(二)抗日战争时期;(三)解放战争时期;


2)  材料(一)之后发动了什么起义?秋收起义。


3)  材料(二)描述的是哪次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军民渡过了严重的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15、材料:“甲午孝钦皇太后六旬万寿应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线扬历,备极一时着盛。”


材料:“1895年,京师城门题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甲午”指哪一年?“孝钦皇太后”指谁?


1894年        慈禧太后


2、  材料二中“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指的是什么?


慈禧太后60寿辰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签订《马关条约》


3、  “割地求和”的结果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6、材料一:至恭亲奕忻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摘自《复陈购买外洋船炮奏折》


材料二:“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摘自《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三:“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斯萧然。一切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太平。”---摘自《拳匪纪实》


材料四:“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从之羁缚,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以期建立中华共和国  。”                                           -------摘自《革命》


1、  以上四则材料分别出自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


(一)地主阶级洋务派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三)农民阶级(四)资产阶级革命派;


2、  四个派别分别掀起了什么运动,结果如何?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


(一)洋务运动(二)戊戌变法(三)义和团运动(四)辛亥革命;


3、  四个派别在对待清王朝的态度如何?


(一)(二)(三)基本上是主张维护清朝统治;(四)主张推翻清王朝;


 
17、材料:陕北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讨伐全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决不宜以逆曰直…..


1、  材料中提到的“陕北事起”指的是什么?


西安事变


2、  张学良为什么有所行动?


根本因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直接因素----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


3、  材料中有“强邻压境”一句中“强邻”指什么?日本帝国主义


4、  此事件的最终结果如何?有何意义?


和平解决---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公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联合抗日的新局面即将到来;


18、材料(一):“俄国不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材料(二)“1861年的这场宫廷政变使那些最可能和外国人维持友好关系的政治家掌握了政权”


材料(三)“对于中华帝国沿海省份的一些地方被几个欧洲列强所控制的非常事件,美国并不是一个袖手旁观者”


1、  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史实与哪一次战争有关?


第二次鸦片战争  


2、  材料二中的“更多的好处”指的是什么?


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战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3、  材料二中的宫廷政变是谁发动的?文中的政治家与外国人是什么关系?


慈禧太后     政治家是外国人在中国寻找的替他们效劳的代理人;


4、材料三中的非常事件指的是什么?美国为何不愿做“袖手旁观者”?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


美国向与列强享有同等的侵略权益,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势力;


19、材料(一)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材料(二)中国资产阶级虽然在某种历史时机可以参加革命战争,然而由于它的自私自利和政治上缺乏独立性,不愿意也不可能领导中国走上彻底革命的道路;


材料(三)中国农民…..愿意积极地参加革命战争……然而,他们小生产的特点,使他们的政治眼光受到限制……他们不能成为战争的正确领导者;


材料(四)中国革命战争领导责任,就不得不落到共产党的肩上……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才最没有狭隘性和自私性,最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最有组织性……因此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才能使革命走上胜利的道路;


1、  由材料一可知,中国的革命运动都具有什么性质?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2、  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例证材料二的正确性?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但结果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3、  材料三主要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太平天国运动


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是哪一年成立的?革命在哪一年取得胜利?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    1949年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0、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决议。


1、  上述材料出自何处?反映了我党的什么政策?


中共三大     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  当时我国社会性质如何?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 为了完成这一革命,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进行了一场什么战争?北伐战争


21、材料(一)“夷犯定海公守城,手轰巨炮烧夷兵。夷兵人城公步战枪洞公胸刀劈面。”                                      ----张维屏《三将军歌》


材料(二)“第念开仗以后,我胜法必添兵再战,我败,则尚可退回本境,法必不遂深入,亦尚不牵动大局,届时再徐议分界划定。  -----李鸿章《越事论》


材料(三)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自知不逮,不可应战,只有议定。


------李鸿章《据实陈奏军情折》


1、  材料一、二、三各指哪次战争?


(一)鸦片战争  (二)中法战争  (三)甲午中日战争


2、  材料一中的“公”指何人?    葛 云 飞


3、  材料二中李鸿章对待此事的态度怎样?“大局”指什么?


妥协投降      暂时求和


 
22、至恭亲王奕忻等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况今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其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继而试造。不够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洋船炮折》


1、  引文反映了曾国藩的什么主张?目的是什么?他在这一活动中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活动----洋务运动


2、  曾国藩的主张反映了哪个阶级派别的意思?这一派别在中央的代表是谁?


阶级---封建地主阶级    中央代表---奕 ;


3、  曾国藩等人的主张后期有什么变化?


有创建近代军事工业求“自强”转变为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求富”。


4、  剿发捻、勤远略各指什么?


剿发捻—泛指镇压人民起义     勤远略---帮助皇帝接触外患,进而维护清朝统治;


23、亲爱的同胞们!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热忱,向我国父老兄弟宣言: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辱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同胞们起来一致团结啊,我们伟大又旧的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起来,为巩固民族的团结而奋斗,为推翻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而奋斗,胜利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


1)  共赴国难的主要标志及其时间?


1937年9月下旬-----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公共合作宣言;


2)  共赴国难后,国共两党不同的战场抗战路线各是什么?


国民党-----正面战场----不发动人民群众的片面抗战路线;


共产党-----敌后战场----全面抗战路线(人民战争路线)


24、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工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至,…..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北京政府教育部


1)  此次罢工学潮是什么?    五四运动


2)  材料中的“伪”说主要指的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学说


3)  引起此次罢工学潮的“近因”和“远因”个指什么?


“近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远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25、材料一:“承派周恩来先生来渝洽谈,至为欣慰。唯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周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决定,国家前途实利赖之。”---------蒋介石


材料二:“鄙人亟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


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材料三: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渝开幕,参加会议得出国民党以外,还有中国共产党、各民族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在共产党代表的坚决斗争和人民的压力下,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1)“渝”指的是哪座城市?   重庆


2)“周恩来先生来渝洽谈”具体指的是?   重庆谈判


3)蒋介石为什么邀请中共到渝洽谈?中共为什么去渝洽谈?


---蒋介是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中共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4)恩来同志赴渝的结果怎样?双方签订《会谈纪要》(《双十协定》)


5)材料三中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哪些具体内容?这些内容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实施为什么?


---和平建国纲领、根据民主原则整编全国军队、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等;


---没有得到有效实施,蒋介石公开撕毁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不断向解放区发动进攻。


 
26、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直到现在的抗日战争,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敢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  上述材料中的哪些文字精辟地概括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


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2)  上述历史事件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什么精神?


顽强的反抗精神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27、….各国在中国的任何所谓“势力范围”内阁口岸之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率收税,其税款概归中国政府征收;….各国对于进入自己“势力范围”内的他国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舶之港口税,在其“势力范围”内所建筑、控制后经营的铁路上运输他国货物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商品的运费。美国主张将这个政策的内容应用到“中国一切地方去”,要求“利益均贴”。


1)  上述材料出自于哪国的什么政策?政策提出的时间?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


2)  最早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是哪国?最早成为西方列强的势力范围的是什么地方?


德国----山东


3)  这一政策的提出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各帝国主义国家先后表示同意美国的政策,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一天天膨胀起来;


28、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经济力量的增长,要求建立一个符合自己阶级利益的政权,在中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因为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关系比较密切,保持着较多的联系,因而选择了不流血的手段;而下层,因为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关系比较淡薄,选择了革命的道路。


1)  料中的资产阶级上层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哪一派别?为挽救危机掀起了什么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2)  文中的“下层”在这里指的是哪一派别?掀起了什么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3)  在此间,另一挽救危机的是哪一运动,领导阶级是什么?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4)  上述各阶层救亡的结果如何?从结果中尼得到什么启示?


都以失败告终,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启示: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无法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29、-----他们预料“中国市场的远景是广阔的,将来它的销量会比全欧洲还要多。”所以他们企图通过修约来达到扩大侵略目的。当修约交涉失败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就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


-----1859年下,英国和法国公使接口到北京换约,各率一直舰队到达大沽口……


清军爱国官兵奋勇还击,重创英法舰队…….英法舰队惨败的消息传到英国和法国。英法侵略者叫嚣:“实行大规模的报复”,“占领京城,将皇帝逐出皇宫”,“让英国人成为中国人的主人!”


1)“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指的是什么?   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实行大规模的报复”主要指的是什么?    占领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30、“外甥是先皇帝的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上书


1、  尺带珠丹是唐朝哪一个民族的首领,是今天什么民族的祖先?


吐蕃       藏族


2、  清政府在清朝前期曾设种官职对这一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


驻藏大臣


3、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民族何时获得解放?党和政府对此地少数民族实施什么原则和政策?


1951年5月   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31、材料一: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住大清沿海至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南京条约》


   材料二:开放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等港口,…---《天津条约》


   材料三: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马关条约》


1)  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我国的东南沿海;


2)  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说明列强的侵略控制整个沿海地区并深入长江流域;


3)  与材料一和二比较,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说明列强的侵略势力由沿海伸向内地;


 
32、材料一:丞相李斯曰:“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噬种树之书。---《史记》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


1)  材料一中李斯的建议被哪位皇帝接受?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秦始皇    焚书坑儒


2)  材料而中董仲舒的建议被哪位皇帝接受?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  两位皇帝采取的措施虽然不同,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什么?巩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


33、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留了多少血,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导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指有者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此时正是我们中国用德先生的意思,君主第八年的开始,所以我要写本志得罪社会的原因,布告于天下。


1、“德、赛”两个先生“是指什么?德—民主   赛—科学


2、我们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是指什么?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


3、  陈独秀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德赛两先生为其指在哪一年?掀起了什么运动?


1915年             新文化运动


34、“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  材料是由谁在哪次会议上提出来的?邓小平  中共十二大


2、  材料反映的内容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历了哪些挫折或失误后总结出来的?


大跃进运动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3、  材料的内容被确定为重大理论在全党起到指导地位是在哪次大会上?中共十四大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