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北京:历史课程改革在探
吴红伟:“研究性学习”
吴红伟:高中历史新教材
吴红京:谈《血肉筑长城
吴红京:《血肉筑长城》
吴红京:平型关大捷教学
吴红京:《对外交流与冲
吴红京一节历史辩论课上
最新热门    
 
吴红京:一节历史辩论课上的“冷场”反思

时间:2009-10-18 17:09:04  来源:吴红京
 碰上辩论课上的“冷场”   吴红京  
  一天下午第三节课我在七年级(2)班组织了一次辩论课——“秦始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经过课前周密的准备,可以想象辩论课一定会很精彩。然而,一切大出所料……
  首先是正方一辩站起来没有说话,手中拿着自己课前整理的稿子,慌乱得不知从何说起,终于在一分多钟的沉默后,很吃力的开始了本方陈词,且观点不明确,论据也不充分。
  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了,辩手一个接着一个站起来,居然都表现得慌乱无主,课前准备好的观点、论据,突然变成了空白。场上出现了一次次长时间的沉默。看着场上辩手着急的小声商议却仍然没有结果的尴尬场面,站在一旁的我似乎感觉到一盆凉水从头浇到了脚。
  原来设计好准备足的辩论课,没想到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竟然有如此之大的反差。之前设想着课堂上“唇枪舌战”的激烈辩论场面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却是尴尬的“冷场”。譬如当反方提出:“秦始皇统一思想,非要杀儒生不可吗?”,正方辩手一直没有讨论出结果,也没有哪位辩手起来发言。其实在课前,正方辩手们已经集体讨论过解决该问题的方案,但当移师“战场”时,准备的资料对他们仿佛是一张废纸,毫无用处。而此时主持人也表现不佳,连连失误,不知所措……
  站在一旁的我,心里犹如打翻了五味瓶的感觉,多次想提前结束辩论。然而对学生辩论会的关注又不得不提醒自己需要耐心的等待。好不容易等到反方的总结陈词,结束了台上的辩论。此时我感觉不能再放手,临时将原来安排由学生主持的环节(学生自由发言阶段)改变为由我亲自上场。
  “同学们,请认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秦王扫六合》”。
  “我们都了解哪些有关秦始皇的人和事?”
  “你们是怎么评价秦始皇的?”
  “想到什么都可以说……”
  我用鼓励的眼神看着每一位学生,尽可能的让学生知道他们的每一句话都会得到老师的支持。
  以上几个问题的提出,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好像成了孩子们知识点的催化剂,他们一下子找回了自己,纷纷举起了手,争先恐后地发言,课堂顿时“活”了起来。刚才说不出话的同学,突然有了底气,似乎被老师注入了思想、灵感,课前准备的资料、提纲此时也成为他们手中最得力的助手,表述的观点也相当的到位。思维被激活了,思路变得清晰了,语言表达也流畅了。看着学生高高举起的手和侃侃而谈的神情,我一时不知道是该高兴呢,还是该为刚才的“冷场”而伤神。
  遗憾的是,由于前面的“冷场”耗费了很多时间,这里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充分的展示自己,以至于不得不提醒台上辩手:“把机会让给下面的同学们……”
  
  课后我不断的回顾课堂上的“冷场”,反思教学中的问题,原因究竟在哪里?是思路不对呢?还是方法有问题?教学中有没有必要做这种辩论课?以后还做不做这种类型的教学活动?如何去做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怎样才能比较好的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首先,教学思路是没有问题的,新课程标准明确肯定历史课程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准备好一节辩论课,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和培养各方面能力。如:学生可以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获取信息,整理信息,提取信息,了解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观点(学生在搜集资料时了解到“焚书坑儒”,其实到今天仍然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拓宽了知识面和思维空间。同时,学生还学会了团结协作。课前一起合作学习,搜集资料,研究问题,互相帮助,力争辩论时能够战胜对手等。因此辩论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
  那么教学方法有没有问题呢?有问题,至少在教学设计安排上是有问题的。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因材施教”,七年级的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的做到辩场上的“唇枪舌战”呢?是否领会了辩论的基本要求?我认为我在设计安排这节课的时候,还存在比较严重的主观主义思想,沿用了以往的经验,没有充分考虑和研究基本学情。记得我曾经在2000年的初一年级,尝试过一次有关秦始皇功过的辩论,当时学生争论非常激烈,以至于我在课堂上要多次提醒学生,认真听对方讲,等对方发言完毕,再谈本小组自己的观点。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教师、同样的初一学生,教学安排上其形式稍有不同,其结果竟然有如此大的反差。(上次采用的是分小组讨论,然后进行辩论)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是导致辩论课上“冷场”的原因之一。当对象发生变化了以后,教师应该摒弃以前自己认为较好的教学模式,充分研究学情,针对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通过这次辩论课的尝试,我认为在教学中没有必要做整节课的辩论,尤其是七年级学生(或辩论能力不太强的学生)不适合做整堂课的辩论,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过于放手,其主导地位绝不能够忽视,正如在我的这节课上,当由我来组织教学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就是最好的证明。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离“唇枪舌战”还有距离,我们教师可以将辩论这种方式经常引入课堂中,将之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变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经常得到锻炼,由不会到会,由失败到成功。“人非生而知之”,是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的,我们教师应该在自己的教学中去引导学生,指导学生,开启学生,使他们逐渐锻炼得成熟老练。
  另外,课堂上的“冷场”也反映了学生心理素质存在问题。面对公开课有别的老师听课,又没有了任课老师的引导,需要自己独立发表见解的时候,一下子不知道该说什么,紧张又缺乏锻炼导致了“冷场”的出现。既然学生素质有差异,教师就需要做一些更为细致的工作,多训练,多引导。有时候还可以亲自去指导学生读某本书,上某个网站,多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在课堂上有比较好地发挥。
  这次辩论课上的“冷场”对我来说是一次“失败”,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课前正方辩手胸有成竹的对我说:“老师,没问题,全装在我的脑袋里,你就等着我们小组有精彩的表演吧”。 “冷场”让学生明白了课前认真准备的重要性,凡事须认真踏实地对待,课后同学们表示:“老师,下次我们一定会做好充分准备”“下次我们再做什么辩论?”听到这样的话,我猛然感觉到“冷场”的失败算不了什么,学生从失败中学到了更多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再次回想“冷场”的失败,我便没有了那种丧气的感觉,因为我觉得,我的教学从另一个角度教会了学生,也加深了我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这次失败将会是我和学生明天成功的起点。
  
  
  
作者:吴红京
  作者单位: 海口双岛学园             编者注:感谢吴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失败的成功教学案例。我想,不止吴老师应该反思这节辩论课(我觉得反思质量很好很高),我们每一个历史老师、历史教育研究者,尤其是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的专家们,在历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都应该有反思反省意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