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北京师范大学游彪正说宋
我为什么强烈反对反对北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最新热门    
 
北京:历史课程改革在探索中前行

时间:2009-10-18 17:13:06  来源:北京
 

    2007年10月11日,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张静老师主持在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中召开高中教学研讨会,良乡附中历史教研组全体教师参加,教学主任李俊也出席。研讨的内容为研究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的研讨活动。主讲教师邢秀清对课例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在研讨的基础上,张静老师对教学设计进行具体指导。

2007年10月12日,北京市基教研中心历史教研室和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历史教研室联合举办的北京市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举行,全市150余名高一历史教师和教研员参加。本次活动采取“同一内容不同教学方式”的授课形式,分别由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李军老师和北京实美职业学校的张轩老师讲授同一课题?D?D《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北京市基教研中心历史室张桂芳、张增强老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赵亚夫教授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张振海莅临大会现场,赵亚夫教授、张增强老师进行了点评。最后,北京市基教研中心历史教研室主任张桂芳老师结合点评两节研究课,对如何有效实施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提出了明确要求。

 

10月17日,在首师大丽泽附中召开的分片教研研讨会上,该校教师展开了课例,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张静老师和丰台教研员孙楠老师以课为例,引导与会老师就初中与高中教学的衔接,如何有效实施课程标准进行了探讨。参与老师有30人。丽泽中学的校长和主任也出席活动。

 

10月19日,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历史室在师大二附中举办高中新课程辅导讲座,题目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践与思考。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历史室主任张桂芳主持讲座,张增强、张静老师与会,全市高中历史教师、教研员650人参加。山东省十大教学能手之一钟红军老师主讲,她结合自己三年来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的大量生动课例和教学情景,介绍如何用智慧化解难题,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与创新性的统一。讲座持续三小时,会场气氛始终专注、和谐,不时爆发出会心的笑声。钟红军老师讲课后,张桂芳老师做了简短的总结,希望北京的老师学习钟老师的研究态度和创新精神,解决难题、有效推进课改。

 

10月24日,在顺义教育研究考试中心召开的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研讨会上,在6位教师课例展示的基础上,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张静老师和顺义教研员田驰老师以课为例,引导与会老师就初中与高中教学的衔接,如何有效实施课程标准进行了探讨。参会老师40人。

 

 

 

 

 

2007年10月26日上午市基教研中心历史室、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北京二中,在北京二中会议厅联合举办了全市“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会”。国家历史课标组成员、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姬秉新、岳麓版教材总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曹大为、赵世瑜、岳麓版教材分册主编、清华大学教授刘北成、教育部新课程专家指导组成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赵亚夫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王海燕、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研中心教研员张桂芳、张增强、北京市特级教师李晓峰、白幼蒂、成学江和各区县教研员和部分高中骨干教师300余人参加了会参加了会议。大会组织现场观摩了郝万清老师的《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王磊老师的《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两节研究课。在课后研讨会上,张增强老师结合目前北京历史学科推进新课程遇到的问题,结合研究课对上述问题的突破,做了主题发言;清华大学教授刘北成结合课标、教材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做了发言;特级教师李晓风和西城区、东城区老师代表或从课例反映出的教学思想和问题,或结合北京新课程推进展状况等角度作了发言。基教研中心历史室主任张桂芳老师结课例做了总结发言,对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提出指导性建议。这次研讨会原定150人,实到300人,大家学习研讨的积极性非常高,对全市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10月26日,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海淀进修学校、清华附中联合在清华附中召开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的研讨会,在多次备课研讨的基础上,朱培老师展示了《秦加强中央集权措施》课例,参会老师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