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赵文龙:历史有效性教学
赵文龙:辛亥革命教学(
赵文龙:岳麓对话甘地赏
成长沙龙:关注历史教学
蒲涛历史沙龙:必修专项
赵文龙:历史选择题100
赵文龙:理解西周政治制
赵文龙:理解西周政治制
赵文龙:理解西周政治制
赵文龙:秦的统一和制度
最新热门    
 
赵文龙:辛亥革命教学(上)

时间:2009-10-18 17:53:20  来源:赵文龙
 

                 

辛亥革命教学叙事

        《辛亥革命》教学的情感与理智(上)

    辛亥旧事以远,世事沧海桑田。有多少令人感动的故事随风而逝,有多少令人敬佩的英雄成为今人的笑谈。当新课程的教材因简约将真情无情过滤,对昔日的革命描述没有激情只剩下冷静客观,我不知道这样的教材还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更不要提什么人生的理想激励,道德情操的感染。而历史教学如果没有了情感的培养,历史学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源。当我与学生一道走进辛亥革命的历史中去的时候,更感觉到历史教学中真的不能没有情感。

    阅读人教版必修一中的《辛亥革命》一课,不难发现,编者实际上也想激发情感,起始介绍的孙中山由“医人”而“医国”的故事,就深有寓意。只是不知为何,后面关于革命经过的介绍,便日趋简单而平淡。如革命思想的宣传,只有“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至于怎样的大力宣传,教材虽介绍了章炳麟、邹容的故事,但是似乎依然体现不出“大力”二字。再如“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虽然有黄兴攻打两广总督府的故事,但是只是这一个故事很难将黄花岗的壮烈表现。而轻描淡写的“一系列”三字,将多少悲壮的故事无情遮掩。而这样的遮掩实际上对我们理解辛亥革命是十分不利的。因为对伟大的辛亥革命来说,如果失去了“拼将十万头颅血,势把乾坤力挽回”的豪迈,如果失去了“莫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的激情,如果失去了那种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的悲壮,这场革命的价值是不是有所流失呢?这样的流失是不是十分的可惜呢?对中学历史教学来说,窃以为,辛亥革命的教学不仅要学生记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它所体现的民主和法制,更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这样的民主共和即使是形式上的取得也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结果。如果将那些英烈们那些感天动地的奋斗事迹不能在教学中充分的展现,又怎样体现这场革命的伟大呢?但是如果按照教材的介绍,很显然有一些遗失的故事需要补充,有一些久违的感动需要重新找回。

    那么怎样找回呢?

    比如让学生了解三位宣传革命思想的思想家时,除了书中与康有为论战的章炳麟和邹容的革命军之外,我会做如下的调整,以激励学生:

    补充章炳麟为被别人成称为“疯子”而自豪,且鼓励大家都去做革命的“疯子”的故事;介绍邹容的《革命军》是当时畅销的书籍并引发的《苏报》案,并和学生打赌你现在读一读《革命军》保证你的血压会升高,以激发他们对《革命军》的了解欲望;而对陈天华的介绍更不应该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个没有任何情感的名字,不但《猛回头》《警世钟》这两部著作中那些琅琅上口令人感动的文字要让学生欣赏,单是东京大森湾英雄蹈海的故事也必须让学生知晓。但是当我介绍陈天华,在1905年12月,为抗议日本政府取缔留学生规则,激励中国学生“共讲爱国”,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蹈海自尽时,教室里的一片议论之声。我知道我的学生因为年代的隔阂,已经难以理解陈天华的行为,自然更不会为他的行为而感动。我的教学目的并没有达到,于是我将话锋一转,适时再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青年周恩来赴日留学之时,曾经做有“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一诗,而其中的“难酬蹈海亦英雄”一句既表达了对陈天华的行为的敬佩,也有追随陈天华的足迹以自勉之意。其二是陈天华牺牲之后,灵柩运回故乡长沙安葬,整个长沙城万人空巷,岳麓湘水含悲送英魂。这两个故事,让有些喧闹的教室变得鸦雀无声,从同学的眼神之中,我明白了即使他们对陈天华的行为还有些疑惑,但是他们已经知道了理解和敬重,而这正是辛亥革命教学的灵魂所在。而做了这些后,我想学生对教材中那简约而冷漠的“大力宣传”应该有了直观的理解。

    而介绍到中国同盟会成立之后的武装起义,也不应该用“一系列”三个冷冰冰的字将辛亥志士的奋斗一笔带过,黄花岗起义除了介绍黄兴之外,林觉民、喻培伦的故事是必不可少的,秋瑾、徐锡麟最好也不能缺席,甚至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进京刺杀摄政王的汪精卫也透露着一股豪气。尽管初中的教学有可能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回忆的方法将这些故事与学生共享,但是“一笔带过”是说不通的。学生情况不同,采用的方式有异,但是对一系列起义还是应该介绍的齐全一些。否则,不仅是有愧于先烈英魂,同时也无助于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因为很难想象,没有各地武装起义的前赴后继流血牺牲,没有革命党人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清政府会在武昌首义之后迅速瓦解。况且没有这样的教学铺垫,学生也难以理解何以武昌起义的士登高一呼,南方各省应者云集。这里面虽然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但是辛亥志士们的鲜血还是唤醒了一些沉睡的国人,还是让人们感受到了对哪个腐朽政府的由衷的绝望。而这样的绝望不仅体现于革命者奋不顾身的勇敢,还取决于革命者那种飞蛾扑火般的决绝,也体现于清政府内部官僚的对这个政府的由衷的失望。正是这些力量的聚集,才造成了一个王朝的必然垮台。而这其中,真正激励人们前行的,不正是那些虽败尤荣、愈挫愈奋的一系列起义吗?

    当我们让学生记住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时,我们是否还应该让学生体验感受到这场革命的伟大,而能够体现这场革命的伟大除了两千年帝制被推翻的丰功伟绩之外,这场革命中那些流血牺牲不也正是伟大的体现吗?没有这些流血牺牲,没有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风流倜傥,辛亥革命的伟大是难以完全体现的。而让学生体现这样的伟大,情感的激发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崇高、伟大已经缺失殆尽的年代,在我们与学生一起回顾这段历史之时,更应该让将哪个时代的情感打捞回来,而这,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任务。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任务的加入使我的教学时间显的尤其紧张,我常常不能按照课时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对辛亥革命这一课来说,加入如此多的内容时间不够肯定是必然的,而况且还有一个重大的问题的需要解决,那就是理智。因为对高中学生来说,仅有故事是不够的,思维能力乃至批判能力的培养都是必要,这些问题我将在下一部分分别陈述。而将这两个任务在一节课完成,则时间不够是肯定,我为此常常苦恼并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但是如果仅仅因为照顾课程的圆满而将责任放弃,则是我所不能接受的。怎样寻求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是我目前所要做的,我将为此而努力。)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