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学习指导一:比较型选择
最新热门    
 
历史学习中的数字归纳

时间:2009-10-18 17:53:54  来源:佚名
 

历史学习中的数字归纳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

 

 

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各学科的复习成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如何运用合理的复习方法,提高复习的效率,是复习的关键。在众多的复习方法中,归纳法(或称归类法)又是一种实用又高效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和复习的过程中,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内容用数字1-10进行了归纳整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复习的效率明显提高。现将其总结如下,以供参考和探讨。

十个朝代

七年级上册共学习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朝开始至南北朝时期的诸多朝代,可以将这些朝代总结为10个。它们是1夏朝,2商朝,3西周,4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5秦,6汉(包括西汉、新朝和东汉),7三国,8西晋,9东晋,10南北朝。每个朝代都要识记建立时间、建国者和都城,夏、商、西周三个朝代还要识记亡国者。在各朝建都方面,有六个朝代建都今南京,这六个朝代是:三国时期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在洛阳建都的是东周,东汉,三国时期的魏国,西晋,北魏。

 

九次战争

七年级上册主要的战争有九次,它们是:涿鹿之战,大泽乡起义,城濮之战,长平之战,巨鹿之战,漠北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争要识记每次战争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过程和意义。在作战过程中,产生了不少成语。如在巨鹿之战中产生的“破釜沉舟”,在淝水之战中产生的“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在九次战争中,要特别留意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它们是:巨鹿之战中项羽已少胜多,官渡之战中曹操已少胜多,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已少胜多,淝水之战中东晋已少胜多。

 

八个专题

七年级上册学习了一些涉及到多个问题的小专题,对这些内容的复习必须是全面的。下面概述八个专题的主要内容。

1.青铜文明。所谓青铜文明,是对夏商西周文明的总称,其主要成就是青铜器,代表作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工艺精美的四羊方尊以及发现于成都平原的三星堆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和青铜神树。青铜文明还包括夏商西周的玉器、瓷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瓷器的国家。

2.夏商西周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夏商西周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是青铜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当时农牧业已经非常发达,五谷齐备,且用青铜农具生产,知道选种、施肥、防治害虫;家畜家禽品种齐全,进行圈栏饲养,有专门的牧场。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3.奴隶的悲惨生活。在夏商西周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奴隶。奴隶们没有人身自由,待遇如同牛马,奴隶主可以把他们随意转让和买卖,在祭祀时被屠杀做供品,甚至在奴隶主死了后杀死做殉葬品。

4.秦的暴政。秦朝的暴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繁重的徭役。秦始皇时,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长城和驰道,服役农民数量巨大,使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赋税繁重。秦朝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刑法残酷。主要表现是连坐制度和十多种死刑;政治黑暗。秦二世和宦官赵高狼狈为奸,任意屠杀皇族、大臣宫女以及修墓室的工匠。秦的暴政是陈胜吴广项起义的暴发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5.铁器牛耕的应用。在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器和牛耕,在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被广泛使用。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器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导致封建地主和农民产生。在变法的促进和巩固之下,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

6.文景之治。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发展生产。到文帝、景帝时,他们奖励农耕,关心农桑,并在每年春耕时亲自下地耕作。他们还提倡节俭,以身作则,不修宫室、园林,不用金银装饰陵墓,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安定,百姓富裕。景帝后期,国家粮仓丰满,府库里铜钱极多。史称“文景之治”。

7.两汉经济的发展。两汉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上。农业的发展主要是因为黄河的治理和新型农具、操作方式的运用以及经济作物的种植。西汉武帝时期,下令治理黄河,并亲临治河工地。东汉明帝时,令水利专家王景修河。汉代出现的农具有便于翻土和碎土的犁壁和多行播种工具耧车,牛耕使用二牛抬杠。两汉时期,农作物分布为:南稻北麦,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规模经营桑麻。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汉代丝织业使用了提花技术和染色技术,生产出精美的丝绸和丝织品,代表作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汉代的冶铁业利用水排提高了质量和产量,铁器大量䏕军事、生产和生活。水排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共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汉代商业非常发达。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被称为二京,城市里人口众多,街道宽阔笔直,绿树成阴,设施先进,还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

8.江南开发。南方的开发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主要内容,课程主要讲了南方开发的原因、成果和意义。南方开发的原因有:淝水之战后,北方地区重新陷入混战割据状态,而东晋、南朝在南方取得暂时的逢稳定;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农业发展的优越条件;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人为了躲避战乱,纷纷逃往江南,西晋后期,出现了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更多的北方人迁到南方,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南方开发的成果有: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水稻种植全面展开,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南方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七幅图表

图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在七年级上册全部内容中,最为重要的图有三幅,它们是1.战国七雄分布图 ,2.丝绸之路图,3.三国形势图。三幅图可以结合中国历史填充图册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巩固。 

另外,还可以将书中相似的内容总结成为表格,对比记忆。可以总结如下四张表格:

1.原始人类和农耕文化遗迹简表。主要总结我国境内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居民、河娒渡居民的有关内容,包括各时期人类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主要工具,生活状态,以及半坡居民种植的栗和河娒渡居民种植的水稻。

2.春秋战国思想文化简表。主要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各个儒家、道家、墨家、兵爱、法家学派的主张和成就,包括每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主要观点。

3.三国简表。总结三国时期三个国家人口、军队和经济特点等内容。

4.中国文化科技艺术成就简表。主要总结从三皇五帝开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科技艺术成就。表头如下:

时期

人物

类别

成就

过程、内容、特点、方法

地位和影响

 

六项事件

本册书中,共出现因做过某件事而对中国历史产生过影响的人物及其事件六项,总结如下。

1.管仲改革。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

2.齐桓公称霸。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癸丘召集诸侯会盟,周一辈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通过会盟称霸的方式是为春秋时期诸侯称霸的主要方式。

3.晋文公改革和称霸。晋文公做晋国国君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晋国很快强大。在晋楚城濮之战中,晋文公获得胜利,他在践土会盟诸侯,成为中原新霸主。

4.商鞅变法。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守旧的贵族迫害而死,但变法的内容一直被继承下来,所以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除了商鞅本人的才智和秦孝公的支持外,最根本的原因是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5.张骞出使西域。为了联合西域国家夹击匈奴,张骞在公元前138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西域是指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这一称谓从西汉开始。张骞出使西域,历尽千辛万苦,尤其是第一次,前后共经十余年,也没有完成最初的联合西域国家夹击匈奴的愿望。但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和西域国家的来往,致使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张骞出使西域还使得汉朝和西域的商人往来密切,他们把中国的丝绸运往西亚、欧洲,也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从而形成了丝绸之路。汉武帝后,西汉商人又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6.昭君出塞。昭君出塞是胡汉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到西汉元帝时期,匈奴和汉朝关系友好。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请前往。昭君出嫁到塞外后,边境安定了较长一段时间,昭君和呼韩邪单于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及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个民族

七年级历史上册讲到了五个重要的民族,这就是魏晋之际被称这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氐、羌。

“胡”指外来,是相对于中华民族而言的。五胡民族都是游牧民族。

匈奴在秦汉之际由冒顿单于建立国家,其金属制品用动物图案做装饰,最具民族特色。两汉时期,匈奴和汉朝时战时和,但不曾入主中原。公元316年,匈奴人南下消灭了西晋政权。

鲜卑族原来在东北地区,4世纪后期建立了北魏政权,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后来在其主孝文帝的改革之下和汉族融合。

氐族人在4世纪后期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迅速强大,统一了黄河流域。在383年南下消灭东晋的淝水之战中失败后,统治瓦解。

五胡民族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们的南下直接促使中原王朝和中原人口南迁,间接的促进了南方开发。他们和汉族文化的双向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四项制度

    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涉及我国古代社会的四种重要制度。禅让制,原始社会时期部落首领在年老时,征求各部意见,推举出新的部落联盟首领的首领传承办法。代表是尧传舜,舜传禹;世袭制,原始社会以后,国家帝王以家庭血统传承王位(或帝位)的方法发,既“家天下”。世袭制的开创者启,他在禹死后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分封制,西周时期为了巩固统治而实行的制度。主要内容是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封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随从天子作战,向天子交纳贡品,镇守和治理自己的封国。通过分封制,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中央集权制,秦始皇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创立的封建专制制度,在这个制度之下,皇帝是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由皇帝直接派官吏治理。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三个人物

七年级上册的内容中有三位对中国历史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帝王,他们是秦始皇、汉武帝、孝文帝。其事迹及其评价是复习的重点。

秦始皇的主要事迹有统一六国建立秦朝,讲秦建立的时间、秦朝的疆域四至以及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巩固统一的几项措施;修筑长城反击匈奴,通过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兴修灵渠开发南疆;焚书坑儒;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见第10、11课)。对秦始皇的评价要全面、客观。上文所列他的主要事迹中,后两项不利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但其余内容都显示出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和影响。

汉武帝的大一统主要有四个方面,即政治方面,听从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方面,听从董仲舒的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长安设立太学推行儒家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经济方面,收归地方的盐铁经营权、统一铸五铢钱,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军事方面,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并大规模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地区,取得漠北战役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军事上的大一统。(见第12、13、14课)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的主要作为是迁都洛阳和实行鲜卑汉化的六项改革。(见第20课)

 

两种宗教

    两种宗教指佛教道教(见P92-93)。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古印度,是外来宗教。而道教是本土宗教,要了解创始人和教主。佛教和道教的还区别在教义主张上以及统治者对它们的不同态度上。

 

一项工程

都江堰是本书中一项单独提到的工程(见P37)。课文主要讲都江堰的修建时间、地点,修建人及其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

通过如上的方法对七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进行总结和补充,可以增强学习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饶有兴趣,复习效率显著提高。当然,也可以用相似的方法对某一学段的历史、专门史、某段分期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本文的旨趣也在于抛砖引玉,希望能够看到对历史课程乃至其它课程进行更加有趣有效的总结。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