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高中历史课程与现实主题的有机结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保教育初探

时间:2009-10-18 17:54:19  来源:葛珍珍
 

高中历史课程与现实主题的有机结合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保教育初探

天台中学  葛珍珍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的综合素质。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因此,21世纪将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时代呼唤现实主题与高中历史课程相联系。体现最新教育改革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是借鉴历史,寻找古今结合点,对现实起指导作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改革的步伐,而且由于脱离现实,引不起学生上课的兴趣,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因此如何把现实主题与高中历史课程相联系,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了。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主题可以同现实联系起来,如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和平年代的忧患意识,尊师重教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与自然的和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那么历史课教学中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呢?

其实历史是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的科学,实质就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因此人类历史的发展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特殊的环境教育发展史。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注重环保教育。

一、古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对自然的改造

教科书中关于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只要我们仔细去寻找、挖掘就能捕捉到。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均实行"以农为本"的经济政策。因此统治者大都十分重视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的水利建设。如舜帝时,黄河流域洪水泛滥,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引到江河里再流往海洋;战国时期,魏国邺县县令西门豹治理漳水泛滥,开凿十二道水渠,引漳水灌溉农田,使漳河由水害变为水利;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了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既免除水灾,又灌溉田地,避免了水土流失,为川西平原变成千里沃野创造了条件,使川西富庶一方,

 “天府之国”故此得名;韩国水工郑国,在咸阳附近开凿了郑国渠,灌溉田地400万亩;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使黄河下游两岸被淹的几十个县的土地又成了良田,此后八百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隋朝时开凿的京杭大运河,连接了南北交通,并且在运河两岸遍植垂柳,既巩固了堤岸,又美化了环境。以上水利建设都曾为发展农业经济,保护环境起了积极作用,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

我国早在上古时代就有了环境保护意识,秦朝的《田律》是世界上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典;南北朝时对乱砍乱伐林木者依法惩处;唐朝的《唐律》用法律保护自然环境开了先例;宋朝时保护农业发展和用植树造林的办法保护河堤(春植树、夏护堤,定为常制);元朝时保护林业、鸟类,维护生态平衡;明朝时的督促检查执法制度;清朝时设官员专管水利,设堡专门保护河堤的办法,延续至今仍在施行。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就是在两河流域孕育了她的文明,这一文明正是建立在两河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之上。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黄河流域,在先秦时期还是环境相当好的,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气候温暖湿润。

二、挖掘教材中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大自然不断的索取上的。人类在制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不断破坏着自然。文化的发展,文明成就的取得都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恩格斯曾指出:“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地不能产生其最初的产品,并使气候恶化。”历史学家在研究了人类史后认为:“人类最光辉的成就大多导致了奠定文明基础的自然资源的毁灭。”如古巴比伦文明的败落正是自然环境对人类作出的反抗性、报复性的回应。

在教材中,对有关环境问题只是简单史实的罗列,有些内容课本着重从其他角度进行论述,其实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作为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进行环保教育,现将一些所得陈列其下。

1 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人类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无不对环境产生影响。历史每朝前发展一步,就破坏了环境。古代史中,每一个朝代的更替之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都下令与民修养生息,鼓励开垦荒地,发展人口,在万象更新的背后,是自然资源的破坏。所谓的“开元盛世

 ”、“光武中兴”,除了生产力发展带来社会的繁荣外,还有就是自然环境的破坏。每朝每代的军事活动包括农民起义,抛开对历史的促进作用,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小的。如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起义,起义军北伐撤退时,遭到清军围剿,在天津附近的冯官屯,清军挖开黄河河堤,造成黄河决口,由此带来的是黄河在历史上的又一次改道,这其中的生灵涂炭、家破人亡就不用提了,黄河改道造成的黄泛区、盐碱地,这笔生态帐又算到谁的头上呢?

西方历史的进步,特别是产业革命的到来,更是以牺牲环境为巨大的代价。《世界近现代史》(下册)讲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特点时, 课本中有一幅插图《印度博帕尔惨案发生后的惨景》。1984年,印度博帕尔邦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一家大型工厂,发生毒气泄露,造成2300多名当地居民死亡。画面上横尸遍野,惨不忍睹,通过这件事使学生了解到,在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时候,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保护本国环境,把大量有污染的产品放在第三世界国家生产,造成当地环境的污染,把大量有毒的废料、过期产品运到他国倾倒或销售,我们现在吸引外商、利用外资,在中国投资办厂,不但要看生产企业是否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更重要的要看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 战争是环境的致命破坏力

人类战争所造成的危害要比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更大。战争首先带来人口的减少,其次生态破坏。如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中国投放细菌弹,使一些地方河流被污染,动物灭绝,人口锐减。房子可以很快重建,但被破坏的生态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描述了那时的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是“朝贡不绝,商旅相继”,“沃野千里,仓稼殷积,人民炽盛,牛马千里”,更有繁华的绿洲遍布西域路上。然而昔日鼎盛的西域三十六国,早已被埋入漫漫黄沙,人类为了争夺利益进行的无休止的战争,把原本就脆弱的生态彻底破坏,使这一带变成了戈壁沙漠,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3 人口的增长成为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

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有四个高峰:秦汉、盛唐、清初、新中国成立后。人口的增长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政局稳定、社会繁荣与否的一个依据。但是如果人口比例失调的话,就会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清初政府奖励垦荒,随着大量荒地开垦,人口数量也急剧增加,康熙朝时人口达到

 3.6亿,黄河长江流域许多地方已无地可种,于是出现了向边疆地方移民垦荒,沿江地区还出现围湖造田,沿江湖泊面积下降,大大加重了长江流域的水灾。原本辽阔的洞庭湖水域,清代以来逐渐萎缩,原来600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缩成后来不足3000平方公里,湖区水涝灾害几乎年年都有,一般受灾年份淹没农田均在百万亩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鼓励生育,人口在4亿的基础上成倍增长,人口的膨胀导致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环境污染,成为困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 政府职能对环境的影响

每一个朝代或政府,它的政策及职能的发挥都对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讲中国古代经济开发,时常涉及屯田。屯田,形式多种多样。从秦汉至明清,屯田不曾中断。历史教材讲屯田,肯定的评价居多。如果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结论会有不同。大规模的屯田,曾经使长城以北的许多地区和河西走廊沙漠化,使西域的许多绿洲消失。屯田导致森林消失、湖泊萎缩。以农为本,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立国之策。可是,历史上往往因为政策上的误导、理解上的偏差,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环境的恶化。

以我国为例,在建国初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政府提倡的“以粮为纲”的思想影响下,全国性的毁林开荒、毁草垦田、围湖造田一浪高过一浪,结果引发了水土流失、湖泊萎缩、草地沙化、洪水泛滥;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大矿大开、小矿小开”、“有水快流”的资源开发政策,乱采乱挖之风到处蔓延,在大量浪费资源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80年代末制定的支持乡镇企业政策,致使包括“十五小”企业在内的乡镇企业遍地开花,“

 家家点火、村村冒烟”,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从城市蔓延到农村,对水环境的污染尤其触目惊心,江南一些水乡出现了“家住江边买水喝”的尴尬……这些环境损害一经发生,要恢复和逆转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迫使我们不得不投巨资还历史欠帐。

大跃进运动时,为赶超英美掀起的大炼钢铁运动,由于焦炭不足,就用木材取代,大量的山林被砍,葱绿的山林变成不毛之地。农业学大寨时期,大修梯田,退林、退牧还田,结果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些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是无法估量的。

三、联系现实,以史为鉴,在教育中渗透环保意识

时代呼唤现实主题与高中历史课程相联系。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正成为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全球问题。环境问题解决的如何,直接关系到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系到全人类当前的发展,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有机渗透,发挥出历史教育的特殊作用。为此,我建议:

1、    提高教师自身的环保意识和理论水平。只有自身的提高,才能将自己的意识转化为学生的意识。

2、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题材,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应用。

3、  教师要重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如历史与政治、地理等学科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4、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环保知识变成具体的事实。

在历史教育中渗透环保意识,是历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通过实践把历史课程与现实主题相结合,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