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寄语升入高一的新同
高一新生如何学好历史
陈康衡:对高中历史新课
佚名:高一学生历史课堂
刘芳:高一历史新课程实
对高三历史教学的反思
广雅:实验区高一期中历
广雅:实验区高一历史必
高一历史必修2单元测验
金山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一
最新热门    
 
对高一历史教学要解决好初高中衔接问题的思考

时间:2009-10-18 17:55:10  来源:阚韶辉
 

对高一历史教学要解决好初高中衔接问题的思考

阚韶辉

   

高一历史教学的地位和现状可用三句话概括:

 

其一,一门容易被忽视的学科。当前各中学高一年级大都不 分文理科,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和沉重的升学压力下,各中学非常自然地将语、数、外三门高考必考科视为“宠 儿”,客观上理科高校和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越性,主观上重理轻文观念的沉淀,必然导致重理轻文 的教学管理机制,物理、化学便也成为“嫡系”学科,而包括历史在内的其他学科便当然沦为“庶族”,在这 样的氛围中,有学文科意向的学生和属于历史学科的课时,以及学生予以历史学科的重视、时间和精力便都属 于“少数派”。 


   

其二,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首先,无论是现在“3+2”还是将来“3+X”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 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然后一种形式中历史科被考生选考的机率会小一些)。进一步说,在理科这架“独木 桥”上的高考竞争目前已趋于白热化,在文科各学科和体育、艺术等专业中开发新的高考升学率和上线率的增 长点,无疑是理智的选择,而大量的经验也证明,理科班的中等生大多都能成为文科中的“踩线生”、尖子生 ,进而成为上线生。

 

再进一步说,站在新世纪的门坎上,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与世界发展之大势,从全面发展 的素质教育要求来看,历史学科对丰富学生的社学科学知识、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功能。在重智轻德、高分低能的教育越来越困惑我们的时候, 在“情商”素养越来越引起教育界重视的今天,真正学好历史学科,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 的高中生,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大文科”观念和“大文科”考试要求日益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我们更不 难理解历史学科的学习对语文、政治等基础学科教学的渗透、借鉴等意义。可以说,历史学科是人文科学的基 础,也是中学文科学习的一块基石。

 

最后,更具现实意义的是,自1991年历史会考制度实行后,历史高考改革 按稳中求变的风格,沿考查学科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方向不断推进,现在的考查要求已发展到考查综合能 力与创新能力的高度,在难度、跨度、区分度等方面已相当成熟。这对学习和教学来说,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 所能达到,实需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历史高考改革对历史教学与学习最积极的影响正在于这里。 显然,只在高三年级这个前沿阵地输灌知识、爆炒能力只能是临渴掘井、临阵磨枪的短期行为,只有从高一这 个承上启下的起始年级结网而渔才是根本之策。 

 


   

其三,一个困惑重重的阶段。困惑来自教和学两方面,表现为三个层次:一个薄弱的基础——由于中考不 考或只考政、史、生合卷,初中课时安排少,又缺乏专业教师,往往是其他学科甚至音乐、体育这样与历史科 缺乏联系的专业教师“越厨代疱”,完全没有正规的教学、学习和训练环节,

 

在我们基础教育水平较低的山区 更是形同虚设。两种观念滞后和失误——学生初上高中在学习目标上仍然认为历史学习就是记忆一些过去年代 的人和事,历史考试不过是考查年、月、日和人、地、事的记忆数量和程度,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 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的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 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三重教学的压力——高一《世界近代现代史》属新编教材,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和 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是历史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和高考改革带来的 结果。缘此对教与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课时少、进度紧(各校一般高一历史周课时2~3节,而教 材章节进度起码超出1/3强)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日渐扎实的另两重压力下,如何较好地处理教材、完成常规 教学任务,实现教材改革和考试改革的目标,是摆在每一个高中历史教师面前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三道难题,道道棘手,但不应也不能是我们不可逾越的障碍。相反,应该是对我们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和方 法的挑战,更是我们开拓创新、另辟蹊径的机遇。鉴于此,结合近两届高一新教材历史教学的教改实践,借鉴 有关专家的理论和经验,对高一历史教学如何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谈三点粗浅的体会。 
   

 一、兴趣引路,能力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一学生正处在思想和 心理从感性到理性过渡期、转型期的开端,在能力要求急剧攀高、理性思维显著增强,且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的新编高一《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学习中,如果任课教师把指导高考备考中的那一套思维习惯和教学模式不自 觉地用到高一阶段,板着面孔做学问,板着面孔教书,不仅是不合时宜的,也必然是失败的,因为这必将使学 生觉得老师“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从而“望而生畏”、“知难而退”,产生强烈的厌倦、挫折心理,失去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更遑论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其实,新编教材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历史课堂开放的结构 ,包含着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兴趣的契机。有兴趣引路,扭转观念,培养能力的努力才能渗透其中,不是 强输硬灌,更易被接受,更易生效。

 

但有两个“度”是值得很好把握的,一是激化兴趣的教学内容不能还是初 中阶段纯感性的、表面的、故事性的,而应是情理交融的、深层次的、思辨性的,要有能力的自觉渗透;二是 激发兴趣的手段不能是随心所欲、自由散漫的,而应从教材与学生现有认识结构的联系之处着手,围绕教学目 标,服务于教学任务,要有循序渐进的自觉安排。

 

 

 

笔者在实践中主要从这样三个途径改进教学:

 

其一,在教材 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寻找“切口”。例如,汉唐丝绸之路的历史、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元朝时马可波罗 的东来、唐太宗大败突厥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间的渊源等,都是学生在初中历史和课外阅读中耳熟能详的人 和事,本身具有趣味性,在讲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这一问题中,适时、适机、适度地导入、提 问和在分析中引入,能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感觉和兴奋的情绪,增强学习的兴趣,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深 刻地认识中外历史的联系和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树立“面向世界”的理念,从而培养能力,优化课堂效果 。

 

其二,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距现实太远往往被认为是历史学科的劣势,而实际上历史 学鉴古知今的本质目的和人类生活古今相联的客观规律都赋予历史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挖掘出它们, 往往会成为课堂教学生动起来并深入进去的“热点”。例如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长中,发展外向 经济、增加外汇收入、打击走私活动等内容尤为重要,这与17~18世纪西欧盛行的重商主义虽性质迥异,而方 式途径同出一辙,直接目的颇多相似,一旧一新,二者相联,便会引起学生积极的关注和思考,概念的理解和 意义的分析也变得非常明了。

 

三是在教材与学生个人思想的联系上钉上“扣子”。高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 正在形成之中,他们已有自己的情感天空,而历史学科中很多人和事都与他们的心灵世界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 ,老师要善于在二者之间钉上“扣子”,扣住学生的心弦。例如,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代的政治家、军事家、革 命家等英雄人物,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等历史名人,他们的事迹和业绩饱含催人奋进的内 涵,他们的悲喜命运具有发人深省的魅力;历史上三次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的巨大推动力揭示了生产力是社会 进步的根本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而东西方不同国家在工业革命浪潮面前的不同反应及由此引起的 强弱盛衰的不同命运,则昭示了工业革命是挑战也是机遇、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等深刻而朴素的真 理。这必将给爱国主义、世界观、人生理想等思想教育内容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和切实的说服力。这些不仅能活 跃课堂气氛,扣住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及用历史唯物主义和 辩证唯物主义观评价人物、认识历史的能力。 
   

二、理清主线,建构体系——“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离不 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的理解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所以,要培养能力,就必须把学生 从死记硬背的独木桥引上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的阳光道,并抓住理解的本质——认识和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由此加深认识以形成知识的体系,进而在识记上融会贯通,在运用上触类旁通。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教材内容 看来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按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这种误识无疑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 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编一张知识的“网”。首先,在章节内部理出清晰的“目”,这是教学常规最基本 的要求,但在高一新教材处理上,由于容量大、要求高、重理性,所以务求因果关系明了、逻辑联系清楚、概 括精炼、重点突出,最忌平均用力,照本宣科,盲目拓展。其次,给章节一个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 一个章节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如《世界近代现代史》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旧教材没有这 一章,新教材把它作为近代史的序幕和资本主义的前奏,其本质内容是以生产力的进步带来新的生产关系的萌 芽——手工工场,然后在政治、思想、文化等上层建筑领域引起连锁反应,展现了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转折关 头的风貌。这样的定位,给了学生一个把握历史、掌握知识的很好的高度和空间。其三,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 “纲”。“纲举目张”,“纲”就是教材的主线。如新编《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一至四章,展示了资本 主义从破土而出到茁壮成长,到壮大的“四部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16世纪前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17~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由资本主义历程(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 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样的揭示犹如登高鸟瞰,让学生克服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 ,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历史的规律了然于心。 
   

三、随机训练,点化提高——“身无彩凤双飞冀,心有灵犀一点通”。

 

“君子动口不动手”是高中生学文 科尤其是学历史的普遍现象,而在今天高考命题围绕思维能力考查的中心,形式和内容越来越成熟并与其他学 科完全接轨的情况下,没有一个能力的经常训练、长期积累的过程,只在高三集中训练、短促突出,犹如暴雨 过后湿地皮,必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所以在高考诸科中,历史的有效分最低,师生们对历史高考命题意见 最大,这除了与命题有关之外,主要的原因在于历史教学在上高中以前,甚至在高三以前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 上规范的、科学的学习和训练,存在一个巨大的断层。高一年级课时少、任务重,大型的、集中的训练是不适 宜的,也是超越学情的,训练必须立足于教材、渗透于教学、穿插在课堂上。一是不忽视课后练习题,虽然都 是基础题,但都涉及教材的重点内容、主要内容,要结合在讲授中,以题为目,边讲边练。二是教材上的思考 题,有一定的难度,但以教材为依据,培养思维能力,是课堂训练的重点,在讲授上随机训练,即练即答,注 重材料解析能力、评价归纳能力、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做到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不拔高、不游 离,在点化中领悟,在积累中提高。三是教师亲自精选精编系列习题,最好一节一练,主客观题型都有,知识 覆盖面宽,能力层次全,数量适当。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知识,也便于学生提高认识问题与解决问 题的能力。老师处理好每一堂课,保证留下5~10分钟让学生随堂做,趁热打铁, 当堂抽查,天天坚持,积零 为整,高一阶段必将为高二、高三进一步的能力培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