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设计与讲解1

时间:2009-10-18 17:56:02  来源:佚名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编写者:鲍冬生、吴海燕、郭家勇、祝丹)
                      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劝学:标准要求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

知识能力目标:

实际古代农耕技术和工具改进的情况,如耒耜、牛耕、铁制农具、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识记古代沉重的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识记不同朝代在水利方面的具体措施


过程方法目标 :

通过学习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来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物。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明白“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进一步增强终身学习、努力为社会进步作贡献的意识;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水利事业发展对农业进步的作用,树立为“水利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1.列举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变化:
(1)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
(2)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
(3)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推广。


2.列举中国古代水利成就。
(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2)“井渠”:关中农民创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
(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4)唐代:渠堰使负责水利工程管理。
(5)明清:改进灌排工具。


3.生产工具的演变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原始社会,制造和使用石器工具,后来出现骨制耒、耜、石斧、石锄、石铲等。商西周时期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但有少量青铜农具,后来出现了中耕农具等。春秋时期,开始有小件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秦汉时期,铁农具向边疆传播,普遍使用牛耕、马耕,出现耦犁和耧车。唐朝时期,出现了曲辕犁。
    上述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是生产工具量的增长,包括数量增多和品种增加,又指某种生产工具自身的不断完善,如西汉时直辕犁的应用到唐时改造为曲辕犁等。其次是生产工具质的飞跃,即旧质工具的淘汰和新型工具的诞生。如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等。


4.土地制度的变化
    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土地制度的演变。在生产力水平处于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土地制度是氏族公社所有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西周时期,土地制度逐渐演变成国有制,土地归国王所有;在此制度下,具体推行了井田制,其特征是:(1)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2)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3)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铁犁牛耕的出现),使私田大量增加;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这些都导致井田制的瓦解。在春秋时期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以下特点:(1)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2)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3)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封建国家在不同时期管理和使用政府控制的土地形式,主要有屯田制和均田制等。明朝后期,土地的高度集中,农民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5.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1)形成的条件: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既区别于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又与西欧封建社会的庄园经济存在明显不同。(3)发展的条件: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4)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6.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例如汉唐时期都曾出现一些太平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如汉初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元朝编制《农桑辑要》,明清大力垦荒等。(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等。

 


 探究:提高与超越谁能极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一、材料解析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历史资料统计,明以前,洞庭湖地区水灾平均83年1次,明代后期平均20年1次。……长江在晚清时期(1840年到1912年),总共溃决30次左右,涝灾,以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太湖地区等为最巨,一般年份受涝田亩均在千万亩以上。
——摘自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二  人口的大量增加,导致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难以承受,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移民垦荒。……到晚清这种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垦殖区域扩大到东北、内蒙古、西北、华南、长江流域等地区。    ——摘自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三  大水由水溢,水溢由河底之淤,河底之淤由积渐沙泥之壅,沙泥之壅由上游山地开垦之繁兴。 
          ——摘自《南昌县志》卷五《河渠上》
 材料四  洞庭一湖为川黔楚众水之总汇,……乃滨湖居民狙于目前之利,围筑汙于田,侵占湖地,而地方言又意存姑息,不行禁止。若湖地渐就湮郁,则夏秋水发之时浸衍中决,为泽国田庐之患,倘或跨州连邑所在淹浸……
  ——摘自《清高宗圣训》
材料五  原本辽阔的洞庭水域,却在19世纪中叶以后逐渐淤塞萎缩,原先600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缩成后来不足3000平方公里的水域。
                          ——摘自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六:南河岁费五六百万金,然实用之工程者什不及一,余悉以供官使之挥霍。河帅宴客,一席所需,有毙三四驼,五十余豚,鹅掌猴脑无数。……骄夯淫佚,一至于此,而于工程方略,无讲求之者。    
   ——摘自《清史纪事本末》卷45
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明、清时期我国洞庭湖地区水灾所呈现的趋势。   
(2)据上述材料,简析洞庭湖地区水灾发生的人为要素。
(3)根据你对水灾成因的分析,提出根治江湖水患的建议。
   
2.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大禹陵 图片

图二:骨耜   图片二
 
图三:关中水利  图片三

 

回答:(1)上述图片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些方面的建设成就?

 

 


(2)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授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民授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农民户人已授田,其家众男为余夫,亦以口授田如此。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孟子所谓的“八家共井”以及公田、私田之分,只是一种乌托邦的理想化。西周实行井田制实际上是两层用意,一是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二是作为课验直接耕作者勤惰的单位。
——《人教版教师用书•高中历史必修2》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井田制下社会生活特征。


(2)有关于井田制的记载,材料二与材料一有哪些异同点。


(3)材料三中对井田制持有什么观点?


(4)根据材料,你认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是否存在井田制?说出你的理由。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
──《易传》
材料二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80章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迎往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税,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对我国古代农民生产和生活状况的记载有哪些不同?

 

 


(2)材料三记载中的农民生产和生活具有哪些特征?为此,西汉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哪一记载更符合我国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情况?说出你的理由。

 

 

三、问答题
5. 对我国古代在治理水患、兴修水利、开凿运河三方面的成就各举出两例。从这些成就中你得出什么结论? 

 

 


6. 列举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变化。

 

 

7.阅读右下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1)从图片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图片

 


(2)选择两种图片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或技术,介绍其
发展演变史。

 


(3)以图中某一人物的身份,介绍你当时一天的生产
生活情况。

 


(4)运用历史图片资料解决问题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
之一。根据上述问题及解答,概括使用图片资料解决问题的大致
过程。

 

 

 
 答案详说
一、材料解析题
1. (1)趋势:水灾越来越频繁,灾情越来越严重。
  (2)原因:①人口增长失控,导致人类与山、湖争地;②盲目移民垦荒,破坏森林植被(或生态环境),导致水土流失、沙泥淤积、湖床河床垫高;③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④贪官污吏挥霍治水经费,导致治水工程荒废。
  (3)建议:①严格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②禁止盲目开荒和砍伐森林,植树造林;③退田还湖;④反腐倡廉。
2.(1)成就:在水利建设和农业工具方面的成就。
(2)说明:中国古代已经十分重视农业耕作工具改进和水利的兴修,已经充分认识到它们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3.(1)特征:固守土地不外出;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与乡野之人不同,人们须耕作完公田后才能耕作自己的私田。(2)同:都有公田和私田之分;都使人们都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不同:材料二认为,井田制是国家授田的一种制度;田地的肥瘠程度不同,授田的数量也不同;包括口授田和房舍田等;井田的具体田亩数不同。(3)观点:井田制存在,但具体含义与孟子的记载不同。(4)解析:本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无论持哪种观点,只要能自圆其说,理由充分都是正确答案。具体答案略。
4.(1)不同:材料一认为,农闲时期可以把收获的粮食等带到其他地方,换取自己没有的生活用品;把所换得的用品用来赡养父母。材料二认为,人们自己生产自己消费,没有交换、交往,生活贫困但安定。(2)特征:异常辛苦和贫困,以至无法正常生活。措施:汉初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农民负担,给农民以生产时间等。(3)解析:材料二的小国寡民状况不符合实际,其他比较符合实际,尤其是材料三较为真实地再现了秦朝和西汉初年,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答案只有是肯定材料一、三的,且言之有理的均属正确答案。具体答案略。
三、问答题
5. 治理水患的有:①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水,控制黄河洪水。②战国时冰主持都江堰,可免除水灾,又灌溉田地。③汉武帝治理黄河。④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⑤唐朝设立渠堰使负责水利工程管理。(二例即可) 
  兴修水利:①战国时都江堰、郑国渠;②西汉关中的六辅渠、白渠;③三国魏在淮河流域兴修水利(蜀设堰官);④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开渠;⑤宋朝王安石实行农田水利法。(二例即可) 
  修运河:①秦开灵渠,连通湘水和漓水。②隋开大运河。③元朝修会通河和通惠河。 
  结论:从中得出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时期:①水灾始终危害着农业生产。②古代人民具有同水灾进行斗争的优良传统。      ③要促使封建经济发展,必须重视水利建设。④古代盛世时期的杰出人物都重视水利建设。⑤修建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言之有理即可)
6.(1)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2)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3)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推广。
7.(1)信息:使用传统的耕作农具,如铁犁牛耕等;水利设施齐备;农民辛苦耕作,午饭在田头吃;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等。(2)演变:可以任意选择两种农具或一种农具和一个技术。如铁犁: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汉代使用耦犁;唐代出现曲辕犁等。精耕细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精耕细作技术已经日臻成熟;宋元时期全面成熟;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等。(3)生活情况:只要与本图的现象相符即可。如以儿童的身份看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在田耕作的男子身份,介绍一天的劳作内容。以女子的身份,看男子劳作和自己做饭并送至田头等。(4)过程:归纳历史图片的信息;根据历史信息,概括图片反映的社会发展特征;根据历史信息,采用体验或探究的方式,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用历史信息,证明历史现象的正确与否等。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