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长子胡德平披露:胡耀邦…
皖风徽韵:探访庄子祠 …
名人信札的记忆:胡适与…
皖风徽韵:千年古刹腊八…
元明俗韵:明小说四大奇…
元明俗韵:元曲
女性气韵:素手绘凡俗—…
最新热门    
 
盛 韵:胡志德谈文言文的衰落

时间:2010-9-2 10:44:33  来源:不详
往,算是一个很重要的顾问。他用德文写过一篇论文,提到要瓦解中国的文化和语言,给基督教腾出空间进来,后来英国人看到觉得这篇文章很重要,就翻译了发表在1869年12月一份英国人的内部档案上。这些传教士的观点和语气与“五四”学者很相近,而且比他们早了五十年。我们很难说“五四”人是受了传教士的某些影响,因为影响很难证明,而且就算受了影响他们也不一定会承认,所以比较稳妥的说法是他们不谋而合。

  1920年教育部下令将国文改为语体文,一般认为这是白话文正式进入教育体制的标志。那么是不是当时大部分报刊杂志、学校考试都响应号召,改用白话文了呢?

  胡志德:1920年教育部规定先是在小学一二年级普及白话,然后才慢慢发展起来,当然不是全国一下子就全部改白话了。但是1920年左右的确是白话文崛起的时代,比如从1900年左右严复和章太炎的一些文章看,我觉得他们已经十分感受到白话文的压力了。他们在谈文言和白话的问题时好像用的是一种辩护的口气,他们想用文言说服人,可似乎文言本身又没有这个说服力。章太炎还说过白话文比文言文难写,这个说法现在人都觉得很荒唐。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他觉得如果要表达、写作,必须完全掌握所有的语言资源,充分了解历史脉络,用一个词要知道它历史上的涵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复杂丰富的内容。虽然章太炎、严复也都承认改革是有必要的,但他们同时还是坚持应该保留中国的声音、中国的思想背景,不然的话就会迷路。

  到了“五四”,文言逐渐变成一个只在文学领域用的东西。“五四”前期严复、杜亚泉都说保留文言是因为文学上的作用,可二十年前,他们不讲文学,他们要讲论述,要表达思想。好像“五四”运动和甲午以后的文言维护者是不同的立场,过去是要用文言表达思想,到了“五四”已经没人这么讲,他们觉得这个斗争好像已经失败了。现在通常说保留文言是因为它的美,不是因为它能清晰地表达思想。可1900年左右严复和章太炎不讲文学,他们讲思想的表达力,这个很有意思。他们的意思很清楚,我们要保留中国历史里的东西,新学里面如果没有中国的地方是会有问题的,完全西方化他们觉得是不行的。所以说文言的功能从1900年到1920年的变化是很有意思的,从思想领域退守到了文学领域。最早发扬文学观念的是王国维,他认为文学是无用之用,当时已经是1906年,他把文字和思想分开了。“五四”时期关于文白的辩论多半是在文学领域展开的,因为思想领域好像已经让给别人了。

  当时中国还面临一种情境,就是教育普及问题很迫切。提倡白话的人说白话文比较容易教。他们的动机是不能怀疑的,他们有危机感,面对着发达、有工业化、教育普及的强大西方,他们由此联想到教育普及和语言之间的简单关系。早在 1900年前,马建忠说中国孩子不好表达是因为他们没有语法。文言文比较复杂,没有语法,难以教授和学习。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