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大跃进及文革时期语文教…
刘心武“偷艺”:从母语…
“大学语文”成聋子的耳…
关于语文能力形成过程浅…
韩寒博客杂文集未获华语…
09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揭晓…
规范言语文字不能一棒子…
苏童获第八届华语文学传…
中俄专家聚首长春共商汉…
没有标准答案的《美国语…
最新热门    
 
求索语文教育的基础

时间:2010-9-3 10:45:38  来源:不详
母语文,从婴儿开始学话就已经开始学习了,环境不同,老师不同,知识起点不同,这就很难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序列。

  其次,语文教学内容的序列界定缺乏科学依据。比如三千常用字,就很难由易到难排出一至三千的顺序;词语学习,课文排列,作文次序,等等,都是如此。

  再次,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语文课中的人文因素最丰富,美学修养,感情熏陶,思想觉悟、分析能力、生活与知识积累,悟性灵感都直接关系到语文能力的提高,这些东西也不能排出个科学的序列。

  从上述这些所谓科学化的做法与效果看,根据我们对科学化的看法,是否应该先在认真研究汉语及汉语文教育的规律上踏踏实实、齐心协力、争鸣讨论、反复实践地下一番苦功夫,初步摸到门径之后再提科学化,那样也许会离科学更近一点儿。

  民族化是根本中的根本

  正是基于此,当前尤其应该倡导的是语文教育的民族化。

  因为近百年来,我们基本上中断了对汉语文及语文教育自身规律的探索,我们的改革,大多是拿外国的东西来改造汉语文及其教学。直到现在这种现象远未中止,而在某些方面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违背事物本身规律而想强求达到好的效果,那只能是缘木求鱼。

  比如说充斥于各种教参、课文分析与课堂上的一句经典:“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按照原义,广义的散文,是我国历史上将文章分为韵文及散文两大类,不讲节奏韵律的文体不管是议论、叙事、说明、抒情,等等,文学与非文学体裁都是散文。由于上面的分类,可见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不是指材料的选择与组织,而是指语言形式。而在现实中,语文老师们基本没有依照这个真实的涵义来教学。

  再如,目前流行的三大文体的文章体裁划分与教学体系,既不甚符合汉语言文学的情况,也不适应社会生活中交往的需要,又不是理想的语文知识教学体系。

  首先,我国古代、现代的许多名篇,无法按照三大文体来分类。比如初中课本中有三篇“说”——按现在文体分法,当属议论文,但《爱莲说》还勉强可算是议论文,《黄生借书说》严格说来当属书信一类的应用文体,至于《捕蛇者说》则基本是叙述。再如鲁迅的《论雷锋塔的倒掉》,从题目看是议论文,但其实是杂文的写法。名篇中这样丰富的内涵、多样的变化,不是三大文体就能包容下来的。

  其次,从社会生活中语文能力的运用看,所谓纯粹的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除了少数场合外,很少用到,人们在各种场合所要进行的表达常常都是议论、记叙、说明、抒情、描写等方式综合运用,交替进行,一般都不可能是某一种表达方式的纯粹使用,所以,三大文体的体系脱离社会实际。

  再如,现在语文教学中,语法知识越讲越深,语法训练越搞越难。这里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注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