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透视首届非遗博览会:非…
透视首届非遗博览会:非…
透视首届非遗博览会:非…
透视首届非遗博览会:非…
首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届“国学杯”全国业余…
首届“国学杯”围棋赛圆…
首届杭州热波音乐节落幕…
首届“欢乐云南”精品书…
最新热门    
 
透视首届非遗博览会:非物质遗产物质化?(4)

时间:2010-10-21 11:29:47  来源:不详
传承人的唐卡真品就因为没有市场死掉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非遗”消费的文化附加值

为了让非遗传承人有生存的空间,有展示自己手工技艺的机会,本届非遗博览会还特别强调“生产性保护”的概念。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吕品田说,“对于刻、剪、绣、雕等传统手工技艺来说,它的非遗价值就在于技艺的展示过程。另外要通过市场需求,通过手工艺品的消费让传承人有生存的空间。”

在本次博览会上,来自山东大同县的蓝印花布引人注目。但传承人刘玉同也表达了他的忧虑,“蓝印花布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因为收入低微已经很少有年轻人有兴趣学习”。要让蓝印花的制作技艺得以延续,只有被人消费,传承人才有热情投入其中。但如果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怎么办?吕品田说,这就有一个培育消费主体的过程,让人们能认识到这种蓝印花布并不是简单的一块布,而是具有宝贵的文化附加值,这样消费者也才会心甘情愿地去消费。“不过,这个消费主体的培育也往往有个过程,前期就需要政府在非遗保护上多做一些事情。”

木版年画、唐卡这种与一定习俗相关的手工技艺,吕品田认为除了技艺本身,还分别得通过激活年俗、加强与藏传佛教的结合,才能真正形成对它们的生产性保护过程。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