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透视首届非遗博览会:非…
透视首届非遗博览会:非…
透视首届非遗博览会:非…
透视首届非遗博览会:非…
首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届“国学杯”全国业余…
首届“国学杯”围棋赛圆…
首届杭州热波音乐节落幕…
首届“欢乐云南”精品书…
最新热门    
 
透视首届非遗博览会:非物质遗产物质化?(5)

时间:2010-10-21 11:29:47  来源:不详
和特定地理结合才有魅力

●王健民,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本身名词新潮,但其中的多数内容,都已经与今天的时代有了历史距离,与当今人们的审美取向产生不小的隔阂。如果对其不加细致阐述、仅是用做招徕游客的标签,那功效自然不会太强。很可能会让游客在新鲜感过后,重对传统文化产生厌倦。“非遗”含义的解读与旅行社原有的普通导游讲解侧重不同。举例来说,我们以往的景德镇旅游,可能更多偏重于向游客介绍瓷器成品、向游客直接进行瓷器产品的推销,而依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则应该主要侧重于“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展示。

也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比如“廿四节气”、“泰山石敢当习俗”、“楹联习俗”等就难以作为旅游的吸引物来运作。而且,非遗的项目大多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构成不可拆解文化的综合体,最好能将特定的地理环境与非遗项目结合起来展现其魅力,则会让游客有更切身的感受。

非遗游不等于原生态体验

●刘魁立,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在涉及非遗保护、非遗旅游的时候,现在有种趋向是喜欢使用“原生态”这个词,我认为是不合适的。什么是“原生态”?其实是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概念,往往是臆想当中把它的生命力限制在了某个时间节点上,但事实上并不存在某种一成不变的文化活动。

以端午节为例,从最早的预防疾病侵入,到后来加入纪念屈原的内涵,文化内涵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只要它的真髓和灵魂依存,它的文化属性就没有改变。我把这叫作“基质本真性”,指的是非常稳定的因素,比如说是基本性质、基本结构,最活跃的则是它的形态。

在利用非遗做旅游的时候也是一样,有的地方虽然可能在用“原生态”进行炒作,说它们的什么表演是原生态的,但真正看了就会发现,所谓的原生态往往也是靠不住的。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