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顾颉刚:岂一个“才情”…
冯小刚:中国电影和好莱…
李玉刚:《镜花水月》反…
李玉刚:揣摩女性是工作…
张作霖之孙张闾实:回乡…
“拓片大师”金春刚:在…
冯小刚:中国电影进国际…
王宏刚:妈祖-中国海洋…
《西游记》百年研究:回…
徽商研究:回眸与前瞻
最新热门    
 
赵刚:回归两宋以来本土学术的建设性批评传统

时间:2010-12-13 12:04:28  来源:不详
的学术对手,极其认真地思考象山学术的认知前提和思维架构,努力发现其内在的价值与局限,进而展开严肃的批评和论辩。双方争议都是从大处入手,以对方思考的中心理念为对象,既不失对对手的尊重和欣赏,又不回避冷峻犀利的指谬摘误,如用武侠小说常用词加以形容,那真是刀刀见血,鞭鞭留痕,处处直指对手的哏嗓咽喉,招招欲致其于死地。另一方面,正因为双方都从对方致命处入手,就不得不正视对方的批评,尽力修补自身的漏洞。双方的学术生涯就在这样棋逢对手,刀来剑往的学术批评中日新月新,最终形成近世中国学术史上理学心学双峰并起,二水中分的文化格局。

 

清代考据学争鸣中的理论性

 

    清代汉学的崛起往往被人视为是“功夫”对“理论”的胜利,也是今日寸铁即可伤人的功夫论者引以为据的历史依托。但是,如果检讨考据学发展的关键人物与核心论题价值之所在,就不难发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倒果为因的皮相之论。其实,汉学的崛起是由经典诠释理论上的突破所引发的,这个突破是由清代学术的开山祖师顾亭林先生首发其端。顾对理学经典解释的批判不是靠堆砌材料才得以完成的,而是大气磅礴地直捣理学经典诠释的理论大本营。宋儒治经,无论程朱陆王,走的是“六经注我”的路子,仰赖的理论依据不外两点,一、考据虽然有枝节之益但无补于圣人之道的理解。二、音韵尽管存古今之变但不妨用今音读解古典。 顾炎武从这两个大关节处“一刀切下”,针锋相对地提出两个核心观点,其一,“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不通音韵训诂,没有读解圣人之道的资格。其二,古今之音不同,“知音”的关键,乃是“据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据古经以正沈氏唐人之失”,用后代音韵读古代典籍是错误的。没有第一点,清代朴学家们就不可能理直气壮地把自己全部精力和功夫投入宋儒斥之为雕虫小技的音韵训诂之学。没有第二点,他们就无法找到正确研究古代音韵的道路。就此而言,恰是由于顾炎武在经典解释理论上对宋儒的建设性批评,才为清代考据学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nb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