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刘仰:把《红楼梦》说成…
李东东:从新闻出版大国…
李东东:今后报刊退出机…
毛泽东:与妻儿相聚是奢…
李象群塑毛泽东:透出慈…
魏积安扮毛泽东:不会蹚…
王炳东:我是这样翻译丁…
刘延东:经营性文化单位…
李东东:明年将推动中央…
最新热门    
 
刘仰东:民国众吃相

时间:2010-12-13 12:04:34  来源:不详

    另一个“吃规”的“专利”,属于民生公司老板卢作孚。1929年秋天,卢作孚在重庆北碚峡防局内招集了一次盛大的聚餐会。来宾多是当地名流,所谓“有教养的小布尔乔亚”一类人物,饭菜也相当考究,但吃法很特别:餐厅不设座椅,来宾都站在桌边,自卢作孚起,一举筷子,大家都牢守“食不语”的教条,一阵稀里哗啦声后,不过十分钟,这顿盛大的聚餐会便告结束。作家李劼人也来赴宴,他对此颇感诧异,事后问卢作孚:何以把聚餐当成了打仗?卢答:人要紧张地工作,一顿饭慢条斯理地吃,实无道理可说,徒以养成松懈的习惯,故不能不改革之。李劼人有美食家之称,听后叹道:“吃为人生大事,只顾捞饱作数,而不以咀嚼享受的情绪出之,此苟且之至,可乎?”知堂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们于日用必须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这与李劼人的看法,似可互为呼应。

 

    说到吃,不能没有味。有些让吃主几十年难忘的“老味”,更值得一提。1939年春节过后,冯雪峰在浙江义乌乡下家中接待了来访的作家骆宾基。当天的晚饭,谈不上丰盛,却不乏厚重的乡味。喝的是自家酿的米酒;两三样菜中,有一道是家制干菜笋蒸的大片大片的咸肉;主食是荞麦面素馅蒸饺,内有蘑菇、粉丝、冬笋等。骆宾基是胶东人,他家乡的蒸饺,馅以胡萝卜、虾皮和白菜为主。几十年后,骆宾基回忆说:“这顿饭是我直到今天还不忘的。”让另一位作家梁实秋几十年难忘的“老味”,是蚝油豆腐。上世纪20年代末,一次李璜在上海四马路宴请徐悲鸿、蒋碧微夫妇等,梁实秋也在座。席中的一道蚝油豆腐,用头号大盘,一片片平铺着嫩豆腐,上洒黄橙橙的蚝油汁。梁实秋后来回忆说:“此后数十年间吃过无数次川菜,不曾再遇此一杰作。我揣想那一盘豆腐是摆好之后去蒸的,然后浇汁。”无论蒸饺还是豆腐,都属于大众化的家常菜。事实上,能让人记上几十年乃至一辈子的一顿饭,多半都是这样一类乡味土菜、家常便饭,与食品的价值及稀有程度不成正比。这在民国谈吃的文章中,有太多的篇幅可以作证。

 

    还有一些文字,虽没有把菜端上来,却同样能吊起我们的胃口。抗战期间,丰子恺自行设计建造的缘缘堂被炮火摧毁后,他于避难中写了一系列怀念旧居的文章,当中一篇忆及缘缘堂的春夏秋冬。冬天一段,有如下描述:“廊下晒着一堆芋头,屋角里藏着两翁新米酒,菜厨里还有自制的臭豆腐干和霉千张。星期六晚上,儿童们伴着坐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