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什么是国学传统(1)
萍庵:武则天父亲叫什么…
司马迁:天道是个什么东…
潮白:新建什么地标比得…
分家究竟意味着什么?—…
西周的“庶人”是什么身…
时永乐:文献学是国学的…
清朝靠什么确保前三代领…
立冬了,吃什么可御寒?
文献学是国学的基础
最新热门    
 
什么是国学传统(2)

时间:2010-12-18 11:52:16  来源:不详

第二,传统文化倾向于自省自立、自主自强。

新民主主义时期,各类战争频繁,军阀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促使国人审慎地看待传统、历史、文化等问题。经过比较鉴别后,文化倾向于自立自强。如傅斯年在抗战两周年之际著文:“我们民族充分表现其伟大的力量,不屈的精神”,“以后的中国历史,要比四千年历史上任何时代都光荣伟大。所以这次大艰难,已是缔造将来的大光荣的基石”。(《傅斯年选集》)

再联想到傅斯年在《东北史纲》“就历史以论,渤海三面皆是中土文化发祥地”的论断,可见文化自豪感逐步增强,以至于王云五在1944年详细论证“日本的文化本由我国东传,久而久之,我国随时代变迁而不甚使用者,日人却继续使用”(《新名词溯源》,王云五著《旧学新探》)。

随着文化民族性地增强,国人对于民权问题逐渐融入文化的内涵。胡适《独立评论》第一号“引言”:“不依傍任何党派,不迷信任何成见,用负责任的言论来发表我们各人思考的结果:这是独立的精神”。(胡适著《丁文江传》)

第三,传统文化注重于融合中西、发扬光大。

首先,政界认为应该在科学领域赶上西方。在抗战期间,王宠惠在刚任完外交部长的1943年撰文,再次认为“战后之文化建设,绝非某一种文化推行于全世界”,我国“道德之修养,为发扬我国固有文化;而科学之运动,乃对西方文化之迎头赶上”,这样“我国数千年悠久之文化,必将对新时期的文化有重大贡献”。(《文化建设论》,《东方杂志》第三十九卷第一号)

其次,教育界认为要发扬中国文化必须学习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如蒋梦麟抗战期间写了《西潮》一书,书中说:“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吸收西方文化而避免严重的副作用。此项工作有赖于实验与科学研究,因为实验和科学研究是推动心理、社会、工业各项建设的基本工具。不过这些工具仍然是西方的产物。”

再次,学术界则认为,若未来不加以融合,外来文化在中国将不会发挥作用。陈寅恪在1931年《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认为:“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真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归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我们自古就有“六经皆史、诸史皆文、文史不分、史以文传”文典研究传统。胡适的历史考证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