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在宗教界,权威的《法音》文库的《法苑谈丛》也认为:“(观世音菩萨)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后来简称观音菩萨”(中国佛教协会1985年5月出版,第5页)。
可见,以上权威书目均认同从“观世音”到“观音”是“避讳”略称。其实,如果“避讳说”成立,那么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才有绝对说服力:一是在避讳前无“观音”称谓(必要条件);在避讳后无“观世音”称谓(充分条件)。由于在武德九年(626年)立李世民为皇太子时,唐朝颁布《二名不偏讳令》,现以“武德九年”为界点,找到反面例证如下:
一是在唐武德九年前有“观音”的称谓。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弘始八年(406年),也就是在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前的220年之前,罗什译本《妙法莲华经》的五言偈13次出现“念彼观音力”,又出现“观音妙智力”和“汝听观音行”等句。
二是在唐武德九年后有“观世音”的称谓。仅查《全唐文》的有关文章标题,就发现在唐代当朝“观世音”依旧很普遍。如独孤及的《观世音菩萨等身绣像赞序》(卷三八九)、梁肃的《绣观世音菩萨赞序》(卷五一九)、穆员的《绣药师佛观世音菩萨赞》(卷七八三)。
可见,从“观世音”到“观音”绝对不是如人们所认为的“李世民避讳”,而是一般意义上的简称而已。但这却给我们以下三方面的启示: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