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1、从古代翻译学看。美国电影大片《翻译风波》再现了当今翻译的独特作用,而在古代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我国对于“观音”的翻译就一波三折。梵文Avalokitesvara是由Avalokita(观)和Isvara(自在)组成,但在玄奘之前却误作Svara(声音),这就是“观世音”的意译本应译为“观自在”的原因。(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9页)《华严经》的文本解释为“观世音菩萨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可见“观音”“观世音”均可概括此意。
2、从古代避讳学看。李世民的名是两个字(二名),比较特殊。在《全唐文》的《二名不偏讳令》(卷四):“依礼,二名义不偏讳”“其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读者,并不须讳。”太宗时的中央机构“民”部和大臣李“世”绩就是佐证;高宗时曾就编写《佛顶最胜陀罗尼经》的“世尊”和“世界”的避讳,指示“既是圣言,不须避讳。”所以仍可用“观世音”。有趣的是,僧人法名却要避讳,如《唐京师西明寺道世传》中的道世“名避太宗庙讳”。
3、从古代简称学看。我国历史上就有“秦人好简”的习俗,所以形成了我国趣味横生的简称学。我们常见的是简称如《资治通鉴》里的“臣光曰”,《三国演义》里的“亮”。其实还有一种割裂式的简称,即把复姓简称为单性:如南北朝北周《庾子山集注》“葛亮有深入之兵”(诸葛亮)、江淹的《泣赋》“马边废史”(司马边)、唐朝的《艺文类聚》“方朔之赐,遽降洪恩”(东方朔)。受此启发,若将“观世音”简称,考虑到意译,只能简称中间的“世”字方不失本意。
其实,上述我国古代的翻译学、避讳学和简称学都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但确实很难纳入到目前的学科体系里,令人惋惜感叹。这使我们联想到,在谈到古典学的重要性时,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有一段诚恳的见道之论:“事实上,西方为他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留下了‘古典学’等学科专业”“而学科制度全盘西化的中国,却不能为自己的传统文化留下了一个法定的学科专业”(中华读书报国学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