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姚小平:从一张照片想到…
姚小平:“汉学”辨
周国平:“物质时代”,…
任万平:皇帝家的婚礼
韩格平:编纂大型断代文…
尹平平:博士学历变“水…
赵季平:文艺追求不朽
邓榕忆邓小平:一生最高…
韩三平:中国电影市场4…
李义平:接受传统文化不…
最新热门    
 
陈支平:国学研究的展望与思考

时间:2011-03-13 16:18:17  来源:不详

新世纪以来,“国学”一词成了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话语,“国学”以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在当代中国人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兴趣。既然如此,热爱“国学”的人们,势必要对“国学”的定义界限、研究范围等安身立命的关键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然而遗憾的是,这种讨论始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就我个人的意见:在当今开展任何关于“国学”定义界限及研究范围的讨论,都是没有文化意义的。新时期的“国学”,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与展示。这种象征意义的“国学”,既可精细到小学文字训诂考据,也可拓展到56个民族大家庭的集体历史与文化记忆。因此,无论是国学还是其他的人文科学,都不应该预先设定一种什么样的界线范围以及研究理论与方法,而是应当以更加宽容的学术态度来包涵不同流派的学术发展。“国学”学院派的学术规范应当继承发扬,大众化的国学著作也应该有她的一席之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文环境的变化,国学研究的多样化、大众化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当然,我们在讨论“国学”的发展趋向的时候,人们首先要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国学”究竟有些什么功能?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学术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国际间文化学术交流促使中国文史哲或国学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某些微妙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和社会分配制度的转型,经济利益对于文史哲学者或国学研究者的诱惑力也有所增强。在这空前的社会激变中,不能不使得中国的文史哲或国学向多元的价值取向转化。而国学功能的多元化势必促使中国的国学研究出现不同的走向和层面。

 

  一、“资治教化”及其变异走向

 

  中国文史哲或国学所一贯追求的“资治教化”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传统。进入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期,亟待解决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等各方面的问题也很多,这也就更需要我们能够不断地从过去的历史中去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探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