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姚小平:从一张照片想到…
姚小平:“汉学”辨
周国平:“物质时代”,…
任万平:皇帝家的婚礼
韩格平:编纂大型断代文…
尹平平:博士学历变“水…
赵季平:文艺追求不朽
邓榕忆邓小平:一生最高…
韩三平:中国电影市场4…
李义平:接受传统文化不…
最新热门    
 
陈支平:国学研究的展望与思考

时间:2011-03-13 16:18:17  来源:不详
 

  也许人们要说,21世纪的国学虽然有众多的走向,但是这些走向是否都称得上是一种“学术”或者“科学”呢?老实说,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因为人文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有一个相对所有人而言可以共同遵循的标准,而是公讲公有理,婆讲婆有理。所以,我们应该以比较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新世纪国学乃至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多元走向,因为多元的学术走向体现了社会与文化的一种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国学研究及其辩说有了更大的自主发挥空间。人们把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学派间理论方法的讨论和争辩,恰如其分地置身于学术的范围之内,这是中国国学方法论的一个重大进步。因此,我们同样需要以更宽容的心态来迎接国内外不同理论方法的纷至沓来,并且由此开展更为和谐而热烈的争鸣。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国国学的理论方法论必然呈现多姿多彩的局面。对于这种局面的到来,我们没有理由不以欢欣鼓舞的心态来面对。当然,任何的理论和方法论都有其自己的适应对象和不足之处,学者们也会因自己的学理渊源和学识修养而对某种理论方法有所偏爱。但是我们不能因自己的学理爱好有所不同而蔑视甚至攻击其他的理论方法及其研究尝试。还是中国传统国学的那句老话:“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这就足以引起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国学的未来,正是需要在这多元的宽容之上得到真正的复兴与繁荣。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